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曆史小說《項羽與劉邦》
(2011-10-15 02:48:50)
下一個
推薦曆史小說《項羽與劉邦》
《劉邦與項羽》由日本著名右翼作家司馬遼太郎所著,司馬遼太郎(1923年8月7日-1996年2月12日),本名福田定一,專攻曆史小說。筆名司馬遼太郎是「遠不及司馬遷」的意思。被認為是日本大眾文學的巨匠,也是日本國民中最受歡迎的作家,被認為是中流砥柱般的人物。作者精研中國古代曆史,對曆史潮流的掌控遊刃有餘,在本書中,曆史故事已然活了,高潮迭起,人物鮮活,且不失理性思考;作者利用寫實的手法對曆史人物的心理和個性進行了精致入微的描寫,對那個中國思想最為鼎盛時期的思想流派、社會現狀、政治狀態都有獨到的解讀。
作者對曆史的思考和將其訴諸於作品的方式,不得不說讓當今國內那些所謂專家汗顏!
士的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群雄湧起,農業開始飛躍發展,人們從農奴的地位中解放出來,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立精神,即對個體的尊重。由此導致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各路思想流派紛紛煞費苦心的建立一整套無懈可擊的理論體係,然後經由被稱為辯士、門客的信仰者雲遊各諸侯國,竭力宣揚。從這個時代開始到漢朝建立可以說,是由覺醒的個體所組成的士的時代!
這個時代,儒家學說還並未被廣泛接受,在人們的價值體係中,俠義是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的核心紐帶,正所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意思是說吃別人的飯的人,要拿自己的生命來做報答。這種俠義正是彰顯於張良、韓信、紀信、夏侯嬰這些人身上,正是這種道德信仰促使他們堅貞不渝的幫助劉邦打天下。
同時,由於個體價值得到尊重,以及受到不同信仰流派的影響,人們對於自己的人生價值有著清晰的認識。劉邦年輕時混跡於沛的街市而誤傷夏侯嬰,夏侯嬰對劉邦竟無半點恨意,反而為解救他而坐監一年,而自從劉邦參加反秦陣容之後夏侯嬰便甘願給他做馬夫,直到後來被奉侯也未改其馬夫之職,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價值理念,那就是跟隨且保護沛公。當時辦理劉邦誤傷夏侯嬰一案的蕭何在認識到劉邦這個人的獨特之處時,並非自己做首領來反秦,而是推舉劉邦這個人,雖然當時的劉邦無德無能。蕭何善於處理後勤和民生問題,跟隨劉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他堅守職責,理性的分析形勢,且從未越俎代庖,一直發揮著自己的價值。
孔子曰:士誌於道。士的時代湧現出了很多流傳至今的人和事。雖然社會中有著普遍的禮、孝等道德倫理,但人們不必拘泥於大一統的思想統治下,因而個人價值得到體現,個人思維、行為創新且具有道義。隻可惜,士的時代早已流失於曆史長河。
楚漢英雄
本書之所以讓我著迷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曆史人物形象被塑造的如此活躍、如此具象,合上書本後對各個人物的讚歎和惋惜油然而生。在不同時期,作者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人物,同時對人物的經曆和由此而來的心理狀態有細致的分析。
劉邦起初是沒有學識沒有修行的江湖混混,也正因如此,不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學問中的那種虛偽,他都沒有沾染。他的人格魅力就在於虛懷若穀,能夠容得下不同的聲音,並具有從中選擇的能力。在於項羽的較量中,劉邦不斷吃敗仗,但總是能夠避免被項羽斃命,因為他有自知之明,從來都把項羽看作是不可逾越的英雄,而自己作為弱者是不能與項羽正麵對抗的,他需要遊擊戰術,以及接受身邊謀士的諫言,以謀略取勝,這也是劉邦最後能夠戰勝西楚霸王而改變曆史的原因之一吧。在劉邦勢力的發展來看,他始終是被身邊的謀士推著走的。劉邦沒有奪取天下的足夠野心和智謀,甚至在許多次對抗中嚎啕大哭,直言放棄。而他身邊的蕭何、張良、陳平,包括儒生酈食其和辯士侯生、陸賈都能夠洞悉世態變化,提出智慧的諫言,他們的理想都希望在劉邦身上得到實現,所以促成了劉邦的霸業建成。
項羽在那個時代是個無可厚非的勇猛之才,統領楚軍橫掃關中,像拍蒼蠅似的把劉邦追的屁滾尿流,他是無可厚非的霸王!但是,踏進關中大地的他卻將二十萬秦軍坑殺,踏破一座城池之時便任憑兵將打家劫舍平掃百姓人家,跟劉邦這種農民軍真誠或裝出的對百姓人家的親和形象完全異樣。令人費解的是,在對待有血緣關係的人時卻親切備至,對待虞姬時同樣表現的很是柔情,鴻門宴上劉邦跪地求饒便一下讓項羽的心軟了。這就是說,項羽的哲學是極端的看待世界,黑白分明。同時,項羽不注重政治策略和外交手段,都讓他備嚐苦果。
自漢開啟了大一統的國家統治之後,再也沒有如此激動人心的時代,至今仍如此。
中國的政治總是以讓人們吃飽飯為第一要義。
經曆了戰國和秦朝滅亡的劉邦和他手下的關係,可以說是那個時代覺醒的個體,他們是由俠義這種相互扶助的精神像黏合劑一樣黏合起來的,後來這種精神在中國消失了。但是,盡管在戰國這種個體及其尊嚴確立起來了,此後的中國,這種精神卻衰落下去,這也是中國曆史的一個顯著特點。
人們往往產生一種錯覺,以為了解了一個人的過去,就了解了一個人的一切。
自尊心太強的人看不見他人,這與項羽在政治上和戰略上都缺乏靈敏的觸覺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