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長院士的百歲之道
(2009-04-07 19:10:29)
下一個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最年長的院士貝時璋老先生度過了他的102歲生日。
貝時璋,一位有著卓越貢獻的細胞生物學家,他是浙江鎮海人,生於1903年,這是一位世紀老人,他在科學之路上孜孜不倦的同時,也見證了近百年來華夏民族的滄桑巨變。他於1921—1928年留學德國,獲博士學位。曆任浙江大學理學院生物係教授、係主任、理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曾任中國動物學會理事長,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自上個世紀20年代起他就一直從事實驗生物學的研究工作,並提出了細胞重建理論。
走進毛主席紀念堂,當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這位偉人遺容的時候,會看到,這麽多年過來了毛主席的遺體依然保存完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當年,貝時璋曾經為如何妥善保存毛主席的遺體做了大量的構想,並做了許多細致入微的工作,那些至關重要的細節現在看來,是成功的。
這位值得尊敬的科學家,始終生活在人們仰慕的目光裏,他是怎樣一路走來的,他的晚年生活狀況怎樣?讓我們來關注他的現實生活,他的情感世界。
貝時璋走過了漫長的人生之路,他在科學方麵的成就有目共睹,他是一個非常謙遜非常執著的老人,經曆了一個世紀的上下求索,對生命乃至活著的意義有另一番精妙的注解。貝老認為,他已經100歲了,是可以對生命的本質問題發表看法了,他覺得把天文、物理、化學、生物、哲學等學科糅合起來,才構成一個豐滿的生命,才能探討生命的本質,而這種深刻而立體的認識與年輕時是不能相比的。那時可能隻對一個單薄的獨立的生命感興趣。他一直以來都沒放棄過在細胞重建領域內的研究,他堅定地認為,眼下是生命科學全麵深入發展的時代,人類的長壽之夢可望實現,到時,人人將成為快樂的老壽星,甚至比《射雕英雄傳》中的那個老頑童還要生動、健康。
“我用自己的生命研究生命科學。”作為一位求真求實的老人,他說這話時,是有底氣的,也是他對自己學術方麵的一個回顧與總結。但他同時也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到:“自從我提出細胞重建學說以來,在這一漫長曲折的科研征途中坎坷逾半世,沒有受到學術界廣泛的嚴格的檢驗,引以為憾!”這並不矛盾,恰恰相反,這正是一位老科學家所具有的虛懷若穀的情懷。是的,他對生命科學有熱情,也有敬畏。
關於他的長壽,是沒有什麽特別的秘訣的,他不像很多人那樣迷信於什麽運動,也不練功,更別說去吃什麽保健藥物,包括在飲食上,他惟一的要求是清淡,除此而外,有什麽吃什麽,從來不挑剔。除了正常的體格檢查,他是不去醫院的,幾乎從來不打針吃藥。他一天三頓比較準時,從來不鬧什麽腸胃病,但有意思的是,他在吃飯的時候要使用兩雙筷子。他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很知足,對物質要求不高。和許多老一輩的科學家一樣,他的衣服很家常,一點不時髦。一件衣服他可以連續穿十幾年,舍不得扔掉,不到萬不得已,他不肯換新的,說是舊衣服穿慣了,覺得舒服、貼心。他還自己堅持做點家務事,這就是他的“運動”,他看作是一種趣味,也讓他暫時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片刻。
他是一位對職業有著崇高感的優秀科學家,和不少老人一樣,他早上起得很早,然後吃早飯,步行一會兒,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到實驗室,這時時針準確指向七點半。天氣如果不好,陰天或者下雨,他就提前出發,不慌不忙地去上班,不因為天氣而影響自己的工作。中午,他總是遲一點離開實驗室,這是為什麽呢?原來他覺得如果按點下班,就正好趕上交通高峰,雖然自己健康,但還是小心為好,等高峰時刻過去了,路上行人和車輛不再擁擠,他就高高興興地回家,這是保護自己的一個好方法,也能看出,他是一個對自己很客觀的老人,不爭強好勝。
雖然他已經年老,但他喜愛和年輕人相處,他有一群合作非常愉快的年輕人,他們共同在一個課題上反複研究,相交甚歡。他認為: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必須依附群體生活,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老年人離退休後,迫切希望能與知心朋友交心、溝通,一旦得到朋友的理解、信任和幫助後,能使人心裏湧起一種愉快欣慰的感覺,大腦就會分泌一種物質。這種分泌物是一種自然的鎮靜劑,能使內心獲得溫暖,解除心中的煩悶,使心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增強了人的免疫力。而性格內向,老來無所事事者,一般為孤獨寂寞所困擾。人若長期陷於寂寞的“陷阱”之中,心中有憂鬱無處傾訴,心中有苦惱無法吐露,久而久之,便會憋出病來。對於老年人來說,老友之外,還要多交“忘年交”。年輕人朝氣蓬勃,奮發向上,頭腦敏捷,接受新鮮事物快,多和年輕人交朋友,能使老年人萌發童心,可以調節心理,保持愉快心情,消除孤獨、寂寞、煩躁、憂鬱等不利於健康的情緒。
生活中,貝老是獨身,老伴過世了,貝老平時要用的書和資料都整整齊齊地碼在妻子的床上,誰也不許動,即便是孩子們也不行。倘若誰平時隨便擺什麽東西,貝老也是一定要講的,他喜歡把東西擺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他認為這就是他惟一的“怪”處了,其實他是愛過有條不紊的生活,這恐怕是長期以來對待科學的態度,很嚴謹,他把它延續到自己的生活中了。
貝老的好脾氣和對人的親和力仿佛是天生的,不管對誰,隻要是客人,是朋友,他都彬彬有禮,哪怕對方是後生晚輩,是沒有任何地位的人,他都平等相待。隻是因為耳朵聽不到小的聲音,他以為別人也聽不到,所以,總是很大聲地說話,但是那一口綿長的浙江腔,竟讓人感覺不到生硬和突兀。
談到養生,他說:“從我個人來講,長壽主要有四個方麵因素。第一,精神方麵,這裏包括兩個方麵問題:對於名利要看得淡泊,不計較名利就沒有什麽思想負擔,心寬了,心情就舒暢了。單純為了名利、為了榮譽、為了金錢就要傷腦筋,就要影響自己的健康。對事要公平,對人要厚道,不要刻薄地對待別人,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認為對得起別人了,自己也就心平氣和了,這也是長壽的修養之一。第二,身體方麵,要注意營養。吃飯要講究蛋白質、礦物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的搭配。蛋白質很重要,吃得少對腦子影響很大,腦子要用蛋白質來補,要多吃一些。油不要吃得太多,動物脂肪少吃,植物油關係不大。碳水化合物少吃一些。我一日三餐,不吃零食。早餐吃得好一點,蛋白質含量多一些;晚上吃得少一點。第三,運動方麵,要經常活動,多呼吸新鮮空氣。我經常出去走,每天要走3000步。我還要自己打掃房間做家務,什麽擦桌子、洗衣服等我都幹,連襯衫、短褲、手絹都是自己洗。”“是嗎?”我驚訝地問道,“您洗得動嗎?”“當然洗得動了。”這時,貝老伸出他的手握著我的手,自信地問我:“你看我有勁嗎?我洗得動吧!”
貝老認為,對老年人在生活及健康方麵給予適當的關懷和照顧是非常必要的,但對老年人過多幫助反而會促進他們的衰老過程。一些養老院的護理人員對老人關懷備至,老人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包括能夠自理的,如穿衣、穿鞋、梳理等都由護理員代勞,結果形成了一種依賴關係,使老人的生活失去了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無法根據個人意誌和愛好來安排生活,由此促進了身心的衰老過程。因此,應多鼓勵老年人按自己的興趣來安排日常活動,凡是老人能夠處理的事情最好讓他們自己做,能夠使老人們勤動腦筋和多動手腳,這樣對四肢骨骼和肌肉的強健大有益處,也有助於防止老年癡呆發生,有助於老人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