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微堂

藥山有路勤為徑,醫海無涯心作燈
正文

吃素和吃肉的爭論,談酸堿體質和骨質疏鬆(1)

(2011-12-23 15:44:25) 下一個


網上傳帖,健壇也不能幸免,有關肉食動物蛋白可以使得人體變成酸性體質,造成鈣質流失,因而肉食動物蛋白是骨質疏鬆的主要原因之一的理論,頗為流行,在不少帖子中都有引用。大多數人對這個理論涉及的生理生化基本概念並不是很了解,對某些研究報告也沒有興趣去看,覺得這個簡單理論很有道理。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因為不知道從何談起為好,就想到那兒說到那兒,當作是聊天吧。

我讀研究生接觸到的第一個真正項目就是骨質疏鬆,是一個大型合作項目,我們負責分子遺傳部分。在最後一輪專家評審之前,為了拿到一些前期數據,我曾在實驗室三天連軸轉,趕在會議開始兩個小時前把數據送給老板,解決了試驗可行性的一些技術難關。後來,雖然論文選擇了白血病,項目召集大老板點名要我參加每星期的碰頭會,也被列入研討會報告人輪轉名單。

當時,項目主要研究方向是骨質疏鬆的細胞學機理以及神經內分泌調節,我記憶中最深的兩個基本概念是:

1. 骨總量是對抗骨質疏鬆的關鍵之一

人體生長發育過程中,骨組織總量是一個積累過程。成年以後,骨總量不再增加,隨年齡呈減少趨勢。所以,青少年期的充足營養和活動,對於骨組織的一生健康至關重要。

大多數情況下,農村長大小孩,骨骼比較粗,老年以後因為骨質疏鬆發生骨折的很少見。當然,因為營養不足,農村小孩平均身高不及城市。

2. 骨組織處於不斷的新陳代謝,舊的組織被選擇性破壞,鈣磷離子被釋放出來,在破壞後的位置,新的組織再從新形成,鈣磷礦物質沉積。當溶解大於沉積,骨組織總量減少。持續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觀察到網狀結構中空隙增大,骨密度降低,這時生理的改變就成了病理上的骨質疏鬆。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鈣磷吸收和釋放不是一個簡單被動溶解和沉積,而是一個複雜生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至少需要兩個類別的細胞參與,破骨細胞osteoclast,成骨細胞osteoblast。破骨細胞選擇性吸附在骨組織某個位置,溶解釋放鈣磷到血液;這個過程完成以後,成骨細胞對破壞部分進行修複,鈣磷沉積到骨組織。

所以,保證食物中有足夠鈣磷,是防止和減緩骨質疏鬆的必要條件,但是血液中的遊離鈣磷,並不能自動沉積到骨組織。任何時刻,破骨細胞和成骨細胞的比例,以及它們的活性,是一個關鍵問題。有關這兩種細胞分化調節機理,以及選擇性識別,破壞,和修複機理,目前尚未明確。

已知的是,成骨細胞隨年齡增長而減少,並受雌激素調節。絕經期後的女性,激素分泌減少,骨質疏鬆危險明顯增加。


在我個人記憶,有關項目的學術交流中,從來沒有談到酸性體質,以及酸性食物對骨質疏鬆的危險。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