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20)
2011 (77)
2014 (69)
2021 (1)
信仰是健康生活的動力
--- 關於靈魂的那些事
舒怡然
一談到信仰,人們總是自然地就聯想到宗教或政治。可是我卻越來越相信,信仰隻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我一直不知道自己這個想法是否有什麽依據,直到最近讀了鳳凰網友推介的一本書,它似乎給了我的這個想法一個最合適的詮釋。
這本書是由一位德國外科醫生 J ochen Hawlitschek 寫的《 Lifestyle Diseases 》,作者根據自己作為醫生的從業經驗,在書中著重探討了信仰與健康的關係。按照約翰醫生的觀點,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信仰、身體、及合理飲食這三者的完美結合,它們是上帝給予我們的寶貴禮物。
為什麽要把信仰放在第一位?因為信仰本身直接影響並關係到我們的身心健康。人的信仰雖然屬於意識形態層麵的東西,但現代醫學證明,它們卻以某種物質的方式與人的身體和免疫係統密切相關。對於一個正常人而言,有三種情感會妨礙人的免疫係統,它們是內疚、恐懼和抑鬱。如果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內疚、恐懼和抑鬱這三種情緒也是人的心理活動異常狀況的三種表症。它們不但會造成人的不良精神狀態,嚴重的還有可能導致器質性病變,從而對人的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約翰醫生說, “內疚,是因為你覺得你可以做得更好,因此你不原諒自己。你應該信仰上帝,上帝會原諒你,你不原諒自己的事情,上帝會原諒你。你把自己交給上帝,他會原諒你的無辜的天真與善良。”他的這番話使我想起了《牛虻》,亞瑟對牧師坦承了自己的內心世界,結果卻被出賣了,他覺得是上帝欺騙了他。這雖然僅僅是個小說虛構的故事情節,可很多年來卻一直阻隔著我對於上帝的認識。每次走過教堂,我腦海裏都會迅速地閃過牛虻的影子,這也算得上是我在信仰麵前的“牛虻情結”了。
信仰解決的是我們靈魂的問題,而教堂就是這樣一個通道,它使個人的靈魂和永恒的上帝得以溝通。西方人是把靈魂與肉體分開來看待的,肉體的健壯未必能保證靈魂的健康。肉體在世間的存在隻是一種偶然,當肉體消逝之後,靈魂可以回到上帝的樂園,與上帝一起永生。人們祈望永生,實際上是尋求靈魂的不朽,而靈魂的永生也是對生命的一種安慰。
一般人以為,靈魂是一份純粹的精神,但是,西方人的理念卻並不以為然。比如柏拉圖就把靈魂分為三個部分,即理性、嗜欲和動物的本能,它們承載於每個生命個體的“自我”之中。既然靈魂中包含著非理性的東西,所以,靈魂的去處就不隻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獄。那麽,人的靈魂是能上天堂,還是不得不下地獄,到底有沒有個標準?當然有,標準就是上帝。
上帝是人們設置的一個“至善至美”的標準,至於說上帝究竟是不是一種超自然的存在,這個問題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要從心底相信,人世間確實存在著那樣的“至善至美”。人都是不完美的,包括靈魂本身都還有動物的本性蘊含其中,這便是人的原罪。但是上帝是完美的,隻要相信了上帝,人便有了信仰。對於上帝的信仰,也就是對於至善至美標準的信仰。相信了“至善至美”的存在,評判人的靈魂真善美假惡醜就有了客觀標準。
人活在世上,很多時候會心生恐懼,恐懼多半是因為前途未卜,以及對於生命裏程中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但是,信仰能夠戰勝恐懼。當人們把在自己認知範圍內無法確定的問題,全部交付給上帝,也就是托付給了“信仰”,那麽解脫出來的是人自己,還有人的靈魂。很多時候,這聽上去有些自欺欺人,但信仰確實是人們無奈的現實選擇。
當然,人不是因為害怕經曆內疚、恐懼和抑鬱的情感體驗,才去尋找上帝的幫助,況且,即便是心中有上帝有信仰,也未必就會完全不受到內疚恐懼等心理情緒的困擾。但是,信仰至少可以給我們一種信念,使我們從靈魂的層次上相信,所有困擾我們的那些人類軟弱的心理,都是暫時的。上帝無限的光芒會照亮我們心靈的每一個角落。
信仰使人活得踏實,信仰使靈魂找到了依托,信仰使生命有了歸宿感。所以說,信仰是人們健康生活的動力,這話應該是不無道理的。
寫於 2011 年 10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