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61)
2011 (40)
2012 (36)
2017 (1)
2018 (1)
2020 (1)
網上的朋友和朋友圈
如山
(2010年9月1日)
相處到什麽樣的程度才是朋友,朋友的層次又如何界定?我相信每一個人在內心上都有自己的標準。
在現實生活中,我鄭重其事地對待 “朋友”這個稱呼。除了寫文章、寫貼時稱呼 “朋友們”之外,我不會隨便認同一個剛剛在Party認識的人是朋友。而必須是認識一段時間,並且互相有一定了解,對於不同點能夠相互理解和包容的才認為是朋友。
但是網上好像情況就不同了。
一開始在網上我也是套用我在生活中的標準來確定“朋友”的關係。所以在剛剛登錄文學城投壇,並且發了幾篇文章之後,就有人(ID)給我發悄悄話,要求我將ta加入我的“朋友圈”。我回應說,待我們有更多的了解再說吧。因為我覺得一旦認定為朋友,就應該負起一定的責任和義務,起碼也是內心上有所靠近才對。而對一個人連ta在哪裏、真實姓名是什麽、大概的背景和經曆等等都完全不知道就稱為“朋友”,也太不嚴肅了。
直到我看多了網上別人的“朋友圈”,才慢慢“領悟”。其實這“朋友圈”沒有那麽嚴格。不過是將名字加在“朋友圈”這個標誌裏麵而已。這就好辦了,從此我是多多益善,來者不拒。凡是來申請的,我馬上“批準”。從禮貌角度出發,我都是在將“申請者”加入“我的朋友圈”後馬上回複一個悄悄話,告訴對方我已經按“要求”將ta加入,並且謝謝ta對我的看重。但是,我慢慢發現,大部分“申請者”連我這回複都不看。而且加入我的“朋友圈”後從來沒有過聯絡,既不在悄悄話上來過,也不在我經常去的投壇上出現過。所以對一些在我“朋友圈”裏麵的“朋友”的ID我都不記得。直到有時偶然對方向我放話,我居然不記得ta就是我”朋友圈”裏麵的朋友。想想我真是太慚愧了,把“朋友”不當回事。
不過後來我試圖多點了解我“朋友圈”裏麵的朋友,就順著ID查看對方的博客和“朋友圈”。我還真發現了“問題”。我“朋友圈”裏麵的“朋友”中有接近一半的“朋友圈”裏麵沒有“如山”在內。嗬嗬,太有趣了!換句話說,這些ID要求加入如山的朋友圈,要求如山視他們為“朋友”。可是他們並不將如山視為朋友!
我明白了,這網上的“朋友圈”不過是用來擺設,當不得真的。難怪人們常說,網上的東西當不得真。這樣“醒悟”過來,我就不再為不記得對方覺得羞愧了。大概朋友與否,隻在我們各自的心中吧。
I enjoyed so much the "eggs" (reading your articles)and feel that I benefit from you just like I benefit from a wise friend in real life. If you actually want, I am sure many of us have no objection to visit the "hen" also.
我自己上網一年,常常為網上有些人對我的 “特殊興趣”而感到不理解,也不知該怎麽去想這種人。好象在真實生活中的一些規則在網上不能用似的。也許這正是有些人喜歡上網原因,既能滿足他們發泄欲望,展示一個真實的自己的願望,又不用背負道德良心的約束。
謝謝你的文章。
水粉畫好!謝謝你的光臨和留言。
謝謝“天下攘攘”的光臨和留言。批評得對,不應該事事都認真,難得糊塗嘛:-)。
嗬嗬,難得“朋友圈”的朋友來訪:-)。謝謝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