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由長壽將軍引發的思考

(2009-04-07 19:09:53) 下一個
120歲的長壽將軍羅結
  
   在南北朝時代,北魏有位大將軍,名叫羅結。他享年120歲。據史載,他是中國軍事史上罕見的長壽將軍。
   羅結出生於晉及十六國的代國(今山西省北部),107歲那年,太武帝命他為兵馬大元帥。此時,羅結盡管已過“期頤”之年齡,但仍然身強力壯,耳聰目明,思路敏捷,精神不衰。
  太武帝見羅結身體如此之好,頗為驚奇,很想知道內中的奧妙。有一天,太武帝早朝結束後,特地請羅結留下,兩人對酌暢談。太武帝問:“大將軍年歲幾何?”羅結回答:“末將今年107歲。”“安都鎮大將羅斤是卿何人?”答曰:“乃末將長子,剛過80歲生日。”“安東將軍羅伊利,是大將軍第幾個兒子?”答曰:“ 羅伊利是末將的孫子,已到‘花甲之年’了。”太武帝聽後,大為驚訝,感慨道:“大將軍之家,乃是將門之家,又是高壽之家。可慶可賀!朕想知道,大將軍的長壽秘訣。”羅結笑笑說:“不過是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罷了。”太武帝欣喜地說:“大將軍所言極是,世上許多美事,人們順其自然,即不欲而得;相反,如果人們過分地追求它,反而得不到手。”羅結雙手合掌叫好道:“陛下英明!您用‘順其自然’四個字,概括了一個大道理。末將多年來,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作息有時,清心寡欲,少說多做,無憂無慮……這大概就是陛下說的‘順其自然’之意吧!”
  接著,羅結又講述了他如何“順其自然”的若幹事例。在講到飲食時,羅結說:末將飲食從不挑剔,五穀雜糧,瓜果梨桃,粗茶淡飯,無所不吃,更喜獵物、野菜和野果。末將還常常以醋代酒。當然,愛吃的食物,從不多吃,更不曾過量。說到起居,羅結說:“末將起居,總是未雨綢繆,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也從不睡懶覺。 ”又說:“末將從少年起就喜鍛煉體魄,百年來總是持之以恒,操練不輟。”說到這裏,羅結微微一笑:“還有一件,難於啟齒。”太武帝爽快地說:“大將軍有話盡講,朕定會替卿保密。”
   羅結說:“末將從不曾迷戀女色,許多好心朋友,給我介紹美女小妾,都被末將一一拒絕。我與夫人親密無間,但房事從不放縱。”太武帝哈哈大笑:“朕不如卿,朕不如卿也。”
   羅結110歲時辭官歸鄉,住在朝廷為其修建的羅侯城中。其間,朝中臣吏登門請教“長壽經”者不斷,直到羅結120歲無病而終。
  
  “順其自然”方為上乘養生
  
   北魏大將軍羅結,享年120歲,這在現今社會看來也屬罕見,長壽的“秘訣”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得益於“順其自然”養生法。
  
  一、要樹立正確的養生概念
  人體有其自然的發展規律,養生之道隻有順其自然,才會有利於健康。特別是人進入老年之後,生理、心理、體質、性格、脾氣、興趣、言行等方麵。都會發生一些變化,惟有適應這些變化,不逆自然而動,才不會有損於健康。一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寫到:“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情性變異,食飲無味,寢處不安。”他告誡子孫要充分認識這些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不可錯誤地認為“大人老來惡性不可恣諫”而埋怨他,應該根據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而順其自然,“與宜常預慎之”,“不得令其意負不快”而影響健康。因為“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侵”。這就要求子孫們必須善於適應和調節老人的感情變化,“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以便順其自然,保持平和的心態。孫思邈的這種養生觀,是根據他自己的實踐、體會總結出來的,也是孫思邈長壽的寶貴經驗。
  另外在《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也指出:“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於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從理論上說明了順應時令調養生息的重要性。這種順應,不應是被動的順從,而應是主動的因勢利導,調攝養生。春夏為陽,陽生而盛,人應順應陽盛的自然特點來調攝精神形體,即所謂“春夏養陽”。秋冬為陰,陰生而盛,此時人應順應陰盛的自然特點來調攝精神形體,即所謂“秋冬養陰”。具體說來,春天是氣候溫暖的季節,陽氣初生,萬物經過“冬眠”又開始生發成長並活潑興旺,夏天是氣候炎熱的季節,陽氣旺盛,萬物繁茂,故人於春夏陽盛之時應晚睡早起,動多於靜,保持形體裝束的寬鬆狀態和輕鬆曠達、無憂無慮、心情愉悅的精神狀態,以使人體之氣適應陽氣生長的時序變化而升發成長;秋季是天地之氣由升轉降的清肅收斂的季節,宜早睡早起,安神寧心,以順應秋天的清降之氣;冬季是天氣寒冷而萬物蟄藏的季節,宜早睡晚起,以使神氣內守,而不致使陽氣受到擾動。人的精神意識活動與人體的髒腑功能息息相關,順應四時調援精神可影響內髒節律使之與外界節律協調而保持健康的狀態。如違反了正常的時間節律,將使人體的適應能力減弱,出現不同的時令性疾病。
  
  二、古人樸素的養生道理
  其實,探究起我國古老的養生學來,我倒認為源於中國古代道家的哲學思想——法於自然,返樸歸真。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體係的核心。《道德經》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認為和。”《淮南子·原道》雲:“道生一,一生二”,這裏“一”指宇宙間氣的總稱。“二”即指陰陽。《內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妙真經》雲:“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道”相當於現代哲學術語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規律”。它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所以必須循道。
  人類進化是在順應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將養生與循道,兩者應如何“相守”與“相保”,相互聯係,相互為用,二者不可偏廢的道理,早就告誡世人。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超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就是古人的養生法則。
  
  三、養生中的精神層麵
  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養生有道,“德潤身,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獨具特色的養生觀,仍激勵今人效法。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仁”的核心,仁者愛人是也!
  “養生重養德,德高壽自長”的理論已被醫學實踐所證實。養德就是注重人體精神的健康狀態——精神衛生。中醫養生曆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麵的保養。德高者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第二,具有善良的個性人格,為人正直,胸懷坦蕩,情緒樂觀,意誌堅實,感情豐富。第三,具有良好的處世能力,能正確認識自我和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誠如古訓所言:“善醫者,必先醫其心,然後醫其身。”
  隨著醫學模式和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現代健康的概念可分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即精神健康)和完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三個方麵的綜合,即全麵的健康概念。全麵正確理解精神衛生,不僅包括健康個性特征的培養,而且應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從而提高精神生活的質量。 名人順其自然的養生觀
  
  老子講:“道可道,非常道。”天下事物沒有一定之規。養生也是如此。對待他人養生的經驗應悟其妙處,而不要簡單模仿。每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各有自身獨特之處,對一個人有用的東西,未必適合於所有人。因此,中國傳統養生觀念認為:人要去掉主觀幹擾,尊重客觀反應。例如體內缺水,客觀反應是口渴。在這方麵,兒童是我們成年人的榜樣。兒童喜歡在土地上滾爬,因為這樣可以向大地釋放“靜電”。農村的孩子生病少,是接觸大自然多的緣故。現代城市大多數家庭住水泥樓房,人容易躁。兒童都喜歡在草地上翻滾,是去躁本能的反應,是回歸自然。但這種行為卻又被家長們主觀上的一個“髒”字給限製了。
  回歸自然表現在方方麵麵,靠人們去體驗。例如想吃什麽,往往正是體內需要的物質;特別想睡覺,往往是身體過於疲勞;特別喜歡一個鍛煉場所,往往是這個地方的磁場適合於你幹些自己想幹的事情。這就是養生順其自然的一種方法。觀察自然界中的天地、山水、風雨雷電、冰霜雹霧的變化,體悟客觀世界對自身的影響,了解自然的玄機,修煉之人可以做到,普通人也可以做到,隻要用心。
   報載,記者曾問及一老人的長壽秘訣。老人答曰:“一是吸煙,二是喝酒,三不鍛煉身體。”老人的言外之意,即是一切順其自然,不刻意研究養生之道,一切遵循生命的自然規律,因而能夠精神飽滿,頤養天年。
  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說:“人本於天,天本於道,道本自然,順乎自然,即是最上養生之道。”《內經》所雲上古之人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關鍵在於“法和陰陽,和於術數”,順應自然。
  人的壽命長短固然取決於遺傳基因,但與後天的保健保養之關係又尤為密切。如果先天條件好,自身又注重保養,則能益壽延年,如先天條件雖好,後天卻不斷違反生命的自然規律,則難登壽域。
  有人剛剛年逾不惑,就開始挑食,肥肉不敢吃,蛋黃不敢吃,每到吃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以這種心態欲求長壽,豈非南轅而北轍!真正的飲食養生是以符合人體正常的生理需求為基礎的,隻要脾胃功能正常,適當注意就行。若思而不食,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均會產生不良反應,導致營養不良,氣血虧乏,本元漸衰,抵抗力下降,久之易罹患多種疾病,欲圖養生反而傷了身體。
  醫聖李時珍說過:“酒,少飲則活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遣興。”酒能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散濕氣。適量飲酒能夠增強食欲,增進體質,軟化血管,對老人和心血管病患者來說,適量飲酒並非不可,應順其自然,隻是要注意不可過量。
  學界泰鬥季羨林在90華誕總結長壽之術時說:“養生無術是有術,一切順其自然為佳。”
  一代藥王孫思邈在談到養生時,特別強調了房事與養生的關係,他在《房中補益》中指出:“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強抑鬱閉之,難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濁,以致鬼病之交,損一而當百也。”意即是說,男女結合乃天然之本性,不可抑製,如果強行抑製情欲,就會違反生理常態,使人的生理和精神俱受損害。因此,正常的性生活是必要的,審慎安排,適中為度,對人的健康長壽是有益的。
  晚清重臣曾國藩就極其重視自然調養,增強自身免疫力,反對用藥妄施攻治的診療觀。曾國藩自小受祖父“不信醫”訓誡的影響,反對身體不適,動輒用丹藥治療。他說:“竊謂治身當以不藥二字為藥。”這大概是因為當時醫療條件太差,人們對庸醫誤人戒懼甚深的一種心理反映。他在寄給兒子的信中說:“爾雖體弱多病,然隻宜清淨調養,不可妄施攻治。莊生雲:‘聞在宥天下,不聞恰天下也’,東坡取此二語,以為養生之法。爾熟於小學,試取‘在宥’二字之訓詁體味一番,則知莊蘇皆有順其自然之意……”曾國藩晚年,政治思想崇尚無為,他的養生觀也崇尚無為,注重自然調養。
  記得我在五台山遊覽時,看到僧人送給我的小冊子有這樣一個佛教故事:二小僧與眾僧友一起坐地修練。忽然來了一桃販,乙僧與他僧起立觀看,甲僧端坐不動。頃刻又來一棗販,僧等又起立觀看,甲僧依然不動。最後甲僧修成正果,乙僧等一事無成。乙問甲,在外界誘惑麵前你為什麽能坐得住?甲答,我們本來沒有想在修練時吃桃或棗等雜物。來了,我也不需要它們。我和你的差別隻在於在這些分外東西麵前能夠說:我不需要。
  其實,人心的不平,往往在於不論需要不需要,人家有了,就想要。如果學會說“我不需要”,就可以擺脫很多煩惱,就會健康長壽。人若天天望長壽如大旱望雲霓,並因此去勉強自己的意誌去遵守那些一條條的養生戒律,反不如順其自然的好。但也應反對那些放縱任性的“順乎自然者”,太過和不足都不能達到平衡,要順個性而生活,隨愛惡而取舍,不逆其自然,誠為養生之道也。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