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怡然博客

觀潮起潮落灑脫,看雲卷雲舒怡然
個人資料
舒怡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音樂是一門心情的藝術

(2010-04-26 11:42:33) 下一個

音樂是一門心情的藝術

 

“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情。”這是黑格爾在其《美學》文集第三卷(上)在論述浪漫型藝術---音樂中提出的觀點。

說音樂是心情的藝術,主要是就音樂對於欣賞者的效果而言。通過音樂打動的正是最深刻的主體(即人)的內心世界。這是由音樂自身的特殊屬性決定的。從對音樂與繪畫的審美經驗的對比中就可見出分曉。

繪畫固然也可以借助於所描繪的人物的表情或景物的形狀和色彩來表現畫家的情趣情調和心靈的衝突,並把這種感覺傳達給觀賞者。盡管我們可以把自己沉浸到一幅畫的情境中,欣賞它並達到忘我的境界,但這不會改變一個事實,即這類藝術作品始終還是處在被觀賞的地位。然而在音樂中,這種主客體的差別消失了。音樂的內容自身就具有主體性,音樂的表現不是也不可能把其內容轉化成一種在空間能夠持久存在的客觀事物,音樂它隻能寄托在主體(人)的內心世界中,並且也隻有通過主體的內心世界的活動才得以被感受。藉以表達音樂的聲音,它隨生隨滅。我們的聽覺感到它了,所產生的印象刻在心裏,聲音的餘韻隻能在心靈的深處蕩漾。

音樂是怎樣對單純的心情發揮效力的呢?欣賞音樂既不能單憑抽象的理性知解力,也不可隻用零散的感性知覺力。音樂作用於人的是人的內心世界最為敏感的領域,音樂促使人的心情和神智,亦即單純的精神凝聚中心,處於一種積極的運動狀態。這正是音樂對人的心理狀態的作用。

音樂所表現的內容既然是人的內心生活本身,而它所用的聲音又是不宜於造成一種空間形象,是在感性存在中隨生隨滅的,所以音樂憑聲音的運動,直接滲透到一切心靈運動的內在發源地。音樂占據了人的情感意識,使這種意識不再和審視的對象(即音樂本身)相對立。情感意識就這樣失去了自由,而被卷到了聲音的激流中。所以才會有欣賞者隨著音樂的節奏,旋律或和聲,而產生的心緒的起伏激蕩。

當然,也存在兩種特殊的情況。如果音樂缺乏深刻的內容或對靈魂深處的表現,我們可能隻欣賞純感性的悅耳的聲響,而無法引起任何心靈的感動;或者隻憑我們理性的知解力去領悟音調的和諧,曲式的起承轉合等音樂的技巧,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與音樂沒有發生共鳴。

從這個意義上講,作曲家的創作麵對的就是人類的心靈,而樂曲作為發自內心的純粹聲響,由於賦予了人的心靈格調與情調,使其成為具有靈魂的音樂。聲音作為表現音樂的載體,隻有當把一種感情納入其中,再把它鳴放出來,才能成為真正意味深永的音樂作品。

音樂作為一種美的藝術,它既須要滿足人的精神索求,更要節製情感本身以及它們的表現形式。音樂不能僅僅按照情緒的自然迸發去表現情感,而一定要以一種藝術的方式抑揚頓挫地表達出來。這樣才會創造出理想完美的音樂。

正是因為音樂是一種心情的藝術,所以同一部音樂作品,不同的人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因為人與人的心靈感悟力和心智理解力是很不相同的。就一個人而言,在不同的時候聽同一部音樂作品,有時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這與人當時的情緒,心境及心理狀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音樂的無窮的魅力也許就應該歸宿於它是一門心情的藝術。

寫於2010 42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