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樵閑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
正文

當今中國的道德問題

(2005-05-10 16:42:48) 下一個
當今中國的道德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很大進步是不爭的事實,但在公民道德水準和社會公平方麵付出的慘重代價也是有目共睹的。現在我們來簡單談談道德問題。我這裏所說的道德指的是一定社會階段上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 一。道德崩潰的原因 這個問題答案是眾說紛紜。我認為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基本原理出發,應該從經濟基礎的變化上找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市場經濟”的引入。市場經濟運作主要基於兩個假設:1。“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就是所謂“經濟人假設”,即每一個經濟人都以自身的經濟利益最大化為行為準則。2。“勝者王侯敗者賊”。這就是所謂“自由競爭”,隻要是在競爭中得到的就是合理公平的。這兩個基本假設對改革開放前形成的以公有製為基礎的,以利集體和利他為主要內容的道德體係形成了根本的挑戰。很明顯,“利集體和利他”與“經濟人假設”是直接衝突的。而原有的以計劃分配為主要特征的社會公平機製也是與“自由競爭”假設完全不相容。 經濟基礎的變化導致原有的道德體係不能適應新的經濟基礎的要求才是道德崩潰的最主要原因。 二。道德重建 當今中國社會急需道德重建,這一點恐怕沒有多少爭議,問題是如何重建。這主要有兩個方麵:道德的內容和道德教育。 在道德的內容方麵,我認為隻能對既有道德體係進行批判地繼承並且在公民道德的基礎上對不同的社會群體,比如執政黨員,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繼承的來源主要有中國傳統道德,現有宗教已經形成的道德規範,改革開放前形成的集體主義道德,當然還可以借鑒其它市場經濟國家已有的道德規範。對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具有文化上的傳承和容易為人民接受等優勢應該成為重建道德的主要內容,當然對其中“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宿命論,“夫為妻綱”等禮學綱常的糟粕必須批判。佛教、儒教、道教等中國傳統宗教體係曾經在私有製經濟體係中形成了與之適應的道德規範,這些道德規範也應該是可以繼承的。集體主義道德過分強調“利集體和利他”已經不能與市場經濟相適應,但是隻要加上“中庸,調和”的原則用以作為執政黨員的道德規範,應該也是可行的,因為執政黨本身擔負著調解人民內部矛盾的責任,強調“中庸、調和、利集體和利他”才能更好地執行這一使命。 道德重建的失敗主要是道德教育的失敗。而這種失敗的主因之一就是不能明確地承認市場經濟的兩個基本假設對道德體係所提出的挑戰。所以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讓受教育者理解市場經濟所形成的道德挑戰,並在此基礎上使受教育者理解道德規範對於個人,集體,和國家民族的重要意義。隻有這樣才能把道德教育建立在牢固可靠的基礎之上。掩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勝者王侯敗者賊”存在的事實隻能使道德教育流於空泛蒼白而最終毫無效果。 三。“德治”還是“法治” 這個問題曾引起爭議,但我認為隻是強調的重點不同,其實殊途同歸。法律不過是書麵化,形式化的道德。司法也隻是在道德調解失效時依據公共道德進行強製調解。強調“德治”則使法律能有所依據並為人民自覺遵守;強調“法治”則是在道德真空暫時不能彌補時加強強製調解,以解燃眉之急。 歸根結底,“國無道德,則法律無能為也。”重新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係才是使國家走向穩定良序的不二法門。 漁樵閑話 2004。1。2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