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徘徊在上古時代

曆史就是遠古的世界; 想象就是時空的隧道; 思維就是不滅的靈魂; 開始吧,讓靈魂穿越時空,回到亙古...
正文

樂談東北亞史二十四

(2011-01-04 14:10:28) 下一個
前195年-108年的東北亞人群和族群(續十四)

(樂談東北亞史一至二十三在博客: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42721)

肅慎,在今中國東北的由鬆花江、黑龍江和烏蘇裏江合圍而成的“三江”地區鼎鼎有名,該地理區域內先有挹婁,後有勿吉,都繼承了肅慎的大名。挹婁我們研究過一些,見“樂談東北亞史之前195年-108年的東北亞國際形勢-七”,而勿吉還沒有怎麽接觸過。先看幾條史料:

1,新唐書記載,“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滅,率斜^趭渲畺|牟山,地直營州東二千裏”。從這段記載看,渤海在挹樓故地。悒樓曾經在總結東北亞政權的時候,被分析過,我們根據後漢書初步推斷它可能位於在今吉林黑龍江兩省交界的長白山東北部山區地帶,恰好就在渤海所統治的“三江”的範圍之內。新唐書的記載和我們的推斷一致,比較可信。此外,新唐書認為渤海距離營州,即遼寧朝陽2000裏,在地圖上量一量,長白山東北部山區距離朝陽市的直線距離,有750公裏左右,把山區的因素考慮上,2000裏所言不虛。幾相印證,挹婁確實和渤海位於同一區域之內,一個先,一個後。

2,而挹婁,史書多認為和肅慎有關。如後漢書:“挹婁古肅慎之國也”。三國誌:“挹婁...古之肅慎氏之國也”。晉書是這樣記載的:“肅慎氏一名挹婁”。史書一而再,再而三的談挹婁就是古代的肅慎,不能不引起重視。挹婁和肅慎的關係,有兩種可能,或者挹婁人屬於古肅慎的後裔,或者挹婁所在的地方以前叫做肅慎。又,史書提到挹樓和扶餘同時代,而且被扶餘統治。

3,勿吉,記錄北魏曆史的魏書,是這樣說的:勿吉國,在高勾驪北,舊肅慎國也,...,國南有徒太山。文中的徒太山,多認為是現在的長白山。勿吉的位置,當代學者考證,也是位於三江範圍之內的,和挹婁渤海相同。而勿吉,又被古代史學家認為和肅慎有關。對勿吉風土人情的記錄,和挹婁有較多的相似之處。這也佐證了勿吉和肅慎的關係。又,勿吉和勾驪在唐朝滅亡勾驪以前,屬於軍事和政治同盟關係,勿吉人尤其強悍,多次在隋唐和勾驪對壘的關鍵時刻幫助勾驪擊敗來自中原的進攻。勾驪滅亡後,勿吉也隨之在中國曆史和記載上消失。

4、新舊唐書記載,建立“震國”(後改稱渤海國)的主體是勾驪和靺鞨人。這裏的勾驪人在隋唐時代,因為勾驪國的強大,已經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從以前的分析我們知到,勾驪人從東漢光武年間開始興起,後來兼並了扶餘,而扶餘在被勾驪兼並以前,就已經役屬了挹樓。所以唐朝時所謂的勾驪人,並不能排除是挹樓人,或包含較多挹樓人成分的可能性。這也表明乞乞仲象和大柞榮所代表的“震”集團,和挹樓,進而和“肅慎”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係。這裏的靺鞨人,又是東北亞史研究的多鍋粥之一,暫且就不讓他們來搗亂了。

四條史料,指出三江之內,出現兩次肅慎(指挹婁和勿吉),一次震國,都和“辰”有關。“慎”的音部是“真”,這意味著“慎”,“真”,“震”,和“辰”都是同音關係。如果肅慎在地域上和“震”沒有關係,也不需做更多的聯想。但通過剛才的史料可知,二者所指的地方,都在“三江”這個不大的區域之內。發音和地理位置的對應關係一再表明,三江流域確實和“辰”淵源非淺。這裏我之所以對“肅慎”的“慎”字,“震國”的“震”字很敏感,是由於研究曆史以來,我較早就對“辰”的本質下了結論,以至於對任何史籍中的疑似“辰”,都要仔細推敲,一來印證,二來收集“辰”的資料。多年積累下來,發現“辰”字,包含了一個對全體中國人來講,都無比重要的曆史秘密。為了不做標題黨和口號黨,這個秘密就由這些漸進的推理和曆史模擬來逐漸為大家解開,反而比放衛星更加信服,所以精彩還在以後。

再次梳理一下曆史,一個在中國東北三江流域存在的“辰國”,就躍然紙上。自兩漢以降至唐朝,挹樓、勿吉和震國(後改稱渤海國),構成了“辰國”在該地區有本質內在聯係的序列。大致在兩漢時期,挹樓屬於廣義上的辰人(肅慎),但至遲到三國魏,就受到扶餘的統治。大致在北朝元魏時期,廣義辰人勿吉(肅慎),和勾驪共同攻滅扶餘,成為顯赫一時的勾驪國的軍事和政治同盟。隋唐時期,受到中原帝國的軍事打擊,勿吉(肅慎)在曆史記載中消失,不久取而代之的是“震國”(後改稱渤海國),受到唐王朝羈縻,在五代初滅於契丹。好了,有關“今中國東北地區,有一個在曆史上若隱若現的辰國”的推論暫且到此。今後在適當時點上,還要回到這個推論上來,並加以充實。目前隻是做到夠用就好,不想網織的太大,收不了口。其實,震國(渤海國)被契丹滅亡以後,後續的就是中國曆史上的女真部落(再次出現“真”,即“辰”)、金國、後金和清朝,這些都是信史,也比較明晰,就不多費口舌了。有意思的無疑是“辰”在曆史黎明階段的事情。為了方便陳述和推理,我把東漢三國以後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的“辰人和辰國”,包含馬、辰、弁三個子集團,稱呼為“半島辰人”,而位於東北三江流域的,以挹樓、勿吉和渤海為名稱的“辰人和辰國”稱呼為“三江辰人”。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兩個所謂“辰國”的地理範圍內部,除了生活著可以冠以廣義辰人稱謂的“馬、辰、弁、挹樓和勿吉”以外,還生活著“韓、歳、肅、粟末(指粟末靺鞨)”等等,以及前文遺留下來,尚未明確屬性的扶餘和勾驪統治階層所在的人群,對了,還有一個沃沮的屬性也還沒有明確。

“半島辰人”和“三江辰人”從哪裏來?結合我們對“辰人”的第一個推論和第二個推論可知,“半島辰人”是前文所描述的“廣義疑似辰人”在春秋戰國時代,從長白山中西部及其臨近地帶,漸次向半島南部遷徙而來的。這個所謂的長白山中西部及其臨近地帶,包括長白山西段北麓的遼河流域,長白山中段北麓的鬆花江上遊地區,以及長白山區的鴨綠江流域,這裏距離“三江”,可謂是咫尺之遙。曆史上有個任何的風吹草動,一部分“廣義疑似辰人”南下朝鮮半島,而另一部分,跨越鬆花江中下遊和長白山東段山區,跑到三江地區,都易如反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