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存在論是中觀,心理學是唯識】

(2009-12-30 23:03:40) 下一個
【存在論是中觀8226;心理學是唯識】
這個題目是很久前想寫的,隔了一段時間,印象有些淡了,仍然想試試求粗不求精地寫出來。真讀得懂的人不一定能及時看到此文,但這算是偶對於存在論的學習的一個小結。新年以後,偶不能再縱容自己長時間上網了。這個題目有點大,本體論、心理學、中觀論、唯識論每一個都是很高深的東西,偶當然不會樣樣都精通。偶是由過去的討論中,看出這四者之間的一些可以類比的地方,說一說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 先從佛學的禪宗說起
雖然不是佛教徒,但偶一直認為佛學尤其是禪中包含有高深的智慧,偶對佛學的興趣不在於其宇宙論和因果輪回的部分,偶是把禪當成一個高級而複雜的心理學、認識論、存在論的體係來學習和探討的。如果有學佛的同學讀到此貼,敬請放鬆一點,偶是從純思想學術的角度來討論,即使有理解不到位之處,亦非故意歪曲。

禪宗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稱為中國佛教)形成的最有特色的宗派,是讓佛教從天上走向人間的世俗化的代表宗派,同時還是對佛教的傳播、發展、延續貢獻最大的宗派。曾給由於“罷黜百家、獨尊儒家”而遭閹割的中國思想界注入過持久的活力,禪這枝奇葩傳入中土後的許多個世紀裏,給廣大追求功利以外的智慧和心靈自由的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怡養性靈的土壤和精神上的出路。其對中國的藝術以及非主流的文化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影響。

中觀學派和唯識學派是大乘佛學裏主要的兩個學派,有點類似理論基礎這樣的地位,可以說是佛學裏的精華所在。據說如果把唯識和中觀真正搞懂了,那麽佛學就通了。

(二) 關於中觀論
《中觀論》起源於龍樹菩薩(~三世紀),龍樹亦是大乘佛教的開山主師,在他之後,大乘佛學思想才有了一個完整的體係。“中”就是佛教所說的“緣起”理論,而“緣起”是佛教最基本的學說。中觀的思想最接近禪宗。

根據一些佛學家的理論解釋:《中觀論》試圖解決的是用一般的形式邏輯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向上提出高一級的方法,這個高級方法有人稱之為辯證邏輯。因為人類的理性有局限性,而偶們平常所習慣於用的一套邏輯,要談最高的境界 - 無相,就要失去效用。比如偶們的思想活動必須依賴概念方能進行,而概念就是思想的符號,並非事物的本體。

《中觀論》所用的方法是不給出定義,對於自我或者佛性這樣的概念,不正麵說是什麽,而是一直地破到底。就是由你來造“自我是什麽”的任何句子,它都能指出你的說法的矛盾來,得出“自我不是什麽”的結論。等到你把能想出來的定義都用完了,裏麵什麽都沒有了,這個狀態就被稱為是“空無”。但又不等同於完全死寂的“真空”,而是含有生命的可以轉化為“有”的所謂“空無”。是無相(沒有辦法定義或描述)的實相;是真如,亦即偶們所說的生命本體;是涅磐妙心,亦即佛性,或者也叫自性。涅磐基本就是心無掛礙的意思,也就是達到了心靈或精神的完全自由的狀態。

(三) 關於唯識論
《唯識論》起源於世親菩薩(~四、五世紀之間),後來在中國由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光大,形成中國佛教唯識學的權威著作《成唯識論》。由於思辨氣息太重,後來很快就衰落了。通常認為唯識思想體係較近於小乘。“唯識”就是說隻有“識”,離開了“識”就沒有什麽存在了。宇宙人生的本質究竟是什麽?就是“識”。

與《中觀論》相反,《唯識論》試圖從正麵來說本體。它是一個空前複雜而嚴謹的體係,偶認為屬於唯象的理論範圍,裏麵含有大量的變量和描述變量之間互相轉化和作用的參數。想想這麽複雜精致的理論係統是產生於科技和心理學完全空白的一、兩千年以前,是不是應該歎為觀止啊?按照偶的看法,創造和光大了《唯識論》的人,都屬較典型的理科式的思維傾向。亦即認定任何事情都必須有嚴謹的概念和定義,有了概念和定義之後,還要進一步詳細描述各個獨立的概念或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有一點點類似偶們今天對一個比較複雜(即參數眾多)的實際係統作modeling的工作。

事實上就結果來說,《唯識論》相對於《中觀論》是占下風的,因為想正麵說本體,難免越說問題越多。而中觀隻是在破,並不試圖要立什麽,自然就容易立於不敗之地。這也許是哲學的一個特點,最後破不了的一定是從反麵說事情的。比如辨別什麽是科學、什麽不是科學,也是用是否可證偽的判斷,不能證偽的是非科學,但不一定是錯的;能證偽的方是科學,但如果被證為偽,便是偽科學,亦即錯了;剩下的即是科學了。

從通常的或稱為低等的邏輯來看,中觀和唯識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其實,這兩個理論是對偶們要認識的對象(亦即生命的本體)所采用的不同的研究方法而已,是經由不同的路徑去approach逼近,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同樣一個問題。

《唯識論》勝於《中觀論》的地方是更利於理解。對於偶們大多數人來說,理解一個問題時,比較習慣於要有一個可以依托的結構和脈絡,就好象打開一層層的盒子。並不是所有人,一上來就能接受和懂得中觀的。這個有點類似禪宗的“漸悟”和“頓悟”法門,適合於潛質不同的人。而最後的destination目的地是一致的,都是明性開悟。

(四) 存在論的自我
之所以這樣長篇大論地介紹佛學的東西,還是為了理解偶們前一陣討論的“自我”的內容或概念。海德格爾在《存在於時間》中所引入的方法,也是不從正麵去定義和說明,而是用破的方法。也就是把非本真的那個世俗意義上的我“倒空”,倒出來的每一個標誌偶們身份的名詞都不能代表真正的那個“自我”,而隻是那個不可被定義的(亦即無相)“本真的自我”的某一個特定的顯現方式(或者表現狀態)而已。

這個方法其實就是佛學中《中觀論》的方法,這也就是為什麽海德格爾的哲學與禪相通的原因。首先研究的目標是一樣的 – 生命的本體,其次研究的方法也一致 – 不試圖從正麵說問題。但是,佛學畢竟是與宗教信仰相關聯的,而存在論是純粹的哲學,最後導出的結論應該是有區別的。比如,佛學中的那個“本真”是“無我”,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似乎不能有時間的概念。而存在論的“本真的自我”是有死亡的存在的,所以存在和時間可以等同起來。

(五) 心理學的自我
偶在跟讀常帥的“自我”係列的過程中,一直不適應這個“自我是空無”並且不可定義的approach或討論方法。依照偶的理科生的思維習慣,一直都在試圖為“自我”建立起一個結構和定義的方法,偶想走的路徑是心理學的,也是想要做一個很具體的modeling來描述一個可定義的“自我”的概念。

這其實就是《唯識論》中用的方法,雖然具體選用的變量和維數不同,但研究問題的方法確實是相通的。這就是偶為什麽給此篇文章取名為“存在論是中觀,心理學是唯識”的意思所在。

寫這篇是為了還文債,因預先說過要寫卻遲遲不寫,偶對於要keep自己的words還是蠻認真滴。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內容比較枯燥,有點抱歉地說。

《參考文獻》賈題韜居士,論開悟:http://bookgb.bfnn2.org/books/0276.htm#a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