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美國夢的困境與挑戰
舒怡然
“美國夢”這個詞是在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被創造出來的,曆史學家詹姆斯.亞當斯(James T. Adams)在1931 年寫《美國史詩》時,原本是想把書名叫作《美國夢》,但是卻遭到出版商的強烈反對。出版商的理由是,想想看誰會花 $3.50 去買一本關於“夢”的書呢?然而,亞當斯不遺餘力從不間斷地推銷使用他的“美國夢”一詞,以致使它最終成為一個特定詞匯為美國人所接受。按照亞當斯的理念所詮釋的美國夢,就是一種為各個階層的所有公民所擁有的更好,更富有和更幸福的生活,美國夢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思想和福祉所作出的最偉大的貢獻。這一夢想或希望已經呈現在我們麵前,從此我們將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每一代人都會看到普通美國人的崛起,從而將“美國夢”從壓製它的那些力量下拯救出來。
美國夢,多麽富有魅力的一個詞匯,說起我對它最初的感性認識,那還是九十年代中期我剛來美國的時候。記得第一次接受邀請接連到四五位美國人家裏作客,應該說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美國人,一般是丈夫在公司裏供職,太太則呆在家裏料理家務。他們都住著傳統的美國式大房子,有車庫,有自家的鍋爐可以隨時提供熱水,有寬大的園子(因為是在中部),有的還帶遊泳池和自造的簡易高爾夫球場。那時的我真有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不是咱眼皮子淺,是那些東西實在是很吸引人。這就是美國人的生活,確切地說,是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我在心裏暗暗地做著對比,將美國人所擁有的生活與我的那些同是人到中年的中國同事們的生活加以對比,我感到在這兩者之間,隔著至少二三十年的距離,也許還不止,說天壤之別也許並不為過。
說穿了,所謂美國夢就是平民的夢想。如果說歐洲文明產生了世界上最偉大的聖殿,那麽,美國人則締造了一個充滿樂觀向上的國度,生活在其中的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人民過著富足殷實的生活。這就是現代版的美國式清明上河圖。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令世界上許多人心向往之的美國夢,隨著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和伴之其後的經濟衰退,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風雨飄搖之中。連續十六個月高居不下的失業率使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失去了本來就少有的耐心。一些經濟學專家指出,美國人有足夠的理由焦慮,因為現在美國人所擔憂的已經不是短期內的經濟滑坡,而是長期的經濟衰退。而這種衰退是由於一種結構性的改變所誘發的,它直接影響了一般美國人的工作機會與工資。更為嚴重的是,它業已構成了對於平民美國夢的威脅。
當你環顧一下周圍的日常生活,當你將今天同昨天加以對比,就不難發現,有兩個不可忽視的東西正在改變著美國人的生活,同時也在改變著整個世界,那就是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和全球經濟的一體化。而這兩點恰恰正是那些著名的美國企業沾沾自喜所標榜的成功經驗。
毫無疑問,技術革新永遠是企業成長發展的源動力。然而不幸的是,人們通過付出艱辛的腦力勞動所換來的科技成果,同時也為他們將來某個時候的失業奠定了基石。你也許會問,有那麽嚴重嗎?事實勝於雄辯。
當傳統的印刷出版業被無紙件電子版(光盤)係統所取代,它便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獲取文獻(包括科技文獻和專利文獻)的途徑。從這一巨大的科技進步中受益的除了文獻使用者(讀者)外,無疑就是出版商本身了,它實現了以最小的消耗得到了最高的利潤。那麽有沒有受害者呢?首先,出版業自身不再需要那麽多勞力去做艱苦的紙件出版了,很多人便會失去工作;其次,互聯網的發達改變了人們之間傳遞文獻的途徑,一個電郵(Email)外加附件便解決了所有問題,省去了經Fedex或UPS郵寄的麻煩,這當然給以包裹郵寄業務為主的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衝擊,裁員就是勢在必行的了。而這一技術的發展給各個領域行業帶來的衝擊還遠不止於此。
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展,愈來愈多的人喜歡網上購物,它省時省力省錢(去商場購物的汽油錢)。實現網上購物得力於商務方法(business method)軟件及其配套設施的不斷開發,其受益人自然是廣大消費者,但同時應該看到,這種購物方式的改變,對那些零售商店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和挑戰。有人開玩笑地說,現在的Best Buy已經變成了商品展覽館,人們去那裏,不過是想看看樣品,然後回家到網上訂購。真是樂壞了亞馬遜(Amazon)和易貝(e-Bay),倒閉了Circuit City,幾家歡喜幾家愁啊。其實,能上網購買的還不僅僅是貨物商品,還有服務,比如訂機票,旅館,租車,買門票,等等,等等。要想出門旅遊,不再需要旅遊公司和代理人,上網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何樂而不為呢?苦就苦了那些專門靠這些服務項目掙錢的旅遊代理機構或公司。
無需再多舉例,已經能夠清楚地說明,技術革新的確已經使許多美國人失去了工作,可怕的是,這種失去並非暫時的,而是永久性的。有些行當業已消失或是正在消失。就象八十年代看著名的話劇《一個美國推銷員之死》,再看今天的美國,還需要多少那樣的推銷員呢?
談到全球一體化,人們腦海中會即刻閃現出中國和印度。沒錯,由於中國和印度的加入,使得整個世界的貿易格局發生了深刻的改變。這兩個國家象巨大的磁石,吸引著無數的企業去投資建廠賺大錢。看看S&P 500強企業中,其46%的利潤來源是美國之外。比如可口可樂近80%的產值來自國外。正如它的CEO肯特先生所言,“我們是名副其實的全球化公司,隻不過是總部設在亞特蘭大而已。”
由於中國和印度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廉價勞動力,使得越來越多的公司到那裏投資。現在已經不是勞力外流,實際上是資本在外流。資本和技術是可流動的,而美國人卻隻能呆在美國。美國是世界上高工資的國家之一,這就使美國中產階級的工薪階層不但無法從技術革新和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受益,反而在這個過程中淪為受害者。
美國一直是一個鼓勵消費的國家。早在五十年代,其個人消費占美國GDP的60%-65%,到了2001 年,其個人消費已經增長到占GDP的70%,而且一直居高不下。更為不幸的是,這種消費的增長並不是因為工資增長觸發的,而是由於貸款的增加所帶來的。現在平均每個美國家庭都有不少於13 張信用卡。家庭債務已經從1974 年的$680 億,上升到2008 年的$14萬億。這種生活模式也同樣被美國政府所采用,所以美國才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
任何一個正視現實的美國人都會有這種危機感,就是美國夢的危機。所以有人打出口號來,要重建美國夢。 緊接著的問題就是,如何重建美國夢?有經濟學家指出,重建美國夢的關鍵需要美國人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從消費轉向投資。常識告訴我們,隻有投資新興工業或對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才有可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然而,投資開發技術就沒有任何挑戰了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有,而且更大。筆者認為這種挑戰主要來自下麵幾個方麵。第一,全球性的競爭,使美國變得並非是公司首選的最佳投資地。看看這個例子,一輛類似於奔馳(Mercedes-Benz)Smart 的小型轎車,在印度生產隻需花費$2,400,而同樣的車在美國生產則需花費$22,000。這樣巨大的投資懸殊,即使是傻瓜也會選擇到印度去建廠。事實上,由Tata Motors 生產的Nano 在不久的將來就要投放美國市場,據悉零售價隻有$7,000。
第二,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使得對於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大打折扣。熟悉西方企業經營理念的人都知道,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知識產權的競爭。任何一個美國企業無論大小,都會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在專利技術的開發和保護上。然而,網絡的興起和發達,使競爭者們能夠以最快的方式獲取專利信息,了解競爭對手的知識產權策略,從而調整自己的產品規劃設計。尤其是對於某些短線產品,如電子產品而言,還沒有等到享用專利權,就又需要更新了,因為對手逼得太緊,不改進就會被仿效,市場競爭力自然就會下降。更不要說那些一貫喜歡山寨別人新技術的企業,他們總是虎視眈眈地盯著市場,專門山寨美國某些大公司的產品。當然,被侵權一方可以訴諸於法律,然而,冗長的法律程序還是會拖得你筋疲力盡。想想那些辛苦投資搞研發的企業,最終卻沒有得到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那麽投資的熱情和幹勁又在哪兒呢?
第三,政府在法律法規上適度的參與是確保投資人利益的關鍵。就拿製藥業來說,公司為開發研製出一個新藥,一般都需要付出上億的投資,從化合物的初期篩選,一直到動物臨床試驗,經過Phase I-IV,提交給FDA等待審核批準,才能最終上市。然而,醫生是否給病人使用新藥(brand new),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病人所用的醫療保險。隨著新藥價格的不斷提高,很多保險公司並不能全部支付這筆費用,病人需要自己掏腰包來買單。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就不敢貿然給病人開新藥,除非萬不得已。實際上很多新藥的問世,也隻是給醫生提供了一個額外的選擇而已,老藥(generic)照樣管用。這樣的結果就是,製藥公司研製出的新藥並沒有被充分利用,其投資得不到有效的回報,自然會導致一種惡性循環,誰還有動力去研發新產品呢?沒有大量的R&D的投資,製藥廠又哪來的就業機會呢?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在法律法規上,若能夠在保險業與製藥業之間發揮協調作用,就會使事態向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僅從以上三點就可看出,重建美國夢並非輕而易舉的事。
雖說美國夢是平民夢,那是僅僅以美國自己為參照係。如果把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水準,放在世界大舞台上去比較,那麽,美國夢式的生活依然稱得上是豪華生活。要維持這樣一種生活,需要付出昂貴的代價,這是美國人直到今天才有所領悟的。
如果把世界經濟比作一碗湯的話,這湯的濃度是並不均勻的。當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也試圖追求過上和美國人一樣的生活時,那麽,這碗湯就要發生拉平效應和提升效應。其最終結果,是要使整碗湯的濃度達到均勻一致。所以,美國夢已經不僅僅是美國人在做。當世界上人人都開始做美國夢時,那麽美國人產生憂患意識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寫於2010 年 11 月 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