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徘徊在上古時代

曆史就是遠古的世界; 想象就是時空的隧道; 思維就是不滅的靈魂; 開始吧,讓靈魂穿越時空,回到亙古...
正文

樂談東北亞史十四

(2009-05-03 09:20:51) 下一個
前195年-108年的東北亞人群和族群(續四)

彈指一揮間,歳人在遼東半島南部(也許還有北朝鮮北部的黃海海濱)平靜的生活了500年,這期間,他們也不斷和比鄰而居的山東半島逐漸商化的居民,以及位於北部今沈陽地區渾河流域的有鬲文化居民進行密切的人員和文化交流,但僅此而已,他們的生活範圍,仍然是遼東半島的南部地帶(可能也生活在另一個半島的西北部),中心勢力沒有什麽擴張。

曆史又演進到了改朝換代的關鍵時刻。約前1000年,曾經挾有鬲文化優勢而鼎定商王朝的商人,麵對血統更純正的有鬲人群周人和因種種原因遠徙大陸西端貧瘠土地蟄伏1000餘年的薑姓人群,席卷了商人的王朝。王朝的沒落,曆史盡被勝利者以傲慢的姿態書寫。創立燦爛文明的人群,隻是在史書裏留下了殷墟和少昊之墟等微不足道的記錄。大陸內部的人群不可避免的重新大規模湧動起來。遠在化外的歳人,會不會也感受到了這種變化?

這時候,對東北亞來說,最重大的事件,是遠道而來的一位新的領袖:箕子。

箕子存在與否,是中韓曆史論戰的一個焦點。中國史學家反複引用典籍證明,箕子奔朝鮮是確定的,但囿於沒有更多的實物資料,論證難免疏漏,而韓國史學家則反複論證箕子東來是訛傳。雙方陷入了無休止的爭論。要搞清楚這件事情,頗費周折,為了不衝淡歳人這個主題,我們暫且放一放,可以假定有這麽回事,先從考古資料看看當世也生活在東北亞的歳人,在生活上究竟有沒有因為這個重大事件而發生了改變。

還是從最穩妥的出發點開始。最早詳細記載東北亞居民的後漢書和三國誌魏書,都描述了“箕子”這個事件。如果“箕子”和歳人無關,我們也就看看熱鬧。遺憾的是,從史書的描述來看,歳人竟然是當事人。那麽就要研究個究竟了。中國史籍最被信賴的前四史中的兩本,後漢書和三國誌,都表述了歳人和這個曆史大事件有深刻關係。因為,這兩本書,都是在介紹歳人,而不是其它大名鼎鼎如夫餘、勾驪和近代很熱的挹婁沃沮的時候,提到箕子的,各自的說法稍微有差別,相對來說,後漢書的內容稍微豐富一些,它是這樣記載的:

“昔武王封箕子於朝鮮,箕子教以禮義田蠶,又製八條之教”。(三國誌魏書原文:“昔箕子既適朝鮮,作八條之教以教之”)。這裏後漢書“教以”的對象是歳人,三國誌“以教之”的“之”指代的對象也是歳人。再仔細看看,別弄錯了,和歳人無關,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看來看去,沒有辦法,人家就是在說箕子和歳人之間如何如何。隻能硬著頭皮啃了。怎麽辦?

一、有一點史書是很明確的,範曄、陳壽和魚豢這些大拿們,是在敘述箕子和歳人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其他族群。所以我們把眼睛緊盯著眼前這個我們已經分離出來是歳人,而且是走到了商周曆史分界關口上的歳人就是,不用三心二意,東拉西扯一些不著邊際的人過來湊數。如果曆史確實如史書所記,那麽箕子的到來,按照史書所描述的陣勢,他(們)是要挾殷商文明以“教”歳民的,按照常理,歳人的文化肯定會為之一變。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會使我們這些後人觀察到歳人考古學文化的一次劇烈變動,考古學家們命名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新時期在所難免了。注意,是命名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新時期,而不是新的考古學文化。一個新時期代表著前後連貫文化的一個新狀態,一個新文化代表著人都變了。如果歳人都變成了非歳人,喪失了“二次撿骨家族叢葬”的安身立命之本,那我們還研究個啥勁?所以我們拭目以待,看看已經穩定發展了300年左右,麵臨周武革命的雙砣子三期文化,有沒有發生改變,看看創造雙砣子三期文化的歳人還是不是留在這個地方沒有挪窩,看看歳人究竟還是不是那個特立獨行的歳人。

二、史家確實托大了點,未免小瞧了歳人,有一些與事實不符。是的,他們一路寫來,確實一直對歳人這麽淳樸的人群輕描淡寫。譬如早至雙砣子三期文化時期,大連地區就出土了炭化的粳稻和黍,以及很發達的石製農具。這表明,這個時期的歳人,至少在種田方麵,已經是能手了。歳人最早是從山東半島方向過來的,那裏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已經是很發達的農業文明了,如果歳人連種田這點技術都沒有掌握,如何遠渡重“洋”,長途跋涉到這麽個小地界?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頻繁的文化交流,連駕舟跨海這點技術(從龍山時代山東半島沿海出土的木船足以證明了這一點),都早已不在話下,更何況種田乎?如果史家的本意是箕子在某些農業技術方麵做出了改進,這到非常可能。我們就把這裏的“教”理解為改進一些“禮義田蠶”方麵的事情吧,“教”本來可能就是這個意思。順便提一句,這個雙砣子三期文化遺址出土的炭化粳稻,是當代中國領土內出土位置最北的稻米,為稻米進一步向東方傳播提供了證據,當然這種傳播伴隨著種田能手歳人的遷移。嗬嗬,這可是了不起的功業啊,後世東北亞的好幾個族群都是非常非常喜歡吃米飯的啊,而且是粳稻。

三、還要理解史書在描述箕子和歳人之間的關係時,是一種從曆史角度出發的口氣。並不是說箕子去的地方就是南歳所在的地方。南歳這個地方,土地肥美,物產富饒是不假,但說實在話,是有一點偏僻了,麵積也不夠大,人口也太少,到了東漢三國時代,才兩萬戶。要知道,魏略記載,箕氏在周室衰落的時候,由於燕候僭越稱王,還準備尊(周)王攘夷呢。後來打了打算盤,還是自己也弄個王當當比較合算,於是也稱王了。至於箕子東漸,所到的地方具體在哪裏,列位看官,且聽慢慢道來。

四、如果天隨人願,給我們後人一個解開曆史之謎的機會,比如:考古結果顯示歳人還是歳人,而且更進步了。那糾纏“箕子”這個名字本身,可能也就沒多大意義了。給歳人文化帶來提升動力的叫張三也好,叫李四也罷,總之,存在這麽群人就是了。既然史書清清白白給出了一個賢人的名字,大家就這麽叫就得了,改名字再統一思想還浪費不少資源。不過話說回來,“箕子”這個名字本身,可是大有來頭噢。

五、順帶要解決的,是大連這個在當時屬於化外的“小”地方,“窮山惡水”的,究竟是歳人的一個邊緣地帶,還是個中心區域。如果有幸是中心地帶,創造了一個燦爛文明,嗬嗬,那可夠大連人顯擺一時了。(對大連心儀已久,總是找不到機會去玩玩。胡亂塗鴉東北亞史這麽長時間,實際上連山海關都沒有出去過)。嗬嗬,玩笑之際,我的意思是我們要解決“最初的朝鮮在哪裏”的問題。

好吧,讓我們再回到大連這旮旯看看。

從渾河源的“大連地區考古資料”可以看到,繼雙砣子三期文化而起的,是從西周至戰國連續發展的、不斷創出新的曆史高度的“曲刃青銅文化”。形式喜人,恭喜歳人。結合其它兩篇文章揭示的考古資料,反複對比年代,去粗存精,總結大概如下:

1、這個青銅文化,大約在西周之後不久就開始興起,改變了原有的雙砣子三期的文化麵貌。

2、整個西周時代,這個青銅文化基本自律在遼東半島以蓋州、岫岩、鳳城起向南至海的地理範圍之內。

3、從春秋早期開始,該文化北上,以今沈陽和遼陽一線為界,與西麵的夏家店上層文化相接,涵蓋了遼東半島,遼北的鐵嶺撫順,遼寧吉林交界的西豐、東豐、遼源,通化和集安等地,持續到戰國中期左右。可以想象,北朝鮮境內的黃海海濱地帶,也應該包含在內,隻是不知具體在哪裏。

4、戰國後期,該文化北部的分支明確東移,出現在吉林樺甸等地。南部遼東半島的分支在文化麵貌上消退,而逐漸被燕文化取代。南部分支,是否移動,由於資料短缺,暫時無法做出明確判斷。先推測是沿著山麓海岸之間的平原通道,向北朝鮮境內移動,這是文化受到外力以後,自然的反映。

5、伴隨著這個文化自始至終的,是盛行“火葬”,好家夥,嚇出一身冷汗。再定睛一瞧,願來是墓地有火燒的痕跡,人骨還是層層擺放的“撿骨二次葬”。還好,歳人還是歳人,確鑿無疑。

6、葬具推陳出新,由積石發展出“石製”的東東。

7、造出了一種驚世駭俗的曲刃青銅短劍。中國人把它叫做遼寧文化青銅短劍,南北朝鮮人把它叫做朝鮮文化青銅短劍。

嗬嗬,樂談曰:沒有比這更完美的,更契合曆史的考古資料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