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帝國驕雄之完結篇:恐怖份子和開國元勳 (圖)

(2004-09-04 21:26:03) 下一個

直到今天,邁克爾 ▪ 科林斯(Michael Collins) 都是愛爾蘭曆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擁護科林斯的人認為他集華盛頓、林肯和格蘭特於一身,領導愛爾蘭獨立革命,並最終為之捐軀;反對他的人認為他是現代恐怖主義運動的鼻祖,背叛了愛爾蘭獨立事業。作為愛爾蘭共和軍的軍政首腦,科林斯率領數千人的遊擊隊,挑戰大英帝國,經過兩年血腥的戰鬥終於迫使英國坐到談判桌前,簽訂了《愛爾蘭自治條約》。科林斯發展並完善了恐怖主義策略,諸如以色列的沙米爾、拉賓等人,以及巴解的阿拉法特,都奉他為宗師。沙米爾非常崇拜科林斯,他在以色列獨立戰爭中的代號就是“邁克爾”。 科林斯也是愛爾蘭曆史上公認的悲劇人物。他在兩年的戰爭中出生入死,毫發無損。眼看勝利在望之時,胸懷建國抱負的科林斯卻死於自己同胞之手,著實令人慨歎。科林斯之死使愛爾蘭失去了一位高瞻遠矚的政治家,許多史學家認為,如果科林斯能活下來執政愛爾蘭,英、愛關係會采取一條完全不同的發展軌道,而北愛爾蘭問題也早就得以解決。 1. 愛爾蘭獨立運動 愛爾蘭的曆史其實就是一部反抗異族統治的曆史。愛爾蘭最早的原住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但對愛爾蘭的曆史人文影響最大的當屬凱爾特民族。凱爾特人大約從公元前七世紀開始從中歐大批遷徙到愛爾蘭,曆經600年的移民以後成為愛爾蘭的主導民族。雖然愛爾蘭的凱爾特人同文同種,但從來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整個島嶼分為150個小邦,由五個地方望族控製。愛爾蘭第一個統一政權由布賴恩 ▪ 勃魯(Brian Boru)於1002年創立。此後歐陸模式的統一王權政體成為愛爾蘭的大勢所趨。 1167年,愛爾蘭南部的萊恩斯特國王(King of Leinster)為了實現統一,向英國借兵,結果引狼入室。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被愛爾蘭各邦尊為宗主,從此開始了英國對愛爾蘭長達750年的異族統治。所謂異族統治,是因為英格蘭的主導民族盎格魯薩克森人,屬於日爾曼民族,而愛爾蘭人和蘇格蘭人一樣,說凱爾特語族的蓋爾語(Gaelic),風俗習慣跟盎格魯薩克森人也大相徑庭。起初英國的統治隻是名義上的,愛爾蘭各邦仍然擁有高度自治權,但這種局麵在英國圖鐸王朝(Tudor Dynasty)被打破。1541年,亨利八世宣布自己為愛爾蘭國王,並發動一係列戰爭征服愛爾蘭地方諸侯。伊麗莎白女王繼續執行這個國策,在1601年金賽爾一戰(Battle of Kinsale)徹底摧毀愛爾蘭抵抗力量,從此將愛爾蘭置於英國的直接管轄之下。此後的數百年間,英王將愛爾蘭的土地不斷分封給貴族、功臣,而越來越多的英國人遷移到愛爾蘭。這些人的到來,在異族統治的矛盾上又加了一層宗教紛爭,因為天主教在愛爾蘭根深蒂固,而後來的英國人都是新教徒,這些人主要聚居在名為“奧爾斯特”(Ulster)的北方六郡。 愛爾蘭人在1798年和1848年兩次發動起義,反抗英國的統治。1798的起義雖然有法國的支持,但由於組織混亂,遭到失敗。英國隨後於1800年通過法案,廢除愛爾蘭議會,愛爾蘭籍議員隻得出席英國下議院,組成一個少數黨派“愛爾蘭議會黨”(Irish Parliamentary Party)。1846到1848年,愛爾蘭土豆由於遭受蟲災連年歉收,導致著名的“土豆饑荒”,大約一百萬人餓死,另有一百萬人移民到美國和澳大利亞,愛爾蘭因此喪失四分之一的人口。雖然西方史學界達成共識,英國政府對這次災難應負管理不善的責任,愛爾蘭民族主義者一直堅信英國企圖對愛爾蘭人施行種族滅絕,這也成為他們日後發動暴力革命的依據。 十九世紀下半葉,愛爾蘭自治運動(Home Rule Movement)風起雲湧,而領導人帕奈爾(Charles Stuart Parnell)爭取到了英國首相格拉斯通的支持。格拉斯通在1886年和1893年兩次將愛爾蘭自治案提交議會表決,均未能通過。1912年,愛爾蘭議會黨領袖雷德蒙(John Redmond)乘英國自由黨和保守黨勢均力敵,都在爭取愛爾蘭議會黨的時機,再次提出自治議案,得到廣泛的支持。雷德蒙沒有料到這一次阻力來自愛爾蘭北方六郡。北愛爾蘭的新教徒簽署血書抵製愛爾蘭自治運動,並組織民兵“奧爾斯特誌願軍”(Ulster Volunteers)準備戰鬥到底。不久一戰爆發,愛爾蘭議會黨以大英帝國利益為重,聲明自治運動暫停。戰爭期間,愛爾蘭議會黨號召愛爾蘭人參軍為英國而戰,並支持英國政府在愛爾蘭征兵,因此逐漸喪失了愛爾蘭人民的支持。 愛爾蘭議會黨的軟弱態度使激進民族主義者大為不滿,紛紛自立門戶。1908年,記者格裏菲斯(Arthur Griffith)組建“新芬黨”(Sinn Féin,蓋爾語“我們自己”),明確提出暴力革命的主張。次年,更加激進的“愛爾蘭共和兄弟黨”(Irish Republican Brotherhood)由詩人皮爾斯(Patrick Pearse)籌建,皮爾斯甚至提出“血祭愛爾蘭”的口號鼓動群眾。1916年,皮爾斯聯合愛爾蘭總工會領袖康納利(James Connolly)發動“複活節暴動”,遭到英軍鎮壓,大約1,000人喪生。事後投降的15名暴動領導人,包括皮爾斯和康納利在內,被英軍槍殺。康納利被捕時就已經身負重傷,行刑那天被綁在一把椅子上執行槍決。英軍這一野蠻行徑激怒了絕大多數愛爾蘭人,犧牲的暴動領袖們成為烈士,受到全民的景仰,自治運動從此壽終正寢,而獨立成為愛爾蘭人唯一的奮鬥目標。 1917年,新芬黨整合各民族主義組織,會員達到25萬人,而新芬黨新一代領導德瓦利拉(Eamon de Valera)和科林斯這時也開始嶄露頭角,走上前台。這一年英國由於在歐洲戰場兵力捉襟見肘,打算在愛爾蘭征兵,激起眾怒,新芬黨趁機取得了天主教會和工會的支持。在次年舉行的英國大選中,新芬黨大獲全勝,贏得愛爾蘭74%的選票。新芬黨拒絕出席英國議會,於1919年1月21日在都柏林召開愛爾蘭議會,選舉德瓦利拉為總統。同一天,新芬黨的軍事組織“愛爾蘭共和軍”襲擊一輛警車,打死兩名警察,愛爾蘭獨立戰爭正式爆發。年僅29歲的科林斯成為愛爾蘭共和軍的統帥,領導城市遊擊戰爭,最終迫使大英帝國放棄這塊占據了750年的領土。 2. 從郵差到統帥 科林斯於1890年10月16日生於愛爾蘭西科克郡(West Cork),他的父親60歲才成婚,生科林斯時已經75歲。少年科林斯體格健壯,喜歡運動,有一股永不服輸的勁頭。他深受老師裏昂斯(Denis Lyons)的影響,接受了許多民族主義觀點。15歲的時候,科林斯通過英國郵政局的考試,被分配到倫敦成為一名見習郵差。20歲時,科林斯進入一家股票經紀行(Horne and Co.)工作,在這裏學到了財務管理技能。成年以後的科林斯身高六英尺(1.83米),相貌英俊,體魄雄健,穿著講究,非常受異性歡迎,身邊總有佳人陪伴。 1909年,科林斯加入愛爾蘭共和兄弟黨,1914年又加入“愛爾蘭誌願軍”(Irish Volunteers)。1916年4月,科林斯從倫敦回到都柏林,參加複活節暴動,擔任康納利的副官。暴動失敗以後,科林斯和其他數百起義者被送到威爾士關押,年底得到大赦。關押期間,科林斯仔細研究愛爾蘭曆史上的所有起義,總結教訓,以確保下一次起義的勝利。出獄以後,科林斯負責籌建資金,救濟在複活節暴動中犧牲的起義者家屬。1917年10月,科林斯被推選進新芬黨常委會。1918年5月,科林斯出任愛爾蘭誌願軍的情報總長。他建立起一個覆蓋愛爾蘭和英國的情報網,在英國政府、警察和軍隊裏都安插了間諜。這些間諜為科林斯多次截獲重要情報,很多時候英國內閣的絕密文件還未送達都柏林政府,就已經出現在科林斯的桌上。 1918年夏天,英國抓捕包括德瓦利拉在內的一大批新芬黨領導人,科林斯僥幸逃脫,從此成為愛爾蘭獨立運動實際上的領袖。這年12月的英國大選中,新芬黨贏得73個席位,而科林斯也順利當選議員。1919年1月,新芬黨在都柏林召開愛爾蘭議會建國,推選尚在獄中的德瓦利拉為總統,科林斯為財政部長。新政府被英國宣布為非法,不得不轉入地下。科林斯上任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籌集25萬英鎊資金,以支持獨立運動。由於科林斯不可能利用媒體廣告,而英國軍警定期突擊搜查各銀行,使籌資活動困難重重。即使如此,科林斯最後籌措的資金超過了25萬英鎊的目標,而美國的愛爾蘭移民更是捐助了5百萬英鎊。 1919年2月,科林斯前往英國,主持營救德瓦利拉的行動,並親自參與劫獄,然後順利將德瓦利拉偷運回愛爾蘭。3月,科林斯又組織了一次營救行動,從都柏林的一座監獄裏救出20人。麵對英國政府的鐵腕政策,科林斯將愛爾蘭誌願軍改組為“愛爾蘭共和軍”。愛爾蘭共和軍的宗旨是以暴力推翻英國在愛爾蘭的統治。愛爾蘭共和軍名義上從屬於新芬黨,實際上獨立行動,而科林斯則是共和軍的靈魂。 3. 獨立戰爭 愛爾蘭獨立戰爭爆發時,英國在愛爾蘭有5萬駐軍,另有準軍事組織“皇家愛爾蘭保安隊”(Royal Irish Constabulary) 約1萬人維持治安。保安隊裝備步槍,駐紮在軍營裏,並有大批眼線散布於愛爾蘭城鄉各地。此外“都柏林大都會警察局”(Dublin Metropolitan Police)也是一隻重要力量,警察局有七個處,A-D處管轄都柏林城區,E、F處管轄城外各郡,G處是情報部門,由便衣特工組成。相比之下,愛爾蘭共和軍一共才3千人。 1919年4月7日晚上,科林斯在一個間諜的接應下潛入警察局G處總部,花了整整一晚上翻閱機密文件。隨後科林斯得出結論,戰勝英國的關鍵在於破壞其情報網絡,用他的話說就是“除掉英國的耳目”。科林斯認為,英國能夠迅速補充每一個損失的士兵,但補充損失的特工就非常困難。在科林斯的指揮下,愛爾蘭共和軍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襲擊保安隊和警察局便衣特工。負責攻擊保安隊的遊擊隊又稱作“飛行縱隊”(Flying Columns),每個戰術單位不超過30人,專門襲擊保安隊的軍營和軍車。4月22日,飛行縱隊首次襲擊保安隊軍火庫得手,搶到大批武器彈藥。此後遊擊隊又幾度出擊,迫使保安隊關閉了偏遠地區的軍營,將部隊集中到幾座戒備森嚴的大軍營裏。 這年7月,科林斯在愛爾蘭共和軍的情報機構挑選幹員組成暗殺組,專門刺殺警察局偵探和便衣特工。暗殺組通常給刺殺目標發出警告,以觀後效,如果被警告者從此消極怠工,就能夠幸免。7月30日,一個名叫斯密思(Patrick Smith)的探長成為暗殺組第一個受害者。愛爾蘭共和軍的恐怖行動激怒了英國政府。8月,新芬黨和愛爾蘭議會均被宣布為非法組織。9月,英國軍警突襲新芬黨總部,大肆搜捕,科林斯趁亂逃脫。為了報複英國政府的此次行動,科林斯命令手下在當天晚上暗殺了搜捕行動的領隊霍依探長(Daniel Hoey)。 進入1920年,愛爾蘭共和軍的恐怖行動逐漸升級。科林斯在一係列暗殺行動中表現出的冷酷無情和堅韌不拔,著實讓英國當局又恨又怕,懸賞1萬英鎊捉拿科林斯,死活不論。被科林斯鎖定的目標,幾乎無人可以逃脫。在鎮壓1916年複活節暴動時一個名叫威爾遜的英國軍官毆打被俘的起義者,讓科林斯記在心上。4年以後,科林斯偵知此人調到維克斯福郡(County Wexford)任保安隊地區總監,派人將他刺殺。1920年3月,愛爾蘭共和軍領導人之一麥克田(Thomas MacCurtain)被當局捕殺,而保安隊地區總監斯萬奇(Oswald Ross Swanzy)應對此負責。英國政府為了保護斯萬奇,將他秘密調到北愛爾蘭的利斯本(Lisburn)。科林斯的情報網查出了斯萬奇的藏身之處,一個暗殺組立刻出發,於8月22日在利斯本一座教堂外麵將他擊斃。 在愛爾蘭共和軍的打擊之下,許多保安隊和警察局的官員提前退休,留下來的人也開始敷衍了事,愛爾蘭的警備陷於癱瘓。為了扭轉局麵,1920年3月英國政府招募退伍軍人1萬5千人進入愛爾蘭加強警力。這些人被稱作“黑棕部隊”(Black and Tans),因為他們身穿黑色或棕色的軍裝。是年9月,英國政府又招募退役軍官1千5百人組成“輔助軍官團”(Auxiliary Cadets)到愛爾蘭支援黑棕部隊。黑棕部隊同愛爾蘭共和軍針鋒相對,以恐怖和暗殺還以顏色。為了鎮攝愛爾蘭人,黑棕部隊將愛爾蘭共和軍的根據地科克市中心付之一炬,並驅車到愛爾蘭鄉村向集鎮田野盲目掃射,更加激起愛爾蘭人的同仇敵愾。黑棕部隊的暴行也經常被英國和國際媒體揭露,英國愛爾蘭政策的道義立場受到廣泛質疑。 1920年秋天,英國政府從開羅軍情局調遣一批精英特工到達都柏林,企圖滲透進愛爾蘭共和軍內部搞破壞,伺機刺殺科林斯及其他領導人。這些人都是一戰中活躍在各國的資深間諜,被英國媒體稱為“開羅幫”。英國政府調來這些人的原因,大概在於倫敦的軍情機構被愛爾蘭共和軍嚴重滲透,不堪使用。“開羅幫”剛到都柏林不久,就讓科林斯的情報網一一查實身份。11月21日,科林斯先發製人,派遣暗殺組在都柏林幾個地方同時下手,刺殺了大約20名“開羅幫”特工。其中一個暗殺組的領隊名叫勒馬斯(Sean Lemass),日後成為愛爾蘭總理。這次行動讓英國當局惱羞成怒,喪失理智,當天下午派軍隊衝進都柏林一個足球賽場,向看台上的觀眾開槍,當場打死13名球迷和1名球員。這個事件被稱為“血腥星期天”載入史冊,英國在愛爾蘭的民心喪失殆盡。 進入1921年,愛爾蘭獨立戰爭已經變成了雙方意誌力的較量。科林斯後來承認,到1921年春天,愛爾蘭共和軍的處境已經舉步唯堅,而英國政府也麵臨困難的抉擇。繼續這場戰爭意味著增派軍隊,追加軍費,而一戰過後的英國百廢待興,財政捉襟見肘。同時,美國政府由於受到本國愛爾蘭族裔的壓力,對英國的愛爾蘭政策也頗多微辭。5月25日,愛爾蘭共和軍發動了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襲擊,攻克並焚燒了都柏林海關大樓。但英國部隊隨後趕到,打死打傷遊擊隊員18人,俘虜70人。雖然愛爾蘭共和軍在這次行動中損失慘重,但對英國政府產生了巨大的心理震撼,大英帝國的意誌力終於崩潰。6月22日,英王喬治五世在貝爾法斯特發表講話,敦促雙方和平對話。7月11日,愛爾蘭共和軍和英軍達成停火協議。 在兩年的戰爭期間,科林斯多次遭到圍捕,每次都從後門或房頂死裏逃生,這更增加他的傳奇色彩。科林斯好幾次被英國軍警攔住盤問,但由於英國人手頭沒有科林斯的照片,無法有效辨認。科林斯膽大心細,從來不化妝,穿著西裝,騎著自行車,在都柏林的大街小巷穿行。當遇到英軍的盤查路障時,他總是鎮定自若,主動上前和英軍士兵搭話,詢問發生了什麽事。由於科林斯溫文爾雅、儀表堂堂,看上去象是守法商人,所以盤查的英軍從不起疑。 停火以後,新芬黨領袖德瓦利拉派遣格裏菲斯和科林斯赴英談判,而英方代表是英國首相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殖民地事務大臣丘吉爾。格裏菲斯和科林斯都拒絕前往,科林斯認為自己是軍人,又是英國痛恨的人物,恐怕不適合談判的氣氛。而他私下裏也表示談判代表是吃力不討好的角色,容易招致人民的憎恨。最後德瓦利拉操縱愛爾蘭議會投票通過議案,命令格裏菲斯和科林斯赴英談判。科林斯最終還是以大局為重,毅然前往英國。 德瓦利拉是愛爾蘭最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卻派格裏菲斯和科林斯赴英,麵對喬治和丘吉爾這樣的談判高手。德瓦利拉的傳記作者後來在書中指出,這是老奸巨猾的德瓦利拉推卸責任的伎倆。他明白以愛爾蘭手中的談判籌碼,根本無法達到獨立建國的目標,談判結果注定會讓愛爾蘭民眾大失所望,所以這個“賣國”的黑鍋還是留給性情耿直的科林斯去背吧。 4. 內戰 科林斯一旦坐到談判桌前,就竭盡全力謀求和平解決爭端。格裏菲斯和科林斯要求愛爾蘭全境獨立,而英國隻同意給予愛爾蘭自治領(Dominion)的地位,並把北方六郡劃了出去。正如德瓦利拉事前所預料的,英國政府立場強硬,而愛爾蘭方麵並沒有多少討價還價的餘地。科林斯頭腦清醒地認識到,目前要求愛爾蘭獨立時機尚不成熟,而自治領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過渡階段;合並北愛爾蘭六郡也不現實,如果能夠將天主教人口居多的北愛爾蘭南部兩郡劃過來就很不錯了。科林斯以一個政治家務實的態度同意了英方的條件,他在簽署條約時自嘲地說:“我這是簽署了自己的死亡判決書。” 果然,《愛爾蘭自治條約》在愛爾蘭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很多激進的民族主義者感到被出賣了。德瓦利拉公開表示條約不能接受,號召愛爾蘭人民繼續戰鬥,直到英國政府承認愛爾蘭獨立國家的地位。科林斯則表示條約是目前愛爾蘭能夠取得的最好結果,以大英帝國的財力物力,戰爭可以永無止境的繼續下去。他說:“愛爾蘭可能是歐洲目前唯一有美好希望的國家,我們手中握著一個偉大的機遇,現在有誰還能幹涉我們的自由?” 許多有識之士也意識到,英國停戰和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同情愛爾蘭的國際輿論。如果愛爾蘭放棄這次和解的機會,將失去國際社會的支持。 愛爾蘭議會最終以64對57票批準了條約,德瓦利拉率領反對條約的議員退出議會,並宣布辭去總統職務,邁出了內戰的第一步。格裏菲斯隨後被議會推選為新總統,科林斯為臨時政府總理。條約導致愛爾蘭共和軍分裂,擁護條約的部隊被編為“愛爾蘭自由國軍”(Irish Free State Army),反對條約的部隊保留原稱號。愛爾蘭共和軍開始占領都柏林各個戰略要地,和政府軍劍拔弩張,內戰一觸即發。科林斯並不希望看到過去的同誌兵戎相見,他不斷同德瓦利拉及其同黨對話,在愛爾蘭各地奔走,呼籲防止內戰。在一次集會上,科林斯對民眾說:“給我四年時間,我會給你們一個愛爾蘭共和國。” 科林斯的努力徒勞無功。1922年6月28日,愛爾蘭共和軍占據都柏林的政府大樓“四法院”(The four Courts),科林斯不得不命令政府軍炮轟四法院,愛爾蘭內戰正式爆發。議會立刻任命科林斯為政府軍總司令。在以後的幾個星期裏,政府軍將愛爾蘭共和軍從戰略要點一一驅逐出去,收複都柏林全城。科林斯的一個軍事傑作是指揮政府軍在愛爾蘭南部海岸兩棲登陸,一舉攻克愛爾蘭共和軍的大本營科克市,將其驅逐到鄉村裏去。 5. 殉難 1922年8月,政府軍收複科林斯的故鄉西科克郡。科林斯不顧疾病纏身,前往視察。科林斯的情報官員非常擔心他的安全,科林斯一笑置之:“他們不會在我的家鄉向我開槍。” 8月20日,科林斯到達科克市,會見了當地軍政官員。戰局的發展顯然讓科林斯心情不錯,病情也有好轉。22日早晨,科林斯幾個箭步衝下旅館的樓梯,跳上專車,在兩輛裝甲汽車的護送下出發前往西科克鎮。由於道路崎嶇,科林斯的車隊和前哨摩托車失去聯係,不得不在小鎮班登(Bandon)停了下來。科林斯的衛兵向酒館主丹尼 ▪ 隆(Denny Long)問路,隆殷勤地答複了。 非常不幸,隆其實是愛爾蘭共和軍的一個眼線,而在他的酒館裏正在召開當地共和軍的一個會議。得知科林斯的車隊路過時,共和軍指揮官迪西(Deasy)迅速作出伏擊的決定。伏擊地點選在一個叫比納布拉斯(Beal na mBlath)的地方,這是科林斯返回的必經之地,道路旁邊有一個山坡,長著灌木叢。伏擊小隊在道路上埋了三顆地雷,而37名狙擊手隱蔽在山坡上的灌木叢裏。他們一直等到黃昏,但科林斯的車隊並沒有出現。迪西認為科林斯一定是在某一個軍營停留過夜,於是下令拆除地雷,解散隊伍。 傍晚8點,正當共和軍伏擊小隊剛剛拆除地雷時,科林斯的車隊出現了。原來科林斯到達西科克鎮以後受到民眾熱情歡迎,多逗留了幾個小時。此時有好幾個當地人警告科林斯返回時當心伏擊,他都認為是無稽之談。科林斯的車隊進入比納布拉斯山穀時,突然槍聲大作。科克地區警備司令道爾頓(Emmet Dalton)有應付伏擊的經驗,他對司機喝道:“加速衝過去!” 科林斯卻下令停車反擊。兩輛裝甲車上的維克斯機槍以猛烈的火力掃射山坡上的灌木叢,讓伏擊者抬不起頭來。共和軍伏擊隊員僅僅裝備步槍,而且分散在山坡各處,根本無法壓製科林斯車隊的火力。雙方交火大約半個小時以後,迪西下令撤退。 科林斯看到伏擊者起身逃竄時,從車後隱蔽處跳起來高喊:“大家跟我來,敵人逃跑了!” 於是十幾個士兵簇擁著科林斯向山上追去。正在這時,淒厲的槍聲撕破夜空,一顆子彈從科林斯的側後方飛來,擊中他的頭顱,科林斯應聲倒地。開槍的人名叫奧尼爾(Sonny O'Neill),一戰時曾是英軍特等射手。他沒有和別人一起離去,而是等待機會想幹掉那個“大個子軍官”。打完這一槍以後,奧尼爾才滿意地消失在夜幕裏。 當副官歐康奈爾(Sean O'Connell)和道爾頓等人將科林斯拖到車後時,很快發現他已經無可挽救。歐康奈爾握著科林斯的手,俯身在他耳邊低聲背誦聖經的懺悔詞,而科林斯的手指微微觸動以示回應。歐康奈爾後來回憶道:“我還沒有背誦完整篇懺悔詞,將軍的雙眼就已經合上,而臉上漸漸顯出死亡的蒼白顏色。” 科林斯死時年僅32歲。 科林斯的死震驚了整個愛爾蘭,成千上萬的人來到停放科林斯遺體的殯儀館瞻仰遺容,而數十萬人擁擠在靈車經過的道路兩邊作最後的道別。科林斯可謂壯誌未酬身先死,他擁有建設愛爾蘭的偉大構想:“我們國家的實力基於經濟自由和知識、道義的力量,憑借這種力量愛爾蘭將成為世界上一盞奪目的明燈. . . 我們的建國目標是一個自由統一的愛爾蘭,而全世界的愛爾蘭民族要聯合起來,為實現愛爾蘭的繁榮和盛名而努力奮鬥。” 科林斯的英年早逝使愛爾蘭和整個歐洲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領袖人物。 6. 後話 愛爾蘭共和軍於1923年5月宣布停戰,愛爾蘭內戰結束。1927年,德瓦利拉宣布脫離新芬黨,另外建黨參加愛爾蘭議會。1932年,德瓦利拉當選愛爾蘭總理,他的黨在以後的50年間一直是愛爾蘭執政黨。德瓦利拉於1975年去世。 科林斯的建國預言最終得以實現。1937年,德瓦利拉主持通過了一部新憲法,宣布愛爾蘭是一個“獨立民主的主權國家”。1949年4月18日,愛爾蘭共和國成立,正式和大英帝國割斷任何宗主聯係。 愛爾蘭共和軍於1936年被愛爾蘭政府宣布為非法組織,此後一直在地下活動,對英國本土和海外軍事機構進行恐怖主義攻擊。1979年,愛爾蘭共和軍用炸彈刺殺了蒙巴頓勳爵,並於1984年在英國埃塞克斯刺殺首相撒切爾夫人等英國內閣成員未遂。 新芬黨在德瓦利拉退出後逐漸式微,1938年和愛爾蘭共和軍合流,宣揚武力統一愛爾蘭。1968年,新芬黨發生分裂,其馬克思主義左翼組建愛爾蘭工人黨。1986年,新芬黨終止抵製愛爾蘭議會,自1922年以後首次贏得議會席位。1997年,新芬黨參加愛爾蘭和平會談,會談決議在北愛爾蘭組建民選議會,由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共同治理北愛爾蘭,新芬黨議員被選進了北愛爾蘭議會。2003年11月舉行的大選中,新芬黨成為北愛爾蘭議會最大的民族主義黨派。 7. 結語 大英帝國即使在最強盛的時候,其內部也是離心力和向心力並存。向心力的代表當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而愛爾蘭和印度則是離心力的表現。仔細考察這兩股力量,我們可以發現,展現向心力的英國殖民地大多是盎格魯薩克森民族為主導的移民國家,和英國同文同種,比較容易產生認同感。而愛爾蘭、印度等國有自己獨特的曆史文化傳統,自然不甘心長居大英帝國的屋簷之下。 英國占據愛爾蘭長達750年,對愛爾蘭人歸化加同化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歇,但依然無法阻止愛爾蘭人民謀求自由獨立。科林斯領導的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憑借堅定的信念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氣,終於創造了奇跡,逼迫大英帝國折腰,成為無數後人謀求民族獨立的典範。但由於他首創恐怖主義策略獲得成功,也給了無數有誌於此的人希望,其後患無窮,對今天的國際形勢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