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曆史上消滅江南割據政權的曆次戰爭,也都是兵分兩路,一路取四川、荊襄,據長江上遊有利地勢順流而下,另一路突破淮河防線,兩路並進,達到消滅江南割據政權的戰略目的。曆史上西晉滅東吳之戰、隋朝滅南陳之戰、蒙元滅南宋之戰、滿清滅南明之戰,莫不如此實施戰略部署。
當時太平軍雖號稱百萬,但除去老弱婦孺,能戰之兵隻有十萬左右。如集中兵力先摧毀威脅南京的江南、江北大營(時兩大營兵力不足三萬人),然後以南京為中心,溯江而上取安慶、九江、武漢、荊襄而占地利,順江而下取上海、蘇杭以取財賦,建立鞏固的江南根據地,最後再揮師北伐,與清廷爭奪天下,也許會取得朱元璋似的勝利。但天國領袖們缺乏戰略眼光,匆匆將全部太平軍兵一分為三,把有限的兵力平均用之於北伐、西征和保衛天京的戰場上,結果無論留守天京,還是北伐、西征,其兵力均不占優勢,實際上給了清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太平軍西征曆時3年,雖然占領安徽、江西和湖北的部分地區及安慶、九江、武漢三大戰略要地,使天京上遊有了可靠屏障,為以後堅持鬥爭打下堅定的基礎。但由於進攻兵力不足未能迅速具有長江上遊荊襄要害之地。後來為了回救天京,石達開又被迫撤圍南昌,使得被困南昌、已成甕中之鱉的曾國藩逃出生天,未能給湘軍以殲滅性打擊,軍事上留下了巨大隱患。
太平軍北伐,更是缺乏戰略眼光。洪秀全貿然派出 2萬餘孤軍遠征, 深入華北,謀取北京。但這種兵力不足、無後方的流動性作戰,軍事上絕無優勢。雖以精銳之師,長驅六省,牽製了大量清軍,但還是陷入清軍重圍,加之後援部隊派出過遲,且於中途潰散,北伐軍終不免全軍覆沒。
由於洪秀全的戰略失策,太平軍既沒有據有荊襄,擁有完整的長江防線,也沒有把戰線推進到淮河流域,就連統治中心南京也始終處於清軍的戰略包圍之中。到了太平天國後期,已經沒有像樣的水軍了,控製長江根本無從談起。
曾國藩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在清廷腐弱的時候,他組織湘軍,平太平軍,又力拓洋務事業,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
曾國藩的戰略在攻滅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國藩及其湘軍製定了一套清晰明確的戰略,並加以堅持毫不動搖,從而最終擊敗了太平軍。曾國藩的戰略非常簡單明了,即以強大水軍控製長江,然後順江而下,逐一拔除南京外圍據點,最後攻取南京。
曾國藩認為,打敗太平軍必須要控製長江,長江有三大鎮,上鎮是荊州,中鎮是武昌,下鎮是南京,中鎮還包括九江,下鎮還包括鎮江。太平天國已經占據了南京、九江、安慶、武昌。因此,曾國藩的主要戰略部署就是圍繞這幾個戰略要點展開。
他以水師切斷長江的通路。用挖壕、長期圍困的辦法逐次打武昌,打九江,打安慶,最後打南京。所以著名軍事曆史學者茅海建先生就說,曾國藩一輩子打了無數的敗仗,他就打過四次勝仗,第一次打下武昌、第二次打下九江、第三次打下安慶、第四次打下南京。
但是,就憑借著這四次戰略性的勝仗,曾國藩成就了他的第一中興名臣的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