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養生保健,關愛健康。
正文

《客觀全麵的認識佛學文化》之三

(2009-05-02 19:11:28) 下一個

 

《客觀全麵的認識佛學文化》之三

作者:樊振林   郵箱:bml689@gmail.com

 

 

四、當時的宗教狀況

佛陀出世的前後,可以說是宗教林立,當時有婆羅門教、耆那教等。托缽乞食,棲止山林的修道者為數極多,其中名氣最大,弟子眾多的,要以“六師外道”、異宗三派為代表。異宗三派”:佛教、耆那教、順世派。

外道:梵音底體迦,譯曰外道,也稱為“外教、外學”,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是佛教稱其它教派的名詞。最早,這一名稱並不含有貶抑的意義。原意是“神聖而應受尊敬的隱遁者”,意思是苦行者、正說者。佛教自稱“內道”,經典稱為“內典”,佛教以外的經典稱外典。到了後世,在這個名詞上附加上了異見、邪說等意義,就成為一個含有侮蔑意義的貶稱了。

1、順世派

這一派的學說,相似於近代的唯物論,又近於現代新興的存在主義。因為他們的主張,都是依循現實世間,執著情想而建立理論,所以叫做順世派。

順世派否定一切宗教的權威,認為除了直接感覺以外,沒有可以相信的東西,用推理所得的結論,也是靠不住的。這個世界,除了可以看得見,觸得著的地、水、火、風四大物質以外,沒有一物是真實的存在。四大互相集合,構成一切生物和人們的身體牛命,產生感覺和知識,像發酵的物體,自相變化一樣,精神的現狀,也是物理的作用。總之,離開物質,就沒有什麽叫做精神的存在。所以人們隻須憑自己的感覺所欲,獵取快樂。在有此身體存在的期間,滿足自己的欲望,便是人類究竟的目的。快樂世界以外,不會另有什麽理想世界。他們充滿著浪漫情調,和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消極主義等思想很相同。他們主張自然無因論,唯其無因,所以無果。他們歌唱說:無天堂,無解脫,無精神存在,無他界此方,因此也沒有業果報應。其實,這種思想,在人類的矛盾心理中,永恒而普遍的存在著,眾生常在夢夜中,雖有晨鍾暮鼓,又奈之何!在釋迦牟尼傳教的當時,這個學派,也是很有力量的。

2、耆那派

耆那派的開創祖師,是伐彈摩那大雄,他和釋迦牟尼同一時代,出生在吠舍離近郊的刹帝利族,二十八歲出家求道,修行十二年,自認為已大徹大悟,得勝者就為“耆那”等稱號。在他後半生的二、三十年間,便組織沙門群眾,遊化摩揭陀、吠舍離兩國之間,最後死在摩揭陀的波婆村。死後不久,他的弟子們分為兩大派,一白衣派;二裸形派(天體派),或名為空衣派。佛經中稱他為尼乾子。當摩揭陀國有大饑饉,僧統婆陀羅率領他的一派,移往南印度。其餘留在摩揭陀的一派,結集經典。但另一派,不承認這個結集,而且認為南方主張裸形(天體)派的才是正行。摩揭陀派穿白衣,因此就醞釀白衣派和裸形派分裂的運動,到了公元一世紀時,實際分裂。後來更又分出許多支派,直到現在,南印度若幹修道的人,還是如此。

耆那教的哲學思想,大抵和數論“心物對立”說相同,認為精神性的生命,是有命有靈魂的。物質性的生命,是無命非靈魂的。他們是純粹的二元論,但又認為精神性的生命,也不外乎物質。他們又立七諦的學說,就是年命、非生命、漏(非生命漏入)、係縛、製禦、寂靜、解脫,再加善、惡二諦,又成為九諦了。在哲學的基本立場上,是二元,或多元說,始終自相矛盾的。他們以生命和非生命二諦,作為生死業果與解脫的要素,其餘都是由此二諦劃分。他們認為生命是本來自性清淨的實體,因被非生命(物質)所掩蔽,才喪失它本來的光明。一切生活行為就是業(羯磨),有業滲透到生命裏去,便叫做漏入。所謂業,又是微細的物質,身體運動時,便流出微細的物質,所以這個身體,就是業身。業身又係縛生命,和非生命結合,輪回諸道,受苦受樂。要脫離輪回,便需修苦行,製止業流進入生命,就是製禦。製禦達到舊業滅了,新業不生,就是寂靜。再進而滅了一切業,生命和物質分離,上升到超越世間,才是解脫。

另一方麵,他們又有類似現在物理學的磁場說法,非常有趣。那就是把生命分做虛空、法、非法、物質四種。四種生命統一,叫做實在體,構成宇宙全體的便是它。虛空,是大空處,是萬有群象成立和活動的場所。這個場所給予一切以原則,虛空本身是唯一、無限、常住、無作。們又說虛空,是概念上的空間。法,是運動的條件,也就是運動可能的空間。非法,是靜止的條件,也就是靜止可能的空間。法和非法,都是常住、唯一、無作的獨立實體。物質,便是色、香、味、觸、聲等組合或分離的粗細形狀,包括暗影和光熱的物體。細物質就是微,微就是原子;粗物質便是複合物。原子不一定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它微細地占有空間當中的一點,運動極速,好像幹和濕的互相結合,便成複合物,因此就構成事物了。生命、法、非法、物質,升存在虛空中的,就是世間現象。超過這個虛空(物質虛空),就是出世間。他們認為涅槃是流轉的解脫。佛教有佛、法、僧三寶,他們也說有三寶,那就是正信、正智、正行。他們讚成修苦行,承認四姓的階級,有的教法和婆羅門教一樣。但排斥《吠陀》,禁止祭祀,戒除殺生,這些精神又和佛教相同。

3、六師外道。

1)、富蘭那迦葉。

他認為:一切沒有善惡,也沒有罪福的果報,也沒有上下等業力的分別。這種思想,似乎因順世派的觀念而來。

2)、阿夷多翅舍欽婆羅

這是一位徹底的唯物論者,也是否定因果、業報輪回論者,他不承認物質外有精神的存在。這一理論似乎是由頑空的觀念而來。他說:受四大人,取命終者,地大還歸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還歸風;悉皆敗壞,諸根歸空。人若死時,床舁舉身,置於塚間,火燒其骨,如鴿色,或變為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終者,為斷滅法。

3)、迦羅鳩馱迦旃延。

他認為人若殺生,心理如果無慚愧,結果就不會墮在惡道。猶如虛空,不受半點塵水一樣。如果有慚愧,就入地獄,猶如大水,滲透滋潤大地一樣。一切眾生的生命,都是自在天所造作。所以人沒有罪福可言,人類的行動,都是機械的,造就這個機械的巧匠,便是自在天。這種思想,似乎因瑜伽派的理論而來。

4)、末伽梨拘舍梨

他是一位宿命論者,他認為人生苦樂不由因緣,唯為自然所產生。他還認為:一切眾生,身有七分,即地、水、火、風、苦、樂、壽命。這七分法,是不可能毀害,永恒安住不動的,所以投之利刃,也無傷害,因為沒有受害者及能死者的原因。這種思想,近於唯物觀念,似乎因勝論派的極微論的觀念而演變。

5)、珊闍耶毗胝羅。

他的學說有兩個要點,第一推崇世間現實的權力。笫二存有宿命的觀念。他們認為王者所作自在,物死又可重生,人死也可重生,猶如草木的秋殺冬藏,春來還自重生,所以人死命終,還來生此世間。至於一切苦樂等級,並不由於現在世的造業而來,都因為過去的關係。現在是無因的,未來是無果的。但現在的行為,若持戒勤修,努力精進,遮蓋現世的惡果,可以得到無漏。因得到無漏,可以盡了過去的業力,能夠使苦都盡,眾苦盡了,便是解脫。這種思想,似乎因數論的因中有果論成來。

6)、尼幹陀若提子(尼乾子)。

他是耆那教的教主,他的思想與佛教很接近, 主張有因果業報,以修苦行為解脫方法。信徒須守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無所有(財物)。耆那教的戒律嚴謹,信徒有強固的向心力,是傳統的婆羅門教外,與佛教並存的兩大宗教。迄今印度尚有百數十萬耆那教信徒。

 

五、佛陀的四十五年遊行教化

在印度,婆羅門教是傳統的宗教,是上三種姓一致的信仰——首陀羅是奴隸族,沒有信仰宗教的權利。但由於僧團發展迅速,許多婆羅門種姓的子弟,也都皈依到佛陀座下,這就引起了婆羅門的妒忌與敵視。所以佛陀一生遊化,並不全是所到之處,天人擁護,也常遇到婆羅門種姓的抵製。據阿含經所載,佛陀有一次在婆羅門族的五葦村托缽,一粒米也沒有要到,那叫做:“帶著幹淨的缽回來”。有一次到那羅聚落乞食,一個名叫婆羅豆婆遮的婆羅門說:“沙門呀!我們播種、耕田才得到食物,你為什麽不播種耕田呢?”

佛陀傳教,始終沒有進入婆羅門教的根據地——閻牟那河地區。大目健連晚年出外傳道,為外道亂石砸死。

引用網址:http://zhihui68.blogspot.com

如果想了解更多情況,請到上麵的網址查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