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20)
2011 (77)
2014 (69)
2021 (1)
讓心靈感受溫柔與疼痛的蛻變
---- 讀紀伯倫的《先知》
舒怡然
回想起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讀紀伯倫的散文詩,便被他那充滿智慧與哲理的詩句所震撼。印象最深的一句至今還記憶猶新:
當人們讚譽我明顯的短處,責難我內在的長處時,我感到孤獨。
紀伯倫有著一種神奇的洞察力,他總是能觸及到人心靈深處最敏感的角落,以極具穿透力的語言,
讓那種瞬間如雷電般的感覺凝固成為永恒。我覺得這就是紀伯倫有別於其他作家的地方。
第一次讀紀伯倫的《先知》,感覺它似一本心靈的“聖經”,忍不住一口氣就把它讀完了。《先知》有著一種無法抗拒的美的力量,它既熱烈深沉,又清澈平和。讀著他的這些如詩一般的句子,我內心常常湧動著一種溫柔而疼痛的感覺。正象席慕容寫的評論那樣,“在這本書裏,偉大的心靈以最單純的麵貌出現。他說的話,他用的字句都是最淺顯的,甚至,他要我們去明白的道理也是極淺顯的;而在我們進入他的世界之後,就會跟隨他,開始了一種溫柔而緩慢的蛻變。”是的,那是一種心靈感受到的蛻變,溫柔而疼痛的蛻變。
這本書的中文譯本作者王季慶女士,在《先知》中文譯本代序中這樣寫道:“《先知》是一本奇妙的著作,它滿足了個別心靈的不同需求。哲學家認為它是哲學;詩人稱它作詩。青年說:“這裏有一切蘊含在我心中的東西。”,老年人則說:“我曾不停地尋求,卻不知尋的是什麽。現在,當我垂暮之年,在這本書中,我找到了我的寶藏。”科學家和法學家也坦白承認此書給了他們很大的啟示。”
紀伯倫於一八八三年一月六日出生在黎巴嫩山地一個峽穀旁的平原上,一九三一年四月十日死在高樓林立的紐約城中。他的幼年是在“神聖的柏樹”的陰影下度過的,青年時代則是在紐約摩天樓的陰影中長成,他的個人經曆形成了他的雙重性格。十五歲時,他便以阿拉伯文第一次寫下了《先知》的稿子,後來,他又直接以英文重寫《先知》,前後總共重寫了五次,於一九二三年才出版。迄今為止,《先知》已被翻譯成了二十多種文字,再版了上百次,它成為紀伯倫的代表作。紀伯倫的散文有著詩一樣的語言,他在阿拉伯文學界創立了一種嶄新的文體,被譽為紀伯倫體 ( Gibranism )。
讀《先知》,感受到的不僅是紀伯倫展示給我們的人生智慧,同時也能強烈地感受到紀伯倫人格的魅力。他的無限的愛心和真摯的人道精神,滲透貫穿於作品的字裏行間。
紀伯倫對人生的思考有兩個最突出的特點,一是變革的精神,二是辯證的觀點。他對人生,對自我,對人與人的關係都表現出一種新型的變革的姿態。每個人都需要不斷更新,“每天在自己的靈魂中發現一個新區域”。愛情也一樣,“不能每天自我更新的愛,就變成習慣,而且終將成為奴役”。紀伯倫的辯證觀點幾乎涉及一切矛盾的對立麵,如善與惡,罪人與聖人,生命與 死亡,學說與真理,精神與物質,等等。即使對他酷愛的自由,紀伯倫也不絕對化,他看到自由本身也可能成為最沉重的桎梏,這正是他思想上不同凡響之處。
下麵是《先知》裏的一些精彩片段。
對於愛,他說:
愛不給什麽,隻給予他自己。他不取什麽,隻取自他自己。
愛不占有,也不被占有;
因為愛是自足於愛的。
對於婚姻,他說:
彼此相愛,卻不要使愛成為枷鎖:
讓愛像在你倆靈魂之岸間流動的海水。
。。。。。。
站立在一起卻不要彼此太靠近:
因為廟宇的柱子分開矗立,
橡樹和絲杉也不能在彼此的陰影中生長。
對於友誼,他說:
你的朋友是你需要的回應。
他是你的田地,你懷著愛播種,懷著感恩收成。
。。。。。。
當你與朋友分手時,不要悲傷;
因為那些你最愛慕的他內在的那些美質,可能在他不在時更為明顯,好象爬山的人在平原上看山更清楚。
對於理性與熱情,他說:
你的靈魂常是一個戰場,你的理性和判斷常在其上與你的熱情和欲望交戰。
你的理智和你的熱情是你航海靈魂的舵與帆。
如果你的帆或舵損壞了一個,你不是漂浮顛簸,就是滯留在海上。
因為單是理性支配你時,它是一種局限的力量;而熱情若不加約束,則是焚毀它自己的火。
對於快樂與悲傷,他說:
悲傷在你心中切割得愈深,你便能容納愈多的快樂。
。。。。。。
當你快樂時,深察你的內心吧。你必會發現,隻有那曾令你悲傷的,正給你快樂;
當你悲傷時,再深察你的內心吧。你必會明白,事實上你正為曾給你快樂的事物而哭泣。
紀伯倫曾說過: “ 我的生命原是兩個生命:一個生命,我用來工作,研究,與人們交往和鬥爭,窮盡人們內心的秘密;另一個生命,我把它用在遙遠的、寧靜的、嚴肅的、神奇的、劃不清時空和空間界限的地方。 ” 紀伯倫有著藝術家的悟性,他又有著詩人的智慧,用形象和寓言揭示出人生的真諦。紀伯倫始終認為思想是詩的絆腳石,對他來說, “ 詩不是觀點的表達。它是從流血的傷口或是微笑的唇間湧出的一首歌 ” 。他也的確是這樣來創作的,他的形象別致而深刻,令人難忘,人們會記住:理性是舵,激情是帆; …… 這些優美的詩篇經曆了大半個世紀,依然給人心靈帶來溫暖的撫慰與感動。紀伯倫,這位被先知塑造,又塑造了先知的人,這位自稱是一團霧的人,他為人們開辟了通向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的那條蹊徑 。
最喜歡《先知》裏的這一段,把它寫下來,作為本文的結束語吧。
不是嗎?在這世間,有誰有權利解釋一切生與死、悲與歡的奧妙呢?我們所能做的,不過隻是用語言或者用文字來表達出已經被上蒼所安排好了的情節而已,我們同時是演員也是觀眾,在唇間滔滔不絕時,心中也正在安靜地聆聽。而在某些時刻裏,正如先知所說的:
這些他以言語說了出來,但是有更多的留在他內心沒有說。因為他自己無法說出他更深的秘密。
寫於 2011 年 7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