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納爾遜時代的英國皇家海軍 (圖)

(2004-06-14 16:15:01) 下一個



圖1. 英艦“勝利”號的剖麵圖 圖2. “勝利”號上的32磅火炮 圖3. “勝利”號上的64磅短筒火炮 拿破侖戰爭是英國皇家海軍的最後一次嚴峻考驗。1815年以後的一百年間,皇家海軍傲視群雄,而大英帝國的海上霸主地位無人能夠撼動。 拿破侖戰爭前夕,英國與法國及其盟友西班牙展開了一場造艦競賽。1780年到1790年,英國新造戰艦總噸位達8萬噸,而法國、西班牙針鋒相對,各造了5萬和4萬噸,而且單個戰艦比英國更大,裝備火炮數量更多。比如這個時期英國的一級戰列艦裝備艦炮110門,法國同一級別的戰艦有炮118門,而西班牙著名戰列艦“特力尼達”號(Santissima Trinidad)有四層火炮甲板,共裝備艦炮130門。到戰爭爆發前夕,英國皇家海軍的總噸位為33萬噸,而法國、西班牙合起來有42萬噸。拿破侖戰爭中法西聯合艦隊雖有數量優勢依然屢戰屢敗,證明了英國皇家海軍的素質和戰術遠遠優於法、西海軍。 1. 戰艦 英國皇家海軍這個時期的戰艦分為六個級別,隻有前三個級別稱為“戰列艦”(Ship of the Line)。1794年,英國皇家海軍一共有戰列艦85艘,到1815年,戰列艦增加到99艘。 一級戰列艦(1st Rate Ship of the Line)平均噸位2,500噸,定員850人,有三層火炮甲板(Gun Deck),裝備火炮100門以上。通常是底層配置32磅火炮,中層24磅火炮,上層12磅火炮。1794年的時候,英國皇家海軍有一級戰列艦5艘,全部裝備100門大炮。納爾遜在特拉法加海戰中的旗艦“勝利”號就是一級戰列艦。1815年,一級戰列艦增加到7艘。 二級戰列艦(2nd Rate Ship of the Line)平均2,200噸,定員750人,也是三層火炮甲板,裝備火炮在90到98門之間,配置與一級戰列艦相同。1794年英國皇家海軍有二級戰列艦9艘,其中7艘裝備98門火炮,兩艘裝備90門火炮。二級戰列艦到1815年減少至5艘。 三級戰列艦(3rd Rate Ship of the Line)平均1,750噸,定員650人,兩層火炮甲板,裝備火炮在64到84門之間,以74門炮的戰艦為例,通常包括32磅火炮28門,18磅火炮28門,以及9磅火炮18門。三級戰列艦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1794年時有71艘,其中51艘裝備74門火炮。三級戰列艦到1815年劇增至87艘。 另外英國皇家海軍還有四、五、六級戰艦50艘,包括巡洋艦(Frigate)和其他炮艦,巡洋艦是一種單層火炮甲板的炮艦,裝備20到40門火炮,速度很快,通常執行偵察和護航的任務。 74門炮的戰列艦逐漸被認為是最經濟實用的艦種,英國1805年所建的新艦中75%是這種戰艦。兩層火炮甲板的戰艦脫穎而出,是無數次海戰自然選擇的結果。由於木製戰艦結構上的限製,要增強火力隻能在戰艦的高度上做文章,也就是增加火炮甲板的層數。三層火炮甲板的戰艦由於重心高,不得不使用大量壓艙物保證穩定性,於是嚴重影響了戰艦的速度和機動能力。加之3艘一、二級戰列艦的造價大概相當於4艘三級戰列艦的造價,英國皇家海軍自然願意多造三級戰列艦以保證海戰中有足夠的機動兵力。 英國戰艦的壽命相當長,原因在於英國人對造船材料和工藝精益求精,再加上海戰中鮮有敗績。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戰中,英國戰艦的平均年齡是17歲,其中幾支主力艦年齡超過40歲,比如100門炮的“不列顛尼亞”號(Britannia)已經43歲,而勝利號也有40歲。相比起來,特拉法加海戰中的法國戰艦都相當年輕,這大概是法國海軍屢戰屢敗,戰損率居高不下的緣故。比如1790-1800的十年間,法國海軍被擊沉、俘虜戰列艦48艘,巡洋艦(Frigates)53艘。 籌建和維持一支海軍相當昂貴,而且耗費往往隨著戰爭的進程而飛漲。1800年,英國一艘戰列艦的造價大約每一個噸位21英鎊,到1805年就漲到35英鎊。勝利號戰列艦造價加上全套裝備,花費10萬英鎊。1795年英國皇家海軍軍費625萬英鎊,到1805年就飛漲到1,500萬英鎊。相比起來,皇家海軍1905年的軍費也才3,500萬英鎊,而此時英國海軍的主力戰艦幾乎都是萬噸以上的裝甲戰列艦,而且正和德國搞建造“無畏艦”的競賽。 2. 火炮 納爾遜時代的艦炮在基本構造上和二百多年前的德雷克時代沒有太大的區別,由青銅或鐵鑄造,炮口裝填,發射實心球形彈丸。十八世紀以前,由於青銅比鐵輕,容易鑄造,而且經久耐用,是製造火炮的主要材料。進入十八世紀,各國都大規模擴建海軍,使得艦炮的需求暴增。因為鐵的成本隻及銅的五分之一,所以鐵炮逐漸替代了青銅炮,成為各國戰艦的標準裝備。英國鑄造的鐵炮質量首屈一指,在歐洲大陸價格往往高出當地鐵炮四、五倍。英國鑄鐵工藝先進由來已久。英國銅礦資源貧乏,嚴重依賴歐洲大陸進口。亨利八世認識到這個戰略弱點,於是下決心另辟蹊徑,大力發展鑄鐵技術。從伊麗莎白女王時代開始,英國的鐵炮就享譽歐洲,除了份量稍重以外,質量並不亞於同時期的青銅炮。 英國皇家海軍此時裝備的火炮,以彈丸的重量劃分,主要是9磅、12磅、18磅、24磅和32磅五種火炮,口徑分別為10.4厘米、11.5厘米、13.1厘米、14.4厘米和15.9厘米。戰爭初期裝備的一批42磅重炮(口徑17.4厘米),因為射速較慢,逐漸被淘汰。五種火炮的長度相仿,都在2.7米左右,但重量相差很大,其中12磅火炮重一噸半,24磅火炮重兩噸,而32磅火炮則重達兩噸半。 這個時期火炮的射程並不遠,以24磅或32磅火炮為例,射角4度時,射程可達1,350米;射角抬高到8度時,可及2,250米。在100米的距離上,24磅炮發射的實心炮彈能夠穿透5英尺厚的橡木。真正的海戰中,雙方往往在一、兩百米的距離內以水平射角快速發射,這時射速比射程重要得多。英國皇家海軍非常重視炮手的操練,英國艦炮的射速能夠達到一分鍾一發,大概比法國艦炮快兩倍。近戰中炮手往往一次發射兩、三個彈丸,或實心彈加霰彈,以求最大的破壞效果。 這個時期炮彈的種類,除了通常的實心彈以外,還有霰彈(Canister Shots)和鏈彈(Chain Shot) 等幾種。霰彈其實是一個鐵皮桶,裏麵裝填數十顆鉛彈,鐵皮桶出膛即分解,於是數十顆鉛彈向前以扇麵飛行。霰彈的主要作用是殺傷人員。鏈彈是鐵鏈相連的兩顆實心彈,主要用於破壞桅杆和風帆。此時空心裝藥的榴彈已經裝備英國陸軍,但由於碰炸引信不可靠,一直到鴉片戰爭前夕才正式裝備皇家海軍。 拿破侖戰爭時期英國艦炮的一個重要改進是燧發機(Flintlock)的使用。海戰中戰艦船身的晃動使得瞄準困難,燧發機的優越之處在於沒有發射延遲,而普通引信通常需要幾秒鍾的時間才能引爆發射藥。這樣英國炮手瞄準以後可以立刻發射,大大提高了命中率。另外一項革新是短身管火炮(Carronade)的發明。短身管火炮最早出現於1782年的一次海戰中,炮身隻有一米半長,主要用於近戰。由於炮身短,這種火炮重量相對較輕,32磅短炮隻和6磅長炮一樣重。到拿破侖戰爭時期,英國皇家海軍的戰艦都裝備有十幾門短炮。 3. 戰略和戰術 海軍和陸軍的作用截然不同。英國海軍史學家科貝爵士(Sir Julian Corbett,1854-1922) 就指出,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戰對拿破侖戰爭的直接影響相當微小,而1806年拿破侖指揮的耶拿戰役導致了普魯士政權的垮台。陸戰可以是決定性的,但海戰則肯定是消耗性的。海軍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戰略方麵。特拉法加海戰以後,英國牢牢地控製了製海權,對法國進行孤立和封鎖,通過皇家海軍和法國展開一場曠日持久的經濟消耗戰。拿破侖為了打破這個封鎖,苦心經營“大陸體係”,企圖孤立英國。為了強迫歐洲國家加入這個體係,拿破侖先後對西班牙和俄羅斯用兵,最終導致了其帝國的崩潰。 在戰術方麵,十七世紀以荷蘭為代表的新興海上強國仍然鍾情於近距離混戰(Mêlée Action)。進入十八世紀,“戰列線”成為歐洲各國海軍的標準戰術。海戰中雙方戰艦通常排成兩個縱列,平行相對駛過,互相以舷炮對射。這種戰術的弊病在於簡單化、程式化,海戰形同角力。如果兩支艦隊旗鼓相當,往往打到兩敗俱傷也分不出勝負。風向對海戰戰術的影響也很大。處於上風向的戰艦,船身向下風向傾斜,這一側的艦炮水平射角較低,有利於攻擊對麵敵艦的船身;處於下風向的戰艦,船身向後傾斜,舷炮水平射角較高,有利於攻擊對麵敵艦的桅杆和風帆。選擇上風向屬於攻擊性強的表現,其目的是擊沉敵艦;選擇下風向則是防守性的姿態,目的是破壞敵艦的動力係統,使其失去機動能力,以便於自己脫身。十八世紀英、法兩國的海戰中,法國艦隊通常選擇下風向,準備一旦戰局不利就逃之夭夭。英國艦隊為了迫使法艦決戰,往往一開局就試圖搶占法艦隊的下風向,斷其退路。 這個時期的戰艦建造得相當堅固,船殼是數英尺厚的橡木板,遠距離射來的炮彈通常無法貫穿,近距離發射的炮彈對船殼所造成的破壞,也就是碗口大的一個洞,船員通常能臥倒躲避,極少受到傷害。一艘戰艦最薄弱的地方是船艉。船艉所用的材料輕薄很多,一顆炮彈不僅可以輕易透入,而且能貫穿整個甲板,對人員有巨大的殺傷力。英國海軍有專門的“艉射”(Raking Fire)戰法,即運動到敵艦後麵時,集中火力近距離轟擊船艉。此時通常發射一顆實心彈加一顆霰彈,實心彈穿透船殼,而數十顆鉛彈緊跟著從彈洞飛入,以扇麵掃過甲板。這樣的雙發彈有五、六顆就能使敵艦的整層火炮甲板喪失戰鬥能力。英國海軍隻有在混戰中偶爾能夠用上這種威力巨大的戰法,要想在海戰中有目的地攻擊敵艦船艉,就得垂直切入敵艦隊的戰列線,不僅風險很大,更意味著戰術思想的推陳出新。 1782年,呆板的戰列線戰術終於在“聖徒群島”海戰(Battle of the Saintes)中被突破。此戰英國艦隊和法國艦隊各以戰列線對陣時,風向突然改變,英艦隊司令羅德尼(George Rodney)立刻率領六艘戰艦突破法艦隊的一字長蛇陣,其他英艦也就近突破敵陣,將法國艦隊分割成幾段。結果五艘法艦投降。從此以後,伺機突破分割敵艦隊的戰術得到英國皇家海軍認可。 這種戰術在納爾遜手裏又得到改良。納爾遜將“在局部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這一陸戰思想運用到海戰,首創“納爾遜戰法”(Nelson Touch)。當麵對敵人的一字長蛇陣時,納爾遜主張將自己的艦隊分為兩個縱隊,攔腰突破敵陣,將其分割成三段,而其中一個縱隊圍殲其中的一段,而另一個縱隊阻擋別的敵艦來援。納爾遜就是用這個戰術在特拉法加海戰中以少勝多,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