孔明和趙雲的關係很好,這個在很多文學藝術作品裏都有描述,當然原因就隻有
後人自己去想了。
孔明的心書中敘述了他的識人理念,共七項: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窮之以辭辯
而觀其變,谘之以計謀而觀其識,期之以事而觀其信,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告之以難
而觀其勇,臨之以利而觀其廉。就是說他認為一個人是否優秀,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
麵來考察。下麵試用他的人才觀來分析為何孔明欣賞子龍。
一、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
子龍諫分田時說得很清楚了,“益州既定,玄德欲將成都有名田宅,分賜諸官。趙
雲諫曰:‘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令安居複業,民心方服;
不宜奪之為私賞也。’”其一心為民的理念昭然若揭。
二、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子龍雖然是武將,但他的辯才也不錯。比如截江奪阿鬥這一段。孫夫人是主母,
且秉性剛烈,非常強勢,趙雲在辯論中是怎麽做到有理有節的呢?一、不忘簡化對
立。孫夫人的立場是“要回吳並帶走阿鬥”,趙雲則簡化為“夫人回吳可以,但必
須留下阿鬥”,以達到軟化對立的目的;二、適時退出辯論。孫夫人的辯論議題還
包括“趙雲無禮”、“此吾家事”、“趙雲欲謀反”等等盛氣淩人的論斷,但趙雲
根本就不在這些問題上和孫夫人糾纏,去反駁她“我沒有無禮,更沒有謀反,這事
不光是家事”等等,而是緊緊圍繞“留下小主人”這個主旨,立場異常堅定。孫夫
人言辭無功,隻好動武。(竊笑:隻是若論動武,幾個侍兒又怎是趙雲對手呢?)
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趙雲辯才無礙,真正做到了“大言不辨”,對突發事件的應對
十分出色。
三、谘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趙雲漢水空營計據敵,將寨中偃旗息鼓,自己匹馬單槍,立於營外,寨門大開,曹
軍先踟躕不前,後畏懼潰退,於是趙雲乘勢追趕,大獲全勝。此戰不惟說明趙雲膽色,
也充分體現了趙雲智謀,利用曹操多疑的心理,巧設伏兵,以少勝多,在軍事戰術上識
見不凡。諸葛亮應頗為激賞,以致於後來北伐時也用了類似的“空城計”退敵。至於在
伐吳一事上的看法則展示了趙雲在戰略上的遠見卓識。
四、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長阪之戰。有人報告劉備,說子龍投敵,劉備的反應是“吾料子龍必不棄我
也”,後來子龍果然回來;漢水之戰,趙雲和黃忠相約,黃忠先行劫糧,過期不還,
趙雲則引軍接應。結果黃忠未能按時回來,趙雲立即依約接應,才救出被困的黃忠。
這些都說明趙雲確是謙謙君子,誠信不欺。反觀薑維的段穀之戰,就是由於將軍胡濟
“失約不至”,結果重創於鄧艾。
五、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這個在計取桂陽裏麵表現得很明確。趙範設計,殷勤勸酒,趙雲雖然“強飲微
醉”,但美色當前,完全不為所動,高潔之本性展露無餘。
六、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眾所周知,這個在長阪之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了。危難之中,懷抱後主,斬將奪
旗,終於救出阿鬥,非大勇者莫能為也。
七、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這個除了前麵說的諫分田外,箕穀辭賞也反映了趙雲的清廉。雖然身自斷後,兵將
無缺,趙雲還是推辭說:“三軍無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賞,乃丞相賞罰不
明也。且請寄庫,候今冬賜與諸軍未遲。”難怪孔明“倍加欽敬”了。
如用以上標準來衡量劉關張諸人,玄德曾說:“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裏江山,何
足為貴?”是將個人私利淩駕於公利之上,用“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來衡量,顯得不
如趙雲高尚;至於關羽的表現,孔明離荊州時,曰:“倘曹操引兵來到,當如之何?”
雲長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雲長曰:
“分兵拒之。”用“谘之以計謀而觀其識”來衡量,則戰略見識的確有問題;張飛,酒
後常喜鞭笞士卒,用“醉之以酒而觀其性”來衡量,便暴露出“不恤小人”的本性。
隻有趙雲七條皆備,完全符合孔明的人才觀,所以孔明才對子龍如此敬重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