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秦無衣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隨筆】強勢的文化政權模式

(2011-12-23 20:28:54) 下一個
                            
                                     南宋:強勢的文化政權模式

       南宋王朝政權,總共持續了152年(1127-1279),比錯綜複雜、叱吒風雲、名人迭出的北宋王朝(960-1127),僅僅少了十五年時間。雖 然在華夏曆史上,南宋的存在,不如一些持續性較長的王朝那樣,一般都達到200年以上,比如商,周,漢,唐,明,甚至由非漢人主導的王朝滿清,但是它絕對 不是人們印象裏的暫時的、過渡性的一個短命王朝。它是漢人政權中的一個堪稱比較完美的政製模式。
      一個王朝在曆史上的存在意義,有時候並不是由時間長短來決定的。像中國曆史上一些曇花一現的王朝,因為它們在曆史發展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大作用,因此, 它們的曆史意義是不容抹殺的。比如秦,六朝,隋,五代,元等,都有過自己的輝煌的篇章,它們以外科手術式的方式,對曆史進行大規模的加工改造,從而給後一 個王朝,帶來了重要的借鑒方式。
        但是,不可否認,這些短命的王朝,都是敗在了武力的囂張上,以及管理方式的極權化。不過說起來,任何王朝都不免一亡,或分裂,或為外族統治,或改朝換代, 我們並不能以它的結局,來評估它在曆史進展中的價值。曆史說白了就是一種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客觀進程,它的不可逆轉性,注定了它的合理性。
       在教科書中,南宋留給我們的印象,除了秦檜和嶽飛的忠奸之爭之外,就是偏安一隅的概念了。一提到耳熟能詳的嶽飛的《滿江紅》,陸遊的《示兒》,文天祥 的《正氣歌》,我們都會在悲憤中感覺到南宋熱血男兒們血脈賁張的糾糾雄心和鬱悶。而我們研究南宋所本的《宋史》,是由元朝後期蒙古人丞相脫脫和後來的阿魯 圖編撰的。其中對南宋的史實所進行的扭曲,取舍,可想而知。
其實,南宋遠遠不像我們曾經想象的那麽孱弱、衰朽。近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就認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垂經數千年之演變,最後造極於天水(此處取趙宋郡望之義,非女真人侮辱徽宗、欽宗的“天水郡王”,“天水公”)一朝:
        “尚氣節而羞勢利,天水一朝之文化,竟為我民族永遠之瑰寶。”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南宋鑄成了漢文明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是高雅的漢文化的尖峰鼎盛時期。在短短的一百五十年間,包括詩、詞、繪畫、理學、禪等,都達到了 相當的高度。南宋的印刷術(我們現在使用的宋體,就是由秦檜一手草創、締造的,後來在明代中後期傳入了日本),造紙術極其發達,宋版書的精致,甚至超越了 後世明、清的技術含量。此外,還有聚集了大多數精英為之傾情的茶文化。這一些,都使南宋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優雅的貴族王朝,而不是“直把杭州當汴州”的那個 紙醉金迷的窩囊腐朽的政權。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日本文化的內涵積澱中,看得出來。日本文明的發展,在這一時期裏(鐮倉幕府時代,1185年—1333年)受到了南宋文化極大的影響,同時也奠定了日本近代文化的基礎,以至於現代日本文明中,仍然保留了很多漢宋文化中的精華。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南宋時候,水田增加,糧食產量進一步提高。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等地,稻米產量很大,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棉花的種植 擴展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綿紡織業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有了一套擀、彈、紡、織的棉紡織工具。南宋所造的船,上麵已裝有指南針,並且具有較強的抗風能力。當時,海外貿易的主要港口有泉州,廣州和明州(寧波),對外貿易東達日本、朝鮮,西至非洲一些國家。
        據估算,南宋的經濟規模,約占當時世界的75%。據相關的材料記載分析,明朝中後期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管這時候 已經是南宋滅亡約300年之後了,而且,明朝的國土還要遠遠大於南宋,比北宋疆土也要遼闊得多。清朝的財政狀況,可能比明朝要好一些,在滿洲人入關後,國 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年),其財政收入為1485萬兩。到了鹹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其GDP數量,更是遠遠小 於600年前的南宋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大致已經超過了3億,估計為南宋疆域內人口(約1億2千萬左右)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國家的歲入, 才達到了南宋的水平。而此時,滿清王朝早就已經腐敗不堪了!
       南宋有了這樣的國家經濟實力,老百姓們安居樂業,社會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和諧。因此,南宋也成了中國曆史上少有的、農民“起義”不多,規模也小的朝代(建炎四年至紹興五年,1130—1135年,湖南人鍾相、楊麽的“起義”,更像是趁火打劫)。
    至於南宋最令人悲歎的結局,可以說是它最後之亡於蒙古鐵蹄了。南宋的滅亡,也是中國曆史上,漢人第一次完全失去了自己完整的自主生存空間。——在這之 前,像西晉後期“五胡”亂中原時,漢人還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閩”等強勁的後續生存態勢。但是到了元朝,漢人幾乎就被趕入人間地獄了。頑強抗戰到最後 一刻的南方漢人,被列為四個等級中最低等的“南人”。
        不過,縱觀當時的歐亞大陸,諸種族,國體亡於強大、野蠻的食人嗜血帝國蒙古的,幾乎成了一種無可逃避的悲難宿命。當時的蒙古大軍,憑著強壯的、風馳電掣的 鐵騎,以及從漢人那裏獲得的先進的火藥技術,可以長驅直入亞歐大陸的任何一個地方,攻陷任何一處城堡。包括俄羅斯,波蘭東部,匈牙利等東歐國家,都不是其 對手,最後都遭受到了蒙古鐵騎的蹂躪。而當時正橫行於中歐的彪悍驍勇的條頓騎士團,在與蒙古人爭奪德意誌普魯士地區的戰爭中,也沒有占到多少的便宜。
       反觀南宋的抗擊蒙古人的戰鬥,卻有著眾多可歌可泣的事跡。正當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在中亞、中東和東歐大開殺戒的時候,在中國部分,麵對南宋,他們的進攻戰 略卻陷入了困境。尤其是在四川合州的釣魚城,蒙古軍隊幾次大規模的進攻,都被做好要決一死戰的四川軍民遲滯化解了。而岌岌可危的中歐地區的德意誌民族,也 暫時在凶悍的蒙古鐵騎前,緩了一口氣。此後,在1226年成吉思汗死掉以後,蒙古軍隊又經過數次對南宋的戰略大迂回大包抄,才在戰爭綿延持續了45年之 後,在廣東瓊海一帶,經過那場慘烈的“崖山海戰”,最後滅掉了頑強抵抗、至死不屈的南宋王朝。
       而在此前,南宋還和蒙古人合作,滅掉了宿仇女真人的金國,盡管後世公認這是一次不太明智的戰略舉措。南宋在經曆了如此長久、殘酷、壯烈、頑強的戰爭搏殺之 後,才輸掉了整個國家、王朝,但是卻沒有失去漢人的尊嚴。這比起後來漢奸迭出的明朝後期的抗滿戰爭,就要體麵、悲壯得多了。尤其是窮途末路下的廣東新會的 崖山一戰,更是打出了漢人的骨氣,那場海戰後,漂流於海上的漢家兒女屍體,多達十餘萬具,它堪稱世界曆史上的一次最慘烈的壯舉。它也是野蠻民族對人類文明 的一次最殘暴的顛覆!日本人甚至在崖山戰後,舉國熄火素食三日,以祭奠他們的文化宗主國的滅亡。後來成了明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的外祖父,就曾經跟隨名將張 世傑在崖山之戰中死戰到底,最後死裏逃生。
因此,在審視南宋曆史表層的時候,我們的偏見是不言而喻的。我們隻看到了它強大文化中孱弱的一麵,卻忽視了其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凝聚力!
       那麽,究竟是什麽因素,讓我們瞧不上曾經如此輝煌過的南宋王朝呢?倘若真要說出一句明白話的話,那可能就是南宋王朝在一百多年間,沒有積極地實施統一北方 的壯舉了。而統一,恰恰是我們中國人的最大的心結。為了統一,哪怕是形式上的,麵子上的,我們中國人都會不遺餘力的。比如“亙古男兒一放翁”的陸遊,至死 還在掛念著統一大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無疑是一種曆史情感的負重!也是正義的呼聲。但是,正義未必都是行之有效的治世良方。在理解“統一”的意義上,我們最好先要搞好自我民族的認同意識。這 一點至關重要。因為統一的原本與最後意義,也就是種族和人文的確切定位,應該合乎種族更好的發展前途與命運,而不是簡單地將種族概念,圈囿於單一的國家之 中。
   比如說,當一個大陸人一廂情願地對一個台灣人說:“我們都是中國人”時,台灣人或許會說:
         “不,我不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
        而當一個大陸人對一個香港人說:“我們都是中國人”時,香港人或許會說:
        “是的,但我是中國香港人,你不是。”
        當一個大陸人對一個美籍華人說:“我們都是中國人”時,美籍華人(尤其是ABC)會說:
        “不,我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
    每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心中的芥蒂是可想而知的。你看,“中國人”的概念,竟然會讓人覺得如此的難堪,如此的難以接受!難道是那些離開本土的華人,就像橘逾淮則成枳了嗎?因此,我們就不得不質疑“中國人”的內涵的意義了。
大家想想,為什麽我們非要在任何場合,都要主動地給別人戴上“中國人”這個讓我們自我陶醉的光環呢?!如果連我們生長在大陸的正宗的中國人,都不以“中國 人”這個團體為榮,那麽我們為什麽還要將這個概念強硬地塞給人家呢?難道“中國人”這個詞語,就是如此的廉價?它幾乎不需要任何的付出,就象拿到一張廣告 促銷單一樣容易?善意的姑且收著這張廣告促銷單,較真的一把把它扔進垃圾箱!就憑一張臉,真的就可以無條件地成了“中國人”?為了“認親戚”,為了搞統 一,我們中國大陸實在是太委屈自己了。我覺得,是我們自己把“中國人”這個原本含金量很高的高檔的品牌,給搞砸了。
    其實,分歧的原因,我覺得還是在於我們沒有將“中國人”的廣告做好。我們應該知道,做為生存實體的中國人,跟做為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而南宋以強勢的文化做為立國之本的體製,則無疑是這兩者的最好結合!
      生存形態上的“中國人”,其目的在於求全、求大,想入非非地糾纏於一個誇張的、虛擬的、甚至是專製的“統一”的中國。而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則是務實於一個純粹、地道的、以漢人思想做為主體概念的中國。它代表著精粹的中國也,比生存實體意義上的中國,更為優秀。
       因此,我們提倡“文化中國人”的概念,目的就是為了贏回“中國人”的普世價值。下麵一些理論,可以做為參照。
   首先,作為強勢文化版的中國人,反對將大陸的一套政治理論強加其他非大陸的中國人。台灣人就是台灣人,海外華人,也隻是華人,他們如同不能無條件獲得 中國護照一樣,不是中國人(中國大陸人也不可能無條件被稱為台灣人,香港人或海外華人)。如果要成為中國人,必須經過移民,綠卡,居留五年以上,通過考試 入籍。參考日本和瑞士的入籍規範,我們必須不斷補充條款,讓中國人身份的獲得過程,得到謹慎而充分的審核。畢竟,隻有自重了,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第二,作為強勢文化版中國人,我們要積極保護好漢文化的各類知識產權。中國的漢字和其他一些傳統文化必須注冊和申報,其他國家,包括日本,韓國,新加 坡或者台灣,使用漢字,或中國傳統文化的項目,必須注明出處(源自中國),並接受中國駐外文化委員會(籌)的文字規範化(我個人以為,在中國大陸,應該恢 複繁體字,讓繁體書與簡體書並存)指導。至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那些文物,大陸至少在名義上要跟台灣當局商討歸還。當然,他們可以不理睬你,但是我們必須要 去討,這是一種文化強勢的體現,也是公道。

第三,作為強勢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我們最好不要糾結於遼闊版圖與集權專製的政治企圖。現在比之於宋朝,我們中國的國土和軍事能力已經夠大了,但是我 們國家和文化的影響力,卻遠遠不如南宋時候。日本人認為,南宋被元滅了的時候,“崖山之後無華夏”,就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已經沒有“真正的中國人”了。 這個結論,不是因為南宋的版圖多麽遼闊,而是因為它曾經的輝煌的文化,令人心馳神往。而日本自己的發展道路,也印證了強勢文化立國的重要性。龐大的版圖, 虛弱的政治格局,如果沒有強勢的文化和共同的信念相依托,那麽一個隻有空幻的意識形態的國家,其生存力度令人懷疑。前蘇聯,納粹德國,還有日本在二戰的經 曆,就是這樣)。而一個國家隻有著較小的版圖,卻擁有強勢的、令人景仰的文化體係,至少說明它還有著強勁的生命力。
  第四,做為強勢文化精裝著的中國人,它必須充分尊重區域內的其他文化,不要企圖以自己的名號“囊括”之,或“代表”之,才是“王者之道”,成為真正的 霸主。我們現在在南海麵臨的群狼環噬的局麵,就說明了中國的周邊沒有一個是朋友,連“中國人”都不認同,不要說其他民族了。他們都被美國鼓動起來挑釁中 國。而南宋時強大的蒙古忽必烈,曾經六次發通牒給日本的鐮倉幕府,圖謀孤立南宋王朝,卻都沒有被日本的幕府政權所理睬。這其中的意味,令人深思!
  近代之後,種族的生存態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國家與種族的意義也有了新的解釋。就像並不是所有的盎格魯•撒克森遜人,必須呆在英格蘭土地上,或者曾經 是它屬地的美國,日耳曼德意誌人不必呆在德國,而是可以向美國土地上移民一樣(至今,德意誌民族已經成了美國人口最多的民族),民族生存的空間,已經不受 地域的限製了。
然而,為什麽所有的擁有漢人基因的人,就必須呆在一個中國大陸這樣一個國家空間裏呢?!至少連數學最差的人,都知道要把“自己人”分插到不同的組織中去, 來壯大自己。設想一下,在聯合國中,如果隻有中國一席替自己說話好呢,還是有十幾個由中國人占主體的國家的席位為自己說話好?
一定要把中國人都圈在一個國家裏,然後冠之以中國的名義,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如果安格魯•撒克遜人或者德意誌人要把自己居住的國家“統一”在一 起,那就是種族主義了。實際上,要把所有的中國人都放在一個古老的大陸上,有點像是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在大家都沒有一致的利益和國家認同感的情況下, 在形式上去創造一個虛擬的以個別政體為中心的國家,那隻能意味著,這個國家在文化上實在是太弱了,而在令人困惑的政治上,它又太強大了。
說起來,這並不是一個以種族文化為中心立國的國家,而隻是一個虛擬的空洞的政治實體。——如果它還可以稱做是一個實體的話!
  做為一個存在實體的模範,美國其實並不是一個以單一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它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國際性生存組織,是有著自我的價值觀,而不是以種族為依托的一個民主政體。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我們的崛起,也應該以此做為模式,而不是相反。
因此,沒有強勢的文化做為支柱的中國,要想在險象環生的國際境遇中和平崛起,似乎是不大可能的。
    我們在此提出南宋的強勢文化管理模式,隻是想推進強勢文化中國人,如何實質性地的凸現出自己的生存智慧,建立一個能主導世界普世價值的強盛國體。這是所有中國人的期待!

12/2011
秦無衣 於
Santa Monic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