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談東北亞史之前195年-108年的東北亞國際形勢 【五】
(2009-04-30 07:25:00)
下一個
貊貉,漢語讀音有mohe和momo兩種。為了避免歧異,我們暫且隻討論“貊”,不討論“貉”,就是把”貊貉”當成“貊”。
貊是和歳同時出現在魏略、三國誌魏書和後漢書中的,由於上述三本史書經常把“歳貊”連用,多少給後世造成了“歳貊”相同的印象。近代史家已經嚐試開始區分歳和貊,但由於二者內涵之間的分別不甚明了,實際上也習慣性的或無奈得歳貊不分,一筆帶過。細讀三國誌魏書(及魏略)的相關描述,書中對歳和貊還是有細微區分的。“歳貊”同時出現時,通常是泛指,如指方位。“貊”不和“歳”相連,單獨出現時,大部分是特指“高勾驪”,出現過一次特指“小水貊”。貊特指高勾驪時,我們應該理解為特指高勾驪得以起家的核心部分。隨著勾驪的強大,統轄了越來越多的歳人,這可能也是史家有時候歳貊不分的原因。高勾驪的曆史現在是顯學,成果汗牛充棟,有興趣得讀者可以自己做做功課。至於歳貊是否區分,我們暫且按照區分得思路走走看。
由於高勾驪是三國誌魏書中唯一被稍微詳細描述的貊,我們對勾驪情況的熟悉,有助於我們理解貊。小水貊被一筆帶過,但基於樣本有限,我們也要用放大鏡對這個小水貊看個究竟。
高勾驪在前108年衛氏滅亡後,以縣的身份出現在玄菟郡序列中,這在漢書地理誌中有明確記載。這個高勾驪縣,應該大抵得名於高勾驪部落。這樣,高勾驪這個“貊”就存在於前195年-108年這個曆史片段中。西漢的情況僅此而已,還得後世推前世。
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漢朝四郡進行了一下大調整,撤消真番、臨屯郡,把這兩郡還在掌控的縣並入了樂浪郡。在把屬於玄菟郡的一些縣如沃沮也並入樂浪後,玄菟郡遷徙到塞內(遷移以後的,近代學者又叫它第二玄菟郡)。從漢書地理誌所記載來看,這個新玄菟郡轄三個縣,其中之一為高勾驪縣。
如何理解這段曆史,有幾點注意一下:一、郡和縣,首先是指“一群人”,其次才變成了指這群人居住的地方。郡縣製度早期的時候,郡縣隨人群在地理範圍內移動,是正常和普遍現象。二、這次玄菟郡在移動後,隻設置了三縣,但人口有二十二萬一千八百四十五,同期的遼東郡,十八個縣,人口才二十七萬二千五百三十九,顯然是把原人口集中在三個縣居住。三、這時的玄菟郡地理上就在遼東郡邊上,重新築城,應該是找原先無人居住的地方。如果把遼東郡這些原來無人居住的地方,從地理的角度上算成遼東郡的話,玄菟郡算是搬到遼東郡的地麵上來了。
史籍中的這些記載表明,最初的勾麗人應該是經曆了這一次遷徙入塞,而在新城而定居下來,稱高勾驪縣。保險起見,我們設想一下另外一種可能,即高勾驪縣原來就存在,屬於遼東郡,後來又劃給了玄菟郡。這個假設不太說得過去。其一在遼東郡的序列裏,從來沒有過高勾驪,其二遼東郡後來在東漢時確實劃過三個縣給玄菟郡,但後漢書都標明了“故屬遼東”的字樣。所以高勾驪應該不屬於原來在塞內居住的居民。高勾驪在新玄菟郡中的位置是漢書地理誌所載的“遼山,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隊入大遼水”,近代學者推定是: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西南蘇子河南岸的漢代古城。
高勾驪入塞的時間是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在王莽(新朝,公元9年—23年)初,勾驪有一次叛逆行動,由於不願意去配合王莽伐胡,當局手段激烈了一點,於是“皆亡出塞為寇盜”。這次行動,三國誌魏書就明確指是“貊人”,而不是含糊得稱歳貊。稍後,句麗侯“騊”被新朝派人誘殺,此時勾驪還是候國。東漢“光武帝八年,高句麗王遣使朝貢,始見稱王”,約公元32年,勾驪的大君長顯見已經稱王了。隨著勾驪的強大,到三國時代,已經方二千裏。
後世詳細記載高勾驪曆史的還數《三國史記》,該書是“1145年高麗王朝學者金富軾 (1075~1151)用古漢語撰成”。勾驪早期的一些確切紀年,應該都是出於此書,不容易。
三國時期(公元220年-280年),根據魏略、三國誌魏書和後漢書記載,還有一個小水貊。原文是:“句麗作國,依大水而居,西安平縣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麗別種依小水作國,因名之為小水貊,出好弓,所謂貊弓是也”。勾驪所居的大水,是今集安邊上的鴨綠江。這個小水在西安平縣北麵。西安平縣兩漢時期屬遼東郡,曹魏時是勾驪和遼東公孫政權反複爭奪得地方。所以這個小水應該是遼東半島上不屬於鴨綠江流域的某條小河,資料短缺,對著地圖看了一會,一是指不出是那條。這個小水貊也可能會是個不屬於勾驪的小方國,不知從何而來,何時而來。
三國時期,在描述勾驪領土的範圍時,說南於朝鮮(樂浪)、歳貊接。歳好理解,就是上文我命名的“南歳”,貊是否代表還有一些獨立的貊部落,不得而知。
總之,從上麵這個前108年以後,貊遷徙的過程來看,在前195年-108年,貊,可能會是一個族稱,應該有一些部族生活在古歳國境內,考慮到玄菟郡早期的治所在沃沮城,靠近後來的“南歳”,貊可能會從相近的地域從東部被遷徙到西部塞內。至於小水貊,應該和大水貊是同時代被遷徙到西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