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談東北亞史之前195年-108年的東北亞國際形勢 【四】
(2009-04-29 07:40:20)
下一個
介紹了烏桓和鮮卑,再來看看夫餘、濊、貊貉、挹婁和沃沮等部落聯盟和部落。
對以上這些部族記載較多的是三國誌的魏書和後漢書。三國誌和作者陳壽的名頭響亮,毋需多言,陳壽先為蜀漢人,31歲以後成為西晉人。前文使用了較多的後漢書的文獻,現在轉而多用三國誌文獻。其實三國誌比後漢書成書早。後漢書是南朝宋人範曄在存世多本東漢斷代史書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後來居上。三國誌和後漢書在“東夷”的記述上高度雷同,但三國誌更為豐富一些。而且為三國誌寫注解的南朝宋人裴鬆之又增補了大量的材料,其中關於“東夷”的材料主要來源於成書比三國誌更早的魚豢的《魏略》。魚豢是曹魏人,他的《魏略》原書已亡佚。無論魏略、三國誌,還是後漢書,都是私撰,在史實上高度可信。
魏略、三國誌和後漢書所記述的東北地區諸部族的活動,主要是東漢三國時期的事情。但史記和漢書基本沒有對西漢時期該地域內諸政權和部族(除了衛氏朝鮮)的活動進行記載,沒有辦法,隻能用後世推導前世的方法,來複原前195年-108年濊、貊貉、挹婁和沃沮等部族的情況。好在魏略和三國誌在西晉早期就已經完成了,去東漢不遠,對東漢時期東北各部族曆史的追溯,可信程度高。那麽用東漢時期的情況,合理推導西漢時期的情況,大致可以還原曆史原貌。雖然有些細節可能永遠也無法離清,但在概率的保證下,區間估計也是相當不錯的做法。
夫餘做為一個國,不知道什麽時候成立。夫餘首先見於《史記-貨殖列傳》:“燕北鄰烏桓、夫餘”。後漢書較多記載了夫餘的情況,指出夫餘曾屬玄菟郡羈縻,但所記大多是東漢及以後的情況。在東漢三國時代,它在今天的吉林省長春吉林附近,鬆花江上遊地區,方兩千裏,戶八萬,是個大國。這些都不在當前這個曆史切片之內。夫餘在前108年以前的事跡,多數出於《桓檀古記·北扶餘記》,我對該“記”中的有明確紀年的夫餘事跡,表示懷疑。想想在如此多的金文材料出土的情況下,史家對武王克商年代的確認都如此困難。史記後漢書語焉不詳的夫餘,如何獲得如此確切的年代?
有一點肯定,當世之時,夫餘是存在的,可能是一個或一些部落,也有可能生活在後來的夫餘國所在的地域內。從前108年以後夫餘受到玄菟郡羈縻的情況推測,夫餘在前195年-108年,可能處於一種自治的部落聯盟狀態,而受到衛氏朝鮮的有效羈縻。關於此時夫餘情況的史料欠缺,要想搞清楚,隻能借助考古資料,且按下不表。
夫餘同時很可能受到烏桓某種程度上的壓製,而處於相對於烏桓而弱小的狀態。前108年以後約100年,夫餘開始成長,到東漢就成為強國。夫餘能夠在馬上梟雄烏桓的臥榻之側崛起的原因,我猜測,可能和烏桓的內遷有很大關係。在前195年-108年這個片段的後期,即前119年,因霍去病打破匈奴左地,烏桓被遷徙到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秦漢長城)外,而之後相當一段時間,鮮卑部落還沒有南下,這就給夫餘的成長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曆史窗口。看來,當世之時,史記載夫餘和烏桓比鄰而居,還是一弱一強的關係,但此後不久,由於烏桓內徙,即逐漸轉換到彼弱此強的關係。
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落聯盟,雖然在史籍裏始終對這個部族輕描淡寫。
濊,作為一個部落聯盟存在的確鑿的證據是後漢書所載:“元朔元年,濊君南閭等畔右渠,率二十八萬口詣遼東內屬,武帝以其地為蒼海郡,數年乃罷”。元朔是漢武帝的年號,元年是前128年,所以在我們考察的這個曆史片段之內,濊確實是存在的,而且至少是個部落聯盟,有一個叫做南閭的大君長。“南閭...詣遼東內屬”,應當理解為南閭君民28萬人歸附了漢朝,而不是這28萬人遷移到了遼東郡內,事實上,漢朝也是在南閭的地盤上,設置蒼海郡(存在時間很短)來統轄(滅衛氏朝鮮後,又設置玄菟郡)。
從南閭有二十八萬口的臣民來看,這個部落聯盟可以算做一個大國了,漢朝的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四郡在漢書地理誌裏的總人口數不過為28萬零211人,相比之下,南閭治下的人口規模可窺一斑。濊作為一個部落聯盟內部的成分,先按下不表。我們先看看這個聯盟可能涵蓋的地理疆域是什麽,為了方便行文,我為這個地理疆域虛擬一個名字,叫做古濊國。
古濊國的推定,隻能按照前文交待的用後世推導前世的方法進行。所以對後世,也就是三國時期(公元220年-280年)的情況,要作一些簡單交待。簡略來說,這個時期,東北亞和古濊國相關的地理概念有這樣幾個:
一、夫餘。夫餘的位置,前麵有所交待,在今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市,鬆花江上遊流域一帶,統治著的方二千裏的領土。“方二千裏”是說國土疆域的周長約為為二千裏,大概數字。現代地理學上,其位於長白山區的北麓。夫餘再往北是嫩江、鬆花江流域,前文交待了,是個大沼澤地帶,不適宜定居,所以某種程度上是人群定居的北界。
二、高勾驪。雖然大名鼎鼎,但在本文中首次出現。高勾驪此時的統治疆域在今遼寧、吉林和北朝鮮交界的長白山區一帶。此時的都城叫丸都,即今吉林省集安市。也是方二千裏。
三、濊。在前文出現過的單單大嶺(今北朝鮮狼林山脈)以東。如果把今北朝鮮東北部的山區看作是廣義長白山(這個廣義長白山,古代稱為蓋馬大山)的一部分的話,這個濊,可以認為是長白山的南部山區至日本海這個地域。由於已經瀕海,可以視為人群居住的(東)南界。
第一個可以劃入古濊國的地域,是夫餘之地。後漢書說,“夫餘,本濊地”。為方便行文,我暫時稱之為“北濊”。
夫餘盡管在前195年-108年這個時間段內根據史記的記載是存在的,但可能仍然很弱小。夫餘開始強盛是東漢光武帝前後,大致可以設想為公元0年左右。
以下幾點可佐證三國時期夫餘所治之地為為古濊地,都是三國誌魏書和魏略的記載,我總結一下(時間背景為三國時代):第一,夫餘境內有叫做濊的故城;第二,夫餘保留了前朝留下的一些寶貴的玉器,這些玉器上刻有“濊王之印”。第三、向漢族曆史學家講述夫餘曆史情況的耆老自稱“亡人”,所謂亡國之人,基於前兩點,可認為所亡之國是濊國。第四,本文以後還要論及夫餘治下的臣民,濊人仍然是重要成分。如此種種,表明夫餘所治之地以前屬於濊地。
第二個可以劃入古濊國的是前文第三點中提到的單單大嶺以東的“濊”地,為方便行文,我暫時稱之為“南濊”。“南濊”在三國誌魏書中言之鑿鑿,有據可查,前108年(衛氏朝鮮滅亡)後,次第經曆了玄菟郡(或臨屯郡)、樂浪郡東部都尉、不耐濊候(先臣服樂浪郡,後臣服勾驪)和不耐濊王(候升格為王,改臣服樂浪郡)。作為“南濊”主體的七個縣,也均以濊民為主,劃入古濊國應該沒有異議。
最後一個,就是高勾驪治下之地。主要論據是高勾驪統治下的臣民,是以“濊人”為主。具體論證放在下文,在討論東北亞地區民族的時候論證。這個論證要花一些筆墨,為了不使行文太淩亂,就先按下不表了。
總之,一個在前195年-108年存在的“古濊國”躍然紙上。地理上,北起今吉林省的長白山北麓,西至吉林遼寧交界山區,東南至北朝鮮東北部山區及瀕海,基本涵蓋整個長白山區。仔細考察這個“古濊國”,它基本涵蓋了漢滅衛氏朝鮮以後,最早的漢玄菟郡大部,甚至包括臨屯郡的一部分。
按:高勾驪的興起,在夫餘稍後,前後腳的關係,也是公元元年前後。夫餘和勾驪在光武帝劉秀時,還一起朝賀過漢天子。某種程度上,高勾驪就是夫餘的一個影子,一個在北,一個在西,逐漸蠶食吞並了“古濊國”的大部分地域和人口。正是夫餘和勾驪日後的顯赫名聲,逐漸湮沒了這個無比重要的“古濊國”。南閭時代的古濊國,在前128年,就有28萬人。約300年後,夫餘人口8萬戶,勾驪人口3萬戶,“南歳”人口2萬戶,毛算共50-60萬人吧。一葉知秋,夫餘和勾驪的治下的重要成分還是歳人。把衛氏朝鮮和樂浪的人口相抵消後,決定著這一大片地域內民族性質的就是這些歳人。
關於古濊國,有幾點需要繼續探討一下,現在的時間背景是前195年-108年。第一,古濊國究竟是部落聯盟還是集權程度很高國家,我傾向於前者。該國有大君長,但沒有達到象衛氏朝鮮一樣的集權程度,否則和漢朝的衝突在所難免,在曆史上就會大大的出名,也不致於史家都對他輕描淡寫。第二、這個聯盟的成分是不是單一,即是不是由單一的濊人構成,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前108年以後,濊、夫餘和勾驪都曾經由玄菟或臨屯郡統轄,所以在前108年前,這三個就是應該共存的。夫餘和勾驪在又約100年以後開始崛起,都是從相對較小的核心部分起家的,從魏略記載的夫餘立國的傳說,和勾驪統治階層日後對祖宗的追述來看,夫餘和勾驪各自的核心部分和濊是有區別的。除了夫餘和勾驪,古濊國地域內還可能有其它可能有異於濊人的成分。這些異質的成分,可能有很大的自主性。濊和這些異質成分應該都是在各自內部高度凝聚和同質的。第三、這個古濊國是何時開始存在的?是自古以來的土著嗎?要回答什麽時候開始存在,需要借助考古資料,但這個問題已經不是當前研究的曆史片段的範疇,為了不讓問題更加複雜化,暫且擱置一下。關於土著,答案是:在這麽小的一個地理區域之內,應該不存在“自古以來”的土著。結合從龍山時代(前3000年始)以降,人群大遷徙融合的時代背景,古濊國內的濊人和其它可能的異質成分,都肯定是遷徙而來的,剩下的問題隻是在何時和從哪裏來,這個還是要結合考古資料,且按下不表。第四、古濊國的疆域怎麽理解。上麵談到的古濊國的地理疆域是個寬泛的概念,材料還沒有豐富到可以用類似秦漢長城和現代界碑的東西來度量邊界。為了便於理解,結合上文介紹的地理描述,我們大概可以認為在這個時間段內,古濊國北邊是不宜居住的大沼澤地帶,西邊是烏桓,西南是漢遼東郡,南邊是衛氏朝鮮和臨屯,東邊和東南靠日本海和一些瀕海的部落如沃沮,東北邊遙望下文將要論及的挹婁。第五,古濊國應該是騎牆於衛氏朝鮮及漢朝之間,曾受到衛氏有效羈縻,亦曾叛衛氏依附漢朝,但在大部分時間內,還應該是依附衛氏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