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秦無衣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隨筆】明末遺民東漸(圖)

(2011-03-12 20:36:35) 下一個

      



      明末遺民東漸


日本的著名古城名古屋,舊稱“尾張藩”,是日本“戰國時代”的一個軍事要衝。

中國明末清初的時候,幕府大將軍德川家康的第九個兒子德川義直,被封為尾張藩的藩主,住在名古屋城裏頭。那時,有一位“明國醫師”,也就是由中國移居日本的一位醫生,獲得了義直的禮遇,被他聘為禦醫,享有“騎馬登城”的殊榮。

這位“明國醫師”,中國名字叫做張振甫。他到日本的時候,年紀還不到二十歲。但是德川義直對他非常敬重,不但賜給他廣袤的土地,還替他建築明式的大宅邸。並且規定,張氏宅邸四周的日本房屋,都不準正麵向著張家。當時,名古屋的日本百姓,都稱呼張振甫“張王樣”,中文意思就是“張王爺”。

尾張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友,又贈與張振甫大片的土地,讓他建築佛堂以及家族墓園。名古屋市千種區內,現有的一些地名,譬如振甫町、振甫新田、振甫山、振甫池、市立振甫中學校等等,都是因為這塊區域曾經屬於張振甫所有,因此才有這些命名。

張家代代相傳,一直擔任著尾張藩主的禦醫。從前,日本史家對於張振甫的身世,未曾用心考察。他們以為張振甫就是明朝的宗室,淮王朱常清,在滿洲人入關之後,為躲避迫害,而逃至日本。抗日期間,日本軍閥山下清一曾經宣稱他代表張家後裔,在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在南京明孝陵前舉行祭祀典禮。意圖在南京扶植號稱朱明後裔的張家,成立傀儡政權。

根據《清史》中明文記載,淮王朱常清,在清兵南下之時,已經在紹興府投降滿清,因此不可能渡海而東。那麽,這個張振甫又是誰呢?

崇禎皇帝在國亡之時,共有三個兒子在世。他們分別是是排行老大的太子朱慈烺,排行老三的定王朱慈燦,排行老四的永王朱慈煥。北京城破之日,太子朱慈烺原被李自成所虜,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後,老三、老四不知去向,太子則逃至京城內外祖父周奎家,旋為周奎姪周繹所賣,為清兵捕去,後來在獄中被多爾袞殺害。太子既死,順治、康熙間抗清的義軍,屢屢以奉“朱三太子”詔命為號召,讓滿清頗為頭疼。這朱三太子指的就是排行老三的定王朱慈燦。在太子死後,他是繼承崇禎帝位的第一位人選,當然也就成為滿清的頭號大敵。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老四朱慈煥竟然還是被捉到了。他那時七十六歲,化名張用觀,以遊行教書為業,麵對訊問,毫不畏懼,侃侃而談。心虛的康熙,因為滿清入關得國,名不正言不順,為絕後患,因而殺了張用觀,也就是朱慈煥全家。

但是,一直脫離於滿清政權掌握的朱三太子,到底到那兒去了?——這也就是前麵提到的皇明後裔,後來避難日本,搖身一變,被奉為名古屋的禦醫。

張振甫位於名古屋的墓碑上,豎立著一座在他生前就雕刻好的延命地藏像,地藏兩旁刻著一副偈語: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解釋出來,“一切惟心”,正是“玆心”,也就是暗指“慈”字。這不正是指朱慈烺、朱慈燦、朱慈煥三兄弟的排行嗎?!揭語前聯的所謂“三世一切佛”,乃是指張家所有的後代子孫,“佛”字暗指皇族血胤,而“三”或者亦暗指排行。整句揭語的意思是,倘若你要追尋張家的起源,應當知道整個家族都是來自於“慈”字輩,排行老三的這位人物所創造的,所謂“一切惟心造”。

另一方麵,我們可以看出,老三朱慈燦到了日本改姓張,老四朱慈煥留在中國大陸,也改姓張,張姓一定有它的含義才對。這個謎語含義,就在《論語》裏,而且直接明白地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論語微子篇》的第八章起首說:“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伯夷、叔齊是殷商屬國孤竹君的兒子,武王伐紂,滅了商朝,兩人因此恥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朱張”不知是何許人,但與伯夷、叔齊並列逸民,處境或者相似。原為朱姓的崇禎皇子們之所以改姓張,恐怕正是以朱張自況,也就是以“伯夷、叔齊”自況,不向滿洲人投降。

日本現代曆史作家司馬遼太郎(本名福田定一,筆名的意思是“遠不及司馬遷”)的小說《大盜禪師》中,提到的幕府前期的政治軍事強人由比正雪,就曾經神田連雀町,開設兵家學塾「張孔堂」,據說道場曾擁有門生3000。這“張孔堂”的名義,也耐人尋味。

張振甫的皇族家世,另有一個有力的證據:張家的家徽。日本貴族的和服上,一般都繡著代表家族的家徽。張家的家徽,非常有意思。家徽內之祥雲,隱諭一個龍,取義《易經乾卦文言》中“雲從龍,風從虎”。圖徽主體六顆圓珠,共同構成五爪之像,與祥雲相配,意指五爪之龍。按照明朝法製,隻有皇帝才能使用五爪龍紋。五爪圖案的外圍,是一個陰陽互見的圓輪。一陽一陰,指的就是“日、月”,合而為一,正是“明”字。

 

上麵提到的是曆史上的一段可能性。目的是想說明漢族文化與日本文化的互動關係。司馬遼太郎在日本史上最暢銷的小說《項羽和劉邦》中,毫不掩飾地提到:

“在古代,這些地方(注:指長江以南地域)不僅與北方風俗迥異,而且居民大都居住在湖畔或海邊,靠潛水捕魚為生。北方漢民族則是直到近代仍然怕水,不會遊泳,更不會江南人引以自豪 的潛水特技,反倒將這類本事視為野蠻。不難想象,古代曾帶著稻穀漂洋過海來到倭之諸島(注:日本列島)的,很可能就是這些江南吳越之人。當然還有理由相信,其中一部分人是隨 著海潮漂流到朝鮮半島南端,再從那裏跨過位於現今日本福岡、佐賀兩縣北部的玄海灘到達倭島的。關於倭人的風俗習慣,著名的《魏誌·倭人傳》裏是這樣記載 的:‘男子大小皆黥麵文身……斷發文身以避蛟龍之害。今倭之水人,好文身沉沒捕魚蛤,亦以厭大魚水禽也。’上述倭人之風俗,與揚子江以南荊蠻之習性何其相 似。如果二者之間有聯係,那就可以說,這一地區的風俗又越過大海傳到了遙遠的日本。”

這是日本文化人體認的漢、和文化的母體與臍帶的關係。

 

前麵提到的明王子的流亡,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加以證實。但是,明亡後,明遺民向日本列島、尤其是南方大規模的移民,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明亡後,大約有近五十萬的明朝移民(主要是東南沿海一代的),通過各種方式,遷移逃亡到了日本,他們居住在以長崎為中心的九州島一代,給日本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商機和文化。這次移民是一個不小的數目。當初滿洲人趁虛而入,也不過是這個人口數。這次移民,客觀上填補了日本在桃山安土時代之後,文化和經濟上的空白。

明朝亡後,日本的一些政治家,軍事家,也曾經幫助明朝移民,試圖中興明朝,但是最後都失敗了。在明末反抗滿洲人最艱苦的時候,鄭成功在東南一帶苦苦支撐殘明長達十七年,其中曾經得到過日本江戶幕府方麵的幫助。司馬遼太郎在他的小說《大盜禪師》中,就通過主人公浦安仙八的經曆,描寫了鄭成功和日本兵家由比正雪試圖複興大明的故事。

明末清初,很多中國文人為了避戰禍來到日本。當時日本的大名家收留他們,作為自己的幕僚。例如對日本思想界影響甚著的朱舜水,曾經兩次作為鄭成功的使者,向實行鎖國政策的江戶幕府求援。日本萬治2年(1659年)冬,他來到日本長崎。寛文5年(1665年)6月,常陸國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圀彰考館小宅處齋拜訪朱舜水、朱舜水接受了邀請。同年7月,他抵達江戶

前麵提到的政治家由比正雪的思想,對德川光圀有很深的影響。由比所承繼的日本著名兵家,“武神”楠木正成的忠君思想,很受德川光圀的欣賞。而後醍醐天皇時代(約為中國元朝中後期)的楠木正成,正是忠臣的典範,他的遊擊戰術,楠木流的兵學,是江戶幕府時代的主流。江戶時代末期鼓吹“尊王攘夷”的人士,就經常參拜楠木正成的墳墓。而楠木正成的思想,與朱舜水在日本所倡導的正統儒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德川光圀對朱舜水敬愛有加,朱舜水也對水戶學的思想產生很大影響。德川光圀就任藩主之際,朱舜水也隨同前往水戶,同為德川光圀編撰《大日本史安積澹泊木下道順山鹿素行都是好友、在日本傳播以浙東文化體係為主體的漢學,直至83去世。

而正宗的儒學,明亡後在中國大陸卻被阿爾泰人給肢解了,形成了一種至今仍然像幽靈一樣徘徊在國人思想中的奴性意識。

 

還有三個有趣的史實。一是南宋滅亡的時候,日本“舉國茹素”,來哀悼大宋的滅亡。

二是在嘉靖、隆慶年間的猖獗東南沿海的倭寇,實際上大都是沿海的中國海盜所為。時為日本的安土桃山時代。日本浪人,隻是從事海上貿易與海盜的雇傭兵而已。

三是甲午戰爭之後,在簽訂馬關條約時,日本人始終不肯承認他的敵手是“中國”,而是滿清王朝。其中意義,不言而喻。日本認為中國在明亡後就已經滅亡了。日本從此蔑稱被滿洲人殖民兩百多年的中國為“支那”。明治維新後,日本一直自認為它才是華夏正統。因此明治維新後,日本便以楠木正成首倡的“尊王攘夷”為名,發動了對清戰爭。這種思想觀念,基本上主持了日本近代將近七十年的戰略思想。

至於1937年進占南京時,大多數的日軍,其實都是三百年前移民南九州島的明朝移民一樣,都是日本皇族在借刀殺人!這一點說起來,讓人血淚俱下。而更可怕的是,我們卻忘記了三百年前的那一段史實,——漢人從精神跟肉體上,都被阿爾泰語係異化了。

當年日明之間的“壬辰之戰”最大的獲益者,無疑就是滿洲人。如果將曆史做為縱軸來檢討,那麽阿爾泰語係進入中國,對總體漢的漢文化來說,絕對是一次文化侵略。他們將卷舌音帶進了漢語。這使得漢語失去了繼續創造的可續性。漢語在十五世紀前後,仍然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語言,在《唐吉珂德》之前,它就已經產生了好幾部如今仍在流行的長篇小說。像《三國》,《水滸》等,在日本家喻戶曉。而自從阿爾泰語係入侵之後,漢語的功能就淡化了,小說的內容也改變了。這就是刀光血影下的殖民!

《紅樓夢》說白了就是一部殖民作品,但是又不是很成功的,書中充斥著濃烈的奴性意識。它在藝術上之所以不能被大多數的中下層的中國人接受,就是因為它的敘述語言,早就叛逆了漢語的美學意義。矯揉造作,對強盜貴族意識的粉飾,是它的主要特征。它不是《金瓶梅》,也不是《醒世姻緣傳》這些平民化的文學。大家如果問心無愧,你可以告訴我,你們中間,有誰通讀了《紅樓夢》?!

明末時中國跟世界接軌隻有一步之遙,然而卻被滿洲抹殺了。然而日語保留了漢語的很多功能。可以說,芥川龍之介,太宰治,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司馬遼太郎等人的小說,是漢語能力和漢文化的美妙延伸。他們將東方文化,以最為有血性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像三島的《憂國》,《金閣寺》,《憂國》,那種淳樸的審美觀,實在讓人回味。而《豐饒之海》,則是對東方文化,其實就是漢文化為主體的審美剖析。

三島在自殺之前,一直在檢討自身的精神狀態,最後,他選擇了自殺。崇拜軍國主義隻是一種借口。三島之死,就像他的老師川端君在《雪國》的開頭中所說的那樣:

“穿過縣界漫長的隧道,便是雪國了。”

 

秦無衣 04/2011
Santa Monic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秦無衣 回複 悄悄話 回複joulewang的評論:
正因為糊塗,所以誰都可以闡釋,啊哈。
秦無衣 回複 悄悄話 回複qianqiuxue的評論:
秋雪好!
秦無衣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花無眠的評論:
連你都不能通讀,那就本書說明問題了。
joulewang 回複 悄悄話 小油瓶長成了大油瓶。:)
尊王攘夷 - 曆史是一本糊塗帳。
問好無衣兄。
qianqiuxue 回複 悄悄話 父子倆笑的真燦爛!

問好無衣!
盈袖2006 回複 悄悄話 博客換了名字,認不得了。進來竟看到大俠真人秀,實屬幸運~
花無眠 回複 悄悄話 兩位帥G哈!

秦大師真是博學呀...汗顏!讀過最多的還是, 自然不能說通讀, 隻因是寫女孩子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