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歌罷

文化活動:大江歌罷掉頭東 / 念奴嬌(大江東去)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正文

七月七日長恨歌

(2005-07-07 08:04:28) 下一個

每年農曆的七月七日, 中國稱“乞巧節”, 在日本被稱為"たなばた",即“七夕”。此節日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密切關係。牛郎、織女之名始見於《 詩經》,七夕的故事在中國之後漢的時候(1~3世紀)時被認為流行了。而東瀛把陽曆每年的七月七日定為七夕,當然也與鵲橋有關。

周四下午130時(東京時間)上日語課,遲到了幾分鍾,一直心不在焉。還好,荒川先生沒有開始講課文而是手舞足蹈地用日文與英語交叉演講與七夕包括トリ相關的話題。也許是巧合,上周末和朋友一起到晴海通リ要過一個什麽橋到“第一生命ほ-るThe First Life Hall)去聽“五星の王子さま第20回定期演奏會”,在東京欣賞了令人震撼的芭蕾舞音樂“白湖”——就是老柴XX司機的天鵝湖,令我將聖桑的“The Death of Swan”同長生殿的兩隻什麽鳥混淆起來,今天又把“七夕”和“事變”混為一談,使鵲橋與盧溝發生關係,糅合一團。

荒川先生的話題也是我心猿意馬在想的問題:七夕在中國本應該是一個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既然77日是一年一度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いま、七夕為什麽沒有在發祥地衍變成為眾人皆知的“東方的情人節”?

“五五節端午”差一點被韓人端回“首爾”獨占遺產,“七七奠活動”在華中、在華北、在台灣已漸式微,但在異國他鄉卻被完整保存於日本京都的「乞巧奠」,並在以仙台為重頭戲的幾十個都市裏,被轉型為商業色彩的活動。

對華人,“七七”是一個愛憎分明的祭奠。秦觀柔情似水的“鵲橋仙”亦出現了“傳恨”,“暗渡”和“忍顧”等與情侶歡聚不協調的字眼。

進入奈良時代,根據《日本書紀》,在持統天皇的5年(691年)時在宮廷舉行了“七夕的宴”,可以視為日本“七夕祭祀”的開端。亦有人稱日本七夕祭始於聖武天皇時期某年某日,鬼才信,聖武是虛構的!但現代日本的祭日特別多包括"七夕祭"形式的煩瑣卻是不爭的事實。

江戶初期"七夕祭"曾經是宮中重要的慶典之一;到了江戶末期,幕府把它作為五個節供之一固定下來,使其在民間也流傳起來。這一天日本人把寫有詩歌,心願的色紙係在竹竿上。舊曆7月已是秋天,夜晚的銀河分外美麗。然而倭國卻把他改在公曆7月,因此經常看不到銀河。其實,黴雨季節的七夕節已逐漸背離了它原本的意義,轉而為觀光和商業服務了。在日本,每年有超過一兩百萬的旅客造訪日本東北仙台的七夕祭典。在幾米長的竹子上,掛著五彩繽紛的千羽鶴、巾著、吹流之類豪華飾品。據說數個月前仙台市民就開始動手準備做飾品,一支豪華飾品價格從數十萬到數百萬日圓也有。20037月初,在東京迪斯尼樂園-其實在千葉舉行的日本七夕節慶祝活動中,兩位米老鼠扮演成牛郎和織女向遊客揮手;同年7月7日,在東京澀穀舉行的七夕反戰遊行中,遊行者手舉“七夕和平遊”的標語。上千名市民參加了當天的遊行反對政府出兵伊拉克,督促政府遵守和平憲法。

《每日新聞》2005年7月7日17點更新報道:日本把陽曆77日視為古代傳說中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商家每年都會舉行特殊活動。津山市北園的兩所藝術學校於2005年7月6日,校園被熱鬧的氣氛包圍,今年學生計1345人的半數以上以“浴衣身姿”上學。原來是業界團體的「日本浴衣聯合會」主辦,重新評估7月7日「浴衣的七夕日」的好處,每年進行。今年纖維批發商和金融機關,旅行代理店的工作人員約800人,用各式各樣的浴衣呼籲了日本的“傳統美”。更有甚者,“在眾多服批發商匯集的東京都中央區日本橋本月7日,舉行「七夕浴衣祭祀」。在三井住友銀行人形町支店,銀行職員20人以涼快的浴衣身姿迎接了客人”(這裏有新聞照片存檔,請問博客族高手,寫真如何在文學城刊登)。

傳統節變色,有沒有搞錯?

回到中國唐朝。在許多七夕的傳說中,唐玄宗老李與小楊的愛情故事最為膾炙人口。某年七夕,在夜涼如水的長生殿,楊玉環看著天上的織女星,除了羨慕她與牛郎堅貞的愛情外,同時也興起了對自己地位的感慨。忍不住吐露了心事。老李聽了以後,也深受感動,便和小楊立下了“但教心似金鈿堅,詞中有誓兩心知”的山盟海誓。這段淒美的愛情,經過後代文人的彩筆描繪,變得幾乎家喻戶曉。白居易的《長恨歌》及洪升的《長生殿》都是文學史上不朽的名篇。《長恨歌》中的“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更是朗朗上口以至我的幾個華中朋友可以倒背如流。

另一位李姓國君——南唐後主煜,在未亡國前,宮中的生活極盡風雅之能事。每到七夕,就命女在宮中用紅白羅百匹,拉開象征天河,隔天再收起。李後主降宋後,過著遭人軟禁的生活。有一年七夕他因思念故國,就填了一首詞“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還召來“不知亡國恨”的宮女來演唱。宋太宗知道以後大怒,下令賜死。一代詞人竟以七七而喪命。

關東有許多驛站地名如“我孫子”、“龜戶”、“目白”和“目黑”等的涵義曾令我中原兒女討論多次。下列設問似乎也值得幾代人深究:

楊貴妃“經曆了馬嵬坡”結果如何?

玉環的“馬嵬驛悲劇”究竟誰是禍首?

李隆基晚年的淒冷到底由誰釀造的?

後主李煜的故國為何如此不堪回首?

 

部分答案請關注10天以後2005年7月18日前將要發表的本文姊妹篇《忽聞海上......》以及本文末尾,深入的討論參考陸續轉載的《盧溝橋的七夕》、《長恨歌的質疑》等評論。

 

 

 

    查閱萬年曆(http://wnl.ku33.com/),回顧上個世紀中葉重要的七月七日,國共關係史和中日曆史上的“長恨歌”餘音繞梁:


·1927年7月7日 馮玉祥將軍禮送共產黨出境
·1928年7月7日 南京國民政府宣告廢除中外不平等條約
·1937年7月7日 “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
·1945年7月7日 國民政府宣布對日軍全麵反攻
·1972年7月7日 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

 

 

 

最後一問參考答案:故國太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