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20)
2011 (77)
2014 (69)
2021 (1)
美國學校裏不得不入鄉隨俗的幾件事
舒怡然
對於我們這些第一代新移民來說,在美國所經曆的每一件事幾乎都是新鮮的,有些是因為個人經曆的局限,更多的則是由於中美(或者廣義點說是東西方)文化差異所致。
孩子到了入學年齡,剛進學校時,好多事對我來說都十分陌生,因為從未經曆過,每件事都象是第一次。正因為是頭一遭,注定沒有經驗,也不知道別人是如何處理的。好在孩子在學校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久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經驗。總起來說,有一個原則是必須堅守的,那就是入鄉隨俗。
入鄉隨俗,用老百姓的話說,不就是隨大流嘛,那有什麽難的?這話說起來容易,真要領略其精髓並貫徹於行動之中,還真不是那麽容易。下麵就列舉幾件在美國學校應該入鄉隨俗的事。
(一)不可思議的Fundraising (募款)活動
記得兒子剛上一年級時,有一天拿回來一個大紙口袋,裏麵裝了一本產品目錄,還有訂購單。兒子告訴我說,這是Fundraiser,老師讓我們回家去問爺爺奶奶還有街坊鄰居,看看他們需不需要買這些東西。我把那本目錄大致溜了一眼,淨是些包裝紙,禮品袋,巧克力什麽的,價格一般在十到十五美元左右。但是,那些商品若是放到商店裏賣,頂多也就是四五美元。我一下子就意識到,這是學校的PTA(Parents Teacher Associates)搞的變相募捐。我就有些搞不懂,既然目的是想籌款,還莫不如讓我們每個家長寫張支票,不就完了,何苦來費這麽大周折呢?
我知道有為數不少的人有我這樣的想法,其實這就是老外了,因為這可算得上是美國學校的一個習俗。甭管你怎麽理解Fundraising這種活動,它已經成為學校運作資金的來源之一。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都有這類募款活動,而且,公立學校搞得更加名正言順。大概是覺得你孩子來上學,也沒交學費(盡管你可能會認為我已經繳納州稅了),搞些小型捐款活動,也在情理之中吧。
遇到了Fundraising咋辦呢?當然是買東西捐款了。想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在中國,左鄰右舍絕對不可以去打擾,人家也有孩子要Fundraising,怎麽可以轉嫁於人呢?所以,就隻有自己買單了。第一年我買了好多禮品包裝紙,夠用幾年的了。到了第二年,我就琢磨能不能買點別的。果然有其他選項,可以訂雜誌。於是訂了兩年的《時代周刊》。越到後來越不知道買啥,該買的都買完了。
不過近兩年來,募款活動又有了新的動向。許多網絡公司取代了以前那些營銷Fundraiser 產品的公司,他們不失時機地推出了更現代更與時俱進的募款方式,並把這些新方式推廣到學校。比如,讓學生到他們的網站注冊,建立自己的帳號,然後搞有獎募捐。由學生自己選擇準備fundraising的數量,捐款多少直接與獎品掛鉤。到了真正兌現那一天,凡是注冊的學生,均得到一件印有標誌的T恤衫,然後參加跑步或其他健身活動。孩子當時跑多少圈直接關聯到捐款的數量。這種新穎的募款方式,使學校的PTA輕而易舉地就募得了很多款。真堪稱是網絡公司與PTA聯手打造的新舉措。
由Fundraising活動募來的款項,基本上是由PTA掌控,很大一部分也都是用於改善學校教學的必備設施,可以說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比如,前兩年我兒子的學校為了購置足夠的Smart Board,就曾經大力募捐,因為郡裏的教育撥款是不足以用來做這種“奢侈”的設施更新的。
據我所知,對於公立學校的這種募款手段,很多家長都頗有微詞。但是,每年的Fundraising已經成為學校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改變的隻是形式而已。既然已成定局,作為家長就該采取正麵的態度。因為捐款的數量並不大,不能因為我們的負麵姿態,讓孩子在學校感到窘迫。就象前麵提到的網上募捐方式,如果你不讓孩子參與,在學校他/她就會顯得非常孤立和另類,眼睜睜地看著別人穿著嶄新的T恤衫跑步,自己卻不得不站在一邊,心裏的滋味可想而知。所以,入鄉隨俗無疑是比較正確的選擇了。
(二)非買不可的頭像照
每年秋季一開學,學校裏都會組織給學生拍照,其目的是為了製作Year Book(年度學生紀念冊)。學校請來了專業攝影studio的攝影人員給每個學生照大頭像,照完之後,放到當年的Year Book裏。學生也可以買一套,給自己留個紀念。一般來說,一套照片最便宜也要將近二十美元。有些家長就犯嘀咕了,現在誰家沒有數碼相機,到外麵商店打印照片,一張才十多美分。這樣想來,幹嘛要跟 攝影沙龍買照片呢?
在這樁事上,我的想法是最好還是給孩子買上一套照片,不為別的,就為了孩子有份高興的心情,和不被視為另類的感覺。聽我兒子講,每次照相,老師都把同學分成兩隊,一隊是花錢買了照片的,另一隊是隻照相不要照片的。孩子大了也漸漸明白了這其中的涵義。我們破費二十幾塊錢是小事,可是自己孩子在學校的感覺比什麽都重要。當然,每位家長心裏都明白,買照片無非是PTA和studio聯手搞的另一種募款活動,利益分成。可是有的時候,還是難得糊塗一些吧!
其實,每年保留一份孩子的近照,以後翻開看看,還是蠻不錯的感覺。我時常看看兒子女兒的大頭像,從三歲在幼兒園的一直到現在,那模樣每年都有些許變化,但總還是看得出小時候的影子。照片就是留給未來的回憶啊,所以,這入鄉隨俗的舉動還是很值得的,不是嗎?
(三)給老師送“集體”禮
馬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聖誕節了,每年在這個最隆重的節日期間,學生會以各種方式來表達對老師的感謝和祝福。而給老師買禮物是最直接方便的形式了。咱中國人一向有尊師的傳統,給老師買點小禮物應該是沒什麽躊躇的。可美國學校裏,最盛行的一種方式是買集體禮,按中國的話說就是湊份子。班級裏一般是由Room Parents出麵張羅,給每個人發e-mail,收錢,然後征求老師的意見,或是買禮品卡,或是買實物。
這樣一來,就有人想不通了,為什麽要把錢給Room Parents,那樣的話,老師不是隻感謝他/她一個人了嗎?當然不排除會有這類情況,但是在這件事上,最好還是隨大流比較好。因為也不是什麽大錢,隻不過是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老師的感激和敬意。當然,如果你特別在意,也可以選擇自己單獨贈送老師禮物,尤其是當你覺得應該更特殊地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感謝與敬意的話。
我自己也曾經做過一年的Room Mom,想起來也很辛苦,有時還費力不討好。有了這種感受和經曆,我總是積極支持Room Parents的工作,包括去孩子班上幫忙,野營(Field Trip)時去做陪隊,等等。。。
上麵說的這些事,看上去都是些瑣屑的小事。可是,不能因為事兒小就不引起重視,處理不好,真的會因小失大呢。從大的方麵著眼,華人在美國,畢竟屬於少數族裔,我們的所作所為,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民族的形象,反映了民族的素質。若是從我們自身利益和孩子的感受為出發點來考慮問題,那就更應該入鄉隨俗了。這不光是要不要麵子的事兒,而是關乎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大事。為了孩子,要這個麵子也值。
想想自己當年都未能免俗地跟風來到美國,今天,又為什麽不能再“俗”一把,徹底地做到入鄉隨俗呢?
寫於2010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