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秦無衣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趙匡胤的和平過渡

(2011-10-27 13:10:59) 下一個

 

 
           趙匡胤的和平過渡


   說起來,宋朝第一個皇帝趙匡胤,是亂世造就的英雄。趙家本是行伍世家,趙匡胤的父親為禁軍將領。後唐天成二年(927),趙匡胤生於洛陽夾馬營。後漢時,他投在軍閥郭威帳下,不久,就親眼看到了兵變,看到這個外號叫“郭雀兒”的軍人登上皇帝寶座,建立了後周王朝。趙匡胤心想:當皇帝原來這般容易。一顆野心悄悄地發芽了。
   趙匡胤立下赫赫戰功,趙家父子同典禁軍,可趙匡胤並未滿足,他有更遠大的誌向。在禁軍苦心經營六年之後,趙匡胤以其豁達大度和英武收服了眾多將士。然而,周世宗是少有的英明君主,其威望使野心家不敢輕舉妄動。禁軍的另一首領叫韓通,性情急躁無謀,遇事隻會瞪眼亂吼,所以人們背地裏稱他為“韓瞠眼”,他的兒子有點小聰明,可又天生的羅鍋腰,所以外號叫“韓橐駝”。早在趙匡胤收買人心之時,韓橐駝就多次提醒父親,該及早防備那姓趙的,可韓通眼一瞪,大吼一聲:“別胡說!”兒子便隻好躬著腰退下了。  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 趙匡胤(927-976),涿州(今屬河北)人。自幼習武,善於騎射。其父為後唐禁軍將領。後周時,匡胤積戰功為殿前都指揮使,後升殿前都點檢,執掌兵權。陳橋兵變,代周稱帝,創建宋朝,從此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割據混亂的局麵。他在位十六年,史稱宋太祖。
   唐亡之後,天下大亂,五十三年間,中原地區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相繼更替,史稱“五代”,這些朝代最長的不過十七年,最短的隻有五年,前後更換了八姓十四君。政局之所以如此混亂,是由於唐代後期,逐漸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麵,當統一的象征唐王朝轟然垮台之後,獨霸一方的軍閥便成了沒頭蒼蠅,今天我起兵打倒你,明天我又被新的兵變推翻,新興的遼國還常常趁火打劫,真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台”。老百姓受夠了戰亂之苦,隻求早日安定下來。而宋王朝的序幕恰恰是從最令人厭惡的兵變開始的。      
      後周顯德六年(959),周世宗英年早逝,臨死前,他拉著宰相範質等人的手,流著眼淚把七歲的兒子托付給他們,心裏真是一百個不放心。第二年元旦,朝廷的賀歲大禮還未結束,一匹快馬便送來一個緊急情報,說是遼兵勾結北漢入侵,很快將南下。七歲的小皇帝哪知軍國大事,懦弱的皇太後沒了主意,叫來宰相範質、王溥商量,兩人主張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領兵抵禦,馬上出發。
   消息傳出,京城騷動起來。眼下這局勢和後漢末何等相似,想當初,那“郭雀兒”就是領兵出征抗遼,在途中披上撕裂的黃旗,當上皇帝回京的。於是開封城裏一個流言不脛而走:“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老百姓人心惶惶,因為每次改朝換代,新天子往往縱容驕兵在城中大肆搶奪,稱為“夯市”,因此,許多富人慌忙卷起細軟逃往城外。
   趙匡胤也有些慌了,偷偷溜回家中,把外間的流言告訴家人,說:“外麵這樣騷動不安,怎麽辦呢?”匡胤的姐姐正在廚房做麵食,一聽此言,頓時臉色鐵青,舉起擀麵杖就朝匡胤頭上打去,她氣憤地說:“大丈夫麵臨生死關頭,是否行動應在自己心裏決定,跑回家中嚇唬婦女有什麽用!”說著把他趕了出去。趙匡胤默默退出,決心孤注一擲了。
   
    陳橋兵變   
   
   初三一早,趙匡胤率軍出征,走到開封東北40裏外的陳橋驛,便下令宿營。黃昏時,趙匡胤的親兵發現有人在對著夕陽指指點點,仔細一看,原來是軍中號稱會算命的苗先生,他好奇地問:
   “苗先生,看什麽哪?”
   苗先生神秘地擺擺手,說:“可別大聲嚷嚷!你仔細看看,這太陽下麵還有一個太陽的影子,這是天命,要應在點檢身上,改朝換代就在眼前了。”
   那士兵聞言眼睛都直了,回到營中悄悄告訴了好友。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晚飯還沒吃完,流言便傳遍了整個軍營。這天夜裏,那趙匡胤卻像沒事人似的,吃了幾杯濁酒,就推說頭暈,自回帳中睡下了。眾將橫豎睡不著,便聚在一起飲酒。
   一位將軍站了起來,借著酒意道破了大家的心思:“諸位,如今天子幼弱,不能親政。我輩再怎麽拚命為國抗敵,也無人知道,還不如先把點檢立為天子,再去抗敵不遲!”頓時,帳中就像炸開的油鍋,吵成一團。
   有人把匡胤的弟弟匡義和親信趙普叫來一起商議。匡義假意勸了幾聲,趙普則說:“如今主少國疑,當然不能製服眾人;而點檢在軍內外都享有崇高威望,一入京城,就能順利即位。今夜安排好,明晨就可行事。”眾將齊聲叫好,便分頭行動起來。東方欲曙之時,士兵們都被叫起,穿戴好盔甲,把匡胤的營帳團團圍住,呼叫聲震動了原野。匡義和趙普衝進營帳,趙匡胤這才起身,隨後眾人也一擁而上,有人把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身上,全軍山呼萬歲,隨即擁他上馬向京城開去。趙匡胤假作苦苦推辭,眾人自然不允,趙匡胤便乘機提出要求:“你們自己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如果能聽從我命令,進城不濫殺搶掠,我就當皇帝,否則不當。”眾人下馬立誓遵命。

   黃袍加身  

      大軍浩浩蕩蕩開回京城,朝廷大臣亂成一團。麵對宰相範質等,趙匡胤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訴說自己如何迫不得已,他手下的大將卻亮出兵刃以死相逼,範質等隻好率百官跪下。隨即舉行了禪代禮,事先甚至連禪位詔書都準備好了。趙匡胤正式即位,國號“宋”,改年號為建隆,國都開封,稱東京。其間僅殺了韓通全家,整個過程基本是和平的,京城百姓沒有受到驚擾,街市上一切照舊,人們感到和過去的兵變大不一樣。
   一場“黃袍加身”的鬧劇就這麽結束了,但天下並未太平,這個新王朝是不是又一個短命王朝呢?人們拭目以待。  規模浩大、組織嚴密的皇宮儀仗隊  這是宋代皇宮規格最高的儀仗隊,僅限於皇帝前往南郊拜祭天地的時候使用。整個儀仗隊規模浩大,有五千餘人,近三千匹馬參加,但隊伍的組織又十分嚴密,每一個人的位置和穿著道具都是有明確規定的。皇帝還特地派畫師把整個隊伍準確無誤地畫下來,取名為《鹵簿玉輅圖卷》,以便經常操練並且把這套規範永久地傳下去。      
 
     宋朝十分注意分散大臣的事權,以此加強皇權。宮城內設中書門下,或稱政事堂,正副宰相在此集體處理政事,在北宋前期,宰相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宰相稱參知政事;神宗元豐改革官製,宰相稱尚書左、右仆射;徽宗時宰相稱太宰、少宰;南宋時又改稱左、右丞相,根據需要有時設平章軍國重事,位居宰相之上,用以安置德高望重的老臣,或皇帝用以籠絡寵臣。又設樞密院,作為主管全國軍政的最高機構,其長官稱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副長官稱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中書門下與樞密院俗稱東西二府,副宰相與樞密院長官合稱執政,加上宰相,簡稱為宰執。二府既相互監督,又相互配合,往往共同商討決策。

   杯酒釋兵權

   “兔死狗烹”為曆代開國皇帝之故伎,趙匡胤則技高一籌,請來功臣喝酒,談笑間拔掉了走狗的利牙。   
       趙匡胤做了皇帝,史稱宋太祖。皇位得來容易,可要鞏固下來就不那麽簡單了,且不說割據一方的霸主與在外擁兵自重的草頭王,就是都城之內也潛伏著不少虎視眈眈的野心家。
   一次,皇帝車隊從京城橋上駛過,突然,一支冷箭飛了過來,穿過宋太祖頭上的黃旗,衛隊親兵都愣住了,而宋太祖從容下車,敞開衣襟,笑著喊道:“射呀!射呀!”當然,他明白必須提防,便常常潛出宮外,微服私訪,以親自掌握情報。他的親信非常擔心,勸說道:“陛下新得天下,人心未安,您這樣隨便出巡,萬一有人謀害,就後悔不及了。”太祖哈哈一笑說:“稱王稱帝,自有天命,強求不能得,推也推不掉,若真有禍患,人為是不能幸免的。想當年,那周世宗看到方頭大耳的將領便疑心重重,把他們都殺了,而我就在他身邊,卻沒有遇害。若我命該為天下主,誰還能害我?若我不該為天下主,就是閉門深居,又有什麽用!”從此,太祖更常常外出,出現在眾人想不到的地方,並揚言:“自以為得天命者,隨便你們怎麽行動,我絕不禁止。”這麽一來,眾人又怕又服,軍內外初步安定下來。但是,太祖深知自己走過的路尚未堵死,隨時可能會出現後來者,豁達大度的外表,掩蓋著驚懼不安的內心。
   一天,罷朝之後,太祖回到便殿,又悶悶不樂地呆坐了許久,身邊的內侍小心地上前探問,太祖長歎一聲說:“你以為天子是容易做的麽!”
      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是趙匡胤的老朋友,在“黃袍加身”的鬧劇中又扮演了重要角色,這時升了官,掌管禁軍親兵,於是得意非凡。謀士趙普冷眼旁觀,私下勸太祖把他們調離禁軍,太祖不同意,可他還是一有機會就提這樁事。太祖說:“他們肯定不會背叛我,你何必擔心呢!”趙普狡黠地一笑說:“我並不擔心他們反叛,隻是覺得他們沒有領導才能,如果不能控製下麵,軍伍間跳出幾個害群之馬,恐怕他們也會身不由己吧?”趙匡胤做皇帝後,為了表示他不是篡逆者,總在正式場合表白他是被部下逼做皇帝的,現在趙普一提這話,他馬上就明白了。
   過了幾天,太祖暗地召來趙普,開口就問:“自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十姓,兵荒馬亂,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是為什麽呢?我想平息戰亂,使趙氏王朝長久不敗,又該怎麽辦呢?”趙普喜上眉梢,說:“陛下提到這一點,真是天大的福氣。自唐末以來,天下戰亂不息,國家不安,隻不過因為節度使權太重,君弱臣強而已,要治理也容易,隻要收其精兵,控製錢糧……”話未說完,太祖急忙說:“別說了,我懂了!”
    第二天,晚朝之後,太祖把石守信、王審琦等武臣留下喝酒,便殿之中少了許多禮法,故人情濃,酒不醉人人自醉。酒宴正酣,太祖手一揮,在旁服侍的內侍悄悄退下,太祖舉杯站了起來:“諸位!要不是你們出力,我哪有今天,因此對你們的恩德我永誌不忘!”“哪兒的話!”“托陛下的福!”
   席上氣氛達到高潮,武臣們都高興得忘乎所以了。這時,太祖皺著眉,話鋒一轉,慢慢說:“可是,當天子太難了,還不如當初做節度使快活,如今我每晚都不能安枕入睡。”有人問:“為什麽呢?”太祖提高了嗓音:“這不難明白,這個位子,誰不想要啊!”
   刹時間,殿中死一般地寂靜。眾將驚出一身冷汗,方才明白皇帝擺的是鴻門宴,酒早醒了,忙趴在地下拚命磕頭,石守信戰戰兢兢地說:“陛下怎麽突然說這種話?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起異心啊!”太祖一字一頓地說:“不然!即便你們沒有異心,而一旦部下貪圖富貴,把黃袍強加於諸位身上,想不當皇帝也不成吧?”眾將哭聲一片,一邊磕頭一邊哀告:“我等實在非常愚笨,根本想不到這一點。隻求陛下憐惜蟻命,指一條可生之路吧!”
   太祖放緩了口氣,說:“人生就好比白駒過隙,一眨眼就過去了,人人都羨慕富貴,也不過多積金銀,自己得到享受,使子孫不至貧窮而已。你們為何不放棄兵權呢?還不如買些良田美宅,為子孫留下永久的產業,再多收羅歌姬舞女,每天喝酒作樂,以終天年,君臣之間互不猜疑,上下相安。這不是很好麽!”眾臣拜了又拜,紛紛謝道:“陛下為我們考慮到這些,就好比讓死人複生,使枯骨生肉啊!”
   第二天早朝,這些人都聲稱生了重病,請求解除軍職。太祖自然一一準許,讓他們改任閑官,優厚的俸祿一錢不少,還賞賜眾多金銀,有的還與皇室結了姻親。同時,任命易控製的人指揮禁軍,後來,又設置轉運使、通判,以分地方實權,把各地的精兵都收歸禁軍,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晚期以來的藩鎮之禍終於被止住了。但“反者道之動”,強幹弱枝的結果又過度刪削枝葉,而枝敗葉枯的本幹必是弱不禁風的。
    一般王朝建立初期,為了把江山傳給後代,大都免不了誅殺功臣,“狡兔死,走狗烹”幾乎是功臣的共同歸宿。宋太祖在酒宴中解決了這個問題,而宋初功臣皆得善終,子孫長保富貴,以此為開端,也引導出趙宋王朝較為寬厚的風氣。但太祖慷慨的代價便是白養許多沒用的官,老百姓頭上徒增許多賦稅,史稱宋代“積貧積弱”,可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jouyang62 回複 悄悄話 史稱宋代“積貧積弱”

Interesting, good articl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