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怡然博客

觀潮起潮落灑脫,看雲卷雲舒怡然
個人資料
舒怡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由中國式“虎媽”所想到的

(2011-01-13 21:39:32) 下一個

由中國式“虎媽”所想到的

舒怡然

 

昨天的NBC早間新聞節目很特別,是對最近輿論界熱炒的中國式“虎媽”耶魯法學院教授Amy Chua的專訪。電視上的“虎媽”一點都不“虎”,她既沒有虎視眈眈的眼神,也沒有虎背熊腰的姿態。正相反,她很酷,根本不像有著兩個接近成年的女兒的媽媽。

在整個訪談節目中,Amy Chua 不斷地提及自己的書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大概也是趁機為自己的新版書做廣告吧。有趣的是,我和兒子一起收看的這個訪談節目,每天看NBC的早間新聞已經成了兒子的習慣。看罷節目,我便問他,“你覺得媽媽是那種中國式‘老虎’媽媽嗎?”我兒子想了想,說:“你還算不上整個老虎媽媽,應該是半個‘老虎’媽媽。”聽了兒子的回答,我忍不住笑了,不知不覺我已經成了半隻“老虎”了。我猜想,兒子之所以不認為我整個是個“老虎”媽媽,是因為我對他還沒那麽“嚴厲”。比如允許他有一定的時間看電視,玩電腦;帶他去參加他特別喜歡的棒球隊,占用了很多時間;彈鋼琴參加比賽是在征得他同意的前提下才報名的。說起來我們已經是很“民主”的家長了。但是,與許多美國家長比起來,我們仍不失為比較嚴格的父母。

說到美國家長,我想起了兒子的一位好朋友麥克爾,他們很要好,經常一起做作業,一起參加棒球隊。為此我認識了麥克爾的媽媽瑪麗亞,我們之間交流最多的便是孩子的教育。因為從事外交工作的緣故,瑪麗亞曾在好多國家生活過,包括韓國和日本,她的兩個大兒子接受的基礎教育都是在那裏。提起日本和韓國,瑪麗亞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的數學教育真的是棒,比美國這裏好出一大截。以至於剛回到美國時,她到處給兒子尋找課外提高班,因為同年級的數學課已經無法滿足她兒子當時達到的水平,太缺乏挑戰性。我沒去過韓國日本,不太了解那裏的基礎教育狀況,但亞洲式教育應該也相差無幾。

我們的學區因為亞裔孩子(中國和印度人)比例甚高,孩子們在學校裏感受到的競爭壓力也很大。但瑪麗亞很樂觀,她覺得競爭對孩子是件好事而不是壞事。雖說她的小兒子在學校算不上最好的,但她更喜歡讓孩子處於這種競爭的環境之中。暑假裏,她也象好多中國印度父母那樣,給麥克爾報名上數學補習班,為的是提前加強,當然也是為了不至於讓兒子落後於其他孩子。象大多數美國父母一樣,瑪麗亞凡事總是以商量的口吻征求兒子麥克爾的意見,但最終兒子總是聽從了媽媽的。

其實,象瑪麗亞這樣的美國父母也並非鳳毛麟角。每個父母都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在自己認知水平的範圍內,為自己的孩子規劃設計未來。美國人更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采用的方式也許更民主一些,而中國父母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不太在意方式方法,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有時會適得其反,所謂“好心不得好報”。

我一直以為,教育是個過程,再高深的教育理論也無法解決每個孩子的具體教育問題。人們總是講因材施教,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材”就是指天賦,隻有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天賦所在,才可以做到揚長避短,也才不至於“趕鴨子上架”。

有人說教育是鑄造人的過程,真正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使人自覺地自我“鑄造”,而不是靠別人刻意地打造。所以,啟發孩子的自我教育意識比什麽都重要。一個人,當他/她從內心深處生發出強烈的願望,想要去做成某件事,才會產生無窮的動力。

來聽聽另一位幽默的美國媽媽的名言,就更讓人忍俊不禁,這是我兒子回來講的學校裏的真實故事。音樂課上,老師問大家誰已經會彈鋼琴了,舉手的孩子幾乎都是中國人,安德森也高高地舉著手。老師有點好奇地問,“咦,你什麽時候開始學彈鋼琴的?上學期好象還沒有學。”安德森大聲回答說:“我剛學的,我媽媽說了,中國小孩都會彈鋼琴,所以我也得學會。”他的話自然引來大家的哄笑。可這笑聲的背後,不也說明了一點問題嗎?美國媽媽也在比著學習中國媽媽呢。現在我都分不清是中國人在攀比美國人,還是美國人在攀比中國人了。看來世界真的是變了,要互相交融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今天在這裏談論中國式“虎媽”,比較中西教育的差別,往大了說是在探討一種理想的教育模式。但對於每個母親而言,我們每天所麵對的是,到底該怎樣去教育我們的孩子?走中西合璧的中庸之道,是否是最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理想途徑呢?而這條途徑具體又該怎麽個走法,有共性可尋嗎?看來這還真是個問題。

在送兒子女兒去坐校車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著這個問題。望著兄妹倆向校車走去的可愛的背影,我在心裏問自己,是該做兒子喜歡的“兔”媽媽和女兒喜歡的“貓咪”媽媽呢?還是接著做我的半個“老虎”媽媽呢?

寫於2011 1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