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兩、三年前吧,甘陽的“通三統”曾經在國內激起了很大反響。他的三統是說,49年以前是儒家的傳統,講究仁愛和秩序;49年後的前30年講的是社會主義的平等;後30年是市場經濟和自由競爭。(大意,我也可能理解得完全不對。)通三統,是說這三個時期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其實是和諧統一的,而不是對立不相容的關係。他認為將來的發展方向是,三種文化兼有,和諧共進,形成中國特色的道路。
這個甘陽曾經是國內80年代文藝複興的中心人物之一,當然既不缺學問(雖然有限),也不缺頭腦(精明得過了)。這個通三統的說法雖然很別扭,但是在黨國體製下,除此以外誰還能有什麽高見嗎?
儒家文化;馬列、毛思想和社會主義;以及76年以後開始的改革開放(其實就是擁抱自由市場和鼓勵競爭),這是目前的中國可以整合使用的文化資源。
其實還有一段更有價值(雖然不成功)的自辛亥革命以來的共和的嚐試。最近紀念辛亥時,國內產生了某黨才是孫中山先生的忠實繼承者的論調。其實辛亥革命與孫中山並不是一回事,孫中山的前期與後期也不是一回事,然而孫中山後期的聯俄聯共、強調對領袖的絕對忠誠等,倒確實象是某黨的老師。
對於大多數了解現代文明的人來說,中國的走向無非是:1)認同普世價值(自由、平等、博愛);2)改良傳統亦即保留傳統中與普世價值不相衝突的內容;3)對“社會主義”的合理成分(比如對教育、醫療、以及低收入者的福利)予以采納。
這第1條其實就是所謂的深化改革,繼續將國有經濟私有化、市場化(甚至包括土地的私有化),這是朱鎔基時代沒有完成的事業。當然,公平的市場經濟的前提是公正有效的司法製度和操作,所以改變體製來保證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性是不能以任何借口來拖延的第一件事。
這第2條其實就是“新儒家”以及所有熱愛傳統的人的訴求。我其實是不欣賞儒家的,因為其自漢儒以來的三綱;因為其對女性的不尊重;還因為其自宋儒以來的“存天理、滅人欲”。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其實繞不過儒家去,就好象你可能並不欣賞你的父母,但是你改變不了是他們的子女的事實。好在,儒家還是有很多陽光的、仁愛的、富有智慧的方麵可以欣賞的,談儒家的複興必然有一個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的過程,姑且稱為儒教改革吧。如果真有想要留住中華文化的根的有心人,這個儒教改革和儒道佛的融合的工作是一定要做的。
這第3條其實目前在中國並不存在,中國模式裏的“社會主義”是指土地和重要大企業的國有化,加上一個所謂的“先進的政黨”的不可改變的統治。但是在宣揚“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時卻拿平等、福利、富人應多交稅等來忽悠。但是我想,曆史是有路徑依賴性的,中國確實存在了近百年的“社會主義理想”,雖然實踐上南轅北轍或者基本背離了理想,但是其中一些能夠喚起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的熱情的成分是不應該被回避的。而且,也算是中國走了多年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一種曆史的延續。我這樣的人若放在國內是右得不能再右了,其實照國外的標準,我才是偏左呢。因為我喜歡看到弱勢的人群受到最基本的照顧,在自然界的殘酷競爭中,體弱的動物是會被淘汰的,但是在人類的競爭中我們不可以放棄最弱的群體。因為人是有尊嚴的,我們是高等動物,我們超越了動物界和自然界,我們有博大的精神世界,我們有神性和信仰。
寫這篇本來是想與悟空切磋幾句文化方向的,但是寫得另成一主題了。
我想跟悟空切磋什麽呢?是這樣的,悟空向來是不遺餘力反傳統、反複古、反儒家的,那基本是從魯迅到毛澤東的思路,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受過影響。傳統可以反,但不可以完全否定,畢竟那裏包含有幾千年的活生生的人的生活和文明。就象漢字一樣,你可以認為其不方便,不利於抽象思維,嫌繁體字難寫,嫌漢語拚音粗糙,但是那已經是你的文字,也就是你的文化的載體,就象我們的膚色一樣不可以變了。
以我的理解,過去悟空是認同普世價值的,但近來好象有把普世價值等同成“美式民主”並表示不屑的趨勢(也可能是我理解錯了)。既否定了儒家和傳統,又放棄了普世價值,那麽,悟空同學的精神和文化資源裏還能剩下什麽呢?唯有我們從小學到大學被灌輸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毛澤東思想,從我做起、好人好事、雷鋒精神、振興中華、。。。、等等了吧?
按照李長春同學的講話,要維護國家文化安全,要中華文化複興,這就是說傳統不能丟掉。而悟空同學你既批儒又批法(這是某黨的法寶啊),這怎麽可以呢?不是又與領導唱反調了嘛,看來齊天大聖的造反精神還是在骨子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