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即財富

陳立功的文學城博客:馳縱騁橫,談今博古,飛花揚月,行文交友
個人資料
TNEGI//ETNI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儒釋道言行及處事規範(儒家篇)有感

(2012-02-12 22:16:57) 下一個


儒釋道言行及處事規範(儒家篇)有感
                                  ——學習、質疑與辯論
 

不久前在文學城的博客專欄裏讀到了由單親媽媽俱樂部的成員們轉貼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的文章。正如標題所言,那篇文章側重於介紹儒家學說的經典,據說是由大名鼎鼎的南懷瑾所著。
   
我不是儒家學說的崇拜者,因為我甚至根本就沒讀過這個學家任何完整的著作。盡管作為高中理科班的畢業生,我的高考古文部分幾乎是滿分,也就是說我閱讀和理解孔孟的原文應該沒有太大的語言障礙,但是,高中畢業近三十年過去了,我對孔孟學說的了解依然隻是停留於在七十年代初期毛澤東發起“批林批孔”運動期間以8 ~ 12歲年齡段的學習和理解能力片段式地接觸到的一些孔孟說教之上,而且這些說教還是通過讀聽由使用漢字寫作的成年人的理論家們在報刊雜誌和廣播上發表的猛烈批判文章裏才略知一二的,內容也不過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等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以及“學而優則仕”、“克己複禮”,等等;再後來上高中時也曾為魯迅先生所批駁的孔孟之道乃是殺人不見血的文化而蒙蔽;於是,留在內心深處的便隻有了“五四”時期就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口號了。不過,在大學時代曾讀到一篇介紹德國古典哲學的文章,在其中發現了一句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讀後仔細掂量了幾十年,直到最近才終於悟出了一點兒道道,例如,如果一個人不想被他人決定他可以說什麽不可以說什麽可以做什麽不可以做什麽,那麽,每個人也都不想這樣被他人決定,也不應該這樣去決定他人。可是我們卻常常被極少數中國人(準確地說可能隻有那麽一二個人)決定我們可以說什麽不可以說什麽可以做什麽不可以做什麽,於是深感自己時常處於一種被自己的同胞所奴役的境地。
   
沒想到,在92年多前就被一幫激進的中國文化人和大學生打倒了的、40多年前又被毛澤東及其追隨者踩在了腳下並發誓讓它永世不得翻身的孔家店竟然在最近幾年裏又複活開張了,不但如此,還為這家破店取了個現代化的優雅的名字在全世界各地的大專院校甚至高級中學裏設院布道;而不久前風靡全國的、情熾於中國古典文化的女性文化人於丹則不辭辛勞地在全國各地大講特講孔孟之道,獲得了滿地讚美之聲;更有甚者,當毛澤東的畫像依然高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時候,當他的被保護良好的遺體依然躺在天安門廣場上的紀念堂裏的時候,有人竟然在天安門廣場上、在他的身邊豎起了巨大的孔子雕像。盡管誰也不知道孔子長得啥樣,但據說他的故鄉為他製定了一個標準像,估計那個豎起來後不久又被悄悄地移走了的孔子就是按照那個標準像建造的。我不禁覺得這個世界真TMD(讀作三個英文字母的發音)是“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了。想起中國人情有獨鍾的中醫,其理論體係一千多年來竟然沒有被改動過一個字,盡管裏麵充斥著胡說八道和無法證實的陳述。我又不禁仰天慨歎:中國人,世界在你麵前難道真的就沒有值得你探索的空間?難道你就不能大膽地說出事實和真相?執政黨不是整天價地叫嚷著要有“科學精神”嗎?什麽是“科學精神”?你們的“科學精神”究竟在哪裏?

    這篇“儒家篇”上載後不久,
飄俠2012-02-08 12:09:52首先發言道:學習,收藏了!

FungFung 評論於:2012-02-08 14:00:36:中國文化的核心是有很多智慧的。但是有兩個點我希望和作者探討:
   
1)文中“我們觀察一個幼兒,同情人家的時候特別多,後來漸漸長大了,心裏的厭惡也越大,仁心就不能夠發揮。所以他說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幾乎沒有人能在一天當中,用心、處世,完全合於仁道。假使有,他仁的修養必然很高超。隻要立誌,沒有說因力量小而達不到仁的境界。但是他又補充一句,也許有力量不足而達不到的,但我從來沒有看到這種情形。”——其實我不是很能同意作者這個觀點。觀察小孩子,他們在沒有大人管教下,天生就是會搶玩具,搶好吃的,踢人,自私霸道,因為人本身不是生來善良的,就是基督教認為的“原罪”。我們在大人的教導下,因為要在這個社會生存需要有基本的道德,所以才會接受學習為人處事的基本道德。在任何絕對的權力情況下就會有絕對的腐敗,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具備自省自律的能力。
   
2)同在上邊這一段落,我不認為人憑自身的努力就可以修煉成仁、成善。這就跟扯著自己的頭發上天堂一樣。這些道德修煉都是很好的教導和目標,但是我們人要是改變和成仁得道,沒有動力。憑什麽別人可以發不不義之財,我要守拙尋道?。。。這就是為什麽中國有這些智慧但是都被束之高閣。我不知道有幾個人能完完整整地仔細讀完這篇文章,估計大部分都是收藏起來就好了。更不要提在每一天行動中應用這麽高的道德標準了。所以為什麽我從中國文化背景來後來接受基督教就是,神才能做到真正的善和愛,隻有神才能給我們力量和帶領接近善和仁。
   
我並不是否定中國文化裏的“儒釋道言行及處事規範”,這裏很多和聖經的教導是一致的。我隻是指出,人有了目標但是沒有力量來做到這些理想規範,答案在神。

人在異鄉為異客評論於:2012-02-08 15:15:53:好文常讀,溫故知新,謝謝樓主!

盡管我真的不懂孔孟之道,我還是以筆名TNEGI//ETNI人在異鄉為異客之後於2012-02-08 17:01:29留下了我的第一個評論:隻要我們明白了“人人有罪性”這一絕對真理,便可知儒家的所謂“為仁”之道乃是無稽之談。

julienmum2012-02-08 19:12:35不解地問:樓下,什麽真理是絕對的?

TNEGI//ETNI2012-02-08 19:44:03julienmum:人人有罪性。從人類自身看到了普遍而絕對的有罪性,再從這一絕對有罪性的人類身上看到絕對無罪性的神性。這就是人類心智的開啟和爆發。所以說,認識神性乃是一切智慧的開端;反之便是永遠處於愚昧無知的狀態。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便是一個愚昧無知的學說。
   
(本段為本文插入)是的,在我看來,在對絕對真理熟視無睹的環境下隻能導致對絕對真理的偏離甚至背離,這樣的文明可想而知會有怎樣的結局。由此可知,儒家所提出和倡導的人類行為學說不是我們可以和應該接受和踐行的準則,或者說,我們可以學習和接受甚至踐行它們,但不能把它們作為一切時代一切環境下的“準則”,因為即使是儒家創立者本人也常常走向他所推崇的“仁義道德”的反麵,更遑論要求他人遵此而行。

FungFung顯然對我的上述評論無法理解,於2012-02-08 20:43:27說道:TNEGI//ETNI,你好!我拜讀過你的一些文章和評論,我很喜歡你對神的見解,尤其是有一段文字說在我們爭論神存在不存在之前,我們先要明白神到底是什麽。我覺得你對神的概念理解很深刻。我是基督徒,從讀你的文章和評論學到很多,感謝你的。
   
我想跟你分享一下我在教會學習的一些關於基督教和中國文化的關係的體會。聖經上說,“我(基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就像你說的神的概念一樣。我們中國文化裏也說“道”,說“無中生有”,和聖經裏The Way, or The Word in Bible是一個意思。神就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祂就是宇宙中的真理。儒家也是提倡“仁義禮智信”,那和聖經裏神的概念和愛的標準是相通的,都是要我們要仁愛,隻不過我認為沒有神的力量和引導,人本身很難做到罷了。
   
人自身有罪性,但是我們也有神性,因為我們是按神的樣式造的。我們內心深處都有一個空間,隻有神能裝滿。我們都有追求神的大愛和智慧的願望,所以不管中西都會不約而同的有這些經典,都是人類在追求真理和完美過程中的精華,所以不能同意你說的儒家是愚昧無知的學說。

haohao66也於2012-02-08 21:43:02說道:同意你說的“人人有罪性”,也能感覺到你對儒家學說的一些質疑,我也有。但是你覺得“儒家的所謂‘為仁’之道乃是無稽之談”在我看來有點極端,“為仁”是做“仁”的事,人可以有惡念,有惡念同時也有善念,儒家叫人選擇善念,最終做仁義之事,為什麽是無稽之談呢?
   
一直覺得“得理不讓人的人,不得理也不讓人”。很欣賞你的學識和獨立思考出的見解。與人方便,自己方便。讓我們多探討。

TNEGI//ETNI2012-02-08 21:50:54回複FungFunghaohao66的評論:你隻需承認儒家對神性完全無知,它的全部學說的起點和終點全部建立在人性這個概念上。如果你對聖經中的那句“敬畏神是一切智慧的開端!”中的每一個字有著深切的理解,你就會接受我的那個觀點。
   
神性不是儒家學說裏的“仁義禮智信”,而是“至真至善至美”以及其它幾個方麵。這兩者不是相通的。如果你認為它們是相通的,那麽說明你對神性的“三至”的信仰還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境界。
    《聖經》的目的根本不是要幫助人行善,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它的唯一目的是幫助人認識到神的存在,並由此而信靠神。

FungFung2012-02-08 22:18:20TNEGI//ETNI:認識神,信靠神的表現是什麽?不是就要愛人嗎?基督也教導我們,隻是象法利塞人懂一些經文但是不作出愛的行動是和祂無份的嗎?聽過一個基督徒的總結,我們基督徒讀聖經是為什麽?我們做基督徒是做什麽?就是1.學神的愛;2.學愛神;3.學神愛人。
   
從你對神的的定義來說(我非常同意你的總結),那麽對真理的追求對生命的愛不就是追求神的體現嗎?儒家沒有說出神這個字,但是這種對仁愛的追求怎麽會是“愚昧無知”?
   
“你對神性的‘三至’的信仰還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境界”。什麽是應有的境界?我們有誰到了應有的境界?你的應有的境界是神的標準“應有”還是你的標準“應有境界”?
   
我前麵已經說過人有罪性也有神性。我們永遠在在追求神的路上,至少在我個人體會中,越追求越感到祂的真理智慧高深不可及(你說三至,我說100至也不為過),我們永遠不可能到達祂的高度。在這過程中我們在哪一站可以自己說,“我到了應有的境界了”?所以活過的人以及將來的,隻有耶穌可以說是到了境界了。
   
你說“《聖經》的目的根本不是要幫助人行善,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整個聖經教義重點精華可以用羅馬書來總結都是在說神的救恩,神讓祂的獨子為我們死,為了拯救我們脫離罪和死的轄製,這不是神的大愛和善嗎?如果不追求愛和善,你罔說自己信神了,也不是信靠神的表現。

zqy682012-02-08 22:27:41引用我的原文“從人類自身看到了普遍而絕對的有罪性,再從這一絕對有罪性的人類身上看到絕對無罪性的神性。這就是人類心智的開啟和爆發。所以說,認識神性乃是一切智慧的開端;反之便是永遠處於愚昧無知的狀態,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便是一個愚昧無知的學說。”後評論道:盡管我不是基督徒,我很尊重有信仰的人,很欣賞虔誠的基督徒身上榮耀出的神的光芒。對一個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和文明,隨口就冠之以“愚昧無知的學說”,稍有常識的都會判斷,到底是誰無知。耶穌基督登山寶訓時賜下了八福:“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接納你的天父賜予的福吧!

dlt2012-02-08 23:19:28引用zqy68的“對一個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和文明,隨口就冠之以“愚昧無知的學說”,稍有常識的都會判斷,到底是誰無知。”後說道:一針見血啊。

單親媽媽俱樂部的成員之一翎瓏在隨後的時間裏對飄俠FungFung人在異鄉為異客等的讚同意見表達了歡迎和感謝,並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但於2012-02-09 02:41:11對我的評論表達了自己的堅持:謝謝你費心評論。儒家提出的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能提出這樣的理論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同時他們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就是依草附木,他們都依賴於當時的君主來推行仁政而沒有如舜堯能夠以身作則取而代之來施行“仁”。
   
私以為既然是古聖人,我等俗人的理解就帶有我們自身的局限性,一味的批判並不能顯示出自身的聖德。

翎瓏2012-02-09 02:43:04zqy68說:嗬嗬,多謝你的到訪。聖人言不怕別人潑髒水。懂者無需解釋,不懂者解釋無用。接著又邀請dlt喝茶。

Fieps 評論於2012-02-09 03:49:57:這是整理得很好的一篇有關儒家思想的文章,能感受到作者積極學習的心態,欣賞了。但是,看了樓上的評論,有點不安,發點感想吧。
    如果平視,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東西是有限的,所以看法會截然不同,但不該因此認為自己所看到的才是絕對正確的。不過,如果我們俯視和平視用三百六十度轉大圈觀察所有的角度,心態就平和包容多了,因為,這樣才能看到方方麵麵,上下左右,才能了解人類精神財富的整體。
   
如果是真理,用什麽方式說出來都可以,關鍵是要悟道。其實,中國文化裏精髓的東西,和各個宗教所提倡的真理是相通的。信教是好事,如果陷入咬文嚼字,自以為是的境地,以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心靈禁錮,見者左右開弓,一陣打殺,就走偏了,這不是宗教本身的意義。

單親媽媽俱樂部的成員之二orange882012-02-09 04:33:20haohao66Fieps表達了感謝。

翎瓏2012-02-09 06:26:33Fieps的評論感言道:高人啊。多謝你來訪。

人在異鄉為異客評論於2012-02-09 07:23:00:近人,美國紐約《求真理》(The Truth Seeker)雜誌的編輯,史密司(CharlesSmith)先生,在《天平上的新舊約》裏考證說:「在二百五十多篇猶太基督徒的著作中,隻有六十六篇被基督教新教徒們武斷的定為聖典。」又說:「在起初的一百五十年中,基督教的《聖經》,隻容納了些猶太人的神秘書篇。《新約》的完成則在第二世紀五十年代之後,是由愛林那氏(Irenaeus)從四十多篇福音書及許多的《使徒行傳》,一篇《啟示錄》和一百篇《使徒書信》中選擇了二十一篇而完成的。(筆者注:《福音》四篇,《使徒行傳》一篇,《啟示錄》一篇,《使徒書信》二十一篇,《新約》現有二十七篇)為什麽這些怪異的作品被選中呢?四福音又怎能代表全部呢?愛氏說:「這是由於我們居住的大地,有四個方向及四個風位。實際上,彼得、保羅,以及早期的神父們,根本不知道有什麽福音書,這些書都是後來偽造的。」史密司先生又說:「一五六三年,特林議會(The Council of Trent)通過的羅馬天主教聖典,一共包括七十二個篇章。……,一六七二年,希臘天主教在耶路撒冷會議中,終於接受了〈啟示錄〉。……,英國西敏寺宗教會議(The Westminster Assembly)在一六四七年,才讚成將六十六個篇章構成正式譯本。」
   
(筆者注:《求真理》雜誌創刊於公元一八七三年,係一具有悠久曆史之刊物。引自“評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一文,
   
http://www.xynf.com/ly/wd/2011-10-03/1215.html
裏麵有很多關於基督教是否是西方科學文明的引導者,世界起源的耶佛之爭,中國人的孝道在兩教中的看法比較,儒家和基督教的比較,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閱讀一下。

TNEGI//ETNI2012-02-09 07:44:01引用FungFung的“我前麵已經說過人有罪性也有神性。……”後說道:This is wrong. 人不具有神性,但卻被神賦予了靈性,根據聖經第一章《創世紀》的陳述。

TNEGI//ETNI2012-02-09 07:51:43回答zqy68:盡管你全文引用了我的那段話,但卻在後麵的評論裏斷章取義。我是根據《聖經》的語言來推論“儒教乃處於愚昧無知的狀態”,因為它完全沒有關於神性的認識,而是全部立足於人性。而按照聖經和黑格爾的辯證法的觀點,人性與神性是對立統一的兩麵,它們絕對不可能是同一個事物。因此,完全忽略神性的存在,便是對“神”處於“愚昧無知”的狀態。但對於“人”來說,它不是愚昧無知的。請你學會使用辯證法這個可能會搞某些死人的東西。(注:“搞某些死人的”應為“搞死某些人的”。原文如此)

TNEGI//ETNI2012-02-09 08:12:58接著引用FungFung的文字“整個聖經教義重點精華可以用羅馬書來總結都是在說神的救恩,神讓祂的獨子為我們死,為了拯救我們脫離罪和死的轄製,這不是神的大愛和善嗎?如果不追求愛和善,你罔說自己信神了,也不是信靠神的表現。”後答道:不錯,聖經也鼓勵人們做一個“好人”,但聖經的唯一目的是要人首先相信神存在,也就是相信那幾個絕對真理相對於人的有罪性而存在,隻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討論人的道德追求,也隻有在這個基礎上追求某種有道德的人生才會有意義,因為這時追求者將知道他可以做到何種程度,什麽樣的情形他做不到,什麽時候他需要依靠神的幫助和救贖。
   
反觀儒教,它沒有至高的標準,卻倡導一切人去踐行它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這是一個空想,因為它既沒有現實的人性基礎,也沒有可達至的方向和程度。其實,儒教所倡導的乃是要人與上帝比肩。這是一種荒謬的社會理想,因為它全然不知道聖經所指出的那個絕對真理:人人有罪性。無論一個人如何努力做到“有道德”,他依然是有罪性的。從而,如果沒有那個彼岸的上帝作為標準和參照,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自己所處的狀況;如果沒有那個彼岸的上帝伸出援手,任何人也不可能從罪惡中得到救贖。
   
其實,上帝是被誰發現的,《聖經》中的上帝叫什麽名字是一個無關痛癢的事情,就像相對論是否由愛因斯坦發現一樣。
   
關於對上帝的信仰的境界。我想說的是,應該像聖經所指出的那樣,全然相信神,而不是試圖與上帝比肩做一個完人。

haohao662012-02-09 08:23:25TNEGI//ETNI的上述評論僅留下了“哈哈”二字。翎瓏認為這很逗人,並回應人在異鄉為異客說:你提供的資料我會去閱讀。謝謝。

20099992012-02-09 09:00:37TNEGI//ETNI的前述言論發表了自己對基督教信仰的觀點:一直以來,很多朋友勸我信基督教。去試了幾次,最後總不能說服自己。其中一個最大原因就是無法認同它的排它性。西方幾千年的戰爭史或多或少都和宗教有關。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們彼此之間的排它。相比這下,東方文化就要兼容得多。這一點,單從LZ的標題就可以看出。世界是屬於萬物的,包括一草一木,何況人乎?如果有一個人說別人都不對,隻有他一個人正確,想來沒有一個人會同意。同樣的道理,一種文化,一種宗教,不也是一樣?!

TNEGI//ETNI2012-02-09 09:12:07答複2009999:謝謝您的參與討論。關於基督教的排它性,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因為隻有它認識或定義了神的全麵而至高的屬性,因而至高的神有且隻有一個。於是,信者有信者的追求,不信者有不信者的人生。這就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根源之一。

單親媽媽俱樂部的成員之三露露花語 2012-02-09 09:22:07TNEGI//ETNI的前述言論轉載了一個長篇大論並希望聽到我對此的評論:TE老師,非常感謝你來我們的群組做客留言。很欣賞你以自己的觀點直率地說出你對儒家文化和思想的認識和積極回複網友們的評論,即便是不同的思想和論點(雖然你的言辭稍微有些過於直率),但你的闡述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不久前,我讀了這篇《聖經》和儒家文學經典化之比較,感到最深刻的獲解就是,任何成為經典傳世的禮教或信仰都有一定相通的地方。尤其是在人文科學或哲學的領域,幾千年代代相傳的經典為什麽可以流傳百世?我們是如此渺小的一眾,但為什麽偉人、山外人、天外人都會崇尚這些信仰?甚至東、西方帝王將相們都會以此為治國之本?
   
很想和你交流一下下麵這篇紀實性的研究報告。看後,我想,包括其他讀者和網友都會被答疑解惑的。
   
無論哪一種文化都有其經典,超越了文化藩籬的普世經典也並不鮮見。那麽,從“作品”到“經典”要經曆怎樣的曆程?通過對不同曆程的比較,又能讓我們學到什麽?從廣義而言,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教義同樣源出於希伯來《聖經》,而儒家文學經典,至今仍影響著地球上1/4的人口。對這兩者經典化曆程的比較,可以被視作一次文化深處的尋根之旅。 

主講人:Terje Stordalen
地點:北京大學中文係辦公樓報告廳 

主講人簡介Terje Stordalen,教授,1958年生於挪威首都奧斯陸。1985年獲神學學位,1998年最終獲得挪威路德神學院神學專業博士學位。1993年~2002年在挪威路德神學院擔任助理教授,其間,1998年在《會議目錄》(Conference Catalogue)雜誌擔任編輯。2003年升任挪威路德神學院舊約方向教授。重要著作有:《聖經和文學——簡析最新的舊約研究》、《注釋和體係化的神學》、《保羅之前猶太教的罪過和死亡》、《聖經研究中的神話觀念》等。另在瑞士、荷蘭、英國等國際性重要出版物上發表過論著若幹。

我很榮幸在北京大學演講,也企盼同北大的同事們分享我的學術觀點。雖然我要討論的是有關中國文化的問題,可我不是漢學家。我隻希望借助比較的視角,讓大家有所體會。
   
首先,我來簡單介紹一些基本概念:“經典”(canon)一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指“量具”或“標準”。在宗教學與神學研究中,這個詞語被用來指一些被特定群體視為權威的作品。而“經典化”(canonization),則意味著特定作品被視為經典的曆史過程。
   
本次講座試圖比較兩種文學經典化的過程:即希伯來《聖經》與傳統儒家文學。以前雖然也有西方學者做過這種尋找相似性的嚐試,在這方麵尤其顯著的要數約翰·漢德森(John Henderson)和威爾弗萊德·C·史密斯(Wilfred C. Smith)。不過,比較的視角並未在《聖經》經典作品研究的主流中站穩腳跟,因為大多數西方人仍然將他們的宗教和文化傳統看作是非東方的。我的講座就是為了說明:談到經典化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儒家傳統文學的經典化過程可能是唯一與希伯來《聖經》的經典化過程相接近的。

曆史:經典化比較研究本身
   
●經典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類學現象,不應當隻從某種宗教或文化的內部加以定義。
   
●學者們的關注點正由不同傳統的獨特性轉向具有普世意義的現象。顯然,具有普世意義的絕不是不同經典的內容。

我們看看最近學術界對“經典”和“經典化”做過哪些研究。
   
對某些《聖經》研究學者來說,“經典”是《聖經》文學中最排他和最特別的字眼。可是,在近來的人文主義學術研究中,“經典性”被視作在大多數社會背景下都可以看到的現象。威爾弗萊德·史密斯說,經典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類學現象,不應當隻從某種宗教或文化的內部加以定義。喬納森·史密斯(Jonathan Smith)也持相似的看法,他認為,經典的定義是一種基本的文化過程,在此過程中,文化的局限性在所難免,而這種局限性卻又通過注解和釋義得以超越。
   
綜上所述,經典,指的就是任何被某一群體認可為權威或完美文本的作品。這些作品可能集合了眾多文章、作者、藝術品(常常是圖像)、規則(例如藝術創作的規則)、教學內容、行動(往往是禮儀)或教規等。學者們既說文學經典、藝術經典或音樂經典,也說司法經典或社會學經典(例如法學或社會學的“經典作品”)。
   
從比較的視角來看,學者們的關注點,正由不同傳統的獨特性轉向具有普世意義的現象。顯然,具有普世意義的絕不是不同經典的內容。比較研究的著眼點在於:經典是如何在社會、意識形態和宗教等方麵起作用的。因此,我們可以這麽說,比較的視角使得經典化(非經典化)的問題走到了前台。
   
通過比較,我們還會發現,經典的出現方式與作用方式不盡相同,經典性的形式也不大一樣。可見,經典性是一種複雜且多樣的現象。這樣就提出了劃分經典和經典性不同層麵的需要。
   
通常情況下,人們進行一項曆史性的比較研究時,會將經典文本與一些類似的其他現象,如社會和技術體製等進行對比,我不想沿著這樣的套路走下去,我想說的是,將中國古代儒家文學經典化的過程與希伯來《聖經》經典化的過程做一個對比,對於目前學術界的研究工作將大有裨益。不過,在我們討論這一問題之前,尚且需要對近來希伯來《聖經》及儒家文學經典化的研究作一個總結。

曆程一:希伯來《聖經》成為經典
   
●我們可以說,希伯來《聖經》的經典化過程介於公元前250年到公元100年之間。這將作為我們此後討論的基礎。
   
●戴維斯覺得,經典化主要是抄經人階層內部的現象。抄經人最終的產品並非神聖的文本,而是一樣神聖的物品。

我們首先看看,近來在希伯來《聖經》的經典化研究方麵有哪些重要觀點。
   
對《聖經》經典之辨別和使用的討論一直以來都在進行。不過,僅僅是在300年前,研究者們才開始認識到,《舊約》曾經曆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被確定為猶太教堂或禮拜堂裏所使用的形式。從那以後,對希伯來《聖經》的研究相繼而來。我們在此無法展開那些漫長而複雜的討論。
   
受時間和空間所限,今天,我不會過多地卷入學術性的論辯,我更願意告知大家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識。隨後,我會側重於討論關於希伯來《聖經》經典化的一次重要努力。
   
希伯來經典最初獲得公眾認可的證據出現在撰寫於公元前2世紀的著作《聖經次經》(Ben Sira)的序言裏。寫作序言的時代,經典化的過程一定已經開始,雖然我們暫時無法確定,這種過程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另一方麵,《密西拿經》(Mishnahic)與《塔木德經》(Talmudic)足以作為證據,表明猶太《聖經》的經典化過程到公元2世紀告一段落,基督教方麵經典化過程的結束則並非如此顯而易見。但我們還是可以說,希伯來《聖經》的經典化過程介於公元前250年到公元100年之間。這一觀點將作為我們此後討論的基礎。
   
我們再來看看這一過程開始之前的情況。現在,包括希伯來《聖經》在內的書籍都屬於傳統文學,它們在確立如今的形式之前,曾經曆大量的編修和解析。摩西、以賽亞和其他一些先知,最多隻被視為延續眾多世紀前傳統的創始人。其實,有些《聖經》書籍在經典化的過程當中仍不斷被修改。修改與經典化的過程可能相互依存,而且在實踐中,它們無法加以辨別。
   
另一方麵,有些《聖經》書籍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就已經具有了準經典的地位,這在《聖經》的引語和注解中有所體現。它們的內容廣為人知,其特殊地位至少也已為有些人所認可。
   
因此,從已知證據中,我們可以合情合理地推斷出:在希伯來《聖經》的經典化過程之中,存在著一個抄經人團體,抄經人以編修傳統材料為公益事業(bonum commune)。而這一傳統材料在被編修的同時,開始具有了準經典的地位,後來則取得了正式的經典地位。
   
來自謝菲爾德的菲利普·戴維斯教授對《聖經》經典化進行了一項最引人入勝的研究。他首次嚐試在技術、文化、社會和意識形態的框架之內觀察希伯來經文的經典化。他還試圖在古代東方的經典和經典化研究方麵引入一些比較的視角。
   
戴維斯認為,傳播和檔案保存的過程對於經典化至關重要。他令人信服地提出,抄經人在《聖經》經典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戴維斯之後,有關《聖經》經典化的論辯就無可避免地落到了特定集團、活動以及社會動態等因素之上。但是,我也要指出一些戴維斯教授的不足。首先,我們對這些抄經人真實的生活和工作情況知之甚少。另外,戴維斯的著作更多側重於希伯來經典化的理論,而非可資撰寫曆史的材料。不過無論如何,他對《聖經》經典化研究的貢獻巨大。
   
在戴維斯看來,一部經典首先是文化與社會控製的工具。因而,他認為希伯來經文主要反映了抄經人階層的價值觀,他們試圖使自己的精英世界經典化。所以,戴維斯覺得,經典化主要是抄經人階層內部的現象。他大致將希伯來文集正式出現的時間確定為公元23世紀,文集的出現主要得力於猶太教士和馬索勒提派(Masorets)。公元70年,耶路撒冷淪陷之後,這些領袖一一接受過抄經訓練,拿過來幾篇同時並存並已在流通的經典文本,加以係統化。戴維斯也認為,抄經人最終的產品並非神聖的文本,而是一樣神聖的物品,必須以特殊的方式加以保存和對待。所以,《律法書》、《摩西五經》並不是教規、倫理或教派的基本來源。
   
按照戴維斯的說法,那些使經典正式化的猶太教士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哈斯曼(Hasmoneans)王朝時期(公元前160年)提出的一項倡議上。作為一項增進區域認同的政治行為,哈斯曼王朝最早在耶路撒冷教堂建造起中心圖書館,這一行為可能是在政敵焚書之後。戴維斯提出教會圖書館在經典化過程當中的重要作用,這與前人不謀而合。

曆程二:權威化的儒家作品
   
●公元前124年,五經博士被任命,他們在太學之中分別教授五經中的一門。這一舉動標誌著經書經典化的結束。
   
●盡管“五經”處在這樣特別的位置上,可它們從來不是唯一的經典權威。

談了半天希伯來經典化的過程,接下來談談儒家經典化的過程,主要是周朝到漢朝這一段,也包括有唐一代。
   
儒家經典的曆史,想必在座諸位都很熟悉了,所以,我隻是簡單勾勒一下。我會重點討論漢以前包括漢代在內的古典作品以及它們的經典化。此外,我也不會忽視儒家經典在唐以前包括唐代在內的發展。
   
這段時間包括了最初的儒家經典的產生,也就是周朝和漢代前期;儒家經典的鞏固,也就是漢代後期;儒家經典的發展以及衰落,截止於唐代。而我所要拿來與希伯來《聖經》加以比較的,正是這最初的經典——儒家的古老經典。
   
在孔子之前的時代,許多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學校裏都已經使用不少傳統材料,這些材料在當時的文人圈子裏麵廣泛傳播。孔子將這些材料加以編修並予以注解,可能還加上了一些篇章。他,或者是他的弟子,確定了“五經”的形式。這些儒家書籍在孔子之後的數百年間被不斷整理和修改。
   
經書在戰國時期的學校裏被作為教科書。在隨後而來的諸子百家哲學論辯當中,它們繼續得到利用並被修改。據說,儒家書籍在秦始皇時代遭到焚毀。當然,如今有些學者對這一說法表示質疑。無論如何,重新構建起來的經書在漢代再次取得了太學教科書的地位。為了保護它們不再丟失,公元前175年左右有了石刻經書。公元前136年,漢武帝宣布將經書作為整個帝國教學的基礎。公元前124年,五經博士被任命,他們在太學之中分別教授五經中的一門。這一舉動標誌著經書經典化的結束。在這段時期內,太學的課程表還會根據形勢有些微調。
   
盡管“五經”處在這樣一個特別的位置上,可它們從來不是唯一的經典權威,首先傳授五經的學校也傳授經書的注疏。據考證,從公元前5世紀起就有對《春秋》的評論。這些同經書結伴而行的文字,到唐代取得了經典性的地位,它們被作為“九經”之一。《論語》和《孝經》都在漢代後期加入經典之列;《孟子》自公元前4世紀出現,直至1500年後被奉為新儒家的經典。同樣的情況對於《中庸》和《大學》也適用。這樣顯著的傳承是這些書籍價值和權威的明證。

比較:我們將從中收獲的
   
●抄經人不僅傳授經文,還負責經典過程中的合法性、真理性和價值意義。
   
●一部經典能夠在多大力量上增進社會控製力,實際上正是依賴於那些在某種程度上接受經典真實性或經典價值的團體。
   
●儒家經典的邊界一直以來出人意外地由帝國命令加以界定;在希伯來和基督教經典化過程之中,有著比儒家傳統中更為巨大的來自下方的力量。
   
●“形式”經典可能為“實際”經典中一係列的注解、信仰、觀點等所圍繞,後者指導著對“形式”經典的閱讀。
   
●經典化常常是對經典在社會中所遭遇的威脅做出的反應。

分別介紹完希伯來《聖經》和中國儒家文獻的經典化過程之後,我們開始對它們進行對比。可能有人會問我,為什麽要對兩者加以比較?
   
一直以來,學術界存在著某種著重強調東西文化差異與宗教差別的趨勢。而在希伯來和儒家的古代經典之間,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功能上,確實存在一些相似之處。首先,“五經”的創作、編修、結集和傳授的過程與希伯來《聖經》甚為相似。兩者都出現在抄經人團體中,而抄經人運用的材料則來自文人的公益活動。兩者都結集,至少是部分結集。兩者都作為教育用途。這些過程又都以大致相似的技術條件為背景。其次,兩個團體,或者其中的一些人,賦予他們所抄寫的篇章以宗教與占卜的性質。在這方麵,兩種經典的功能之間看來有不少重疊之處。再次,兩個團體都對經典作了大量注解,這些注解的形式與功能在兩種傳統中確實部分重合。另外,在兩個社會裏,都出現了可以辨別的注經家集團(或者說學院或學派),他們顯然是在確定和傳授他們認為正確的經典注解。除此之外,也還可以發現其他相似之處。
   
接下來的問題是,從比較中我們可以得到些什麽?讓我們一一來剖析。
   
首先,關注一下經典化中的抄經機構。讓·阿斯曼(Jan Assmann)和戴維斯都曾經指出,經典化需要一個或更多進行經典化的機構。希伯來《聖經》和儒家文學的經典化過程中,也都存在這種機構,而且,它們肯定與抄經人團體有關。儒家史料暗示,抄經人在經典化過程中的角色非常獨特,除了應付文本傳播的技術性問題之外,他們更多地關注經典賴以繼續被認可和使用的社會力量,對於經典化過程中的政治權力相係則較少顧及。可見,抄經人不僅傳授經文,還負責經典過程中的合法性、真理性和價值意義。
   
第二,看看經典化中的“上”和“下”。戴維斯最嚴重的缺陷就在於,他缺少對經典與那些接受經典者(即抄經人階層以外的接受群)之間雙向互動的充分認識。一部經典能夠在多大力量上增進社會控製力,實際上正是依賴於那些在某種程度上接受經典真實性或經典價值的團體。簡單說來,儒家學派之所以被視為正統,是因為他們的教條吸引了更多信眾。它實際上參與塑造了整個中國文化。這裏也體現出某種吊詭之處,那就是,權威式、精英化的儒家經典也可能擁有相當大眾化、普遍性的一麵。這是為什麽呢?因為這一經典化過程中存在著某種特定的自上而下的權力分布。從曆史上講,這一分布明顯地表現在這一事實中,即儒家經典開始以繼承一項公益事業的麵目出現。希伯來《聖經》也是同樣的情況。
   
第三,論述一下改變、穩定和力量。一部經典中影響力的分布往往在某一點上表現得很明顯,儒家經典的這一特征尤為突出。一方麵,這部經典的邊界一直以來出人意外地由帝國命令加以界定;另一方麵,這部經典一直都在改變,部分內容的改變還相當之大,而大多數其他經典一旦定型,所顯示的變動要小得多。當然,沒有其他任何經典具有省略那些曾經被正式經典化的書籍的力量。秦家懿(Julia Ching)指出,正是國家對儒家經典的強大興趣導致了這一特色。一方麵,帝國的需要使經書得到十分細心的規範化與經典化;另一方麵,不斷發生改變的政治需求也導致了經典的改變。對經典的注解以及經典自身都受到了促其改變的壓力,而這壓力背後的推動力正是最初導致經典產生的力量。
   
希伯來經典以及其他大多數經典,並未經曆這樣一些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改變,這一事實可能說明,它們擁有更為平衡的自上而下的力量分布。例如,基督教的《舊約》有許多不同的版本,這正表明了教會無力調整他們的經典。同樣,希伯來第二聖殿時期(Second Temple Hebrew religion),宗教的不同分支大多認可相同的書籍作為經典,這也是一個特殊的現象。我對這一現象的解釋就是,經典在某一時刻被正式確立之後,就連耶路撒冷聖殿都沒有權威或者力量發布中國皇帝所能做出的那種有關經典化的決定。事實也是如此。在聖殿淪陷之後,顯然沒有任何希伯來或基督教機構能夠處理希伯來《聖經》(Tanak)。所有這一切都表明,在希伯來和基督教經典化過程之中,有著比儒家傳統中更為巨大的來自下方的力量。
   
第四,分辨一下“形式”經典和“實際”經典,即有關經典化的注解。社會因素決定了一部經典必須保持高度的可信性。為了實現這一目的,經典必須能夠保持某種形式上的靈活性。實際上,經典的適應能力是普世的現象。因為正式的經典罕有更動,大多數經典傳統都通過對經典的注解實現這一靈活性。在某種意義上,對於經典的評論性篇章實際上也是經典性的,盡管正式的程度不及經典。我們或許可以將它們稱之為“實際”經典,以備與“形式”經典相區別。在較早的儒家文本中,這樣的“實際”經典尤其在不同注經學派之間的論辯中表現出來。
   
因此,“形式”經典可能為“實際”經典中一係列的注解、信仰、觀點等所圍繞,後者指導著對“形式”經典的閱讀。我們有理由認為,“實際”經典有時比“形式”經典的影響力更為巨大,不過其持久性自然不如“形式”經典。“形式”經典與“實際”經典之間的這種互動也出現在《聖經》時期。
    最後,探討一下危機與經典化。戴維斯以及其他一些人認為,希伯來《聖經》的經典化是由對經典傳統的威脅所導致的,如塞琉王朝(Seleucid)時期的焚書。在此之前,學者的觀點則與此相反,他們認為,希伯來的經典化是一個由《聖經》文學內在權威推動的漸進性過程。
   
顯然,儒家的資料更支持戴維斯的結論。實際上,比較研究表明,經典化常常是對經典在社會中所遭遇的威脅做出的反應。因此,戴維斯尋找特殊事件作為《聖經》經典化的社會催化劑這一做法是合理的。他的觀點還可以從另外兩個角度加以點評。
   
第一,一旦經典產生,就不再有其他可供選擇的“並置”經典存在的“自由市場”。於是,爭奪的關鍵在於支持還是反對已經定型的經典,這一點在儒家論辯中也表現得很明顯。
   
第二,秦代的焚書是因為皇帝希望通過管束思想和製約教育來控製整個中國社會。同樣,塞琉王朝時期耶路撒冷聖殿的焚書也正好證明了所銷毀的書籍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並且具有政治上的某種象征性。
   
我衷心希望我所說的能再一次表明,越過文化的界限進行經典之間的比較是有益的。同時,我也希望,我能夠為中國學者和西方學者之間富有意義的交流和深入了解做出貢獻。

翎瓏2012-02-09 09:22:56應和2009999道:你說的原因確實是我不選擇基督教的原因之一。不過修行之人看這些已經無關乎宗教了,其中很多道理是相通的,這個我們也要看到。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09 09:27:09TNEGI//ETNI說道:兄台,你和我在不同帖子裏討論過宗教,你的執著很令人吃驚,執著《聖經》所說的神的唯一性,而忘了神所指引的大道:真、善、美。
    《聖經》的來源目前眾說紛紛,但是猶太人的痕跡是很明顯的。猶太人千百年保留自己的文化,和一意要返回耶路撒冷複國,因此而搞出來的中東血雨腥風,讓人對《聖經》的很多描述抱懷疑的態度。我也讚同基督教和其他所有善教一樣勸人為善的教義部分,但基督教隻是通向永生的所有路中的一條而已,並非唯一。
   
何不放下了執著,才能得到真理,通向大道的路可以不同,但是彼案是相同的。願和你分享《論教與經》:

見花未必花,
癡心執手拿,
待到明心性,
手中何尋他?

翎瓏2012-02-09 09:33:59TNEGI//ETNI說道:我承認你說的上帝是神,但不是唯一的。

haohao66評論於2012-02-09 09:45:13:剛才才注意到(本貼所附的)這音樂好美好柔。
   
每個人經曆不同,觀點不同,“羊羔雖美,眾口難調”。當我們批評別人“以一概全”的時候,為什麽自己也犯這個錯誤呢?為什麽以一兩點的觀點不同,而從根裏把別人或一個淵源流長的理論經典/信仰否定掉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大家都懂吧!

露露花語2012-02-09 09:48:16回複人在異鄉為異客:就我個人而言,非常讚同你的觀點。o(^_^)o謝謝你的來訪和留言。

TNEGI//ETNI2012-02-09 10:03:46回複露露花語haohao66人在異鄉為異客: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考我的幾篇談宗教信仰的博文,建議從以下一篇開始,
             
陳立功挑戰無神論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8015/201109/28365.html
您將可以通過這篇文章所在的博客主頁找到其它的幾篇。待我略作思考後回答露露花語的長篇轉載。

TNEGI//ETNI2012-02-09 10:13:54回答露露花語的長篇轉載:關於Terje Stordalen在北大中文係的演講,簡單地說,他沒有指出基督教神學文明與儒教文明的立足點或各自的製高點的差異。
   
我認為與基督教文明所站在的至高神的“神性”這一製高點上討論人類的問題相比,儒教所立足的“人性”的製高點太低了。這可能是兩種文明最終發展的必然結果。
   
我們不得不承認,儒教文明可能(注:“可能”二字為本文所加,原文無)是一種比較低級的文明。這可能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願意麵對的曆史和現實。但我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也不是一個虛無主義者,而是一個認知者,隻陳述事實。

雲中山2012-02-09 10:18:53轉貼了《聖經》中的一些經文:分享一些經文吧。剛才點錯了,沒寫好就發出去了,抱歉。
    
馬太福音第七章
      
1“不要判斷人,就不會受判斷。
   
羅馬書14
      
1 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
      
2 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軟弱的,隻吃蔬菜。
      
3 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論斷吃的人。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
      
4 你是誰,竟論斷別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為主能使他站住。
      
5 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隻是各人心裏要意見堅定。
      
6 守日的人,是為主守的。吃的人,是為主吃的,因他感謝神。不吃的人,是為主不吃的,也感謝神。
      
7 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
      
8 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
      
9 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為要作死人並活人的主。
      
10 你這個人,為什麽論斷弟兄呢?又為什麽輕看弟兄呢?因我們都要站在神的台前。
      
11 經上寫著,主說,我憑著我的永生起誓,萬膝必向我跪拜,萬口必向我承認。
      
12 這樣看來,我們各人必要將自己的事,在神麵前說明。
      
13 所以我們不可再彼此論斷。寧可定意誰也不給弟兄放下絆腳跌人之物。
      
14 我憑著主耶穌確知深信,凡物本來沒有不潔淨的。惟獨人以為不潔淨的,在他就不潔淨了。

翎瓏2012-02-09 10:25:34TNEGI//ETNI關於兩種文明的製高點差異發表個人感受稱:說實在真不願意回複你的近乎偏執的評論。你不代表全人類!

FungFung2012-02-09 10:27:42TNEGI//ETNI在前麵質疑儒教試圖鼓勵人們與上帝比肩做一個完人發表觀點如下:T/E,儒家什麽時候說是與神比肩了?你自己硬說一個論點自己來駁斥自己,跟貓捉自己的尾巴一樣。
    
聖經上說神按照祂的式樣造了人,所以人也有神性,所以我們才可能向往和追求神,神從來不是在遙遠的彼岸,祂一直就在我們周圍愛護引導我們,接受神的基督徒就是因為聖靈住在我們裏邊。
   
除去我們在這裏對信仰的爭論之外,在這過程中,我覺得你沒有真正追求神的基督徒那種寬容、溫和和愛心。信仰不是說出來的,就象法利賽人那樣,而是活出來的,這才能讓人看到我們是基督的門徒。但你出言不遜而且武斷極端,即使你有價值的東西讓人看到也都反感不願意接受了。這是在追求神的人應做的事嗎?這能讓讀你文章的人親近神嗎?基督的大使命是什麽?你讓人遠離神的行為是神所喜悅的事嗎?

FungFung接著於2012-02-09 10:31:15雲中山說:謝謝雲姐妹的分享,這真是神的智慧!

露露花語2012-02-09 10:39:55TNEGI//ETNI說道:TE老師:您說的這句[儒教文明是一種比較低級的文明]請收回!
   
基於您所有在這裏的留言,看來您對中國文化、中華文明持有全盤否定的態度。所以,我很抱歉地說,您和其他與你有分歧的網友在此議題上將無法討論下去。請您止步於這篇博文吧。因為您的話可能會傷害很多良善的人,這是我所不願意看到的,因為我們這裏是一個善意的討論源地,而不是用攻擊性的詞語傷害他人的地方。
   
我想,在你的神學觀點的文章下,其他網友如果也用這樣的攻擊性言辭來和你言對,你也很不舒服吧。所以我們來這裏是學習的,是找共鳴的,或者是討論不同思想和觀點的,不是來想壓倒對方,或者使別人一定要聽從自己的信仰的。
   
謝謝你這次的參予,但老師你仍然可以參加以後的研討。

TNEGI//ETNI2012-02-09 10:44:11答複FungFung:我想轉載一點旁觀者在“陳立功挑戰無神論”一文中的評論如下:

旁觀者論論戰之二

   
lxinzheng (頭發2mm) (2011 Sep 24 03:35:18 2011, 美東):我有點領悟到非基們和大師的差距了。非基們認為神是客觀存在(或否)的事物,人隻能探索研究,分析總結,做出判斷預測,以及決定采取什麽樣的態度來對待神的一切。由於直接感知手段的缺乏,人們隻能從一些文字記載等資料中了解神,尋找或質疑神的特點屬性和所作所為的合理自洽性。因為聖經等材料的記述並不完善,以及缺乏客觀事實證據,人對神的認知很難完全清楚,可能遠遠不如人對雞蛋的認知,出現一些“神是存在並唯一的嗎?”這種基本問題也不足為奇。
   
但是大師的神,是一個公理體係。大家可以對比歐幾裏德幾何體係,其中各種概念(點、線、麵等等)是人為抽象定義出來的,幾大公理並沒有推導證明。概念的現實對應,比如一塊土地的表麵,我們可能無法完全認知,但一個平麵,我們的認知可以達到理想的狀態。
   
大師的神,可以“被定義”,被賦予“一切的創造者和主宰者”這樣的各種屬性。這個抽象的神,已經某種程度上脫離了客觀世界,極大地方便了人類對神的研究。你想知道神是唯一的嗎?請看大師的定義;你想知道神要玩死誰嗎,大師會給你一個滿意的清單;而且這一係列結論,僅依賴於定義和公理,並不需要去聖經中找證據,是永遠正確,不能被推翻的。這簡直就是基督教發展曆史上的一場革命,輕易把反基們打得落花流水。這層次,真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我是想都想不到,在瀏覽了數篇雄文之後,經大師反複指點,才略微領會了一二,寫出來給反基和在猶豫的弟兄姐妹參考一下,你們沒有出路的,趕快投靠大師是正道。

Godwithus (神與我們同在):說的不錯,恭喜認識又加深了一步,雖然有些觀點還是很偏離,但是能夠有那個“公理體係”的認知的確是進了一大步。我也很讚同這個說法,其實所有的認識都是一個“公理體係”,都需要假設一定的無法證明的“公理”為前提,然後就都通了。所以說我們如何知道有一位神?因為聖經告訴我們聖經是神默示給我們的。這個並不是循環論證,而是事實就是如此。但是這位神不是基督徒自己定義的,而是他自己啟示給人的,透過聖經我們就可以認識這位神給我們的啟示,當然借著禱告和聖靈的光照,我們可以更明白聖經。不是個人自己定義的。也沒有哪個人可以想想定義出來。聖經的40多為作者曆經前後1500年寫出的。聖經前後呼應,整齊劃一,這就足以說明不是某個人可以做出來的工作。當然每個基督徒對於聖經的理解認識可能都會有偏差,但是教會即基督的所有的信徒構成的一個整體,總體上是可以有一個符合聖經的認識的,形成了正統的基督教信仰。

lxinzheng (頭發2mm):你說這些,怎麽知道神,是陳述事實,怎麽默示,聖經怎麽寫的,是古人說的,這些可以考證,聖經是不是前後呼應,整齊劃一,可以推敲。你描述的神,還是現實的,一般基督徒會說,神是一切的創造者和主宰者,這是聖經說的,還有什麽什麽事情可以證明,底氣不足的可能會說:我相信神是一切的創造者和主宰者,這個沒辦法證明。神已經被定義,我還從來沒聽說過這種說法,一個客觀事物隻能被描述,而不能被定義。我們對老虎非常了解,大家也就形容一下老虎,定義也不好下。而大師已經能定義神的概念了,所以我嚴重懷疑大師跟普通人不是一個層次的。

Godwithus (神與我們同在):對他了解不多。有機會交流下。

akju (金鬥爸):大師的體係沒有比佛家的“色即是空”高明。大師不同於普通人的層次在於,既是辯論的一方,還是評委。

lxinzheng (頭發2mm):哪個體係高明不重要,關鍵是你隻能在他的體係下討論問題。反基們對神是否存在這種基本問題都有疑問,基督徒也在找證據,什麽顯靈啊,聖經幾十個人寫的都一致啊。但是大師從來不需要想辦法證明這一點,因為這在他來看,已經是公理,被定義了,你們還爭什麽?
   
一個公理體係的建立,一般來說,要有數量巨大的研究工作作為基礎,然後抽象提煉,透過現象尋找本質,提出自己的概念定義和基本公理。這些概念和公理,並沒有什麽嚴謹的證明,說起來都是“我覺得就是這樣”,“你理解就好了”,這與大師“以信而知,以知而信”的說法是一個意思。
   
由此來看,大師對神的研究,已經過了調查取證,歸納總結,並提出理論體係的階段。在這個理論體係下,我們已經可以用現代科學中的邏輯推理方法來研究神的問題,參考“以數理邏輯論證究竟誰是唯物主義”一文。所以,大師的發言,從不需要引用經文,更不屑於客觀世界中的證據,而是以我為主,專注於邏輯推理,同時充斥著“你能看懂我的問題不?你能回答我的問題不?”這樣反複的質問,“你的心智在神麵前已經死了”這樣深刻的剖析,還有“我今天就讓神玩死你!”這樣個人能力的爆發,更有“你本是沙漠之狐,該回到你的荒漠中去”這樣信手拈來的幽默。
    高人就是不一樣,你懂了嗎?

Nathan (Gift):嗯,說得好。——大師已有我思故我在的神采,已經達到人神合一的耶穌境界。乃我佛的〈山河大地皆出於自性〉的風度翩然也。

akju (金鬥爸):我的意思是大師的真正對手是佛教徒,他的體係不如佛教的東西。而大師無敵是因為他即當評委還是辯論的一方。可惜waichi被趕走了,要不他應該有興趣會一會這位達到耶穌境界的大師。

lxinzheng (頭發2mm):大師不關心佛教的體係。你和他辯論,必須要在他的體係下。現在的問題是大家還不熟悉他的定義和公理,辯到中途大師總要介紹這些基本東西,其實也挺無奈,挺辛苦的。

FungFung2012-02-09 10:49:23TNEGI//ETNI說:請看雲中山姐妹貼的聖經話語,人再說什麽都不如神的話。

TNEGI//ETNI2012-02-09 10:49:38在引用了露露花語的“基於您所有在這裏的留言,看來您對中國文化、中華文明持有全盤否定的態度。所以,我很抱歉的說,您和其他和你有分歧的網友在此議題上將無法討論下去。”後問道:我想請問,您是否認同我所指出的兩種文明在各自的起點上所占據的製高點的差異?您認為我說的不是一個“事實”嗎?

Fieps2012-02-09 10:52:36評論道:哇,這裏是武林高手層出不窮啊,博文已經寫得相當不錯了,這些高手的評論更是引人入勝,真長見識!至於有人偏執理解事物,相信有一天會反思自我,終於醒悟的。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09 11:10:33露露花語的長篇轉載說道:非常謝謝露露花語所貼出的信息,這和我所貼出的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關於《聖經》的來源論述目的是相一致的,都是由嚴肅的學者或佛教高僧討論到經典的來源,並非一定全是神所口述,而是特定時期,抄經的人的刪加而來。
    回到“低級”和“高級”之分,基督教也無修煉永生的具體方法,隻是勸戒信徒“從善”和“信神”,從善這部分儒家也不讓他教,基督教還有一個“信”的心力,念力,說簡單點就是堅定信念。
   
儒家讓人反複地反省,一般古代儒家弟子有靜坐的習慣,這和後來傳入中國的佛教在這方麵不謀而合,佛教和其他宗教相比,他有戒、定、慧的學佛方法,其中的“定”就是“禪定”,“坐禪”,從外麵看就是“打坐”,這一點上基督教是沒有的,反而是中國的儒道家一直都有,這種除了思想上相信,還有具體的修行的方法,基督教能說比儒家高明嗎?
   
而至於目前基督教國家的科技發達,生活體麵,不能全歸功於基督教的“善”的教化,因為稍讀曆史的人都知,基督教徒的大規模迫害其他異教徒或其他教派的事情比比皆是(十字軍東征200年,印地安人的幾經滅絕,幾百年的黑奴等等)。很有意思的是,西方科學的近代發達反而是來自反基督教的“文藝複興”。文藝複興開發了人性的自由,開拓了人的思想去發現宇宙的——“真”,也就是科學原理,文藝複興不是基督教徒所願意的。他們是寫著要打倒基督教會的專製黑暗,要複興古羅馬與古希臘的舊文化呀!
   
說到西方的革命運動,其目的無非是在爭自由爭獨立,但是像法國革命的兩位先驅,伏爾泰(Voltaire)與魯索(Rousseau)都是反基督的,致使教會將伏爾泰視如蛇蠍,魯索雖然不是伏爾泰的一派,但是在他所著《愛彌兒》(Emile)第四卷中,以薩茹窪副主教的宣言,說明他自己的宗教觀念,他不講神的權威,隻以自然和情感作為他的宗教基礎。同在法國第一次大革命以後,以公元一七九一年發表的《人權宣言》之中,就有明文規定:廢除教士的特權。可見基督教對於爭取自由革命運動,是抱著什麽樣的態度了。傑斐遜說:「在一切處一切時,教士總是與自由為敵」呢!

TNEGI//ETNI繼續於2012-02-09 11:15:02引用露露花語的文字“請您止步於這篇博文吧。因為您的話可能會傷害很多良善的人,這是我所不願意看到的,因為我們這裏是一個善意的討論源地,而不是用攻擊性的詞語傷害他人的地方。我想,在你神學觀點的文章下,其他網友如果也用這樣的攻擊性言辭來和你言對,你也很不舒服吧。”後說道:請不要被自己的民族主義情感淹沒了理性而客觀的探索,這不是一個認知者所應該采取的態度。如果您能夠走出那種情感因素的困擾,請回答我前一貼的問題。這是我們是否能夠繼續理性地討論下去的前提。

翎瓏2012-02-09 11:18:20發表感慨道:在這裏發現了很多同道中人。太可樂了。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09 11:18:22代替露露花語回答那個問題道:我的帖子可以回答你的問題。無論從道德和可行性看。

翎瓏2012-02-09 11:20:19應和人在異鄉為異客道:同道啊,無須再爭論了。你已經很好的回答了你(你應為他,原文如此)的問題。繼之轉而對露露花語說道:謝謝你的資料,我們歡迎不同的聲音。TE想說啥盡管說,開懷暢談也可以的。不能因言廢人,也不能因人廢言。

20099992012-02-09 11:29:06TNEGI//ETNI前麵關於基督教的排他性評論道:看看今天的中東,看看今天的耶路撒冷,回望一下它的曆史:隻有基督教才認為自己是至高無上的。這就好比一個人,自己總在那裏喋喋不休地說自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這難道不可笑嗎?在旁觀者看來,除了認為這個人淺薄,無知,狂妄外,不知還能作何解讀?
   
又在引用了TNEGI//ETNI的“我們不得不承認,儒教文明是一種比較低級的文明。這可能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願意麵對的曆史和現實。但我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也不是一個虛無主義者,而是一個認知者,隻陳述事實。”後說道:儒家文明,注意,不是《儒教》(五筆輸入法裏也沒有儒教這個詞組,可見這個詞組不是國人的漢語)。
   
不知大家認不認同西方屬於神本文明。儒家文明是人本社會的產物。它早就脫離了宗教的層麵。如果說儒家文化與宗教有些共同的東西,那就是它們都是規範人類的行為的。宗教是用在人類社會不存在的東西來規範,規勸人的行為。
    看看中國社會,什麽是神?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他。所以有媽祖廟,關公廟等。竊以為,禪宗的“眾生皆有佛性”也是受了儒學的啟示,才在中華大地上發展出來的。
   
如果非要給世界上的宗教排個序列,也許是有個什麽至高無上的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中國,我們的先祖早就將《鬼神》並為一詞。“神”在中國文化中的定位由此可見一斑。

雲中山2012-02-09 11:30:22繼續悠悠然引經據典:印象很深的是《論語》中有一句“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很謙遜,不評論神怪,那對他太過深奧。這點非常符合聖經。
    
德訓篇3
      
22 為你太難的事,你不要尋找;超乎你能力的事,你不要研究;然而天主給你所規定的,你應時常思念,在他的許多工程上,你不應懷著好奇心去追究。
      
23 因為,親眼觀察那些隱密的事,為你並不需要。
      
24 在超過你能力的事上,你不要勞神;在他的許多工程上,你不要懷著好奇的心;
      
25 因為,你已見到許多,人類不能理解的事;
但是人真的很渺小很有限,沒有能力判斷也不應該判斷儒家是惡還是義,這是上主的工作。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09 11:35:32翎瓏說:謝謝,道不寡,握一下手。其實我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看博客的,慢慢知道一些年輕點(20幾歲由國內出來的)也上文學城。鑒於大陸國內的問題多多,這裏的很多人的觀點我覺得較偏激,易於給年輕人單方麵信息和單方麵思考借鑒。雖然知道網上高手很多,有時也不得不出來喊兩句,不對或不夠完善的地方,請指教,再次謝謝。

haohao662012-02-09 11:47:34TNEGI//ETNI問候道:對不起,還是想說句話希望你能高興:親愛的,你工不工作呀?煩不煩哪?

FungFung2012-02-09 11:49:35在引用了人在異鄉為異客的“並非一定全是神所口述,而是特定時期,抄經的人的刪加而來。回到‘低級’和‘高級’之分,基督教也無修煉永生的具體方法,隻是勸戒信徒‘從善’和‘信神’。”後說道:聖經是神的話語,抄經的人就是當時的文士,有一整套嚴格的方法來保證聖經的完整和準確,不可添加一字或刪掉一字,因為抄經是極其神聖和嚴肅的事。這在近年發現的死海古卷裏得到了很好的證實。我以前也有和你一樣的疑惑,後來學習才知道,聖經是神的啟示,通過先知和使徒的記載,因著聖靈的感動寫下的。先知的預言要100%準確才可能是神的話,當時有一點說錯的偽先知是要被處死的,沒有人要冒這個風險來冒充神來講話,而且聖經所有對於過去發生的事的預言都實現了,同時也是曆代人通過人生體會證實了的。建議你看看Saddleback牧師Rick Warren的講道,onlinesaddleback.com。近幾周就是在講為什麽聖經是真理。
   
基督教認為人不可以靠自己修煉到達完美的善,隻有神才能做到,所以我們要“因信稱義”,通過耶穌才能達到天堂。人靠自身的修行永遠到不了至善的境界。因為我們本身就是有罪性的,就象讓貪官靠自省決定洗心革麵一樣不切實際。
   
你所說的基督教所作的迫害和殺戮,那是因為教會遠離了聖經的教誨,這正是說明了人的罪性和神的義,所以才有後來的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強調要以聖經為唯一和最高的準則。許多人都以此為借口攻擊基督教,但是不知道這是人本身的罪造成的。聖經總結成一個字就是愛,是神對我們的大愛。從神來的愛,再通過我們每個人傳到周圍的人,恐怕每個人都不能否定,如果這個世界多一些真正的基督徒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吧!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09 12:08:52回複FungFung:謝謝分享,我會去看的。你所說的是因為基督教認為人隻有一世,也就是一輩子,但是佛教認為人的靈魂本體是輪回不滅的,基督教的原罪論將人性的惡看成是與生俱來的,佛教認為是靈魂本體的過往人生積累而來的力量,也叫”業力“,而且人是能修成神的,釋加末尼就是一例,而且神是有果位的高低大小的。這就是兩教的最大不同,修行的實踐方法不同,這些來自於兩教對宇宙的真相的看法不同。
   
我少年時的鄉人和親人的一些靈異想象,讓我成長中選擇相信佛教。

FungFung 評論於:2012-02-09 13:04:45人在異鄉為異客的“你所說的是因為基督教認為人隻有一世,也就是一輩子”答複道:基督教不是這樣認為的,在追求神的過程中,我們不是隻活在這個世界短短的幾十年,基督教是追求靈魂的永生的,這隻能從信靠耶穌來達到。歡迎你有機會到教會去參加一下基礎信仰班,會有基督教基本教義的解釋,我曾經也有很多誤解和疑問,在學習過程中在不斷的進步。聖經裏講到我們的很多問題困擾,又給出原因,還有解決辦法,是十分實用的。

翎瓏2012-02-09 12:16:51回複人在異鄉為異客:你的精神是我該學習的。我抱著“我懂的人自然會懂,不懂而去爭論不會顯得我懂得的更高尚,爭與不爭於我不會有影響”的想法,而沒有考慮到年輕人可能被誤導,這我會注意的。我也會一直致力於推廣我們中華文化的。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09 12:46:34翎瓏的“我也會一直致力於推廣我們中華文化的。”說道:向先生鞠一躬。無論男女,誌在勸善,都可為人老師。

20099992012-02-09 11:57:14回複人在異鄉為異客:看了你的評論,很受啟發。學習了。在這個話語權被西方文化統治的世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概念,結論其實都有待商榷。譬如:西方人比中國人講信用就是最常見的偽命題之一。貼一篇拙文,進一步說明一下:
             
從桔、枳;台灣,加拿大的選舉看中西文化的差異
       
眾所周知,民主選舉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就像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樣,換了土壤,結果也不一樣。西方的國家領導人和議會議員是分開選舉的。但這一次,台灣的選舉是同時選舉地區領導人和立法委員。這乍看起來小小的不同,在筆者看來卻是大有玄機。
   
在西方,國家領導人和議員是分開選舉的。2009年底是加拿大的市級領導人的選舉年。在筆者所在的小市,某一競選人的主要競選口號是不增加地稅。有過在北美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地稅是大多數民眾的一筆不小的支出。可想而知,該競選人如願以償地當選了。選舉剛結束,新年就到了。市民從收到的地稅繳費通知裏得知,自己的地稅又漲了。選舉剛結束,大家對新市長的競選承諾還記憶猶新。不難想像,群情激昂,地方報刊連日報道各方人士的評論,談訪。新當選市長也出麵解釋:主要的理由是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是因為在市議會裏,他所在的黨隻有三名議員。換句話說,不是他不信守諾言,而是他無能為力,左右不了大局。不久,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一切歸於平靜。新任市長繼續當他的市長。
   
看到這裏,聰明的讀者就會明白,貓膩在什麽地方。因為選舉是單獨選舉市長,並不是市長,市議員同時選舉;換句話說,該競選人在準備其競選綱領和競選口號時就知道不論誰當選,他所在的黨在市議會都隻有三席。說句不客氣的大實話,從一開始,此人就在玩遊戲。
   
政客,政客,西方人眼中的職業騙子,他們怎麽做不是筆者關心的。筆者頗感興趣的是社會大眾的反應。人們雖然頗感不爽,但卻能接受這一事實。
   
筆者設想,如果此事發生在中國,又會是怎樣一番情形?中國老百姓會接受這樣一個明顯存在著遊戲,玩弄,甚至愚弄色彩的選舉結果嗎?答案是肯定的。
   
為什麽西方大眾能接受,而中國老百姓卻不能接受?答案是文化土壤不同。西方的法律,人文,強調的是程序上的公正。隻要程序合法,結果不重要。但中國老百姓並不關心程序,他們關心的是結果。關心自己,大眾是否受到公平對待(還有其它諸如競選人的誠信等,但這不是本文關心的話題)。不難想像,此事如果發生在現在的中國,並經媒體曝光,鬧的沸沸揚揚,當事人輕則下台,重則身陷囹圄。不難看出,中國文化強調的是事實,實質上的公平,正義;而西文文化則重於程序上的公平,公正。我想這也許就是諸多網友所說的西方文化具有的欺騙性的理由之一。
   
在我看來,倒不是西方文化要刻意去欺騙誰,畢竟,這個世界上的傻子還是有限的。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中,西二種文化的發展水平上的不同。我們知道原始社會人是平等。後來就不平等了。再後來,人類努力的向平等方向努力。任何事物開始的時候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類向平等,公平的努力也是一樣。都是由點滴的、基本的、外在的向全麵、內在的發展。
   
中國有五千年文明。二千多年前的劉邦是中國第一個平民皇帝(可以想像,他的登基是無數前輩長期努力的結果)。而西方呢?200多年前寫《論法的精神》的作者,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思鳩是法國波爾多地區的男爵繼承人(注意,這裏的繼承是指實實在在地擁有金錢、土地、奴隸嗬,可不是空洞的);眾所周知,生活在200多年前的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擁有眾多的奴隸;1862年,也就是距今年剛好整整150年前,美國才在法律上廢除奴隸製(請注意,法律可以一日製定,而現實,尤其是某種意識深入到民眾的思想骨髓,成為民眾日常下意識的行為習慣,那就不是一、二代人的事了)。所以,對西方普通民眾來講,能擁有程序上的,名義上的公平公正已經比生活在18世紀西方啟蒙時期的先輩們幸運得多(寫到這裏,嚴重對那些認為中國需要啟蒙的人表示不理解)。
   
而在中國,公平,公正是深入到每一個老百姓骨骼的意識。今天的“上訪”是就昔日的“告禦狀”的延續,是老百姓對公平、公正的訴求的表述方式之一。換句話說,中國的老百姓是不會滿足於西方的表麵的、程序上的公平,公正的,他們要求的是事實上的,實質上的、真實的、真正的公平、公正。
   
扯的有點遠了,回到文章的開頭。因為桔,枳效應,西方的選舉,移植到中華文化的土壤中。西方政客們刻意分開的二種選舉在台灣就被合二為一。因為一旦操弄,你會死得更慘。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09 12:39:35回複2009999:哈哈,人生漫漫,互相學習。你的話題大了點,我就從我祖母教我的一句話談起,老人出自鄉村農家,從未上學堂讀書(198890高齡去世),那是那個時代很多中國人的經曆,她認字是從線裝書一點一點開始,那都是些才子佳人的忠貞故事,慢慢能看懂了,那裏麵就是儒釋道的為人道理在裏麵,她說“做人要將心比心,半夜不怕鬼敲門”,很簡單一句,不需要讀很多書,知道對的,就去做,一輩子照著做,受村裏人敬佩,安詳地過完一生。
   
中國小百姓的天地良心,就是善,就是慧根,就是讓其他民族即使暫時征服中華最後被同化了的力量, 是讓我們的文明回歸理性的力量。

20099992012-02-09 13:49:25答複人在異鄉為異客:大大的讚一句,你說的太好了。《曾士岩的啟示》中也說過,不需要讀太多的書,關鍵是要懂道理。
   
一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衝擊的主要是中國的知識份子。我的母親大半輩子當小學教員,50歲後來因為種種緣故,到一個大企業的幼兒園當老師。在我的記憶裏,從那以後,她才開始知道兒女回家當母親的應該給兒女們準備飯菜。是幼兒園裏的婆婆媽媽們教會了她為人母的最簡單的一些道理。感覺我們太缺乏這些小小的人生道理,或者說是為人的智慧。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09 17:29:52回複2009999:您過獎了,伯母看來心胸開括,接受了同事的意見,你們也有口福了。
   
人間的學問大方麵可分“人”之學和“物”之學。五四等新文化運動是對中國的“人”之學矯枉過正了。國力的貧弱而至外強入侵,國家更加貧弱加上戰亂,主因是工業軍事落後了,是“物”的學問落後了。而且一旦國門打開,社會的基本管理結構被破壞了(如國家的政令無法統一),就是存亡分裂的問題了。中國人的智商不低,隻要社會穩定,科技是不難追上來的。中國文化儒釋道中並沒有反科學反自然的比較大的東西,隻是長期將科技定義在“奇技淫巧”的作用上,認為過度重視器物的發達易於追求物質欲望和忽視人的修養的提高。
   
今天,當我們器物跟上來後,大家也越來越重視人之學,修身養性求得家安心寧,乃至於國家的道德水平提高。無它,兩千年來器物提高了,發達了,人性卻還是一樣的善惡交加。我們還在追求“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
   
古典還是古典。我心悠悠,萬古同修。

orange882012-02-09 12:01:30提到了唐崇榮博士觀點:關於中華文化之孔子思想,我來分享一下作為基督教牧師的唐崇榮博士的觀點和看法。
   
孔子的道,比較注重人道。因為孔子論道,他的學生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所以孔子不能不退而求其次,專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對人的責任,人與人的之間應當有的一切的禮節,仁愛這些的東西,就變成孔子論道德實際的內容了。
   
這樣說來,當我們提到儒家的學說,提到孔子的思想的時候,他所謂的道就不外乎什麽叫做君臣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昆仲的關係,或者夫妻的關係,還有朋友的關係。這五種關連的人倫之間的關係,把我們結成了一個有社會性的價值觀的係統,這是孔子論道所用的層次與範圍。
   
孔子非常注重道,是不是孔子完全注重人與人的關係,而不思想到永恒之間那生命的價值,那直線的與神之間的關係?不是的。孔子知道那太難了,沒有辦法做到,所以他不得不就隻注重實踐性的這一方麵。
   
誰說,孔子觀念中間沒有上帝?誰說,中國人的觀念是多神的呢?不是!非其神而祭之也,慘也。孔子說,他相信的那一位知天的上帝,如果你得罪他,沒有辦法向他禱告了;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那一位天是誰呢?到了宋朝的曾子就講了,所謂天,按其形體而曰,叫做天;按其主宰而言,叫做帝;所以這非有二也。就是一位,按形體來看,就是我頭上這蒼蒼無限的天;但是按掌管的權柄來看,就是天上那一位上帝也。
   
那麽生命的道哪裏找呢?孔子很誠實。孔子對我們說,真正的知識開端,就是知就承認知,不知就承認不知,這方麵他很像蘇格拉底。知為知,不知為不知者,是知也。你如果知就是知,不知說不知;不知亂說知,那就是無知。那麽,孔子,請問天道,你懂不懂?他說,我如果懂,我死都甘願。朝聞道,夕死可也。所以孔子的道,並不是一個不留餘地的給他永恒性的真理。孔子清楚地告訴我們,他沒有辦法明白這個真理。

orange882012-02-09 12:02:17提問:除了主耶穌之外,請問唐牧師,可以相信其他的神嗎?或者其他宗教的存在?
   
唐牧師回答:我是研究宗教的,我告訴你,宗教是存在。回教有六億信徒,佛教有兩,三億信徒,印度教有六,七億信徒,儒教有兩三億信徒,道教有三,四億信徒。
   
我當然知道有別的宗教存在。但是,宗教是因為神創造人的時候,把一種永恒的觀念放在人裏麵。但是人想出來的神就不是神,隻有產生思想的,創造會想的人那一位上帝才是神。所以,你要把人為的宗教與神的啟示分開來。其它的神即便不是神,但是其它的宗教是存在。
   
人的外在生活對普遍啟示的反應產生了文化。人的內在生活對普遍的啟示產生了反應就變成了宗教。宗教是很偉大的,因為宗教是人內在的生活,對上帝的普遍啟示所產生出來的反應。

orange882012-02-09 12:18:13繼續說道:我們群組博客,轉載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分享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探討和辯論信仰之真理本來並不是這篇文章的主題。這一點,從博文標題,圖片和配樂的細節,大家都應該能感受到。因為無論我們個人的信仰如何,這個群組的博客,並沒有宗教色彩。
   
我是一個年輕的基督徒。在我的信仰曆程中,有一位華人基督教領袖,唐崇榮牧師,他的神學思想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唐牧師是一位思想深邃,思維精密,邏輯嚴謹的思想家,他對東西方哲學及宗教有著深入的研究。我在後麵兩個帖子裏分享了唐牧師對於宗教,對於中華文化,孔子思想的一些觀點。
   
後麵分享的這兩個評論來自唐牧師的布道會演講。這位基督教的牧師,並沒有全麵的否定其它的宗教形式和中國文化,而是透過自己的認識,客觀和深入的分析,指出它們的局限性。這也是我個人欣賞的觀點和態度。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09 12:57:50回複orange88:謝謝分享,其實人生苦短,信啥教都是不太重要,隻要勸人為善,不要去傷害他人就行。但是有的宗教能讓你有修行的實踐方法,不妨一試,可能會讓你“見”到或“悟”到與書本上不同的東西。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就如個人喝水冷暖自知,佛教就是這麽個宗教。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09 13:09:47評論道:謝謝樓主的好貼和這裏的朋友的討論,自己學到了不少東西,以此打油詩(步王潤南兄新詩的韻)結束我的發言,期待著樓主的下麵係列的精彩!

《龍年春》

老子青牛去,道德化決塵。
四書成釜鼎,孔丘可返真?
一篙渡江草,佛陀覓傳人。
飛龍眼望處,大地一年春。

orange882012-02-09 13:14:01答複人在異鄉為異客:謝謝你。宗教信仰是文明社會的人類自由。真正的基督徒,不會無禮攻擊別人的信仰。
   
這裏的博主:露露花語,x瀟瀟,Orange88FutureGlory以及全體俱樂部的姐妹們,同本文的分享者玲瓏妹妹一樣,希望為了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知識,(而不是為具體宣教某種宗教形式),盡我們的努力。謝謝大家的理解支持。

(晨曦)2012-02-09 15:03:56詢問博主:拈花微笑和小和尚斷指到底是在講什麽,怎麽說明悟到了道?這兩個故事聽到很多次,連叫宗教的教授也在告知學生,聽的人也都雲裏霧裏。由於本人悟性差總是似懂非懂,有哪位能夠解釋一下。另外,印度是英國人將十幾個部落統一起來的,以前本不是國家,不過是一些分散的部落,猶如巴勒斯坦隻是個地區並沒有國家機構。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09 16:43:32答複(晨曦):見“拈花微笑,聖嚴法師著"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73&cid=94&page=18
我的理解是那是戒、定、慧的最後階段——慧。佛祖手拈蓮花,大弟子之一摩訶迦葉立而微笑,心領神會,明白了佛祖心裏所指,因為佛教是自證自覺的智慧,摩訶迦葉明白了佛祖所要傳的大法,隻代表他自己明白了,到達了佛祖最後傳法的要求,師徒在此時刻心意相同,無法言傳,因為其他弟子還未修行到這一步。
   
如有出入的地方,這裏的高手可指出。

   
(晨曦)2012-02-09 17:29:03繼續請教人在異鄉為異客:我想知道是那佛祖心理是什麽呢?怎麽一笑就知道是理解了?謝謝!

人在異鄉為異客 評論於:2012-02-09 18:08:07答複(晨曦):我想相當於,當我們還在學加減時,是不明白微積分的,需一步一步,需個人覺悟和體證。曆代很多高僧和學佛的高人可能覺悟到了某個境界,佛教是一門相信加實踐的學問,到達的高度因人而異。佛法修到一定階段,修的人是有一定的神通的,即是超自然的力量。詳見“學佛群疑”
   
http://www.hfsy.cn/book/62/shkx/ts062095.pdf 

TNEGI//ETNI2012-02-09 17:29:47引用主帖中的一句原文“仁的境界,也就是學問到了真善美的境界”後說道:這句話的表達涉嫌隨意拓展了仁的含義,也即
    
  仁的境界 = 真善美的境界
 
即         仁 = 真善美
煩請樓主澄清一下。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09 17:51:00答複TNEGI//ETNI:我來試著回答兄台的問題。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仁的人間實現,其間的“善”不用爭論了。
   
“真”是無假、真誠(科學界的科學原理也是真,另一類的真,物之真),推己及人,對別人的老幼等同於自己的老幼對待,難道不是真誠嗎?這就是人性的真,不虛假。
   
至於“美”,心胸如此開闊,容納其他人,不放棄任何一種人,難道不是一種人性的大美嗎?這是大愛,也是大美,讓人如飲甘醇。

TNEGI//ETNI2012-02-09 18:03:02答複人在異鄉為異客:如果文字都被如你這般隨意解答,那就糟糕透頂了,因為將歧義叢生。
   
其實,在孔子的學說裏,仁隻有一個含義:德行或善義。而你在這裏也說那個“真善美”中的“真”是真誠,而真誠是一種人的德行,而非求索外部世界的“真實、真理”;至於“心胸如此開闊,容納其他人”也是一種做人的德行,即也是一種“仁”而非“美”。
   
所以,我說樓主隨意濫用文字的含義表達其思想,因為她把仁定義為了
       
     仁 = + +
而其實在孔子的學說裏,仁 = 那三個字中的“善”。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09 18:13:34答複TNEGI//ETNI:和諧是一種美。就如我們見到有的女子長相一般,但她的舉止,她對兒女的愛讓我們覺得舒服感動。難道這種人於人之間的和諧感動不是美嗎?不一定是自然風景的美、讓你舒服的音樂才是美。

TNEGI//ETNI2012-02-09 18:26:00答複人在異鄉為異客:其實,我也不是太理解“美”的含義(我承認這對於我是一個非常深奧的問題),可能相當於英文裏的“beauty”,而“完美”就是“perfect”。相比之下,“真”和“善”比較容易理解。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09 18:32:58答複TNEGI//ETNI:“‘裏仁為美’意思是我們真正學問安頓的處所,要以仁為標準,達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學問到了真善美的境。”樓主的帖子裏這幾句話並非樓主的,而是引自現代儒釋道兼修的一代大師“南懷瑾”的“論語別裁”。我的理解是上麵所帖的,善行到大處,是真,也是美,是人之真,人之美,猶如水到渠成,不言自明。而物之真,如科學定律,不是假的,並非人創造的,而是人發現的。物之美,如景色、音樂等,需人感動感應才能人產生一種感覺,叫“美”。無它,與心和諧吧。
   
人與物都有“美”和“真”。在人來說,善能帶來“美”和“真”。這不過是中國文字的行文習慣而已。
   
至於beautyperfect,在表達“美”的概念方麵英文可能包含的意義不同。中文的“美”包含的比較多, 如下麵:
   
měi,會意。金文字形,從羊,從大。古人以羊為主要副食品,肥壯的羊吃起來味很美。本義:味美。⑴指味、色、聲、態的好,如美味,美觀,良辰美景。《史記·吳太伯世家》:“見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⑵指才德或品質的好,如美德,價廉物美。《管子·五行》:“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王勃《滕王閣序》:“賓主盡東南之美。”⑶善事;好事。《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翎瓏2012-02-10 01:45:46就“美”的概念評論道:說實在,其中歸於“一”我自身還沒完全悟透。很多東西真可謂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拿書《遇見未知的自己》中的一個比喻:冰激淩很美味,可是你怎麽描述這個美味,沒有嚐過冰激淩美味的人一點概念都沒有,可是嚐過的人無需語言描繪就可知道。
   
其中很多東西悟了以後當真是很美妙,也解決了我以前很多疑惑煩惱,你讓我描述怎麽個美妙,我還真沒那本事。

翎瓏2012-02-10 02:47:25就“仁”評論道:“仁”的境界,我隻能說窺得冰山一角。俗人一個,那我拿俗人部分理解。
   
比如以前我很排斥基督教,甚至覺得它一無是處,現在我不會,能夠理性對待,而且能夠從中找出相通之處。
   
比如我有比較心:孩子,孩子學習,衣服,打扮,房子大小,房價等等,現在這些統統沒有。
   
比如我好金錢,好權力,現在我也好這些,可是有錢我不會欣喜若狂,心定。如果有權力也內心也會方正,外在圓通。
   
比如婚姻,以前我總認為是別人造成了我的痛苦,現在會想自己錯在哪裏,不要求別人,自己做到就好,至於其它留給命運。
   
比如現在如果別人對我的觀點不讚同,我不生氣,也無意於爭個輸贏。輸又如何,贏又如何。
   
很多理論特別是道家佛家裏講的,我說出來的東西有人覺得很消極,在我看來那不是消極,而是看透了事物的本質,抱著“仁”心才能走不走歪路。比如別人對我狠毒,我不同樣回以狠毒。還有很多不一一細說,內省(內省不是自責)是我日常必做的功課。

TNEGI//ETNI2012-02-10 05:14:17就“仁的境界”回複翎瓏:因為您不認為有“天國”,所以您的人生目的顯然不是為了進天堂。所以,我想請問,您這樣做有什麽人生目的?是否想要做一切時代和所有人的道德楷模?想要被樹碑立傳或立貞節牌坊並由此映照出其他所有人的不仁?或者不追求什麽個人的人生意義,僅僅隻是個人在道德領域的愛好?
   
此外,您的所謂的“仁”的標準是什麽?每個人在不同的立場、時間和實踐意義上對“仁”有著不同甚至相反的評價,您如何讓所有人接受您對“仁”的理解和實踐?
   
一句話,您有與上帝比肩的意圖。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隨著進一步的討論,以下回答已經被樓主刪除了)翎瓏2012-02-10 06:13:30回複TNEGI//ETNI:如果我的悟性足夠好能夠成佛,能與你的天父比肩也未嚐不可!
   
我的回答到此為止,謝謝諸位來訪。

Fieps2012-02-10 06:29:29發言:真熱鬧啊,答辯還在層出不窮,這裏是文學城這兩天人氣最旺的地方。
   
有兩個人要大大獎勵一下,博主,TNEGI//ETNI。沒有博主的文章,不會有這麽高手出山,沒有TNEGI//ETNI的不放棄,不會看到高手們的絕妙回複,學到了。也盼望博主別放棄,有興趣的話,繼續給俺們上上中國文化課,先謝謝了。

zqy682012-02-10 09:15:15回複翎瓏:讚一個翎瓏妹妹!翎瓏是有慧根的人,自然明白夏蟲不可語冰的道理~~周末愉快!

orange882012-02-10 09:27:27回複人在異鄉為異客:孔子的弟子及其後學編集的《論語》,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經典著作。本文所分享的是對其中一部分孔子思想的詮釋和解說。比如這裏大家所探討的將“裏仁為美”解釋為:“我們真正學問安頓的處所,要以仁為標準,達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學問到了真善美的境。”如你所指出,出自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先生《論語別裁》。而所謂“別裁”,故名思義,作家也自謙地看到,這僅僅是一家學說,一種索解,雖為許多人欣賞喜愛,但並非是對孔子思想的權威之解。我個人也認為,將“仁”的思想,等同於現代的,非哲學的“真善美”的概念,是可質疑的一種解說。
   
其實已有學者這樣指出:南懷瑾的書並不是都不可讀,不過不推薦缺乏判斷能力的人去讀這套《論語別裁》。他寫得不嚴謹,而且錯誤很多。為什麽不去讀讀楊伯峻、錢穆,甚至李澤厚的...
   
應當看到,現今中國,於丹的《論語心得》正風靡一時,廣為傳閱……。總之,分享這篇博文,重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拋磚引玉,讓更多的讀者思考,學有所獲。然而對孔子思想更深入更權威的探索,還不是我們的認識所能達到的境界。
   
再次感謝玲瓏妹妹的分享。感謝各位的來訪和留言分享。周末愉快!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10 10:33:22回複orange88:個人看法,儒釋道思想皆有“實踐”的方法,例如對“仁”,對一般人來說,行善而付諸行動,真是不需讀太多的書,要知道,一個人是沒法通讀所有的書的(時間,經曆,生計等等),比如一個小學程度的大媽一輩子行善,對我來說,她可比好多所謂的大師更值得我佩服和學習。南懷瑾先生的書和文章不是純學術,是他實踐儒釋道的心得,具體可看他的生平和事跡,這不是一般停留在考據,研究的純學術層麵上的東西,不是光“說”不煉的東西,這是我同樣選擇佛教高僧聖嚴法師的文章的理由。舉個小例子,南懷瑾先生是位武學大師,武術中的很多方法是和儒釋道的打坐相關,相近的,是具體的體驗。
   
一點淺見,讓高手笑話了。

orange88 評論於:2012-02-10 10:46:07回複人在異鄉為異客:沒事兒,大家聊聊。還真希望多來一些高手分享分享文化知識。
   
   
(隨著進一步的討論,以下回答已經被樓主刪除了)FungFung2012-02-10 09:54:35回複翎瓏的“如果我的悟性足夠好能夠成佛,能與你的天父比肩也未嚐不可!”:玲瓏,佛祖本身都沒有自己說自己是神是可以和天父比肩的,他是修煉很高的導師,你自己倒說出這樣的話來?
   
神造宇宙萬物,也造了我們,我們這些被造的小人在地上,跳著腳說要靠悟性和天父比肩,你的幽默會搏天父慈愛的一笑。
   
悟得再透再不透,至少你可以悟出你我都創造不出宇宙萬物真理和永恒吧!

(隨著進一步的討論,以下回答已經被樓主刪除了)翎瓏2012-02-10 10:17:52自評:妄語。在回答TE時,最後我加入了自己個人評判:佛的境界比上帝的層次更高,這是我個人的妄語,這是我犯的錯誤,就是我有了分別心,大家可不能犯我同樣的錯誤。桔子已經將之刪除,謝謝。

(隨著進一步的討論,以下回答已經被樓主刪除了)TNEGI//ETNI2012-02-10 10:22:23回複翎瓏的“如果我的悟性足夠好能夠成佛,能與你的天父比肩也未嚐不可!”:你的第一句話道出了你的“野心”和人生追求的實質,而你的第二句話表明了你在我的質疑和質問麵前已經徹底放棄,因為你已無話可說,無由可陳,無理可辯,否則,你斷不會退縮,而是堅守你所信守的儒家教義。所以,你的退縮要麽表明了你承認沒有能力反駁我,要麽就是儒家道德學說的虛偽和徹底破產。

(隨著進一步的討論,以下回答已經被樓主刪除了)TNEGI//ETNI2012-02-10 10:32:56回複FungFung:你既已信仰上帝,卻念念不忘孔孟儒教的學說,你該作出裁決了。

TNEGI//ETNI2012-02-10 10:45:07評論刪帖行為:樓主已經不敢留下我的言論了。所以,建議你把我在這裏的全部留言都刪除。我不介意。

露露花語2012-02-10 10:45:58解釋刪帖:☆☆樓主意見☆☆☆:
   
本博客留言功能就篇幅關係,在此議題上爭議性的討論請到此結束止步!如有個人對宗教的不同意見均屬自我見解,不能代表群組和其他網友。如願意討論此議題和有良好爭議需求者,請用☻☻[悄悄話]自行互相探討和交流。

TNEGI//ETNI2012-02-10 10:48:36回複露露花語:隻要你們覺得不後悔,可以隨意刪掉我的言論。

露露花語重貼解釋刪帖理由。

TNEGI//ETNI2012-02-10 11:00:38回複露露花語:請原諒我要略表憤怒。你們在此公開傳播一種文化,我則在此問題上與你們公開辯論,費盡心思思考與反駁,並借此發表自己的思想,但你們卻隨意刪貼。這是在幹什麽呢?心虛?
   
我的博客裏保留著所有人的所有言論,即便是謾罵、羞辱性的言語也絕不刪除一個字!你們的心底要是有足夠的力量支撐,你們也會像我那樣行。
   
不管怎樣,多謝你們提供的這次交流機會。順便告知樓主,我複製拷貝了我在這裏發布的全部留言,所以,你是刪除不了的。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10 11:00:48發言道:本想替翎瓏說幾句公道話,大門關上了,試一試能否擠進去?
   
向翎瓏的態度學習,但在佛教中,每個人都可修到佛祖的果位的,這個果位到底比基督教的上帝高還是低,從佛教高僧聖嚴法師的這段話可看出,佛祖的果位是高於“基督教的上帝”,因為佛祖已沒了“慢心”,不需用唯一性來增加信徒的信心來引導信徒,而且從看宇宙眾生的態度來比的話,佛教的“眾生平等”,已是不言自明的胸懷。
   
“可是,依據佛法,宇宙是由眾生的共業所完成的,不是由一個全能人格的上帝所創造,所以,佛教被稱為「無神論」。但是,無神並非否定上帝的存在,而是說上帝沒有創造宇宙的事實,因他也是宇宙間的一分子,是眾生之一,非如基督教所說是宇宙的根本、開始和最後。所以,佛教不否定上帝的存在,隻認為不是僅因上帝而有宇宙的。
   
既然如此,是否意識上帝說謊了?一神教的信徒們受騙了?不,上帝沒有說謊!因為凡是神都有慢心;福報越大品位越高的神,自信心和我慢心也越高越大,這在密教稱為「天慢」或「佛慢」。某些心理脆弱的眾生,需要強有力的神的保護和恩賜,給予他們希望與安慰,而神因人的需要,也必須表現出堅毅無限的自我價值。因此,不論神或人都有這種本能或需要,在此情況下,神造宇宙就成了宗教的真理。”

露露花語2012-02-10 11:09:34答複TNEGI//ETNITE老師,對不起,讓您多慮了。這個“止言”不是隻針對您的,而是所有帶有對他人宗教信仰的不尊敬的留言而已。樓主對事不對人的。
   
即便是我們群組裏的姐妹的留言,對他人的信仰不能接納而說出的比較用語,也被通知將不可在這裏發表,而是此人將和和您私下裏討論。
   
謝謝老師帶給我們的很多關於聖經和神的知識解讀,其實在這幾天的討論中,我這個暫無信仰者,通過你們的討論,感到了非常的享受和對宗教的認識。
   
謝謝您的來訪和對事物的認真態度,大家都受益匪淺。
   
祝您周末愉快!(′ε` )

orange882012-02-10 11:18:42應和露露花語:謝謝露露花語的說明。這是我們代表群組博客的利益而共同決定的。我們分享文化知識,但如果存在人身攻擊,宗教信仰攻擊的傾向和可能性,我們有權采用措施,保護群組利益。謝謝各位的來訪留言分享。周末愉快!

TNEGI//ETNI2012-02-10 11:19:32回複露露花語:在我看來,沒有什麽言論應該被刪除,除非是重複的東西。即使是錯誤思想的表達也可以為正確思想的確立帶來機會。
   
剝奪他人表達言論的自由權或封殺他人的思想是千惡之首惡和萬謬之極謬,因為人類社會一切進步的根源乃是思想的突破,沒有思想的突破便沒有任何進步的可能性 ——陳立功語。

露露花語2012-02-10 11:22:49回複TNEGI//ETNI:老師,對不起,讓您憤怒了。。。實在抱歉。
   
我認為您說得很對:在這裏花費了那麽多時間,想把不同的思想探討一下而已,我們卻不讓老師留言,真的不對啊。
   
但是,這篇博文不是樓主寫的(我們是個群組,四個樓主:露露、瀟瀟、桔子和Glory),而是一個她人的轉帖。
   
我們才疏學淺,無法和您的知識水準相比,在儒家思想和神學的領域裏很多知識點上無法和您齊肩並論。
   
所以,我們研究了這樣的一個辦法,我們四人中,三個都是基督教徒,隻有我是無教徒,我們將在群組裏開展一些課程,當然是關於宗教的,當知識足夠多一點時,屆時想請TE老師來群組做客,一起探討並請教您,您說好嗎?

人在異鄉為異客2012-02-10 11:31:26力勸TNEGI//ETNI:兄台,放寬心,我剛才的最新兩帖子也被刪除了。個人感覺沒攻擊其他宗教,隻是一點引述。但還是入鄉隨俗吧,一幫女先生已經很了不得了,傳播善書,善行,我們也就讓一步。

露露花語2012-02-10 11:31:51回複TNEGI//ETNI:其實我還真不會說話,幹嘛要我們在群組裏自學,而TE這末知識豐富、又立場明確的好老師就擺在這裏,我們不用呢?
   
關於神、上帝和聖經,老師可不可以專門針對我這類的初學者,傳授一些知識。但您不要把這末好的東東留在跟貼裏,就發悄悄話轉給我們群組行嗎?我們將會好好轉載學習的。
   
謝謝老師。o(^_^)o

TNEGI//ETNI2012-02-10 11:37:01回複露露花語:我並非如你所想象的有著多麽艱深的知識,我隻是在憑常識說話而已,與他人不同的僅僅在於好關聯概念,因而可能會說出一些他人所想不到的言論。僅此而已。
   
當然,我願意與任何他人交流任何思想,因為這對我是有益的,不過,我不是太喜歡悄悄話,而是喜歡公開說。謝謝邀請。

露露花語2012-02-10 11:38:55回複人在異鄉為異客:異鄉老師,真的萬分抱歉。您的留言真的很好,而且對我群組的姐妹善意勸解,令我感動。
   
是呀,凡人怎能和天人齊肩呢。謝謝異鄉老師的理解和對我們這群“小女人”的這種小德行的大度和諒解。祝老師周末愉快!並希望您常來做客!(⌒▽⌒)

orange882012-02-10 11:44:00發信息稱:各位被刪的留言,我們已用悄悄話歸還給各位原作者。請查收。這些觀點裏有你們的心血,我們理解和尊重。謝謝大家的支持。

原文如下:

中國文化知識分享: 儒釋道言行及處事規範()—儒家篇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5860/201202/8038.html?page=1#mark

【本文翎瓏分享

我們現在社會上不少人大腦裏對言行的中心思想,沒有主心骨、沒有方向,形成自私自利的自我為中心。因為我們缺少自己的東西,更無從知曉怎樣才找到自我價值。我一直認為中華文化與當前的中國人基本無關的原因是缺少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

在道教、佛教中如果不按教中要求的言行去實行,就得不到所追求的,甚至受到相應的懲罰。而儒家就沒有這些的嚴厲規定,孔孟隻是把道理講出來,至於怎麽決定就在於個人自己了。

過去儒釋道的這些言行要求早已遠離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所以我才說“中華文化與中國人基本無關了”。

對於儒釋道的這些言行要求,今年的大多數中國人基本是看不懂或看了也不明白更體會不了,更可悲的是很多人無從知曉。

道德經是哲學上的經典,當然看得懂的人視為寶貝,看不懂的人就罵是垃圾、腐朽、禍國殃民。

下麵對比儒釋道提倡的言行規範,這樣你可以更好的看清人的麵目,有個衡量依據。

一、儒家 

先看看儒家論語的核心精華,看過的也再熟悉一下。

《裏仁》篇第一段(南懷瑾講): 

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裏仁為美意思是我們真正學問安頓的處所,要以仁為標準,達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學問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擇不處仁的意思是我們學問、修養,沒有達到處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這是第一原則。 

第二段: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說假使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處約,約不是訂一個契約,約的意思和儉一樣。就是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長處在簡樸的環境中。所以人的學問修養,到了仁的境界,才能像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可以不改其樂,不失其節。換句話說,不能安處困境,也不能長處於樂境。沒有真正修養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會忘形。到了功名富貴快樂的時候忘形了,這就是沒有仁,沒有中心思想。假如到了貧窮困苦的環境就忘了形,也是沒有真正達到仁的境界。安貧樂道與富貴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說: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養到達仁的境界,無論處於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就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照臨萬類的仁道

所謂仁者安仁相當於仁的體,知者利仁相當於仁的用。我們研究孔子學說,他的主要精神是。對於仁的道理,我們最好不要拿自己的意見來作注解,要把有體有用的道理把握住。前麵提到唐代韓愈拿自己的意見作了注解,說博愛之謂仁。我們現在不用自己的意見作注解,拿接近孔子的,或拿孔子本身的意見作注解。孔子對於仁的注解全部都在《裏仁》這一篇中,本篇裏都是談;談它的用,比談它的體來得多,正如孔子在《易·係傳》中所說的: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再其次,我們可以從《孟子》的資料中找到一些有關仁的界說,現在我們看《孟子》最後一篇《盡心》章的上章裏所提到: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麵,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這幾句話,上麵講到根於心是講體,以下是講用,這是很明顯的。所以我們作學問的辦法,最好以經注經,以他本身的學說,或者本人的思想來注解經典,是比較可靠的事。然後,把古人的學說消化以後,再吐出來,就是你自己的學問。有些人作學問,對古人的東西沒有吃進去,即使吃進去,也消化不了,然後東拉西扯,拚湊一番,這方法是不能采用的。我們要真的吃下去,經過一番消化,再吐出來,才是真學問。正如雪峰禪師所謂:語語從胸襟中流出,蓋天蓋地。

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這是仁的體用並講。孔子說真正有的修養的人,真能喜愛別人,也真能夠討厭別人。就是愛好的字讀去聲,照現在的國語讀法是讀作第四聲,就是厭惡的意思。我們讀曆史,有善善惡惡的話,上麵的是厭惡,可惡的惡;下麵是惡的本字,很壞的意思。過去的古文以及許多奏議中,有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的話,等於說喜歡這個有才幹的部下,但又不能提拔他、獎勵他;討厭那個壞的部下,而又不能去掉他。

這裏孔子說有的修養的人,是真能夠愛人,也真能夠討厭人。但孔子的話,假如說到這裏停住了,像宋儒一樣把它圈斷了,那麽我們研究起來,對孔子思想的還是無法有清晰的認識。現在我們把下麵一句: 

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

與上麵的話連接起來就懂了。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真有了仁的修養,就不會特別討厭別人了,好比一個大宗教的教主,對好人固然要去愛他,對壞人也要設法改變他、感化他,最好也使他進天堂,這樣才算對。所以說一個真正有忠於仁的人,看天下沒有一個人是可惡的,對好的愛護他,對壞的也要憐憫他、慈悲他、感化他。

下麵講仁的重要: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這是儒家仁的修養,一個人要在心地上下工夫。剛才我們提到《孟子·盡心》篇,就是講研究孔子的學問,我們應該讀讀《孟子·盡心》上下兩篇,對於仁的涵義會有更深切的領會的。

孔子說,富與貴,每個人都喜歡,都希望有富貴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職位,但如果不是正規得來則不要。相反的,貧與賤,是人人討厭的,即使一個有仁道修養的人,對貧賤仍舊不喜歡的。可是要以正規的方法上進,慢慢脫離貧賤,而不應該走歪路。接著他講:君子去仁,惡乎成名?他說一個人去了字,就沒有中心思想。即使其他方麵有成就。如文學高的,不過是一個才子風流而已,知識淵博的不過是一個才人而已。所以君子沒有這個境界,就沒有中心思想,既沒有中心思想,靠什麽成名呢?所以做學問的人,無終食之間違仁,就是說沒有在一頓飯那樣短的時間違背了仁的境界。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造就是創造、作為,次就是這個情況。這句話是說任何事業的成功都靠仁;倒楣的時候不頹喪,不感覺到環境的壓迫,也靠這的修養而安然處之。換句話說,得意的時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敗了,也要依靠而安穩。

兼收並蓄見仁心

因此他說明達到仁的修養: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他說我沒有看過一個真正喜歡仁的人,討厭那個不仁的人,看不起那個不仁的人。拿我們現在的觀念來看,他是說我沒有看到一個真正愛好道德的人,討厭一個不道德的人。為什麽呢?一個愛好道而有道德的人,當然他的修養幾乎無人可以比擬,實在很難得;可是,他如果討厭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麽他還不能說是個仁者。但有些人的看法,就不一樣了,宋儒的解釋,認為愛好道德的人,討厭、看不起不道德的人,就是仁的境界。這樣一來,宋代以後的儒家,意見紛爭,越來越多。我們看《論語》的原文,並不是這樣解釋。因為接著下麵就說: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說,一個仁者,看到一個不仁者,應該是同情他、憐憫他,想辦法怎樣把他改變過來,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們講道德,別人不講道德,我們就非常討厭他,那麽我們是同樣以不仁的心理對付人家,我們這個仁還是不究竟。所以孔子說: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這是孔子講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的寫照。我覺得冷了,想到別人也怕冷,要別人快去加衣服;想到自己,就聯想到別人。假如我自己仁,看到別人不仁就討厭,那我也是不仁。

下麵跟著是講的用: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這是他假設的話。他是說,仁是很難的修養,人本來有愛人之心。我們觀察一個幼兒,同情人家的時候特別多,後來漸漸長大了,心裏的厭惡也越大,仁心就不能夠發揮。所以他說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幾乎沒有人能在一天當中,用心、處世,完全合於仁道。假使有,他仁的修養必然很高超。隻要立誌,沒有說因力量小而達不到仁的境界。但是他又補充一句,也許有力量不足而達不到的,但我從來沒有看到這種情形。

這篇從開頭的一節,到這裏為止,都是講仁的體與用。所謂體是內心的修養,如何做到仁、愛人;仁的用,有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寬大,包容萬象,能夠感化他人,這是仁的用。 

講了仁的體用之後,下麵引伸講仁的修養方法: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孔子說人的毛病,各於其黨。這個不要以現代的觀念來解釋為政黨之。古人所講的黨是鄉黨,包括了朋友在內。儒家思想,時常用到這個鄉黨的觀念。古代宗法社會的鄉黨,就是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交朋友等社會人際的關係對一個人影響很大。孔子說一個人會有過錯,往往都是社會關係的因果。我們在社會關係中看到一個人的過錯,譬如某人作人的態度非常壞,而我們看得清楚,那麽自己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同樣的過錯,假如有,就改過來,假如沒有,就更加勉勵。所以看看人家的過錯,可以引發仁的修養。 

了知生死不相關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個就有兩個研究了。前麵曾提到過,在《述而》裏頭,孔子真正的學問精神是講,他的根基則在於。所謂: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是孔門學問的四大原則。那麽這個是什麽道?這是很難講得清楚的問題。現在這個問題來了,我們前麵稍微提過,研究上古時代的字與字,都有幾個意思。同樣是個道字,用處不同,有時是代表形而上的所謂本體,就是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也是指人生宇宙萬有最初的那個本體。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個道是指那個本體。可道說可以用一個方法,一個原則把它假設說明。非常道,但畢竟不是平常的假設可以表達得出。就在這兩句話中,三個同樣的道字,意義都不同。中國文字有假借用的。碰到這些問題就很討厭。例如有時表示形而上的本體,有時候表示形而下的法則、原則、守則,如治道。又如《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因為軍事思想是活動的,用兵是不厭其詐的,一切為了打勝仗,這個與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又完全是兩回事。還有時候是道路的道,一條路叫作道。有時候又是指心性而言,是心性的本體,也就是理性、理念的最高境界叫作道。 

那麽孔子在這裏講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道,究竟是形而上的那個道,還是形而下的那個心性的法則呢?無法定論,這個問題很大。在本篇裏,後麵有孔子對曾子傳道的話,到那時再來研究,可以連貫起來解釋的。如果在本起來講:道是仁之體,仁是道之用。所以他說,一個人如果真正得了道,早晨得了道,晚上死了都合算,人生就是怕不聞道。 

富貴不淫貧賤樂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一個人如果真正立誌於修道,這個修道不是出家當和尚、當神仙的道,而是儒家那個,也就是說以出世離塵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業。一個人如果誌於這個道,而討厭物質環境艱苦的話,怕自己穿壞衣服,怕自己沒有好的吃,換句話說,立誌於修道的人而貪圖享受,就沒有什麽可談的了。因為他的心誌已經被物質的欲望分占了。孔子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的意誌,會被物質環境引誘、轉移的話,無法和他談學問、談道。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講到仁的用世,一個大政治家處理國家的事情,沒有自己固執的成見。無適也是說並不希望自己一定要發多大的財,作多大的官。雖然這樣沒有成見,也不是樣樣都可以。無莫也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那麽應該走哪一條路呢?義之與比,義就是仁的用,隻問應不應該做,為道德應該做的就做了,不應該做就不做,以義作比對。推之個人的立身處世,也是一樣的道理,這是講仁的修養條件。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在這裏講君子與小人在仁上的分野。他說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違反道德的事不幹,小人則不管道德不道德,隻要有土地就幹了。古時的土地,相當現代的財富。有錢就是好的,小人想念的都是財富、利益。君子懷刑,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違反德性,其次怕做犯法的事情。法律和門鎖一樣,防君子不防小人,小偷真正要偷,鎖是沒有辦法的。法律也是一樣,真要犯法的人,很多是精通法律的,不精通法律的不敢犯法。所以要有道德作基礎,才能補救法律之不足,因此君子是懷畏刑法,小人隻是懷思福惠——處處講利害,隻要有好處就幹了。中國過去商場上有句話:殺頭的生意有人作,蝕本的生意沒有人作。就是這個道理。這裏孔子是說明仁義之道。但說起來很容易,真正的修養卻很難做到,因此下麵補充一句: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這個放,就是開展、放任。一個人基於利害而作人做事,最後招來的是怨懟;對於朋友,若是以利害相交,要當心,這種利害的結合,不會有好結果,最後還是怨恨以終。 

敝屣功名尊道義

以下講到仁人對社會做大事業的原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古代的諸侯立國的大原則,是要謙讓就位,最後又功成不居,所以老子就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這是上古文化的傳統思想,後來儒道兩家都奉為圭臬。而中國幾千年來曆史的事實,每當撥亂反正的時候,都是道家的人物,用道家的思想來完成大業的。等到天下太平了,才由儒家的人物出來大講治平之道。道家的功成身退,而又退得不大好的有兩人,一個張良,一個諸葛亮。比較退得可以打八十分的是薑太公,諸葛亮大概可以打六十五分到七十分,因為欲罷不能,隻好鞠躬盡瘁了。

道家的人不求名不求利,隱顯無常,所以更覺親切可愛。這與西方文化的觀念大相異趣。我們看曆史上道家的人物,要去考證他們可真要命,他們學問再高,功勞再大,最後還是隱掉了,修道去了。修道以後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要了,最多報個代號叫什麽子、什麽老的就算了,有時還裝瘋裝癲,如神龍見首不見尾。近世的西方文化可不然,一個人如果成功了,就要拿什麽什麽獎金,名要大,利要多,越大越多越好。由此看來,中西文化的確在基本上有所不同。中國文化真誠謙虛的精神,是孔子非常讚成的事,他大加讚揚身退之道。尤其他對吳泰伯、伯夷、叔齊等不肯當帝王,最後逃走了的這些人,稱揚得不得了。這並不是他鼓勵人不要當皇帝,不要搞政治,而是說你有才幹的話,就好好幹一番,成功了就退隱而不居功。所以孔子在這裏感歎,能以禮讓為國的人哪裏有呢?不以禮讓為國,用爭奪來的,或用手段起來的,那麽文化的精神就不要談了。司馬遷就根據這個道理,寫了一部《史記》,大談其曆史哲學的觀點了。 

說到這裏,想起我以前的一位老師,他是遜清最後一次科舉的探花。我學習舊體文寫了一篇文章向他請教,他許以在滿清時考一名舉人、進士沒有問題,我當時也很傲慢,心想前清進士的文章,也不過如此而已。後來碰到一位老師,我把寫的詩文拿給他看,他派頭十足,瞄一眼,往旁邊一擱,響都不響。我心想這是什麽道理?後來寫了一篇文章,再給他看,又是往旁邊一擺,他說:你怎麽會寫文章?我說:人家還說寫得不錯哩!我這個人狂妄得很,我說:老師,你說哪點不對?不對的,幫我改。他說:《伯夷叔齊列傳》你讀過沒有?我說:當然讀過呀!《古文觀止》上都有,我還背得呢!他說:你背過了《伯夷叔齊列傳》,你就懂嗎?我說:那麽!要請老師再加指點。他說,你回去。再倒背一百遍,背完了來見我,再告訴你!這位老師真了不起,我心裏很不服氣,氣得不得了,其實他這種教育法,當時是要刺激我。我回去再看,後來看出道理來了,我去看他,我說:老師!我看出道理來了,我講給你聽。他笑著說:好!你真懂了,不需要再講了。你也可以寫文章了,這樣才能懂曆史文化,文中才另有一隻眼呢!這位老師的教育手法是這樣的好,實在終生感激不盡。 

《伯夷叔齊列傳》真難懂,司馬遷的全部思想的綱要都擺進去了。在《史記》中,帝王的傳記叫本紀;諸侯、宰相等,有功業成就的人的傳記叫世家;再其次為列傳,為某人的傳記。講列傳,大體上應該和我們現代的傳記一樣,某人,某地人,家世如何,出身什麽等等。可是《伯夷叔齊列傳》中,敘述伯夷、叔齊的話沒有幾句,初看起來,還真似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知他說些什麽,越說越遠。 

文章一開頭是: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等等,一路下來,亂七八糟,東一句,西一句,伯夷、叔齊的事情,倒是沒說幾句。可是他把曆史哲學全部的觀點,都放在這一篇裏。他同時講到,上古中國文化,以禮讓為國,但告訴我們,堯讓位於舜,舜讓位於禹,都不是那麽簡單的。並不是說句:你還不錯,由你來做。這樣簡單,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都經過典職數十年,叫他跟著做事做了幾十年,做部長,又做行政院長,都做了。考察他,認為他實在行了,然後才讓位給他。傳天下若斯之難也,中國文化公天下個個讓位的過程,是這樣不容易——德業的建立,需要經過這樣長久的考察。他說從此以後沒有了,不是你拉過來,就是他搶過去。他說得很明白,因此他說從此以後就有問題了。武王統一天下,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把武王的馬拉住,告訴武王:你不能這樣做。原因如何如何。武王以後,禮讓為國的精神就更沒有了。不過說得沒有這麽明顯而已,必須你自己去體會。所以有人說《史記》是漢代的謗書。實際不止是漢代的謗書,是對中國曆史嚴厲批評的一部謗書。但是司馬遷有一個把握,他說要把這部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這個牛可吹大了,換句話說,他把當時的學者罵盡了。他等於說:你們還能看懂我的書嗎?隻有把它藏起來,將來會有人看得懂我的書。

由此再回轉去看孔子所說的禮讓為國的精神,在春秋之世已經沒有了,於是接著說下去為什麽要禮讓為國的政治哲學。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一個人不怕沒有地位,最怕自己沒有什麽東西站得起來。根本要建立。如何建立?拿道家的話來說:立德、立功、立言——古人認為三不朽的事業,這是很難的成就。上古之人首在立德,後世則重立功——到周秦以下,就隻講功業了。再其次就重立言,如退隱的老子,後世儒家尊奉為素王的孔子。這個,是自己真實的本領,自己站得起來的立。不怕沒有祿位,也可以說是不求人爵的位子,隻管天爵的修養。同時也不要怕沒有知己,不要怕沒有人了解,隻要能夠充實自己,別人自然能知道你。同《學而》篇最後的結論,是一樣的道理。 

孔子四字禪

講到這裏,剛才提到過的一個問題又來了,上文孔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個大問題。現在呢?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是千古以來一個大問題、一個大疑案。孔子說一以貫之以後,現在便有什麽一貫道等附會的宗教團體出現,成了問題中的問題,真有匪夷所思之感了。 

曾是曾參。孔子對曾參說,為什麽不對別人說?這就是人的問題了,怎麽是人的問題?這個問題解釋起來很討厭。我們現在姑且把他劇本化來說,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裏,曾參經過他的前麵,於是孔子便叫住他:參!曾參聽到老師叫,回過頭來,於是孔子便告訴他說:吾道一以貫之。就是說,我傳給你一個東西,一以貫之。這一以貫之的是什麽呢?如果說是錢,把它貫串起來還可以,這又不是錢,怎麽一以貫之呢?但曾子聽了這句話以後,打了個拱說:是,我知道了。孔子講了這句話,自己又默然不語了。同學們奇怪了,等孔子一離開,就圍著曾參,問他跟老師打什麽啞謎呢?夫子又傳了些什麽道給曾參呢?曾子沒有辦法告訴這些程度不夠的同學,隻有對他們說,老師的道,隻有忠恕而已矣。作人做事,盡心盡力,對人盡量寬恕、包容。 

就此便可以入道了。曾參講的對不對呢?有問題!那不叫一以貫之,該以貫之了,因為一個忠,一個恕,豈不是二貫?明明孔子告訴他一以貫之,為什麽他變出兩個——忠恕來?這是一個大問題。所以說我們研究孔子的心法,這是一個討厭的問題,因此隻有借用別家的東西,講幾個故事給大家聽,作為本題的參考。 

我們知道,目前最流行述古的禪宗,現在社會上一般都稱為禪學。禪宗有一個故事,在文學上也很有名的,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是說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梵文的譯音,釋迦是姓,中文的意思是能仁,牟尼譯成中文是寂默。晚年住在靈山——也叫靈鷲山。釋迦是十九歲丟開了王位出家,三十二歲成道弘法,一直到八十一歲才過世,有四十九年從事於教育,現在我們暫且不用宗教的觀點來研究它。)有一天上課,在禪學裏叫上堂,後來我們的理學也用這個名詞。下麵有很多學生們等他,都不知道他這天要講什麽,結果他上去,半天沒有說話,他在麵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對著大家轉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這朵花的樣子,一句話也沒有講,下麵的學生,誰也不懂老師這一個動作是什麽意思。所以這叫做拈花,就是釋迦拈花。釋迦拈花後,他有一個大弟子迦葉尊者,(葉,根據舊的梵文譯音,音協。尊者,就是年高德劭的意思。)釋迦牟尼的弟子,大部分與孔子的相反,孔子所教的都是年輕一輩。釋迦牟尼所教的弟子,大部分比他年紀大。佛經上記載,迦葉尊者在釋迦拈花後破顏微笑。什麽叫做破顏呢?因為宗教的教育集團,上來都規規矩矩、鴉雀無聲,大家神態都很嚴肅。可是在這嚴肅的氣氛中,迦葉尊者忍不住了,於是噗嗤一笑,這就叫作破顏,打破了那個嚴肅的容顏,但是不敢大笑,因為宗教性團體的戒律,等於說管理製度,非常嚴肅。他破顏以後,沒有大笑,隻是微笑。那麽兩人的動作聯合起來,就叫做拈花微笑

此時釋迦牟尼講話了,這幾句話是禪學的專門用語,等於孔子對曾參講的一以貫之是一個道理。解釋起來是很麻煩的事情,拈花微笑這幾句話譯成中文是: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音瑪哈,意為大,大成的意思。)迦葉。就是說我有很好的方法,直接可以悟道的,現在已交給了這位大弟子迦葉。這就是禪宗的開始。所以又稱禪宗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法門。說它不須要透過文字言語,而能傳達這個道的意思。現在我們不是講禪學,暫時不要去研究它。隻是引證這樣一件事,比擬於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類似相同。孔子講的一貫是什麽?而佛家又為什麽一個拈花,一個微笑?等於我們有兩個人,一個舉起一支粉筆,另一個說:懂了!除非這兩個人有黑道術語、暗號,才知道彼此講的是什麽。對嗎?

現在我們再引第二個故事加以說明。禪宗到了中國是在南北朝梁武帝時,(這個教外別傳的法門,就是脫離了佛教的經典之外,不限用文字,而以另外的方法來傳心,後來宋儒理學講孔門心法,也就是套用這個名詞的意義而來。)一個印度籍的達摩祖師(所謂祖師,就是有別於教主),他也是王子出家,禪宗的傳心法門,到了他的時候已經是二十八代了。我們知道,到了我國宋朝的初年,印度的佛教,整個沒有了。阿拉伯文化的侵入,伊斯蘭教權力統治了印度。所以宋朝以後,印度連佛教的文獻都沒有。今天要研究佛教思想,老實說,隻有中國保留的文獻最完整。十七世紀以後,英法等國才開始由印度找到殘缺的、遺留的佛教文化資料,譯成外文而產生了西方的佛學係統。但到現在為止,他們不承認中國的佛學係統,這是西方人有意的,尤其是有些人有意製造的。實際上宋代以後,印度的佛學係統已經全部到了中國,非常完整,且具規模。印度本土的佛學則可說是銷聲匿跡了。十七世紀以後的梵文佛學係統,是另外一個係統,那應該說是西方人的後來的佛學係統。這是世界學術史上的一個大問題,我們在這裏不去管它了。 

達摩祖師是在隋唐以前,梁武帝這個階段,從印度把禪宗帶到了中國。後來流傳下來,到唐代傳至禪宗的六祖——廣東的惠能,就是中國的第六代禪宗祖師,他沒讀過書,卻成為了不起的人物。在中國文化史裏,這一段相當於是佛教的革命,推翻了依文解義的經典研究,產生了中國文化中一股佛教的新精神。六祖下來,後來有一個和尚俱胝禪師,我國禪宗一指禪故事就是由他而來——不過要注意,有一本書名為《三指禪》,是研究按脈的醫書,不要誤認作禪宗的書。怎麽叫一指禪?禪宗是不限於借用言語文字傳道的。六祖以後的這位大禪師,有人問他什麽是?他回答得很簡單,每次都是舉起一根食指示人,說道,就是這個!這個是什麽?誰也不知道,可是問他的人卻懂了,悟了道。 

有一天老和尚出門了,不在家,一個跟了他很多年的小沙彌在守廟。這天有個人來找老和尚問道,小沙彌說師父不在,你要問道問我好了。問道的人便請小沙彌告訴他什麽是道,小沙彌學師父的模樣,舉起一根食指向那問道的人說:這個!那個問道的人很高興,跪下來了,因為問道的人真懂了,悟了道。這個小沙彌可真不懂。等師父回來了,小沙彌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告訴了師父。師父聽了報告進去了,一會兒背著手出來,要小沙彌再說他怎樣向人傳道,小沙彌再比劃著伸出一根食指說,這個!師父放在背後的手一揮,手上拿了一把利刀,把小沙彌的那根食指砍斷了。小沙彌手指被砍,大叫一聲:唉喲!小沙彌也因此悟了道。 

禪宗像這類的故事很多,我們不管禪宗的道。這裏所提到的幾個故事,跟孔子說的: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仁義值千金

再接下去: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是:與君子談事情,他們隻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隻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如果拿孔子這個觀點來看今天的世界就慘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於利,處處要把利欲擺在前麵才行得通。不過,滿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單純了,麻煩的是,始終還有小人與君子的分野存在,這就很難辦了。 

那麽,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上麵曾經講到過,真正道的人,一定能愛人,不會討厭人。即使討厭,也是要把討厭的人改變過來,使他同樣地能達到的境界。在這裏又補充這個道理說,我們看見一個道德、學問有修養的賢者,就想達到他那個境界,跟他在造詣上有同等的成就;如果看到不賢的人、壞的人,最好當作自己的借鏡,藉以自我反省。上麵一句話就是說明上文仁者愛人不能惡人的道理;下麵一句話,就是解釋上文人之過也,各於其黨的道理。 

孝子仁人不二門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現在又講到孝道中仁的範圍,他說對於父母的過錯必須幾諫。什麽叫幾諫呢?我們好幾次提到孔家店被打倒,都由孔家店的店員搞錯了觀念而出的毛病。宋儒以後論道學,便有: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名訓出現。因此五四運動要打倒孔家店時,這些也成為罪狀的重點。其實孔子思想並不是這樣的,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對,作為一個孝子,對於父母不對的地方,就要盡力的勸阻。見誌不從就是說父母不聽勸導的話,那麽就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隻好跟在後麵大叫、大哭、大鬧,因為你是我父母,你要犯法,我也沒有辦法,但是我要告訴你,這是不對的。你是我的父母,我明知道跟去了這條命可能送掉,因為我是你的兒子,隻好為你送命,不過我還是要告訴你,這樣是不對的。這種孝道的精神,也並不是說父母一定會不對,隻是說如有不對的地方,要溫和地勸導,即使反抗也要有個限度。總之,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應該把道理明白地告訴他,可是自己是父母所生的,所養育的,必要時隻好為父母犧牲,就是這個原則。 

因此: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古人講父母老了,怕沒人照應,而不遠遊,即使要遠遊,也一定要有個方向。這種解釋,我不大同意。有哪一個人出門會沒有一定方向亂走的呢?到月球去也還是個方向。我認為遊必有方的方是指方法的方,父母老了沒人照應,子女遠遊時必須有個安頓的方法,這是孝子之道。者應是方法,不是方向。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個問題已經討論過,但本篇到這裏,為什麽又單獨的提出來呢?這是接到上麵一句遊必有方所引起。離開了父母,不在父母麵前三年,對父母的愛心、孝心深係於懷,這就是孝子。同時,對於古人在上麵解釋這句話的錯誤,也有了明證,而可以糾正過來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我們做子女的人,對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為什麽呢?兩種心理,一種因為知道父母的年齡多了一歲,壽又添了一歲而高興;但同時又害怕,因為父母年歲越高,距離人生的終站越近,為兒女與父母相處行孝的時間也越短,所以就有這兩種矛盾的心理了。 

以上是由仁講到孝,現在要由孝重返於仁的道理。 

仁者之言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這是講到用仁之重要。孔子說古代的人不肯亂講話,更不說空話,為什麽不隨便說話呢?因為怕自己的行為做不到。所以行仁的人,有信義的人,往往不輕易答應,不輕易發言。我們曆史上有句話——“重然諾,這就是說不肯輕易的答應一句話,答應了一定要做得到。我們又在曆史上看到輕諾則寡信的相反詞,這是說隨便答應一件事的人,往往不能兌現守信,所以孔子指出了這個道理。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因此個人的修養也好,處理大事也好,小事也好,最好注意以約失之者,鮮矣!

約就是約束、檢束、小心、謹慎,意思是要常常約束自己。謹慎的人,過失比較少;放蕩的人,容易犯錯;講話隨便的人就容易失信。所以個人行為道德能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失敗的事情就少了。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最後又講到仁的言行之重要。,是嘴巴好像笨笨的;利嘴除了教書、吹牛、唱歌以外,沒什麽用。真正的仁者,不大會說空話,做起事情,行為上卻很敏捷。換句話說,先做後說,不要光吹而不做。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依我對《論語》的研究,認為每篇裏麵的章句是連貫而不能拆開的,二十篇前後次序也是連貫不能拆開的,現在這裏又可以證明。這篇《裏仁》,並不是教你去找一個仁愛路去住。古人的解釋,即是選一個住處要找一個仁裏,世界上哪來這許多仁裏?到哪裏去找?孔子自己的家鄉,當年也不一定是仁裏。哪裏是仁裏?假如我們的故鄉是不仁統治的世界,我們就不管他了嗎?我們正要把他恢複回來,把罪惡打垮。這才是人性的仁道呀!其實那個字,就是自處其中的意思,腳跟站得穩的地方就叫裏仁,是我們作人的立足點處於仁道。所以德不孤,必有鄰。自己有道德的涵養,能體用兼備,自然會影響近身的人。《大學》裏的修、齊、治、平也是這個道理。一般人往往以現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為無用之修養。講到這裏,最近讀了一本清人的筆記,提到有一個人很清廉,告老回鄉,一天在門前看到鄉下人賣一條新鮮的魚,問價以後,摸摸口袋中沒有錢,沒有買成。回家和太太提起,太太說你何不寫一張條子給他呢!他問寫什麽條子可以買到魚?太太說你寫上清官兩字,他就把魚給你了。太太幽他一默,這個老頭子被逗得笑了。這說明什麽?就是說明為道德而活著,有時候你會感到寂寞、冷清。所以我認為如果寂寞能當成一種享受,那就可以講道德了。如果你視寂寞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難講真學問真道德了。但是在此,孔子告訴我們,如果真為道德而活,絕對不會孤苦伶仃,一定有與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講到這裏是一個結論了,上麵全篇幾乎都是孔子的話,最後這兩句則用子遊的話: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子遊這話的意思是說,要講仁愛之,也要懂得方法,不能亂幹。對君子盡忠,也不容易。君王有了不對,每次見了勸他,次數多了,硬要做忠臣,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有時命都丟了。對朋友也是一樣,朋友不對,你勸他勸多了以後,他不聽你的,就會變成冤家了。

(Posted by Orange88)
2012-02-08 10:20:0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人在異鄉為異客 回複 悄悄話 看樓上兩位,隻能啼笑皆非。
TNEGI//ETNI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悟空孫的評論:

You are right. 所以,我才想到用上帝來論證儒家,以便告訴國人它究竟是個什麽東西,有何價值。
悟空孫 回複 悄悄話 這樣在所謂的“經典”裏打轉的爭論是沒有結果的,子曰,子曰,鬼才知道子是怎麽曰的。用儒家的經典來證明儒家的的偉大,和用毛選章句來證明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是一樣的。
儒家幾千年來給中國社會和華夏文明帶來了什麽?毛澤東思想給“新中國”帶來了什麽?從這個角度就不難看清他們的本質了。
請參閱拙文: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12644/201106/7235.html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