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珍珠港事件的日本內因

(2013-03-30 06:00:29) 下一個

1941127日珍珠港事件前,日本的決策是根據於二個前提。第一個前提,美國沒有打仗的胃口;第二個前提,德國會在歐戰獲勝。 曆史證明了,日本對美國是低估了,對德國是太崇拜了,都錯了。 日本也因而走向大敗。

第一個前提來自於日本人對美國人民的廣泛的蔑視。美國男人隻知道錢,在家裏讓老婆女兒說個不停。”“美國人還是在開發階段,到處是腐化強盜暗殺匪幫私刑的事。這是曆史家Max Hastings 的說法。 我在這裏補充一點: 那時美國人看不起黃種人,美國警察們對黃種人很不客氣的,但有個例外,凡是涉及日本人和美國警察的事,日本的大使領事們馬上向美國政府嚴重抗議,小題大作,弄得美國政府也頭疼,於是,美國警察對黃種人凶時,如果這個黃種人說,我是日本人,警察馬上客氣。這麽一來,日本人民也有了這麽一個得意,我們日本人對美國人一板臉孔,美國人就軟下來了。

日本從30年代開始,經濟發展很快,比亞洲的國家,日本是高出一大個頭。 那時日本狂妄了,以為自己工業化了,了不起了。 其實19398月,日本被蘇聯在Nomonhan 打敗,也可以由此看出,日本的軍事力量與歐洲強國根本不能比。 就生產能力上來看,它隻及美國的十分之一。

當時的日本是軍事獨裁的政權,也造成日本狂妄。它的軍事獨裁又是二架馬車,陸軍和海軍互不服氣,各有各的空軍。陸軍要北進,海軍要占太平洋,他們之間互相封鎖資信。 一個國家的軍隊,必須由文官來領導和決策,日本在二戰時就犯了這個根本性錯誤。在中國,東京同意了汪精衛的事,駐華日軍不同意,就辦不成。 英美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軍事的最高指揮就是總統和首相。和斯大林談判時,丘吉爾要推遲開辟第二戰場,但為了表明支持蘇聯,答應炸毀德國的通信中心,就在會議桌邊馬上下命令,英國空軍馬上去大大地炸。珍珠港前的日本首相Konoe是不讚成去開戰的,但他對軍隊沒有權威,天皇也不聽他的。194119447月的日本首相東條英機(Hideki Tojo)將軍也沒有權威,日本海軍在中途島失敗,要過了幾個星期才讓東條英機知道。東條英機做了首相後看到了許多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要組織海軍護衛從南亞運六百萬噸的石油,軍隊不聽他,同僚也不聽他,根本沒有協調,這是他後來被關在牢房裏的反省。他的後任小磯國昭(Kuniaki Koiso)將軍更差,沒有行政能力,不敢麵對問題。他妄想搞點花招引誘蔣介石投降。

長期以來,日本說他們的天皇裕仁Hirohito是和平主義者。 這是曆史的打扮。 日本天皇是當時唯一可以臨駕軍隊的,但他當時是傾向軍方要打仗的。就是他下令攻擊武漢的,也是他下令攻擊珍珠港的。 天皇裕仁是頭號戰犯,應當被審訊。 二顆原子彈轟炸後,日本能很快地決定投降,避免了美國計劃819日丟在東京的第三顆原子彈,倒也是靠了天皇裕仁接受文官們要投降的意見,並靠他的威信壓服了軍方少數人寧死不降企圖政變。

據曆史家Max Hastings的看法,日本人民進入戰爭的熱情遠比德國人民高。日本統治者要日本人民把自己看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民族,日本人民也把天皇看成承天意的天賦的統治者。

毛澤東中國的大躍進超英超美的泡沫,幸虧破得那麽早那麽徹底,逼得毛澤東沮喪了一陣子。不然的話,中國的民族情緒,中國人民進入戰爭的熱情也會支持毛澤東打出國界去,搞個大東亞共產主義圈。

(寫於2013/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