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2 (36)
2017 (1)
2018 (1)
2020 (1)
假如我的資產被剝光從頭再來……
如山
(2012年8月12日,星期日)
看到前麵論壇中有人討論,假如你現在有的財產被全部剝掉從頭再來,你有信心有能力還能達到現在的狀況嗎?有人說能,因為我更有經驗,從零開始一樣沒問題;也有人說不能,因為我不再年輕。其實我認為應該先看本人現在有什麽,有多少財產(不是為了比較身家,而是用來說明問題)。最應該問的對象和回答比較有意義的人應該是富人或者中上階層。老實坦白,俺不算。就在小小的投壇也有遠比俺的回答更有意義的ID。 例如不久前在黃金$1,700的時候有能力買入一噸黃金的人。要是問他們財產被淨身從頭再來,能否再達到現在這樣?其回答一定很吸引眼球。不過,這的確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也引起我的思考。俺也“濫竽充數”一會,談談自己的聯想。
到了現在,顯然本人有了一點積累。除了財產,還有經驗和教訓。而經驗和教訓也是一項重要的財產。就算資金的有形財產沒了,還有經驗和教訓的無形財產。這無疑是能夠幫助人更快地獲得新和積累新的財產。可另一方麵,年齡的增加固然增加了經驗,帶來思考問題的全麵和技術上的成熟。但是青春不再,年輕給人的無所畏懼精神、冒險精神恐怕還是有所欠缺。還有一方麵,機會呢?當然從道理上說,什麽時候都有機會。不過俺自己扣心自問,自己能走到現在這個環境,還是有運氣的成分。
回顧走向社會工作以來,全懶幾次環境的大波浪抓到一點,還得加上一些“狗屎運”才能達到現在。
大環境的投資機會包括買進和賣出。例如房產中的高峰期賣出、低峰期買進。這個說說容易,要做到並非容易。我自認隻能做到大約七成左右,雖然目標是希望做到八成。俺從來不敢指望能做到百分之一百。
七成左右具體怎麽說呢?接近最高峰期的70%賣出大部分(70%以上)。其實美國這次我沒做到賣出70%,原因是對下跌幅度的估計、稅務影響、貸款條件等等綜合考量。這種考量跟持有的有價證券賣出的情況有很大分別。因為房產的買入賣出成本、稅務、貸款都是一個重要因素。本地到目前為止,好區均價房子下跌約25%,不好區下跌約40%。綜合因素而言,按我的估計,不賣出部分現在還未必構成負麵衝擊。而接近高峰期的成功把握,不僅僅是賣出手上物業,還要一點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不再買進、並且保持充足現金以備在下跌期間再買入。不然,你就算看到下跌很多,並且將會再起,你手上有錢買嗎?這一點在這一次美國的大波浪中我可以說基本做到了。
那麽下跌時的70%怎麽說,就是在下跌過程中,我不指望在剛剛到底的時候買入,但是接近70%位置就不錯了。那麽讀者是否要問,這次你買了嗎?就我的能力在2010年買入最多。可能有人質問,你怎麽知道你2010年買在了底部?房市可能進一步下跌。其實我也不能100%肯定。但是,本地市場我認為還是能夠把握住波動。2010到2011年本地是最多Good deal的時候。怎麽說呢,我2010年買入的是當時市場已經跌了50%的地再以當時市場價的50%買入。怎麽做到的?不是公開市場買的,一言以蔽之,全懶“狗屎運”。現在的市價如何?房子市場價沒見大起,但是新房multiple offer已經不新鮮了。所以現在發展商與建築商自動offer我的價格已經是我買價的價兩倍。不必賣了,我自己慢慢建吧。我資金最困難、差不多準備動用預備金和退休資金的狀況應該過去,那是去年(2011年)年底。曾經想讓出部分利益與朋友合作的方式緩解資金壓力,很慶幸沒有成功。因為本地市場低迷下有錢的朋友也沒信心;也曾想低價放出市場收回部分資金,也很慶幸去年沒有這麽做。其實正常生意中的周轉我也不止一次碰到過資金周轉困難的時候。在你資金最困難的時候,是別人最難相信你而借款給你的時候。盡管在美國這些發達國家有完善的法律工具可用、你也有足夠抵押,但你必須準備付很高的利息和手續費才能從私人lender那裏借到款。高成本的資金隻能用於很短期的周轉才安全。
低峰期我是靠高峰期預留下來的現金。但是,碰到“狗屎運”,是否決定買入還是要有些些條件才能做到。首先,“狗屎運”的到來還要靠你是否有相關經驗、知識和能力判斷那是一個難得的“運”;其次也需要一定的勇氣和信心。因為就算碰到比市場價有50%的折扣,有人還是會想,會不會再跌50%?過後人人都會說不怕,但是當時呢?就像“美西遊子“mm曾經問的,像2009的股市再來一次,你真的就敢買?是有疑問,看人吧。不是因為市場上大多數人都不敢才會跌到那個程度嗎?
回到本文的題目,要是你現在有的所有財產被全部剝掉從頭再來,你認為你還有能力恢複到現在的狀況嗎? 認真說,也許能也許不能。浪潮和“狗屎運”就不是我想要就有。例如今年以來雖然一直有充足資金在手,我就一直找不到機會再買入特別好的物業。還有,做決策時的個人環境和心理,因為環境變化導致的心理變化……等等都是不確定因素。就是說,從頭再來我沒有完全的信心能夠再走到現在的狀況。
聲明:本文談自己經曆與聯想,不是投資建議。
(注:本文為如山原創,轉載請與作者聯係)
Thank you for you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