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怡然博客

觀潮起潮落灑脫,看雲卷雲舒怡然
個人資料
舒怡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七夕節想起了浪漫的婚紗照

(2010-08-16 06:21:41) 下一個

七夕節想起了浪漫的婚紗照

 

女人出嫁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新娘嫁妝自然是少不了的。那潔白的婚紗是每位新娘都心向往之的盛裝。可是,在我們那個年代的中國,別說穿婚紗,很多人恐怕連見都沒見過。

我們的父母,他們結婚時穿的什麽,有結婚照為證。一般新郎是穿中山裝,新娘則相對隨便一些,隻要好看幹淨就行,要是看到一個穿布拉吉(俄語,連衣裙的意思)的新娘,那一定是位浪漫的女子了。那時的結婚照也很有特色,一般是男女並排而坐,不分上下,大概是為了體現男女平等吧。

印象中一直到了八十年代,婚紗才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但那多半也是在影視劇裏或在照相館裏,結婚迎娶新娘還是沒什麽人穿婚紗。新婚大喜,婚紗照總是要拍的。那時,在北京王府井中國照相館的櫥窗裏,擺放著大幅彩色婚紗豔照,挺吸引人。一般是將新郎新娘肩並肩地排好,身後是一個假的布景,大多是宮殿花園什麽的。新郎穿一件燕尾服,新娘穿一件長長的倚地白色婚紗,當然這些行頭都是照相館的,也不曉得被多少對新人穿過了。如果你願意,可以另外再加拍一張新郎新娘的大頭照,倆人靠得很近,以示親密無間。這種婚紗照總給人一種古板的感覺,沒有多少創意,不過是為了照張照片留個紀念而已,和藝術性美感真的沾不上邊。

我第一次看到很有些藝術性的婚紗照,是我的好友從美國回國,她新婚燕爾,在紐約拍了幾套婚紗照。說一套是因為這裏麵還蠻有講究的,據女友說,每一套都有不同的主題和布景,穿的婚紗顏色式樣不同,連新娘的發型也要做相應的變化。記得她就拍了“藍色的海洋”,“粉紅的記憶”,“銀色月光”,和“浪漫同行”等好幾個係列。看了她的婚紗照,感覺真的是不一樣,奇哉!美哉!最令人驚歎的是新娘的化妝,愣是把我的女友,一個相貌平常的人,化得也有了幾分明星的模樣。而且,新郎和新娘的作姿設計得花樣繁多,跟電影鏡頭似的,既有溫馨浪漫的,也有熱情奔放的,情調別致典雅,令人過目難忘。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北京的街頭也悄悄地流行起了藝術婚紗照。據說最早的幾家是台灣人開的,生意興隆,後來就遍地開花了。記得比較有名氣的有,西單的“巴黎”,東單的“皇宮”,長安街上的“經典”,東四的“老麥”等等。要價也都不菲,一般要兩三千塊人民幣,貴點的都到了四五千塊呢。

去拍照的除了新婚伴侶,還有很多已婚伉儷。你若問,都結過婚了,還去幹嘛?補照啊。你別說,還真的興起了一股風潮,補拍藝術婚紗照。人們對於美和浪漫的追求,讓商家們又大賺了一筆。

我那會兒剛好從美國探親回去,終於也禁不住這美的誘惑,決定和老公去拍這藝術婚紗照。唉,回想起來可真夠折騰人的,光是化妝就足足用了近兩個小時。男士化妝及其簡單,如果你長得沒什麽大缺欠,基本上就不用化了。麻煩的就是女士,先是梳理頭發,做發髻,之後粉底霜就要打兩遍,不光是臉上,連胳膊上都得上妝,不然的話,怕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再往後就是描眉化眼,一道工序都不能少。心裏直後悔,早知道如此麻煩,就不來拍什麽藝術照了。更要命的是,每個布景前都得換不同的婚紗,據說是與背景相匹配。接下去就該拍照了吧,這擺姿勢就更是難為人了,一個動作你得在那僵硬地停好久,臉上還得保持著甜美自然的微笑。那次,可足足地讓我體會了一把做演員的滋味了。

那句俗話說得不錯,功夫不負苦心人啊。等到照片出來一看,就把照相時遭的那份洋罪忘到九霄雲外了。最精彩的是把那一張張照片鑲嵌到一本藝術化的影集中,每一頁上都配有詩畫,很有一番意境。再加上一幅製作精美的油畫式大特寫,真的讓你盡情地品嚐了一番明星新娘的滋味。

照片是留給未來的回憶,而婚紗照更會使人想起新婚的那些甜蜜日子,所以,去拍個婚紗照,給未來留下美好的回憶,無論如何都是值得的。

七夕節裏翻開昔日的相冊,不免由衷地感懷那些逝去的歲月。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2010 8 1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