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秦無衣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隨筆】“暴君”的傑作:經濟命脈大運河

(2011-10-17 19:37:32) 下一個

【隨筆】 

      

  暴君”的傑作:經濟命脈大運河


從公元316年開始到公元589年楊堅滅陳最後統一中國,在這漫長的273年間(唐朝國祚是289年,明朝是276年),華夏南北地域,一直處於分裂的黑暗狀態。中國的北方,大部分時間都是由胡人(主要是匈奴,鮮卑)統治著。其中即便有過北魏元氏的漢化時期,但是可以說,漢文化在中國北方,基本上處於半洇滅的狀態。在文學創作領域,除了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和東魏楊炫《洛陽伽藍記》,以及一首《木蘭辭》之外,幾乎沒有什麽傑出的成就。

這段時期對於漢文化和儒學思想的發展和繁榮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公元589年,隋滅陳,統一了全國,結束了華夏近三百年來分裂的局麵,也結束了漫長的戰亂時代從此,北方的漢人在經曆了長期備受蹂躪的胡夷動亂之後,終於奪回了自己的尊嚴,同時也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楊堅(541年-604年),漢族,陝西華陰人。隋代開國皇帝,諡號文帝,廟號高祖,581年-604年在位。楊堅雖然是漢族,但是因為複雜的曆史原因,他早年使用的是鮮卑族的姓“普六茹”,以及鮮卑的小字那羅延(義為“金剛不壞”)。因此,楊堅執掌掌政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恢複漢姓“楊”,並且還讓在北周宇文泰實行的鮮卑化政策中被迫改姓的漢人,全都恢複了漢姓。他中止了自公公元500年以來,曆時近80年的軍界鮮卑化,以及公元535年以來曆時46年的政界鮮卑化的消極趨勢,力行漢化,弘揚華夏傳統。

可以說,楊堅在短暫的時間裏,動用雷厲風行的鐵腕手段,拯救了漢文化和傳統思想,促進了漢文明的複興。

楊堅開創的“地廣三代,威振八紘”的大隋王朝,其存在的時間包括楊廣在內的四個君主,雖然隻有短暫的39年,但是,它實施有效管轄的正式行政區域的範圍,卻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唐朝直到貞觀年間的630年,也沒有完全恢複隋朝的疆域。隋朝的軍隊,在短暫的幾十年間,殲滅或重創了突厥、吐穀渾、契丹、高麗等邊沿民族的軍力,拖延和阻止了異族的強大與崛起,在曆史的戰略上,取得了空前輝煌的勝利。

《劍橋中國隋唐史》是這樣評價隋王朝的功績的:

“隋朝消滅了其前人的過時的和無效率的製度,創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的結構,在長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區發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識,這一切同樣了不起。人們在研究其後的偉大的中華帝國的結構和生活的任何方麵時,不能不在各個方麵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國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在曆史的瞬間閃爍出無比輝煌的大隋王朝,留給了我們子孫後代繁盛的財富,對後世中國曆史與政治的走向,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諸如格式嚴謹的三省六部製,條理分明的開皇律,壯闊的長安城、洛陽城,宏偉的大運河,與中下層文人接契的科舉製度,管理地方化的州縣製等,在華夏文明史上,幾乎都是可圈可點的傑作。

隋代在中國曆史的發展中,雖說隻是曇花一現,但是它的當權者的貢獻,卻超出了常人的想象能力。這其中,甚至包括了被人們深惡痛絕的“暴君”楊廣的一些出人意表的壯舉。

由於經曆過南北分裂的苦痛,楊堅和楊廣都深刻地意識到,地域分裂給華夏民族帶來的巨大危害。而要切除這種痼疾,就必須保持中國南北地域的統一,以及經濟、文化上的緊密聯絡。因此,楊堅在統一了南北以後,采取的最具有戰略意義的決定之一,就是開挖大運河。

大運河的建成,從戰略意義來看,是將華夏南北地域,通過一道和緩而漫長的水流,疏通了南北的經濟動脈,紐結了漢民族的文化血脈,將華夏文明緊緊地聯係在了一起。。

大運河的開挖,最初是以中原重鎮洛陽為中心,連接了南北、東西幾段運河,構成了一個繁忙的航運係統。這個係統主要包括:

第一,是開通廣通渠,從京城長安至潼關東通黃河。長達300餘裏。可以通航“方舟巨舫”。

第二,是開通通濟渠,從洛陽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這一段主要是楊廣的功效。大業元年(605年),楊廣繼位,為了南糧北運和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製,他征發河南,淮北一百多萬人,開挖了通濟渠(唐朝稱廣濟渠,宋稱汴河),由洛陽通到淮水。

洛陽位於中原大平原的西緣,海拔較高,運河工程充分利用這一東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東流向的特點,開鑿時既可以節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時又便於船隻順利通過。特別是這兩段運河都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黃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證。

同年,楊廣又遣發淮南一帶十幾萬民工,開挖邗溝,從山陽(今江蘇淮安)到揚子(今江蘇揚州南)入江,又稱“山陽瀆”。自大興至江都(今揚州),全長四千多裏。大業六年(610年),又開江南河,從京口通到餘杭(今浙江杭州)。從大業元年起,楊廣調動各地人力物力,以六年時間開鑿邗溝、通濟渠、永濟渠和江南運河。

通濟渠在黃河的南岸,分為東西兩段。西段在東漢陽渠的基礎上擴展而成,西起洛陽西麵,以洛水及其支流穀水為水源,穿過洛陽城南,到偃師東南,再循洛水入黃河。東段西起滎陽西北黃河邊上的板渚,引黃河水進入淮河的支流汴水,流到東南,注入淮水。兩段全長近 2000裏。

第三,是開通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徑直向南,到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在修建通濟渠的同時,徵調淮南民工十多萬擴建。大體在邗溝的基礎上拓寬、裁直。

後來又增加了永濟渠,這一段在黃河以北。從洛陽對岸的沁河口向北,利用衛河和蘆溝(永定河)等自然河道開挖加深,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全長1900多裏。

隋煬帝對運河的最後一項策略,是進一步疏浚了江南幾段河流,形成江南河。它以春秋時的吳國的都城吳(蘇州)為中心,在太湖平原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這兩條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隋煬帝的初衷是想要效仿秦皇嬴政,遊曆到會稽山,完成“壯舉”。

開鑿這個東西,南北走向的漫長的水道係統,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史稱南北大運河。它貫穿河北、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運河水麵寬3070米,長約2700多公裏,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這些成係統的水道,主要都是以政治中心長安,以及中原重鎮洛陽為中心樞紐,然後向東南和東北輻射的,它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係。

曆史上,京杭大運河在隋、唐、元、明、清時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伸、擴寬,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江南一帶在全國農業發展地位不斷加強、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導致的。

可以說,大運河是捆綁中國經濟的紐帶。

大運河是中國南北一統的經濟基礎,同時也是聯係漢文化的紐帶。它奠定了唐宋的經濟繁榮的格局。

隋朝開通的大運河,並沒有受益於本朝,但是它卻大大促進了唐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並且給長江流域的開發,注入了一股強勁的驅動力,最終促使唐朝的經濟重心,發生了戰略性的向中南、東南方向的轉移。就像晚唐的文人皮日休在《汴河銘》中說的:

“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

大運河作為連貫南北交通的動脈,溝通了長江和黃河水係的航運,全國各地的大商巨賈,弘舸巨艦,往來不絕。唐朝統治者認識到了大運河的經濟意義,多次對這個水上交通設施進行了整修,使它更適應於經濟的發展,文化的溝通由於大運河的修建,使長江流域的社會發展大大加快了,經濟上曾經相對落後的南方,到了中晚唐時,已經超過了曆史較悠久、文化較發達的北方。在這一時期,由於朝廷重視,大運河的引導,及地區本身農業發展的客觀需要,長江流域的水利工程的規模、數量比曆朝都有大幅度地增長。據《新唐書》記載:

“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

京畿長安對南方的依賴程度,日益見長。到了中唐時,江南的田賦,就已經已經達到了全國田賦總數的十分之九。這無疑是個驚人的比例

挖通大運河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溝通,它在無形中也影響了後來運河的走向。到了北宋,大運河的走向發生了變化,它和當時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的日漸分離,有關。而那時的經濟中心,已經向東,向南轉移,因此北宋時期的大運河,也從隋唐時的“弓背”走向,逐漸變成了“弓弦”走向。北宋時的首都東京,基本上是個消費型的大都市,它的繁榮,有很大一部分是靠大運河支撐著的,即來自東部和南部的物質,大量湧入京畿一帶,造成了東京地區的繁榮景象。

而從南宋至明成祖遷都北京為止,在這一長達近兩百年的時間段裏,大運河基本上處於廢置狀態。南宋的經濟蓬勃發展,但是它的成就,卻不能與北方分享。

元代中後期曾經對大運河進行重新開發,它無疑對國內的經濟產生了一定有益的影響。但是它的工程不涉及江南一段,即杭州至長江段,而是局限於江蘇北部運河的重修,使之向北延伸,從黃河直到大都。1340年以後,這段運河毀於洪水,並因戰事而使運輸受阻。元代北方和南方經濟上的一體化,首先得益於運河的重建,但是卻沒有繼續得到完全與長久的利益。在北運河兩旁的商業大城市並不繁榮。在元代,似乎沒有哪類經濟得到真正的繁榮,而不同地區條件的差別是相當大的

直至明成祖朱棣時,開始重新大規模地開拓大運河,並將北京置於戰略上的橋頭堡的地位,這條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才再次煥發出了生命力。

明清兩代,在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楚州區)專門設立漕運總督和下屬龐大的機構,負責漕運事宜。在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占到全國的四分之三。

在中國古代,陸上運輸隻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速度緩慢,運量又小,費用和消耗卻甚大。所以大宗貨物都盡量采用水路運輸。中國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從西往東橫向流動的。但是在黃河流域曆經戰亂破壞,而長江流域得到開發以後,中國就逐漸形成了經濟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軍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麵。為保證南北兩大中心的聯係,保證南方的賦稅和物資能夠源源不斷的運往京城,維持大運河這一條縱貫南北的水路運輸幹線,對於曆代朝廷就變得極其重要。

明,清兩代,在大運河沿線一帶,集中了全國大部分的商業中心城市。而在長江以北的大半個中國,所有的繁華市鎮,幾乎都集中在大運河沿線。揚州,淮安,清江浦,濟寧和臨清,以及後來居上的天津等,無一不是位於運河的樞紐地帶。

大運河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例如,1842年英軍在鴉片戰爭中決勝的一戰,就是奪取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鎮江,封鎖漕運,促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決定,不久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 


中國曆史上的這一些繁榮,說起來,跟楊氏父子的膽略和作為是分不開的。而做為曆史上備受譴責的暴君之一的楊廣,其實在大中華一統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視。楊廣一生中留給後世的最大的手筆和遺產,也莫過於開拓大運河了。大運河雖然耗損了民間巨大的物資和人力,但是對後世民生經濟的發展,卻有著不可估量的重大貢獻。

此外,楊廣還有著其它不能不提及的、可圈可點的武功文績。

楊廣在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此後,他屢立戰功。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揚州總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亂;開皇二十年(600年),他率軍北上擊破突厥的攻勢。這些功勞是其他皇子所沒有的。楊廣即帝位後,以早年的軍旅生涯為基礎,對高句麗、吐穀渾和突厥發動了戰爭。

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楊堅病重,駕崩於大寶殿,楊廣繼位。

之後,他發展了科舉製度,增置了進士科,使國務的操持由世族門閥政治而逐漸改向科舉取士。科舉製度一直延續到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終止,為古代中國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貢獻。

政治上,楊廣為了真正實現大一統的理想,企圖打破由關隴仕族壟斷仕途的局麵,重用了虞世基、裴蘊等南方集團官員,對破除當時南北隔閡的情況有很大的影響。軍事上,在即位前曾參與與突厥、契丹之戰事,皆有所獲。大業八年,他首度親征高句麗失敗後,隋煬帝為扳回其顏麵,連續三年一再親征。

楊廣即位後,為實現個人構想,勞動全國投入新宮殿的營造,皇宮用金玉裝飾,金碧輝煌,致使國庫虧空,勞民傷財。晚年為消除強烈的失落感和政務上的壓力,他逃避現實,三下揚州,整日杯不離手。最後宇文化及所率領的叛軍攻入江都宮,才華洋溢但好大喜功的楊廣慘遭縊弑。隋朝滅亡。

此外,楊廣除了以帝王身分的從政生涯飽受爭議之外,他還是隋唐兩代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風廣闊,既有千軍萬馬出征時的雄偉,又能描寫夕陽下長江寧靜的江景;在他帝王生涯的最後,彷佛意識到自己帝王運盡,詩風轉變為寂寥多感,主要以抒情詩為主

如果從大曆史的格局與民族戰略發展角度來看,所謂的“暴君”,其實也是曆史發展的發動機,他們的傑出成就,應該與他們的暴虐行為,分開來對待。沒有暴君,曆史或許就失去了很多的輝煌,這一點毋庸諱言!

  

10/2011

秦無衣 

Santa Monic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秦無衣 回複 悄悄話 五哥好!所謂暴君很多都是後代文人的“傑作”。
五弟五哥 回複 悄悄話 每次來無衣兄這裏都能學到東西,又長見識了。

“所謂的“暴君”,其實也是曆史發展的發動機,他們的傑出成就,應該與他們的暴虐行為,分開來對待。沒有暴君,曆史或許就失去了很多的輝煌,這一點毋庸諱言!”
民主人士絕對不這樣看,小心磚頭,趕快給你找鋼盔去,,嗬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