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語時節

品生活, 寫生活, 嘮嘮叨叨!
個人資料
正文

懷舊菜之----肉炒青茭土豆片, 曾經的那些集體生活(食堂篇)

(2011-03-09 12:15:59) 下一個
        肉炒青茭土豆片, 幾十年前吃過食堂的人應該都不陌生, 切的厚薄不均的土豆片, 大小不一的青茭塊, 和埋在菜裏, 零零星星的幾小片肥肉, 食堂的大師傅拿個長柄的大鐵勺, 從大鋁盆裏給你盛一勺, 你還期望他的手腕多抖一下, 就多幾片菜落到你的搪瓷飯盆裏了. 這是那時候在集體食堂裏很平常的一道菜, 奇怪的是我媽好象從來都沒做過的, 可能食堂吃得太多, 加上我媽不喜歡青茭. 我倒是一直沒吃膩, 而且在後來不怎麽吃食堂之後, 有一次忽然就想起了這道菜, 自己在家實現了一把, 竟然還延續著那份好感. 現在它仍是我家餐桌上很受歡迎的家常菜式, 前幾天做的那盤, 帥哥一直吃到盤子裏的最後一個小土豆渣被消滅掉. 

        我小的時候, 集體生活好象是很普遍的一件事. 從幼兒園起是全托, 中學就開始住校. 大學更是七八個人的宿舍, 一住四年, 姐妹幾個真的象是一家人了. 那時候, 街頭巷尾沒有現在這麽多的餐館飯店, 幾乎所有稍具規模的工作單位都設有食堂, 而且是一水兒的大鍋炒菜, 炒好後裝在大鋁盆裏, 大笸籮撈飯, 或裝一筐大饅頭包子, 用一個本應是白色但已經完全變了色的棉墊子蓋著, 食堂的角落裏有時會有一大桶醬油湯可以自己免費盛. 狹小的賣飯窗口外, 人們拿著自己的搪瓷飯盆, 或者鋁飯盒, 張望著每個窗口上的小黑板上經常是錯字連篇的幾道菜名, 相熟的還會交流一下各自的選擇. 打飯的人群中也經常是階級鬥爭不斷, 有找熟人加塞不排隊的, 有為搶個好菜生擠的, 還有和大師傅混了臉熟就常要求多盛半勺的, 雲雲眾生相, 好不熱鬧.

      我幼兒園是全托, 最早的集體生活記憶. 幼兒園的飯菜我已經沒什麽印象了, 唯一記得的是常吃苜蓿肉, 我不喜歡黃花菜的味道, 但老師是不鼓勵剩飯的, 所以就和同桌的小朋友搞私下交易, 把黃花菜挑出來放手心裏, 從桌子下麵傳給其他小朋友, 換回他們不喜歡的木耳或者白菜雞蛋等.

       上小學的時候, 離家近, 中午都是回家吃飯的. 但那時媽媽上班遠, 中午不能回來. 爸爸每天從單位食堂用一個花的搪瓷盆給我們打一盆飯菜, 騎車十幾分鍾回來, 照顧我們吃完, 再各自去上學上班. 爸爸單位比較大, 食堂的飯菜做的好吃, 這是我中學開始在學校吃飯時才對比體會出來的. 

      我的中學, 雖然離家不遠, 但學校也設了給學生的食堂, 那時在學校吃午飯叫入夥, 我也就入了. 食堂很小, 也很簡陋, 就設在鍋爐房旁邊的一間小屋裏. 屋裏擺幾張大圓桌, 沒有椅子, 每十個人一桌, 每桌有一個桌長, 負責領回這一桌的一盆菜, 一盆主食, 有時是米飯, 有時是饅頭或者發糕棗糕包子等, 都用大臉盆盛著. 桌長負責把飯菜分給每個人. 同桌的人相互還都挺照顧, 女生吃得少, 男生就多盛點兒, 好象吃飽是沒什麽問題的, 但吃好就不能計較了. 分完飯, 大家都站著吃, 男生貧貧逗逗, 女生嘰嘰喳喳, 一頓飯也吃得快快樂樂, 吃完再到隔壁開水房打點兒開水涮涮飯盒, 也算有口熱湯喝呢. 那時候我印象深刻的就有青茭土豆片這道菜了, 好象還有燉土豆塊, 熬白菜, 燒茄子, 豆腐幹炒芹菜, 西紅柿雞蛋, 燜扁豆, 當然土豆茄子等肯定是不削皮的, 芹菜扁豆也不會去筋了. 有時也會吃紅燒排骨(多為腔骨), 大肉丸子等. 燉肉的日子, 上午的第三節課還沒下, 就能聞到撲鼻的香味了, 第四節課便會上得很難過. 即使那時的飯菜很平常, 條件也很簡陋, 可每天我們還是很期待這頓午飯和中午的時光. 也許是生長期的緣故, 每天都是第三節課就已經饑腸轆轆了, 而且好象越是早飯吃得多, 中午就餓得越早, 所以中午無論吃什麽都會覺得香. 吃完飯, 天氣好的時候幾個好朋友會到街上散散步, 學校附近有個中等規模的商場, 也是我們常去逛的. 天氣不好, 就在教室裏打牌聊天. 無憂無慮的快樂! 

      高中時, 搬了家, 住的離學校遠了, 我就開始住校了. 這下一日三餐都混在食堂了, 還是一如既往的入夥製, 沒有什麽精彩, 但也時有期待, 就是每星期會有一兩頓飯吃燉肉或肉丸子. 為了彌補食堂夥食的缺少油水, 每個周日晚上返校的時候, 媽媽都會為我炒些醬油醃好的肉片或其它肉菜, 裝在瓶子裏帶到學校, 差不多夠我配著學校的飯菜吃兩天. 食堂夥食的最大優勢就是一日三餐定時定點, 絕對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特別是正處於沒什麽自我管理概念時的我們. 就是這樣的集體生活, 教室宿舍的兩點一線, 大鍋吃飯, 上下鋪的情誼, 陪著我們經曆了青春的萌動, 還有令人終生難忘的高考歲月. 

        上了大學以後, 食堂的概念明顯和中學不同了. 寬敞明亮的大廳, 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的人流, 提著暖壺端著飯盆的男生女生, 一到飯點, 校園的生活區就變的熱鬧而親切. 小路兩旁還會有一兩個賣水果的攤販, 生意也蠻興隆的. 食堂裏的飯菜品種多起來, 肉菜素菜基本都能保證. 當然這個青茭土豆片仍是常見菜式之一. 買飯要用飯票, 塑料的, 一張張印著一角貳角, 五角一圓的. 一圓的都不很常用, 也就是用來買小炒改善生活. 

        小炒一般都是在食堂的最裏麵, 有個專門的角落. 顧名思義, 小炒就是小鍋現炒的菜, 比起各個窗口的大鍋飯菜來, 當然是又上了一個檔次了. 油水肉量味道都會好些, 根據掌勺師傅的不同擅長和食堂當天的備料, 每天的菜譜都有些變化. 滑溜肉片, 糖醋裏脊, 有時還會有魚香肉絲紅燒小黃魚之類的. 小鍋炒的菜, 旺火熱鍋, 鍋鏟飛舞, 炒勺顛落, 一鍋炒出來能賣七八份的樣子, 排個隊等上兩三鍋的時間就行了. 我們一般都是換飯票的日子就會獎勵自己一頓小炒. 或者是以前的同學, 好久沒見的老鄉來訪, 亦或是同學間打賭的賭注, 於是一起熱熱鬧鬧地買上兩份, 就著飯廳裏的桌椅, 邊吃邊聊, 有點兒下館子的感覺呢. 想吃小炒的時候還要早去, 晚了就沒有了. 

        大學的生活區, 食堂一般都不隻一個, 學一食堂, 學二食堂...., 時間長了, 就知道哪個食堂的什麽飯菜味道可口, 也就可以選擇著去吃了. 那時大學的食堂還有一個功能, 就是承擔每個周末由學生會組織的舞會, 本校的學生還會邀上其他學校的朋友老鄉一起去跳舞. 當時係裏很是有幾個舞會明星, 回回打扮得漂漂亮亮, 閃耀舞場. 不過大部分還是我們這些青澀的打醬油的, 雖然也要認真修飾一下, 但還是一股不諳世事, 懵懵懂懂的樣子. 周圍同學中舞會上的奇遇還是有的, 特別是聖誕節的大爬梯, 各個高校都是熱鬧非凡呢. 這應該算是學生步入社會前的一種社交活動吧, 單純而充滿激情和向往. 也不知現在高校裏還有沒有這些活動?  

        工作之後不久, 趕上各單位的食堂都搞承包製, 飯菜的質量好不好各有評說, 但飯菜的價格是在緩步上升的. 又是統一餐盤, 又是份飯製的, 總讓人逐漸感覺食堂的親切感越來越少了. 加之街麵上的小飯館小吃鋪日漸多起來, 自己又開始有了家, 食堂的飯菜就越吃越少了. 到如今, 竟成了很久遠的回憶了. 沒事想起來, 總是那幾道最平常, 最大鍋飯的菜, 時時竟鉤起了小讒蟲. 家裏小鍋雖沒有食堂的大鍋粗獷, 但憑著記憶實現幾道舊菜, 多少還是能感受些往日的光陰歲月.


肉炒青茭土豆片:

材料: 中等大小土豆2個, 綠青茭1個, 五花肉200克

做法:

1, 土豆對切兩半, 每半個再對切一下, 每塊再分別切成片. 青茭用手掰成和土豆片大小一樣的小塊, 備用.

2, 五花肉切片用鹽, 糖, 生抽, 老抽和水澱粉拌勻醃20分鍾.

3, 炒鍋入油, 待油溫熱, 下肉片炒至變色, 下土豆片翻炒均勻, 加蓋燜一會兒. 如果鍋太幹, 可適當加少量水.

4, 待土豆七八成熟, 加入青茭片, 加鹽和生抽調味, 翻炒均勻入味. 一兩分鍾後即可起鍋裝盤.

 

不知以前食堂的大師傅們是這樣炒的嗎? 

另: 文中所說"青茭", 其實就是"青椒", 以前食堂的小黑板上, 菜市場的價目牌上常寫"青茭", 讓我記憶深刻, 故引用之.

我的新浪博客(多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9a2eb40100nm6l.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何烈山 回複 悄悄話 就是柿子椒。他寫錯了。為了好看,還可以用紅色和黃色的配著來。這也是我們家最受歡迎的家常菜!!
何烈山 回複 悄悄話 也可以素炒,用蝦皮代替五花肉,也特香。你是哪個大學的?聽起來像是在清華園。你的文章甚至讓我泛起淚花。往昔歲月啊!
我把活魚捕 回複 悄悄話 是不是茭白?
梅語時節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靈蘭居士:
握手握手,常常我們的記憶就是被一些食物的味道串起來的.
梅語時節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天涯覓路:
嗬嗬, 同好哈, 平平常常的美味.
靈蘭居士 回複 悄悄話 太有同感了
出喝酒 回複 悄悄話 嗯我也在想請教是什麽,大概是茭白?
天涯覓路 回複 悄悄話 土豆片炒青椒是我數十年對愛吃的菜,真香呀!
梅語時節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橫塘雨眠:
還真的就是青椒, 隻是以前食堂的小黑板, 菜市場的價目牌子上都是寫"青茭"的, 嘻嘻, 也許這個字更簡單些.
橫塘雨眠 回複 悄悄話 "青茭"是什麽?隻知道茭白,沒聽說過青茭.該不是青椒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