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假幣製造者們》想起
杜好書
電影《假幣製造者們》(counterfeiters) 是根據真實曆史而來的。納粋德國的集中營裏有一個假幣製造車間,有一百多號人,多是有製造假幣特殊技巧的罪犯,他們製造了一億多的英鎊,目的是破壞英國經濟。
拍這個電影,得到了德國官方的支持,也得到了2007 奧斯卡最佳外國電影獎。可是德國的年輕人不去看這個電影,它的票房遠遠不如電影《倒下》和另外一個講反納粋的地下活動的電影《Sophie Schnoll》。
為什麽?德國的年輕人去看這個電影,心裏想,我的祖父輩是納粋,殺人犯,造假幣的? 心裏不會舒服。影片裏有一個“英雄”要想抵製假幣製造。那時假的。真的原型人物是個捷克的共產黨員,猶太人,專長照相製版的。但此人在集中營裏也一樣要求生,不是英雄。
再過二三十年,也許中國會拍個電影,紅衛兵用皮帶抽打老師。那時的青年觀眾看這個電影也會不舒服,票房不會高的。中國人沒有德國人的那種認真勁,商業頭腦強的製片商和導演是不會去拍這種電影了。真實的曆史感就會埋葬了。
過去,中國共產黨裏的好人們,一般來說,都是鄙視金錢的。拿到份外的錢,稿費,外國客人送的禮物,都是上繳的。開放初期,出國回來的人,還把苦省下來的另用錢交黨費。他們對毛澤東拿了多達幾百萬的稿費,是會很反感的。
也許過了多少年,有人拍個電影,講的是,替毛澤東管賬的秘書,一個初中畢業,學雷鋒的理想主義的戰士,在反對資產階級法權學習中,對毛澤東繼續拿稿費提了意見,毛澤東知道後,搞了個運動,把那個小秘書啞了廢了的故事。毛澤東周圍的大小人物,小秘書的親戚朋友們可以把這個電影演得很真實和深刻。但到那時,年輕人不要看,還想不通,是毛澤東的稿費,那個秘書為什麽反對。
真實的曆史感正在被埋葬中,到那時,不會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