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埃裏克森的人格心理學中,首次使用自我同一性描述從二戰返回的士兵正經曆生活中的一致性和連續
性的缺失的障礙:“這些士兵缺乏的是同一感。他們知道他們是誰,有個人的同一性,但似乎他們的生活不再連
結在一起,有一個核心的障礙,稱為自我同一性的缺失。” 他在臨床研究中注意到同一性的性質由三部分組成,即個體
的生物學狀態、個人的經驗組織和社會、文化背景都共同給予一個人獨特的意義、形式和持續性的存在。同時他又提出
了著名的 “同一性危機”概念。在青年時期,個體試圖弄清楚自己的獨特性,他們努力發現自己獨特的優缺點,以及在未
來生活中能扮演的最好角色——決定此生要做什麽並為之努力。這一過程中常常包括嚐試不同的角色或選擇,用以發現
這些角色和選擇是否符合自己的能力和理念。他們通過在個性、職業、性和政治的承諾方麵縮窄自己的選擇來試圖理解
自己是誰。即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階段。本文嚐試用這個理論來分析趙雲青年時代的心路曆程。
雲別傳中記載,(雲)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
嘲雲曰:「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 雲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 ,民有倒縣之厄,鄙州
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
趙雲因生年不可考,所以此時年齡成謎,但因初出道的緣故,推測是在青年時期,處於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這個
人生階段。從傳中所載可以看出,當時他的人生理想是,追隨仁政所在,為將將兵,解民倒懸。因為公孫瓚長期抗擊邊境
鮮卑、烏恒等部,戰功卓越,威名遠震,而且為人重義(史載他曾自願為侍從陪上司充軍遠方),他最初認為公孫瓚是可
以投效的明主,所以帶著本郡義從投靠了公孫瓚。
接下來的記載是,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
根據記載,可以認為趙雲此時發生了同一性危機。本來他心中的明主並不是他想象的那樣欲救民於水火,相反,
不恤百姓,殺害漢室宗親(《公孫瓚傳》載公孫瓚殺劉虞及“故常山相孫瑾、掾張逸、張瓚等忠義憤發,相與就虞,罵瓚極
口,然後同死”)。理想的破滅使趙雲極為失望。怎麽解決呢?
首先,接下來應該開始新一輪的嚐試。此時趙雲遇見了劉備,在接觸中認定他才是真正的明主。為什麽這麽認定呢?因
為劉備以複興漢室為己任;在平原令任上頗得民心;救援陶謙有俠士之風,這些都和趙雲的政治理念及其吻合,何況劉備本
人對趙雲也是“深自接托”,青眼有加。其他諸侯呢?袁紹鼠目寸光,難成大事;曹操殘暴不仁,狼子野心;呂布反複無常,
無信無義。。。都不是理想人選。但是問題又來了,公孫瓚沒有特別對不住趙雲的地方,趙雲就這樣背叛主公良心上說不過
去;而且和劉備相處時間不長,難以作出最終結論, 萬一劉備是第二個公孫瓚怎麽辦?此時謹慎是必須的,何況趙雲本就是
“慎慮而行之”的人。
亦幸亦不幸的是,不早不晚,他的兄長去世,他找到了一個最順理成章的理由離開公孫瓚,回去辦喪事守孝。為什麽認
為兄喪是托辭呢?因為公孫瓚誅殺劉虞等人與趙雲辭歸有顯著的時間相關性,而且劉備還“知其不反”(話說光是奔喪,肯
定會回來的吧)。用人格心理學的理論來看,出於這一階段所麵臨的壓力,青年往往會通過“心理的延緩償付期”來探索各種
角色和可能性,可以暫時不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趙雲為兄守孝這段時間可算是他“心理的延緩償付期”。我們知道,按照禮
製,漢朝兄喪後守孝時間也就一年,可是趙雲在家鄉呆的時間相當長!說明這個時期他不僅是為兄守孝,而且在一邊觀望,
一邊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果然,隨著時間的流逝,公孫瓚敗亡了,趙雲要另投明主不必背負良心的不安和令名的受損了;
劉備接受了獻帝的衣帶詔,和曹操公然決裂,趙雲也進一步認識了劉備的政治理念和領袖魅力。。。九年後,他終於在鄴城
找到並正式追隨了劉備。
另一方麵,尋找偶像是解決同一性危機的重要方法。趙雲的偶像是誰呢?從曆史上留下的隻言片字,推測可能是西
漢名將霍去病。原因有四。第一,霍去病為漢武帝愛將,君臣相得,建立不世武功,而趙雲此時正欲尋明主投效;第二,趙
雲為燕趙人氏,為“先帝主騎”,薩蘇先生稱其為“邊地良家子”,體內流淌著漢唐鐵騎的熱血,擅長騎兵作戰,而霍去病
正是西漢驃騎部隊的領軍人物,對霍去病產生崇拜之情發乎自然;第三,趙雲在諫分田時曾說:“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
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表達了對這位本朝名將以身許國、企盼和平情懷的景
仰和仿效;第四,趙雲的成名戰例,比如漢水拒敵、長阪救主,常常是以寡敵眾,以少勝多,都顯示出一種孤膽英雄的特質。
霍去病首征,僅帶八百精騎,獨自長途奔襲,深入敵軍後方。殺敵兩千餘人,殺單於祖父,俘虜其季父;河西受降,僅帶數
名親兵,衝入敵營,直麵敵酋,誅殺八千亂兵,製服數萬萬敵卒。兩人的用兵方式驚人相似。從此以後,趙雲通過對霍去病
這位西漢名將理念事跡的認同、模仿和發揚,所謂的“依附性自居”成功擺脫了自己的同一性危機,終於成為一代名將。
通過以上心路曆程,趙雲探索和思考了他是誰和他想要做什麽,經曆了同一性危機,成功地獲得了同一性。在後繼的
心理學家瑪西亞所劃分的四種同一性類型(彌散型、排他型、延緩型、成就型)中,屬於成就型同一性。此種類型的個體,其
心理最為健康,成就動機也最高。
埃裏克森認為,一旦人生某一階段的特征危機得到積極的解決,那這個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種美德。美德是某些能夠
為一個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東西。如果青年人在這個階段中獲得了積極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亂或消極的同一性時他們就會形
成忠誠的美德。 顯而易見,在青年時期,趙雲收獲了積極的同一性,形成了他廣為人稱道的美德——忠誠,並以忠勇而流芳千
古。
參考文獻
埃裏克·H· 埃裏克森著. 孫名之譯. 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198~199
陳壽(裴鬆之注),三國誌·雲別傳
陳壽,三國誌 ·先主傳
陳壽,三國誌 ·公孫瓚傳
範曄,後漢書·公孫瓚傳
班固,漢書 ·衛青霍去病傳
Marcia J E, A S Waterman, Matteson D R et al. Ego-identity: the Handbook of Psychosocial research.New York: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3.1~21
後記:趙雲的人格魅力曆來為國人景仰,有感於甘地傳、達芬奇傳等心理傳記的問世,我非常希望有作者能給他寫一部心理傳記。但是現在看來不可行,因為他的史料太少,關於童年經曆、婚姻生活的資料全部闕如,用精神分析法完全無法分析,並且確實檢索未能發現相應的文章。那麽現在取其人生的一個階段分析一下也算了卻我自己的一點心願。寫出以上的文字,雖然遠隔千年曆史長河,也猶如和將軍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感到親切和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