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時候接了爸媽來家裏小住, 平靜的生活熱鬧了很多. 盡管老爸老媽都不是張揚活躍的性格, 但家裏多了兩個人, 人氣自然高漲, 雜瑣之事不斷, 這裏就來的少了. 雖然每天依舊要張羅餐桌, 也鼓搗了不少新鮮花樣, 但每天的時間分割的七零八落, 沒什麽閑情坐下來和親們嘮叨了. 有時候幾天沒來博客, 乍一打開, 一串的新消息, 看得心裏暖暖的,
有人想著的感覺, 真好
!
天氣轉涼, 前兩天送走了爸媽, 家裏一下空落下來, 心也輕飄飄的. 圍坐餐桌的時候, 就剩了杯盤碗箸的磕碰聲. 有時候, 靜, 也是一種失落. 再不能和媽媽輕聲細語的閑聊, 再想說點兒什麽都要在虛無縹緲的電話線兩頭隔空呐喊. 才發現, 熱鬧, 也是一種奢侈.
唯物主義講兩麵性, 好的一麵就是我又可以回到這兒混了, 陪吃陪喝陪聊, 重拾柴米油鹽鍋碗瓢盆的樂趣. 人能心無旁鶩地做點兒自己喜歡的事情真的是一種幸運, 體會到事情本身帶來的純粹的樂趣, 不要全部, 片刻就好. 生活不是純粹的, 各種聲音紛擾, 我乃俗人一枚, 聽得見看得著, 自然思慮權衡, 套用新詞, 算是"情商"合格, 其實是不是"情傷", 也未可知呢.
前一陣子大家都談"少年派". 李安的東西都帶著東方文化裏的細膩, 生活化的我喜歡, 但太另類的題材不是我的欣賞角度. 老媽回去之前, 我倒是也給他們鼓搗了一個"派", 不如趁新鮮大家先看看我的這個"Shepherd's Pie", "牧羊人派", 哈哈, 就是牧羊人餡餅.
中文一般將"Pie"翻譯為餡餅, 但這個"餡餅"可不是我們飲食文化裏做工精良的餡餅的概念, 麵皮包肉, 嚴絲合縫, 難度係數9以上, 這個隻是肉菜上麵蓋一層土豆泥再烤出來的, 難度係數到不了3, 不玩兒麵粉的同學也同樣可以做了. 牧羊人餡餅源於十八世紀的歐洲, 那時土豆剛剛開始被當做可食用的品種端上人們的餐桌, 這是一道大眾化的菜肴, 更多的出現在窮人的家的晚餐桌上, 可以打掃前一天剩下的肉菜. 後來人們開始用羊肉來做這個菜, 牧羊人餡餅的名字就更傳開了. 無論如何, 這是一款相對高熱量的菜肴, 主料就是肉和土豆, 管飽頂時候, 下麵的肉和菜湯汁濃鬱, 味道鹹香誘人, 上層的土豆泥綿軟適口, 表層被烤出一層酥香的脆皮, 用叉子從上到下盛上一塊, 是一種完美的味覺組合, 很適合小小放縱一下自己的身心和味蕾. 那天, 老媽都破例回碗了. 當然, 我在選料上還是比較注重健康和營養. 就象中餐的包子餃子不也是肉和麵嗎, 誰能永遠地抗拒不沾呢?
另外, 今天這個做法, 如果你有一口可以進烤箱的平底鍋, 那就是懶人最愛的一鍋菜式, 從頭到尾一隻鍋搞定, 不用飯後刷鍋總動員啦.
牧羊人餡餅:
原料:
瘦牛(羊)肉餡300克, 洋蔥一個, 胡蘿卜一根, 切片的蘑菇400克, 豌豆或玉米粒適量
土豆4個,去皮, 牛奶和黃油適量
做法:
選一個可以入烤箱的平底淺口鑄鐵鍋, 橄欖油(或黃油)起油鍋, 放洋蔥碎翻炒出香, 加入胡蘿卜塊炒至斷生, 加入肉餡炒散, 放入切片的蘑菇炒勻, 加鹽和生抽調好味道, 放一些高湯, 中火燉十分鍾左右使肉熟透, 湯不要加太多, 保持肉濕潤即可, 如果燉的時候湯出多了, 可以大火收幾分鍾, 關火前加入適量豌豆或玉米粒.
燒肉的同時, 煮幾個去皮的土豆, 煮軟後倒掉多餘的水, 將土豆搗碎, 加點牛奶和黃油, 攪拌均勻做成土豆泥.
燒好的肉用木鏟鋪平, 將土豆泥均勻的鋪在肉上, 用叉子將表麵挑些花紋. 連鍋一起送入預熱到400F(200C)的烤箱, 烤三十分鍾, 至表麵金黃.
出爐後趁熱食用, 鐵鍋端出烤箱後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要注意鍋體和鍋把都很燙, 千萬不要用手去扶. 一般人盛飯的時候都習慣扶一下鍋把, 我老媽就這麽幹了, 好在她屬於淺嚐輒止, 沒有受傷. 強烈建議你在鍋把上搭一塊厚毛巾, 一防不知道的家人燙傷. 當然, 如果沒有鑄鐵鍋, 就用普通鍋炒好肉放入耐熱的烤盤吧.
菜菜的圖貼在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9a2eb40102dyq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