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怡然博客

觀潮起潮落灑脫,看雲卷雲舒怡然
個人資料
舒怡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位老華僑的心路曆程

(2014-02-09 18:02:17) 下一個


一位老華僑的心路曆程

舒怡然

《僑報》文學副刊, 2013731

 

    或許,徐先生真的是老了。他總是絮絮叨叨地重複同一句話:嗨,你想象不出來的,現在比我們剛來美國時,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啊!說得也是,鬥轉星移,都過了快半個世紀了,還有什麽是不曾改變的嗎?

  1949年,才20多歲的他隨國民黨撤退到了台灣。那時,他還年輕,以為靠自己的雙手,到哪都能撐起一片天。可是,他想錯了,海那邊的日子過得並不舒坦。外省人的尷尬、外鄉人的愁悶,像飄散在午夜裏的霧霾,時刻纏繞著他這個異鄉客。一個沒有金條細軟可變賣、沒有權貴富賈可仰仗、孤零零的台灣大兵,他又能如何?隻剩下望洋興歎,他買不到回程的船票。

  終於下了決心,他與幾個朋友商量好了,到太平洋那一邊,據說,那兒的光景好混,是個講究平等、自由的地方。徐先生沒太多奢望,他隻想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

  初來美國,你感到最不適的是什麽呢?我以為徐先生會說語言不通很別扭,或說吃不上地道的中國菜不爽快,哪想到他冥思一陣,竟然脫口說出:你知道嗎?那時,最難的是找個中國姑娘做太太。

  我聽了,忍不住想笑。

  是真的,到處都看不見個中國人,更別說中國女人了。徐先生認真地說。他是怕我不信。我有什麽理由不信呢?胖胖的徐太太給徐先生生養了4個兒女,她看上去像是墨西哥女人,但她告訴我說,她母親是法國人。言外之意,她自己也有著一半法國血統。說這番話時,她臉上流露出一種榮耀,大概連她自己都沒覺察到。這也是她同徐先生講話時,聲調總是高幾個分貝的原因。 潛意識真是個要命的東西,它會使人於不經意間流露出隱秘的心經。

  平日裏,徐先生和太太很少交談。偶爾談點事情,多半都是關於孩子,連家庭瑣事都談得不多。沒有交流的婚姻該是怎樣一種滋味?就如同不合腳的鞋隻有自己知道一樣吧。

  徐先生愛說話,他也不缺乏談話夥伴,但隻有跟大女兒談話,最令他開心。他那帶著濃重雲貴口音的英語,絲毫不影響他與女兒的交流。父女倆時而開懷大笑,時而輕言細語,這時的老徐便很有一些成就感了。他把初來美國時那些艱苦奮鬥史(在中餐館打工,稍有積蓄,就馬上折騰著開自己的餐館),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大女兒是他的驕傲。混血使她兼具東西方女人的美好特質,既輕盈嫵媚,又精明幹練。由於家境窮困,她沒法得到父親的資助,上大學的費用全是靠自己贏得的獎學金,還有課餘打工掙來的。典型的美國式自我奮鬥。最讓徐老先生引以為耀的,還是他女兒的婚戀。他逢人便說,看人家那白人小夥子多麽有修養,多麽懂規矩,多麽多麽……直到這會兒,徐先生才忽然發覺,自己知道的英文單詞太少,竟使語言表達變得如此貧乏。

  兩個兒子雖然不如女兒那麽讓他順心,可也不賴。他們高中畢業就參軍去了,徐先生沒那麽大能耐供養他們繼續讀書,所以,當兵算是不錯的選擇。他對孩子的要求並不高,隻要能自食其力就好。

  二兒子參加過海灣戰爭,還曾立功受獎,歸來後被選送到軍校深造。他們都比我強,徐老先生這麽說時,便拿眼看著掛在他書桌上的青天白日旗,他一定又回想起了自己曾經的軍旅生涯。

  你能想象得到嗎?那時是沒有超市的,Giant是後來才起來的。菜攤子就擺放在馬路兩邊。徐先生開始回憶過去,總是以那時起頭,他說的是1960年代的事兒。那時咱華人不能隨心所欲地買房子,有很多很多限製。那時……”他能夠一連串說出很多那時,末了,總忘不了這一句:現在比那時,可真是好太多了!

  大概這樣一番憶苦,會使他果真感悟到今天的甜頭。這也是實情,如果沒有廢除排華法案,徐先生也不可能買下好幾間投資房,那他老來的日子或許也沒這麽舒坦了。

  還有另一種對比,也曾讓徐老先生感慨無限。大陸剛剛對外開放,他就歸心似箭地趕回老家貴州,去看望那裏的父老鄉親。曾經的一別就是30載啊!

  闊別家鄉已30多年,您對家鄉最初的印象怎麽樣?徐先生長歎一聲:窮,那裏太窮了。記得我姨媽一家吃飯都還是問題。唉,現在他們也在一天天變好呢。

  我都不敢去想,若是當初沒去台灣,沒來美國,而是留在了家鄉,我這一生會是個什麽樣子?

  徐老先生常常如此感慨。是啊,這的確是個很難想象的問題。偶然是人生最難得的東西,無數個生活中的偶然鑄成了我們生命裏程的必然。那麽,我們是不是就應該坦然地接受這個必然呢?

  徐先生家對麵矗立著一座教堂,深紅色的磚牆、潔白的塔尖,極其普通的一個社區教堂。每天清晨,塔樓裏都會傳來清澈的鍾聲,好像在提醒著住在這裏的人們,新的一天開始了。每到周末,很多人湧進教堂,他們是來做禮拜的。誦經的聲浪低沉渾厚,穿越塔尖,在遼遠的天空回蕩。

  每當這時,我都感到一種徹骨的孤獨,覺得自己像一隻離群索居的孤雁。再看徐先生,坐在自家門前的陽台上,聽那鍾聲樂聲人聲。這會兒,他仿佛完全沉醉在另一個世界中了。

  問他,為什麽不去教堂?

  他說:信,是在心裏的。心踏實安穩了,信與不信就不再重要了。

  我愕然,為徐老先生的悟性。他雖然文化不高,也講不出許多大道理。他的快樂是簡單而樸實的。與自己的無數個那時比,他覺得生活水平在步步提升,這是他內心快樂的基石。想到家鄉親人的生活境況,他覺得自己已經很幸運很幸福了。

  教堂裏響起了雄渾的音樂,有種穿透心脾的力量。我忽然覺得,人信點什麽多好,信仰是心靈中一片流動的疆土,她會給漂泊的人一種精神的撫慰。這片疆土雖然不可觸及,但卻是不可摧毀的,因為它就築在人的心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舒怡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zephyr2012' 的評論 :

謝謝好評!歡迎常來啊:)
舒怡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還沒想好' 的評論 :

我也喜歡這句名言,幸福是自我知足。謝謝分享你的感悟!
很高興你喜歡我的文章:)
還沒想好 回複 悄悄話 很喜歡你的文筆, 特別是你的感悟。我也非常認同那位老人對教堂的認識。從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尋找簡單的幸福,讓平安喜樂常住自己的心裏。就如同亞裏士多德兩千多年前闡明的道理一樣:幸福是自我知足 (Happiness is Self-contentedness).
zephyr2012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好故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