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秦無衣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隨筆】苦不苦,想想在長安的杜甫 1 (圖)

(2007-12-09 10:00:16) 下一個

唐玄宗天寶五年,公元746年,杜甫背著一個他的夫人為他結紮的藍布碎花行囊,興致勃勃地來到了京畿長安,開始了他長達十年的“長漂”生涯。他行囊中的細軟捉襟見肘,但是這並沒有破壞他良好的自我感覺。他就像一個剛剛拿到美國簽證的寒窗十年的留學生一樣,對新的世界充滿了向往與好奇,想要一日看盡長安花。當然了,最主要的是,他想在這個當時世界上最為繁盛的花團錦簇的都城裏,出人頭地。這一年他34歲,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然而他除了幾首五言詩之外,卻一無所有。這時他的光芒萬丈,雄踞文學史的七言詩還沒有橫空出世。不過我們的詩人並不內怯,因為他堅信,大唐是不會拒絕像他這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才子的。

在這之前五年,杜甫結束了在吳越、齊趙一帶的浪蕩生涯,回到洛陽,在偃師縣西北的首陽山下修築了一座陸渾莊土室,在這裏住了三年。這種土室,你可以稱之為別墅,也可以說是陋室,估計跟後來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鋪蓋了三層茅草的房屋差不多。據郭沫若考據,能住上“三層茅”的人家在唐代算是上中農了。不過我估計在“安史之亂”前後,還是很有差別的。就像如今吃肉是家常便飯,而在文革時能吃上肉,那嘴巴上的油花都不能輕易抹掉的。這時候,杜甫和司農卿楊怡的女兒結婚了。司農卿也叫大司農,是高幹。看來這楊怡也算是有眼光的。婚後杜甫和太太兩人伉儷情深。後來杜甫在逃難中有詩為證:

今夜鄜州月, 閨中隻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幹?

從“雲鬟”和“玉臂”來看,這楊氏應該不會是個恐龍。但是跟所有的詩人一樣,杜甫也是不甘寂寞的,他不願意自己這輩子就這麽躲在溫柔鄉的石榴裙下,他要繼續浪跡天涯。隻有天涯才是詩人的真正故鄉。天寶三年,杜甫在洛陽遇到了被解除了翰林供奉閑職的李白。兩人一拍即合,相見恨晚。這時李白的名聲,是杜甫所不能企及的。杜甫向剛剛從長安瀟灑走一回之後來到洛陽的李白大訴苦衷:

二年客東都,所曆厭機巧。
野人對腥膻,蔬食常不飽。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
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
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

這首《贈李白》詩,不如說是感懷詩更好。李白是這樣描寫杜甫的:

飯顆山頭逢杜甫,
頭戴竹笠日當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
隻為從前吟詩苦。

此時的李白剛剛從李隆基那裏得到了一筆豐厚的賜金,腰纏萬貫,飄飄欲仙。他邀請杜甫跟他一起浪跡天涯,揮金如土。杜甫很難拒絕這樣令人垂涎的誘惑的,於是他將妻子拋在了腦後,遂同李白一起遊曆梁、宋,當然,一路上可能都是李白埋單。以前李白落魄時也是別人家替他埋單的:“憶昔洛陽董糟丘,為餘天津橋南造酒樓。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李白也吃過軟飯:“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嚐。”所以他很懂得杜甫那時阮囊羞澀的痛苦的。兩人吟詩作樂,頗有淩雲之誌。

跟李白這樣出手闊綽的名人做文友,杜甫自然是喜出望外了。而更讓他覺得情趣盎然的是,他們和後來成為唐代最牛的詩人高適相遇了。《舊唐書》說高適:“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他做過節度使與刺史,不過那時他也是在浪跡天涯,尚未發跡。三人一見如故,去遊了單父的琴台,大發思古之幽情,然後又同去梁園酒樓開懷暢飲,即興賦詩,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當然又都是李白埋單了。天下沒有花不盡的錢,“千金散盡還複來”,李白在即將囊空如洗的時候,不得不與杜甫和高適分別了。李白南下江東,高適回到梁宋,杜甫則西去長安做“長漂”。杜甫與李白依依惜別,從此以後,這兩個漢詩史上的泰山北鬥,就再也沒有見過麵了。人生之遺憾,莫過於斯!李白比杜甫早八年結束了流浪生涯。杜甫曾寫了《天末懷李白》,懷念這位與他一同度過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時光的浪漫詩友: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杜甫來到了魂牽夢縈的長安時,喜極而泣。他不像李白在天寶元年被召入京時那樣,得意忘形地狂歌“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而是以低姿態出現在長安城裏。他對滿大街上那些豐腴的女人不感興趣,他的抱負不在下體,而在胸中。他希望規規矩矩地通過科舉考試,謀取官職,而不是像李白那樣幻想憑著才氣,一步登天。這也是他在跟李白相處的這一段時間後得出的經驗。在他眼裏,李白對現實太理想化了,李白的身上充滿了莊子的味道。李白本來是想吃楊貴妃的軟飯的,沒想到卻染了一身的狐臭。想想看,哪個皇帝會對一個“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狂人委以重任呢?他終於被體麵地掃地出門了。李白的三首《清平調》,嚴格地說起來,真是慘不忍睹,不是寫的不好,而是有點肉麻。雖然我本人深愛李白的詩歌,但是對這三首詩實在不敢恭維。當然了,大多數的人還是對這三首詩趨之若鶩,諛頌之詞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

而杜甫自己,則是想繼承儒學大統,他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純”。但是科考的結局出於他的意料之外,他跟李白一樣,也碰了一鼻子的灰,甚至情狀比李白更慘。那時當權的宰相,是李林甫,也就是楊貴妃哥哥楊國忠的死對頭。天寶六年,李隆基遵循祖製,下詔“廣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藝以上皆諧京師”應試, 對策聽選,就是皇帝要親自主持麵試,然後授以官職。這李林甫跟後來的楊國忠一樣,都不是好鳥。他害怕士子們在麵試時會揭發自己貪權不法之事,想阻塞天下言路,於是就向玄宗建議先由各郡縣長官進行初選淘汰,然後再由尚書省長官試問。杜甫也參加了這次注定沒有結局的考試。經過李林甫的精心安排,結果,全部應試者沒有一個人通過。杜甫想通過正常渠道進入仕途的夢想破滅了。這時候,我想他一定想到了他的正在浪跡天涯的詩友兼兄長李白:李白畢竟比他癡長了十一歲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田野maomao 回複 悄悄話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冊很麻煩 回複 悄悄話 長知識!
職業女人 回複 悄悄話 你的文章讓我想起了大學時的中文老師,你的文筆很有魅力。真是沒有白讀書啊。讚!!
dongfangshaoer 回複 悄悄話 很好的文章;盼下文!
andromedae 回複 悄悄話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杜甫
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麵,王翰願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於百僚上,猥誦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
焉能心怏怏 ?隻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白鷗沒浩蕩,萬裏誰能馴。

好文,這樣的政治抱負太大,注定一輩子潦倒
SHIWANG 回複 悄悄話 他對滿大街上那些豐腴的女人不感興趣,他的抱負不在下體,而在胸中。-------難能可貴!
唵啊吽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