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怡然博客

觀潮起潮落灑脫,看雲卷雲舒怡然
個人資料
舒怡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哪個國家的男人愛做家務事

(2011-05-14 03:58:13) 下一個

哪個國家的男人愛做家務事?

舒怡然

 

怎麽憑白無故會想出這樣一個問題呢?說起來事出有因。公司裏有一位韓國同事,他人挺有修養,也好相處,畢竟都是亞洲人嘛。有一天,他突然神兮兮地問我,“哎,聽說中國男人在家裏是要幫老婆做飯的,有這回事嗎?”從來沒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我一下子給蒙住了,就回答他說:“嗯,是有不少中國男人在家裏會做飯。”哪想到這位韓國老兄驚詫得搖頭晃腦,那樣子就好象不小心踩到了馬蜂窩上似的。我忍不住反問他:“那你們韓國男人呢?”他毫不遲疑地連聲說:“No No No No never!”

我相信這韓國人說的是事實。認識的韓國人不算少,在家幫助太太做事的可真是不多,這大概是韓國人的一個傳統吧。我們都知道,在傳統的中國家庭中,多半是男主外女主內,即使是做家務,也是男人幹力氣活,女人做屋裏的洗洗涮涮。可韓國卻不是這樣,舊時的朝鮮族(也叫高麗族)人,幹農活時是不分男女的。朝鮮人喜歡吃大米和糯米,而種植水稻是一項非常艱苦的農活。朝鮮女人在水田裏幹起活來,絕對不會輸給他們的男人。小學時去參加學農活動,曾親眼見識了朝鮮女人的能幹。她們大清早就頭頂瓦罐(裏麵一般裝的是水或者吃的東西),來到田間地頭,在水田裏一泡就是大半天。朝鮮族的女人們稱得上是裏裏外外一把手,她們不光要和男人一樣,奔波在外幹體力活,回到家裏還得燒飯洗碗帶孩子,一樣都不能少。

很多朝鮮族男人都有大男子主義的派頭,他們不但不屑於做家務,如果女人做不好,他們還動輒就火冒三丈。記得我們中學老師裏有一對朝鮮族夫婦,平日在學校,看那個男老師人還算和善,可聽人說他回到家,打罵他的做教師的妻子是家常便飯。為此,校長還專門找他談心,可這位男老師振振有詞地說,“我們朝鮮人和你們漢族人不一樣,我們還看不慣你們的‘妻管嚴’呢。”就這一句話,把校長噎得沒脾氣。是啊,黨有民族政策,要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特性,打罵老婆是否也算朝鮮男人的一大特長,因此校長也拿他沒辦法。

韓國男人的這種大男子主義,與其是否受過教育似乎沒太大關係,這大概是他們的民族習性。有人說,與韓國戰後一直男少女多有些關係。物以稀為貴,因為男人少,自然就被寵壞了,這好象也有點道理嗬。韓國男人不喜歡不屑於做家務事,那麽韓國女人就不得不做了,看來也不是愛做喜歡做,而是被逼無奈不得不做。

其實,有大男子主義味道的不僅是韓國人,阿拉伯人就更要厲害一些,很多印度男人也有這種傾向。據我對印度鄰居們的長期觀察,印度男人在家裏是很少做事的,即便他們的女人有份全職的工作,也不例外。

那麽美國人如何呢?看看我的鄰居,一位能幹的美國女人,她幹起事來那個猛勁兒,讓哪國女人都得刮目相看。一條街上十幾家,別人家收拾園子割草施肥,這些個髒活累活都是男人來幹,要麽就雇人來幹,唯獨她家例外。那個美國女人經常單手把著割草機,就跟玩兒似的,常常看得我瞠目結舌。我開始羨慕起她來,要是當年在中國,我敢打賭,她準能被推舉為鐵姑娘隊長。

我的一位美國朋友曾跟我說過,在七十年代以前,美國的婦女很少走出家門參加工作或社會活動。那時候美國的家庭基本上也是以“男主外,女主內”居多。始於西方的婦女解放運動,使許多婦女走出了家庭,走向了社會,進而使美國家庭的經濟格局發生了實質性改變。這也意味著有很多美國男人,開始有了一些觀念上的轉變,他們至少也意識到應該幫助太太做一些家務事了。

去年十一月的一期《時代周刊》公布了一項對美國婚姻狀況的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你認為理想的婚姻是丈夫對家庭提供財力支持,妻子照顧孩子和家務嗎?”,對於這個問題在1977年有43%的人是支持的態度,但是到了2010年隻有30%的人支持這種觀念。隨著雙收入家庭的日益增多,有越來越多的美國男人也開始加入做家務事的行列。

這樣看起來,還是中國男人腦筋轉得快。自從1949年翻開了新中國的一頁,毛澤東把婦女的地位拔高了,中國大陸實現了真正的同工同酬。對於那些雙職工家庭,丈夫和妻子共同承擔家務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了。想想看,有幾個中國男人在家裏不幫助太太做點家務事呢?尤其是當對方也是個全職工作的女人。那種百分之百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男人,畢竟是非常的少。

家務事的確是一個家庭必不可少的東西,居家過日子,就是在每天不停地演奏著鍋碗瓢盆交響曲。男人介入家務事,不僅是對家庭責任的一種體現,也是促進夫妻感情融洽不可或缺的一環。所謂夫唱婦隨,也就是體現於生活中每一件瑣屑的小事當中。參與本身也是一種快樂,沒有老公摻和的交響曲,那還演個什麽勁兒呢?

在一個家庭中,男人是否參與做家務事,是小事也不是小事。透過這一社會現象,至少能夠反映兩個方麵的社會問題,一是男人是否接受和承認男女平等這樣一種社會理念;二是人與人之間(包括男人與女人之間)的互相尊重,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標誌。

所以,這鍋碗瓢盆交響曲,雖然是在每一個家庭中演奏的,但反響出來的卻是一個社會的麵貌和人們的生活姿態。有民族的特性,也有個人人格的特性。畢竟,要想夫妻恩愛地過日子,誰能離得了這鍋碗瓢盆交響曲呢?

2011 5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