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清心寡欲真心無
(2009-04-07 18:52:42)
下一個
張三豐是明朝道士,隱居於武當山,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人。他生於元代,卒於明代,活了100多歲。由於他健身有方,終年不著棉衣,常常是“九州往來,浩乎無岸”,人稱“張半仙”,又因其不修邊幅,被稱作“張邋遢”。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為“德高壽尊之士”;明成祖朱棣又封他為“飛龍先生”。
張三豐的健身之道以“內功”著稱。所謂“內功”,就是指“以氣養性,以氣養心,以氣養身”。他的這種“內功”,與河南少林寺的拳技,互為表裏,成為中國功夫武當派別的翹楚。張三豐所倡導和追求的“內功”即“氣”,是怎樣達到健身養生的呢?
潛心戒言。張三豐說:“潛心於淵,神不外遊”,“澄心宜寡欲,養氣戒多言”。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指出的“攝生十二少”,就特地強調了“少言、少語”,要求控製自己的感情,不可使感情過分發泄。張三豐這裏所說的“神不外遊”,“養氣戒多言”,就是要求情感不能像馬那樣隨便馳騁,要寡欲,慎言,達到心靜,這就便於養氣,疏通肌理,活躍脈絡,增進健康。
靜心寡欲。人心浮躁,心事重重,追逐於紅塵利祿,自然不能養氣。隻有靜心寡欲,才能心無旁騖。因此,在練功時“眼神鼻視臍,上下相顧,心息相依”,這樣就可以降伏非份所想,摒棄各種欲念,保持心神寧靜,調節體內經絡,“心靜息自調,靜久心自定”的目的。
清心恬淡。按張三豐的“內功”要求,做到清心的前提就是寡欲,而要寡欲必須做到凝神,即精力集中。隻有做到了“凝神”,才能將馳騁的“心”收回來。為此,需要調節呼吸,達到心平氣和。這樣才能做到閉目靜心,氣定神閑,才能感受到心裏清涼恬淡,平靜如止水。
真心無妄。張三豐認為“人心有二,一真一妄”,有的人不以真心學道,“學道數月而不見其寸進”。這樣的人便無真心,“學不精,功不勤,心不清,神不真,以此之道,萬無一成”。因此,學道必須去掉虛情假意,真心向道,才會有所進取。
張三豐認為以上幾點是練就“內功”的先決條件,是養氣健身的重要內容。他說:“凡人養神養氣,神即為收氣主宰”,“收得一分氣,便得一分寶,收得十分氣,便得十分寶。”這就是凝神聚氣的真諦。他告誡世人不要追逐功利,也不應嫉妒他人富有,否則會使人心理不平衡,耿耿於懷,損傷精氣。為了讓人們都懂得養氣健身要義,他寫了這樣一首詩:“堪歎世人不學仙,四時常怕病來纏,豈知一氣原無故,氣滿身中命可延”,進一步強調了練就“內功”,“以氣養性,以氣養心,以氣養身”,對養生健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