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特洛伊戰爭說起

(2009-08-20 08:57:32) 下一個
從特洛伊戰爭說起

廖康

電影《特洛伊》引起了人們對這段曆史和有關文學的興趣。在下不揣淺陋,就已所知,從特洛伊戰爭說起,談談它引發古人所寫的史詩和戲劇。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特洛伊戰爭是西方文字記載中最早的一場大戰。這文字是一部長達24卷的史詩《伊利亞特》。它並不是曆史,其中還摻雜了許多神話傳說。因此長期以來,學者們認為它隻是個故事,不能當真。甚至還懷疑特洛伊城曾經存在過。按史詩推算,這場大戰發生於公元前1200年的青銅時代。但除了這生動迷人的史詩以外,還有其它什麽證據?

德國業餘考古學家施裏曼(Heinrich Schliemann),同西方無數男孩一樣,自幼對 《伊利亞特》著迷,而且篤信不疑。他家道殷實,可容他由著性子到處挖掘。當 然,人家並不是瞎撞。他沿著一切蛛絲馬跡,契而不舍,細細找來。真可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於在1876年,讓他在土耳其西北部愛琴海與黑海交匯的岸邊找到了。他挖出了特洛伊古城的一小部分和大量金器、珠寶、武器和人體遺骸;其中包括他自己認定的“阿伽門農之金箔麵具”和“海倫之鳳冠鬟佩”。這些寶物在電視《發現》台(Discovery)上展示過;的確造型卓絕、工藝精美。但專家鑒定其年代為公元前1600年,比特洛伊戰爭要早400年。隨後一係列挖掘,主城和大量文物紛紛出土,戰爭的遺跡層出不窮。傳說證實了。

特洛伊東接亞洲、南通埃及、西壤歐洲、北鄰黑海。端的是戰略要衝、貿易樞紐。二十多年前,一位撈海綿的潛水員又在特洛伊附近的海角發現了公元前1300年沉沒的貨船。大量古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國的工藝品和錢幣重見天日。還有兩柄希臘青銅劍。這樣一個兵家必爭之地,不打仗才是咄咄怪事。但僅為一個女人而來打仗,更是咄咄怪事!那明擺著是希臘人的借口。威斯康星州立大學白水分院英語係的郭建教授曾向我指出,特洛伊戰爭是東西方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衝突。我在影評中提到這一觀點。按地域劃分,特洛伊屬東方,希臘是西方。從文化上看,雙方其實很接近。那時,一神教尚未出現。意識形態的分歧不大可能是戰爭的起因,大概就是爭地盤、奪財寶吧。但出師不能無名,是否真有特洛伊王子帕裏斯拐走希臘斯巴達公主海倫這一節,我們不得而知。但希臘聯軍為了奪回海倫,挽回希臘的臉麵才集結、出征;這在許多文學作品裏都有反映。很難說是寫著熱鬧,還是真這樣激勵過將士。出土的牆垣和文物表明,特洛伊曾多次建造,城上壘城。很可能幾經戰亂,數番焚毀。也可能因地震而塌陷過。如今,這裏已經成為土耳其的旅遊勝地。這古城遺跡令人猜想,也許詩人將多次戰爭都歸結到一起,演義出波瀾壯闊的長篇史詩《伊利亞特》。

《伊利亞特》據說是希臘盲詩人荷馬於公元前八世紀所著。但對於荷馬,我們幾乎一無所知。是否確有其人,也不清楚。很多學者認為《伊利亞特》是某位或幾位文人將廣為流傳的說唱段子串起來,梳理匯集而成,與《水滸傳》的成書頗為相似。但荷馬名下還另有一部24卷史詩《奧德賽》,其構思之慎密、結構之嚴謹,令人覺得它不象匯編,而是一人所著。當然也可能是荷馬收集、整理、匯編《伊利亞特》寫順了手,接著又自創了《奧德賽》。這段公案恐怕一時難有定論。不要說2800年前的作品,就連不到400年前首版發行的《水滸傳》,我們至今還不敢說是否施耐庵先生獨自完成。近年來用計算機做文體分析,頗有進展。不知是否有人分析過這兩部史詩?得出什麽結果?還請博覽者相告。

《伊利亞特》描述特洛伊戰爭,其中提到仗打了十年,但史詩的焦點卻隻在最後幾個星期;而主要矛盾又在阿基琉斯(Achilles)和阿伽門農(Agamemnon)之間。 從阿伽門農奪走阿基琉斯的女俘惹得他大怒說起,描述了一係列的戰鬥,希臘聯軍因阿基琉斯罷戰而岌岌不支,阿伽門農向阿基琉斯求情遭拒絕,特洛伊大英雄赫克托爾(Hector)殺到海邊放火燒船,希臘將領奧德修斯(Odysseus)和阿伽門農奮勇殺敵、先後受傷,帕特羅克洛斯(Patroclus)披掛阿基琉斯的甲胄代友出征、所向披靡,但終於被赫克托爾殺死,兩軍鏖戰爭奪帕特羅克洛斯的屍體,阿基琉斯與阿伽門農釋怨並再次出戰,奧林匹斯眾神參戰,阿基琉斯追殺赫克托爾,希臘人為帕特羅克洛斯舉行葬禮和競技,特洛伊國王普裏阿摩(Priam)前往阿基琉斯大帳贖回兒子赫克托爾的遺體,全詩以赫克托爾的葬禮嘎然而止。故事沒有講完,更讓人覺得《伊利亞特》不象是荷馬一人所寫。也許是後於《奧德賽》寫的?江郎才盡了?未竟先亡了?有待學者考證。對於海倫(Helen)是怎麽去特洛伊的,兩部史詩表述得不同。《伊利亞特》說海倫是搶去的。《奧德賽》則說她是自願跟帕裏斯(Paris)去的。這究竟是因為作者不同,還是為了服從不同的主題?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奧德賽》講述特洛伊戰爭後希臘伊塔卡國王、聰明勇敢的奧德修斯還鄉的故事。很多人受電影、電視劇和其它改編作品的影響,以為那主要是他航海的冒險經曆,而現在多數人使用 Odyssey 這個詞時,往往也是指一連串的冒險。但史詩本身主要 是講奧德修斯如何對付那些為了霸占他財產而向他妻子求婚的108條“好漢”。他的冒險經曆僅限於第 5 至第 12 卷,不足全詩的三分之一,有些還是他講述別人或 別人講述其他人的經曆。如果說《伊利亞特》是講述一場為了挽回希臘榮譽的戰 爭,那《奧德賽》就是講述一次為了保衛私有財產的鬥爭。雖然詩中提到從特洛伊到伊塔卡經曆了十年,但全詩隻是講最後40天的事。

史詩開宗明義告訴聽眾奧德修斯的主要問題在於如何對付那些求婚人。然後又講他兒子特勒馬科斯(Telemachus)召集會議商討如何對待那些在他家賴吃賴喝的求婚人。從反駁者的嘴裏,我們知道奧德修斯的妻子裴涅洛佩(Penelope)如何白天織布晚上拆,哄了求婚人三年。這等堅貞的行為竟被指責為欺騙,真讓人沒處說理!逼人改嫁逼得緊了,特勒馬科斯隻得用緩兵之計, 再去打探父親的消息。尋訪途 中,他遇到另一位英雄,得知希臘諸英雄,包括阿伽門農的悲慘結局,唯獨墨涅勞斯(Menelaus)和海倫除外。特勒馬科斯又訪問了他們,聽到父親的木馬計和冒險經曆。與此同時,求婚人繼續在奧德修斯家胡作非為,調戲女仆;而奧德修斯漂流到斯克裏亞島,因受到熱情款待,便向島王敘述他的一係列經曆:傷獨眼巨人;過食椰忘憂島;開風袋再遭吹散;在女巫島險些變豬;遊曆冥土,見到許多去世的名 人;縛身桅杆,聽女妖唱歌而不至投海;登太陽島,宰食神牛遭雷擊;獨上海島,被仙女挽留七年……島王聞之,大受感動,送厚禮、贈船隻,奧德修斯得以還鄉。他將一船寶貝藏在山洞裏封好,再化作老乞丐,得到慷慨正義的牧豬人的款待和幫助,偷偷會見兒子,仔細策劃如何對敵。隨後將求婚人和叛逆的仆人一一殺死。妻子卻遲遲不敢與奧德修斯相認,最終她說出一句名言,將兩部史詩的主題連起來:“倘若海倫當初也這樣謹慎,我們就不會陷入這二十年的巨大不幸。”所以,英國玄學派詩人堂恩(John Donne)將婚姻比作圓規,說隻要女人那條腿原地不動,男 人再怎麽轉,也終究要回來。中國的道學家也引用這兩部史詩,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找到最大的範例。女權主義批評家理所當然地要反駁:“明明是這些臭男人貪婪,在外麵殺人放火玩弄女性,還要把禍根栽到女人身上!”

政治觀點不去評說了,過去的文學主要是男人寫的,大多數對女人都不公道。但是不能把嬰兒連同髒水一起倒掉。《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在西方文學中的地位至高無上,隻有《聖經》堪與比肩。如果說古希臘是歐洲文化的搖籃之一,那這兩部史詩就是搖籃的底座。其它古希臘作家及著名作品包括:同時期詩人赫西奧德 (Hesiod, 800 BC)之《神譜》。 約百年後的抒情女詩人薩福(Sappho)之12首情 詩;明明是寫給異性,而且據說她還是為單戀一個船夫不得回報,投海而死。不知為何到了上個世紀她被認作是同性戀?而且由於她生長於列斯波斯島(Lesbos),女同性戀便用上這地名,成為Lesbian!更有雅典三大悲劇作家埃思庫羅斯 (Aeschylus, 525-456 BC)之《七將攻忒拜》、《俄瑞斯忒斯三部曲》和《普羅米 修斯三部曲》;索福克裏斯(Sophocles, 496-406)之《艾萊科特拉》、《安提戈 涅》和《俄狄普斯 王》;歐裏庇德斯(Euripides, 480-406 BC)之《美狄亞》、 《殺女祭神》、《特洛伊女人》等。緊接著是喜劇詩人阿裏斯托芬(Aristophanes, 448-380 BC)之《阿卡奈人》、《鳥》和《蛙》等。再就是大哲學家柏拉圖 (Plato, 428-348 BC)討論 修辭學和辨證法之《斐德若》,討論審美教育之 《會飲》,討論政治和社會組織的《理想國》和《法律》;以及柏拉圖的弟子、亞曆山大大帝的教師、亞裏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之《詩學》和《修辭 學》。值得一提的還有雅典語法大師阿波羅多羅斯(Apollodorus, 200 BC)之 《神話研究》。

荷馬之後這些作家,除薩福以外,無不借鑒、探討、總結《伊利亞特》和《奧德 賽》的成功和寫法。在此僅舉二例:其一,講故事,無論是史詩這樣宏大的篇章,還是一個短小的詩劇,都要有個主要矛盾。故事要圍繞這主要矛盾展開。其二, 故事要從事件的中間講起(in medias res),這樣才能立即抓住聽眾或讀者,然後 再通過插敘、倒敘等手法,將來龍去脈交待清楚。讀者不妨審視自己熟悉的一流作品,看看這兩條鐵律是否很少被打破。

在內容方麵與這兩部史詩相關的希臘人的作品在此僅談談《俄瑞斯忒斯三部曲》、 《艾萊科特拉》、《殺女祭神》、和《特洛伊女人》。俄瑞斯忒斯(Orestes)是阿伽門農的兒子。埃思庫羅斯在其三部悲劇中敘述阿伽門農的妻子因丈夫殺女祭神而痛恨他,如何串通情人在阿伽門農從特洛伊凱旋歸來時謀害丈夫。俄瑞斯忒斯如何殺母,為父報仇,在雅典受審,終獲無罪釋免。三部曲表現命運的不可抗拒及父權和法治的勝利。艾萊科特拉(Electra)是阿伽門農的女兒。索福克裏斯在這部悲劇中描述她如何尋找、敦促、幫助弟弟俄瑞斯忒斯殺母,為父報仇。為此,現代心理學中“戀父情結”便用了她的名字,成為(Electra complex)。其實,她與父親並 沒有不正當關係,還不象“戀父情結”(Oedipus complex)裏的俄底浦斯,在不 知真相的情況下與母親結了婚。

這些悲劇作家中,我認為歐裏庇德斯的思想與現代意識最合拍。他的《殺女祭神》反映阿伽門農痛苦的思想鬥爭,最終還是決定為了讓希臘聯軍能夠順利出征,犧牲女兒、以祭天神。悲劇表現他如何蒙騙妻子女兒,以嫁女給阿基琉斯的謊言哄她們來到出征地奧裏斯(Aulis),再送女兒上祭壇。其中女兒的哀求和大義凜然、父王的詭辯和內心矛盾都十分感人。這一古老傳統固然血腥,但它迫使統帥三思,這仗是否非打不可?這個傳統如若繼承至今,不知道布什總統舍得犧牲他哪個女兒,祈求美軍出師告捷?現代人對神明無所畏懼,知道戰爭的勝負取決於人和武器。於是為所欲為。從古代繼承下來的隻是粉飾戰爭的謊言和醜化敵人的陳詞。對那些謊言和陳詞,劇中頗有暗示。《特洛伊女人》是我最佩服的悲劇。好萊塢將其改編為電影 (The Trojan Women),由赫本(Katharine Hepburn)主演。它描寫破城後殺 盡男人,包括男孩,擄掠婦女為奴的悲慘狀況。有深刻的心理描寫和濃重的情感抒發。最為可貴的是,這是希臘作家描寫他們給敵國人民帶來的苦難。遍覽中國文 學,我找不到一首詩、一出劇、一個故事,曾描寫我們給其他民族造成的痛苦。這反映我們的文化缺乏超越精神、缺乏反思習慣、缺乏懺悔意識。其根源是否與我們務實而不關心彼岸和終極真理有關?(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語怪、力、亂、神。”)研究比較文學的專家們是否應該在這方麵挖掘一下?

最後,我要提一下在內容上與兩部史詩密切相關的古羅馬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那就是維吉爾(Virgil, 70-19 BC)的12卷史詩《伊尼德》(The Aeneid)。前六卷寫 特洛伊中木馬計慘遭屠城,王子伊尼阿斯(Aeneas)攜老扶幼,倉惶逃難,帶領著隨從並守護家族的神祗,乘20條船在海上漂泊七年,經曆千辛萬苦,才到達迦太基(即突尼斯),受到熱情款待。他向迦太基女王荻多(Dido)追述其悲慘經曆,後來女王與之相愛、結婚。但神明指示他必須離開迦太基到意大利重建邦國。伊尼阿斯克製私情,服從使命,毅然離去。荻多悲痛自殺。後六卷寫伊尼阿斯到達意大利拉丁努斯(Latinus)的國土;國王盛情款待並有意招為女婿,使得王後私下允婚的圖爾努斯(Turnus)大怒。二人一場決戰,伊尼阿斯斬殺情敵,終與國王的女兒拉維尼婭(Lavinia)成親,得以在神明許諾的土地上定居。

史詩的主人公塑造得具有理想政治家的美德:虔誠、公正、仁愛、寬洪、勇敢、克製。同樣是大將,他不象阿基琉斯那樣逞威、殘暴,為私情義氣而怒發衝冠。同樣是國王,他不象奧德修斯那樣狡詐、工計,為家產外財而機關算盡。可能正因為其高、大、全,伊尼阿斯刻畫得不如其他有缺點的人物那麽栩栩如生。他執行神聖使命,放棄荻多女王,這是歐洲文學中第一次出現責任與愛情的衝突。對責任獲勝, 現代讀者恐怕不以為然。但我們應該知道,愛情至上的觀念,即使在歐洲,也要等到公元12世紀末才發端,以《特利斯坦和伊索爾妲》(Tristan and Isolde)的故事 為代表,被遊吟詩人詠唱了兩百多年才形成氣候。這是通往個性解放的重要一步。這一觀念直到20世紀才進入中國,到現在仍未站穩腳跟。所以伊尼阿斯一向符合我們“內聖外王”的理想君主形象,廣為讀者讚許。

維吉爾的史詩既莊嚴肅穆,又哀婉細膩。在形式上開創了歐洲的“文人史詩”,其主題是表現國家的命運,其作用是奠定了羅馬帝國第一代皇帝屋大維(Augustus Octavian)的“神統”。因為傳說伊尼阿斯的母親是維娜斯(Venus),他的兒子尤魯斯(Iulus)後來繼承王位並建都“長阿爾巴”(Alba Longa)。幾百年後,其 後代羅穆魯斯(Romulus)和瑞穆斯(Remus),也就是那兩個被篡位者扔到林間吃狼奶長大的孿生兄弟,殺了篡位者,又自相殘殺,得勝的羅穆魯斯建立了羅馬。羅馬逐漸強盛,征服希臘,報了焚毀特洛伊之仇,成為獨霸歐洲最長久的帝國。 伊尼阿斯這些後代都是朱利安(Julian)家族的, 一直傳到凱撒(Julius Caesar) 和其侄子屋大維。 難怪屋大維下令不準執行維吉爾燒毀詩稿的遺囑。這麽壯美的 史詩,不正可以用來宣揚其帝位之正統和帝國之光榮嗎?曆史上難道真有這條綿長的家族譜係?這大概和東漢時張道陵創道教,隨後奉八百年前的老子為教主是一類勾當。誰都想拉名人作祖先,隻要說得漂亮,就傳得遙遠。久而久之,難以證偽,遂弄假成真。

如果說“特洛伊的火光照亮了歐洲”,那也是指荷馬、歐裏庇德斯、維吉爾等作家筆下的戰火。如上所述,荷馬的兩部史詩開創並奠定了希臘文學,在文藝、哲學、思想上對歐洲以至世界的影響於今仍在。但羅馬長期稱霸,掌握了話語權。希臘的神祗,羅馬都另有名稱。拉丁語通行歐洲近兩千年。本文提到的希臘專有名稱也按慣例用拉丁拚法注明。古羅馬對國家、統治、軍事、法律和工程之貢獻的確獨一無二,但他們觀看角鬥拚殺以及為這等殘忍娛樂而耗費的心機和財力也堪稱舉世無 雙。更不必說帝國窮兵黷武,就連當年有恩於其“始祖”的東道國迦太基也不放 過。古羅馬監察長加圖 (Marcus Porcius Cato, 234-149 BC)的那句名言:“把迦太基夷為平地”(Delenda est Carthago),就象以前常喊的口號“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一樣,每每用在講演的結尾。政客是健忘的,往往隻看得見眼前的利益。政治既利用文學,又拋棄文學。是耶,非耶?在下聆教。

2004年6月18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泉水 回複 悄悄話 人性、曆史、文學、政治、文化、思維方式。。。好深刻的思考,可以寫一本大部頭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