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哲元與抗日雄師二十九軍

(2004-06-14 16:00:17) 下一個
1938年3月,宋哲元和他的集團軍總部撤到黃河北岸的茅津渡時,接到了調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的命令。宋哲元知道這是一個明升暗降的安排,於是黯然離開部隊,渡過黃河前往鄭州,而他的第一集團軍(由二十九軍改編而成)隨即被撤銷了番號。失去部隊指揮權的宋哲元鬱鬱寡歡,不久就得上了肝病,病情日漸惡化,於1940年3月回到其夫人常淑青的故鄉四川綿陽療養。4月5日,宋哲元終因醫治無效溘然長逝,終年54歲。僅僅一個多月後,宋哲元的老部下,抗日名將張自忠在鄂西山區的南瓜店壯烈殉國。宋哲元如果泉下有知,也許會羨慕他昔日的戰友死得其所吧。 後人為宋哲元蓋棺定論,考慮到他一生的大節,仍然尊稱宋哲元為抗日名將。如果隻看他1933年在長城抗戰中的表現,宋哲元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1935年6月二十九軍移防平津,宋哲元得到了夢寐以求的一塊地盤。然而塞翁得馬,焉知非禍,宋哲元來到平津這是非之地,被推上了中日政治鬥爭的風口浪尖,不得不完成了由單純的軍人向軍人兼政客的角色轉換。這以後的兩年間,宋哲元出任平津衛戍司令兼北平市長、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可以說達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頂峰,但這兩年的風風雨雨也幾乎葬送了他的一世英名。 1.抗日雄師 宋哲元,字明軒,1885年出生於山東樂陵城關鎮趙洪都村。幼年家貧,刻苦讀書,13歲從軍,17歲入陝西老帥陸建章所辦的隨營學校學習。後入馮玉祥部,曆任連長、營長、團長。1922年參加直奉戰爭,升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長,是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馮玉祥對他十分賞識,稱讚他“勇猛沉著”,“忠實勤勉”,“遇事不苟”,“練兵有方”。1924年10月馮部改編成國民軍,宋哲元任第一軍第一師(後改為第四師)師長。1925年秋改任熱河都統。 宋哲元是民國時期熱河九任都統中最受歡迎的一個。他曾在承德避暑山莊裏成立蠶蜂學校,推廣種桑養蜂,振興熱河農業。承德街頭到處貼著“人不勞動,不配吃飯”等大標語,多年死氣沉沉的承德街市為之麵目一新。宋哲元還在承德興辦軍械廠,可以小批量仿製德國毛瑟20響駁殼搶。1926年,宋哲元部撤離承德時,熱河人民夾道相送。 1927年5月,馮玉祥和西北軍諸將在五原誓師,參加北伐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宋哲元任第四方麵軍總指揮,11月兼任陝西省主席。1929年馮玉祥反蔣,被閻錫山軟禁在山西,宋哲元遂代理國民軍總司令,率部出潼關進軍河南。失利後退回陝西。 1930年4月,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宋哲元任西北軍第二方麵軍第四路總指揮。西北軍一度勢如破竹,但由於晉軍作戰不力,逐漸陷入困境。9月,一直坐山觀虎鬥的東北軍統帥張學良通電擁蔣,隨即揮師入關,占領華北,反蔣聯軍失敗。吉鴻昌、梁冠英、焦文典、葛運隆、孫連仲等部相繼投蔣;龐炳勳、孫殿英、劉春榮等部脫離西北軍。西北軍餘部約六七萬人在宋哲元、張自忠、劉汝明、童玉振、孫良誠、秦德純、趙登禹、張維藩等人的帶領下,退入山西,名噪一時的西北軍就此分崩離析。1931年1月,西北軍殘部被張學良收編,成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任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張學良給了二十九軍五十萬元的安置費以後就撒手不管。晉東南是閻錫山經營多年的地盤,二十九軍駐紮在此寄人籬下,軍費無著,窮困潦倒,士兵們衣衫襤褸,形同乞丐。一年多後二十九軍移防察哈爾,不得不夜間行軍,就是怕被人當作土匪。這段時間的困頓使宋哲元越發渴望得到一塊自己的地盤。 1932年8月,在張學良的大力推薦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任命宋哲元為察哈爾省主席。察哈爾雖然地狹人稀,但畢竟是個落腳之地。二十九軍在張家口擴編為3個師,序列如下: 軍 長 宋哲元 副軍長 秦德純 參謀長 張維藩 總參議 蕭振贏 第三十七師 師長 馮治安 第一O九旅 旅長 趙登禹 第一一O旅 旅長 王治邦 第三十八師 師長 張自忠 第一一二旅 旅長 黃維綱 第一一三旅 旅長 佟澤光 暫編第二師 師長 劉汝明 第一旅 旅長 李金田 總參議蕭振贏其實是蔣介石安插的親信,他在二十九軍將領中間的挑撥離間導致了二十九軍日後的分化瓦解。 中原大戰給宋哲元的教訓有很多,首先是內戰隻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因而二十九軍建軍伊始,宋哲元就明確提出不打內戰,槍口對外的口號,得到麾下諸將的一致擁護,蔣介石數次企圖調二十九軍南下剿共,都被宋哲元以各種理由推脫;其次,蔣介石在軍閥混戰中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也使宋哲元對蔣及其國民黨中央心存疑忌,這個心理影響了他以後很多的重要決策。 二十九軍駐防察哈爾不到半年,長城抗戰爆發,二十九軍被張學良調到北平東麵的冷口、喜峰口一線布防。參加長城抗戰的中國軍隊有三十多萬,來自中央軍、東北軍、西北軍、晉軍等多個山頭。武器裝備以徐廷瑤的中央軍最好;王以哲、萬福麟的東北軍,以及商震的晉軍也不遑多讓;宋哲元的二十九軍最差,全軍隻有野炮、山炮10餘門,重機槍不過百挺,輕機槍每連隻有兩挺,步槍多為漢陽造和山西仿製的三八式,與眾不同的是二十九軍士兵人手一把镔鐵大刀。 在接下來的喜峰口戰鬥中,二十九軍血戰日軍鈴木、服部旅團,一戰成名。二十九軍士兵以大刀和手榴彈對抗日軍的先進武器,殲敵五千,喜峰口防線經曆多次激戰始終屹立不倒。日本《朝日新聞》評論道:“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戰後宋哲元、張自忠、馮治安、趙登禹、劉汝明等人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喜峰口抗戰的勝利是中國自“九一八”以來的首次大捷,全國上下一片歡騰。社會各界紛紛組成慰問團前來勞軍,各報記者也蜂擁而至。記錄二十九軍的新聞電影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影院上映,電影中每每出現宋哲元的鏡頭時,觀眾們都要起立鼓掌。二十九軍大刀隊因長城抗戰而名揚天下,作曲家麥新為此創作的《大刀進行曲》,立刻被到處傳唱。 雖然二十九軍在喜峰口獲得勝利,中央軍第十七軍的三個師在古北口卻相繼被打殘,日軍從此處突破,造成中國軍隊整個防線的崩潰。張學良引咎辭職,何應欽接任北平軍分會委員長,於1933年5月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事實上承認了日本對東三省的占領,並將冀東、察東列為“非武裝區”,任由日軍進入。 長城抗戰的失敗讓宋哲元痛心疾首,他問道:“為什麽我們30萬大軍打不過5萬日本軍?”二十九軍的喜峰口抗戰其實是慘勝,雖然殲敵五千,自己也傷亡過萬,而徐廷瑤的十七軍更是傷亡兩萬餘人。 2. 冀察自治 長城抗戰以後,宋哲元帶領二十九軍回到察哈爾,此時正值馮玉祥在察哈爾組織的民眾抗日同盟軍遭到蔣介石取締,不得不解散,於是全部被二十九軍收編。宋哲元征得中央同意,將二十九軍擴充為四個師,六萬多人。新增的一四三師(原暫二師)由劉汝明任師長,一三二師則由趙登禹為師長。二十九軍還接收了抗盟的大量武器裝備,包括原東北軍湯玉麟部的三十多門山炮,實力大增,成為華北舉足輕重的一支軍事力量。 1934年,日本繼續在華北挑起事端,這年連續發生了察東事件、河北事件和張北事件。迫於日本的壓力,1935年6月10日,國民政府同日本簽訂“何梅協定”,同意國民黨中央軍、東北軍及黨務、特務機關從河北及平津撤出。6月19日,南京行政院以“屢生事端” 為由,免去宋哲元察哈爾省主席職務。6月28日,察哈爾地方政府由二十九軍副軍長秦德純出麵同日本東北軍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簽訂“秦土協議”,割讓察東六縣,二十九軍撤到張家口以南。 宋哲元在察哈爾同日本人周旋,忍辱負重,委曲求全,不想仍然被罷官,不禁憤懣異常,離開察哈爾前往天津私宅休養,臨行前在張家口火車站公開指責蔣介石:“誰再相信蔣介石抗戰,誰就是傻瓜笨蛋!”來到天津以後,即有謠言傳來,說中央要調二十九軍南下剿共,更使宋哲元相信中央要向二十九軍開刀。宋在天津的十幾天,被大批漢奸包圍,諸如王揖唐、曹汝霖、陳覺生、齊燮元、陳中孚等人物紛紛登門拜訪,勸說宋哲元投靠日本。宋有所動搖,同意蕭振贏去和土肥原接觸,隻等中央發布征調二十九軍南下的命令,就公開投日。 幸虧形勢的變化使宋哲元免於踏上叛變投敵的不歸路。“何梅協定”簽署以後,中央軍黃傑、關麟徵兩軍撤出河北省,造成平津出現權力真空。這時前西北軍將領石友三在日本人的支持下,糾集漢奸白堅武、潘毓桂和幾千號地痞流氓,在灣平起事,打起自治的旗號公然向北平進軍,全國震動。此時北平周圍除了察哈爾的二十九軍,已經沒有中國軍隊,北平軍分會手中無可用之兵,頓時慌了手腳。這時蕭振贏趁機說服眾人,調二十九軍前來救駕。宋哲元在天津接到蕭振贏電話,激動得跳了起來,掀翻了茶幾。他立刻命令馮治安的三十七師強行軍趕到北平。三十七師上午從張家口出發,狂奔120公裏,下午就進駐北平西苑軍營,石友三、白堅武、潘毓桂等人知難而退,逃回天津。 以後宋哲元又陸續將張自忠的三十八師調到天津周圍,趙登禹一三二師調往河北省任丘、固安、河間一帶,由劉汝明一四三師留駐察哈爾,自此二十九軍控製了北平、天津、河北、察哈爾等地,宋哲元夢寐以求的地盤終於到手了。 二十九軍進駐平津,也是得到了日本華北駐屯軍的默許。日本人認為,西北軍長期受南京政府排擠,早就和蔣介石離心離德,最有可能培養成親日勢力。但是日本人顯然低估了宋哲元和二十九軍諸將領的民族氣節。南京方麵則忐忑不安,因為日本此時正大搞“華北自治”運動,隻要宋哲元一點頭,華北立刻成為第二個滿州國。蔣介石立刻派熊斌前往天津拉攏宋哲元。宋哲元也毫不客氣,要糧要餉,熊斌一一答應下來。 1935年8月,蔣介石招宋哲元赴廬山會見,宋哲元對蔣介石仍然心存芥蒂,怕這是個鴻門宴,於是讓秦德純代往。在廬山,蔣介石和秦德純推心置腹地長談,讓秦德純拜服,日後忠心追隨蔣介石一直到台灣。蔣介石最後對秦德純說:“當前國防建設尚未完成,不能全麵抗日,要爭取時間,維持的時間越長,對國家貢獻越大,務必要忍辱負重,但此事隻可密告宋軍長而不可告訴別人。” 8月28日。國民政府正式任命宋哲元為平津衛戍司令,冀察綏靖主任兼河北省主席。宋哲元剛上任,就麵對來自日本方麵的強大壓力。日本軍部將“關東軍四傑”中的兩個,即土肥原賢二和多田俊調到天津,加快對華北的侵略步伐。宋哲元雖然不願投靠日本人,但也希望能在日本和南京政府之間周旋,保住冀察平津這塊得來不易的地盤。 1935年3月,南京政府實行幣製改革,以法幣代替銀元流通,各地收上來的銀元運交上海國庫。幣製改革是國民黨政府從經濟上統一中國的重大舉措,金融權力集中於中央以後,地方分裂勢力就無力興風作浪。南京政府的金融舉措讓日本軍方暴跳如雷。日本天津駐屯軍向宋哲元提出“華北金融緊急防衛綱要”,要求禁止銀元南運,並警告說:“白銀國有與華北現銀集中上海,皆危及華北經濟,阻礙日本帝國利益,蹂躪日本近年對華北主張,如貴方不能防止和徹底處置,日本方麵將以實力實現自己目的。”同時日軍關東軍也向關內運動,日本飛機天天在北平上空盤旋示威。迫於日本方麵的壓力,也不願失去財政自主權,宋哲元於是下令禁止銀元南運,河南的商震、山東的韓複榘隨即響應,使南京政府控製華北金融的計劃泡湯。 土肥原到天津以後,立刻提出“華北高度自治方案”,要求成立華北自治政府。土肥原頻繁造訪宋哲元公寓,逼迫宋哲元在方案上簽字。看宋哲元百般推脫,土肥原即於1935年11月11日向宋發出最後通牒,限宋哲元在九日內實施這個方案,否則日軍將出兵河北、山東。宋哲元又一次被逼無奈,和秦德純、蕭振贏商量以後,明確拒絕了土肥原的提議,但同時通電全國,要求南京政府結束訓政,實施憲政,還政與民。宋哲元這通電無異於“自治”宣言,一時間輿論大噪,各界紛紛譴責宋哲元投敵賣國,而華北的大小漢奸和親日組織上竄下跳,準備自治。南京政府立刻質詢宋哲元,宋一麵自辯,一麵壓製天津漢奸組織的自治鬧劇,幸好日本政府擔心軍方過分激進,宣布“華北高度自治方案”緩行,才讓宋哲元鬆了一口氣。 危機雖然暫時解除,但日本絕沒有放棄主張華北自治的意思。宋哲元看這樣僵持下去也不是辦法,在征得蔣介石同意以後,於12月18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宋哲元親任委員長,委員會裏西北軍、東北軍和親日分子三足鼎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在日本人眼裏是華北自治政權,在南京眼裏是地方政府,算是對日本和南京兩方麵都有了一個交代。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使宋哲元一躍而成為華北首屈一指的實力人物,二十九軍隨即成為華北最大的地方武裝集團。 3. 丟失平津 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後,二十九軍迅速擴充為5個師,共計48個團,總兵力達10萬以上。其中張自忠之第三十八師轄5個旅,共計11個團,兵力近3萬人。二十九軍裝備此時也令人刮目相看。士兵普遍使用捷克式步槍,排長用德式伯格曼衝鋒槍,連長每人1支二十響駁殼槍,每班配備擲彈筒2門、槍榴彈2支、捷克式輕機槍1挺。全師共裝備輕機槍700餘挺,比中央軍甲種師編製的274挺,多出一倍多。由於訓練水平的提高和武器裝備的改善,此時的二十九軍,堪稱中國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 1936年冬,日本華北駐屯軍舉行軍事大演習,以北平、豐台為假想目標,向中國政府示威。宋哲元立即決定針鋒相對,舉行二十九軍大演習。日軍演習部隊為1萬餘人,二十九軍演習部隊為5萬多人。二十九軍兵強馬壯,也讓宋哲元的底氣足了許多。 12月12日爆發西安事變,南京出現何應欽為首的武力解決派,和宋美齡、馮玉祥為首的政治解決派。山東韓複榘發出“馬電”稱讚張學良的行動是英明壯舉,並聲稱他的部隊“奉命西開“,請張、楊二人“祈勿誤會”。宋哲元則站在老長官馮玉祥一邊,發出“漾電”,呼籲和平解決,一定要確保領袖安全。韓複榘錯判形勢,為日後被蔣所殺埋下伏筆。宋哲元堅定支持蔣介石,很得蔣的好感。後來宋屢次失策,丟失平津,蔣介石也沒有落井下石,拿他作替罪羊。 進入1937年,華北形勢出奇的平靜。2月初,日本林銑內閣上台,立即宣揚不尚武的新政策。日本商界則頻頻伸出橄欖枝,派團訪華,隻談經濟,不談政治。4月,日本外務省通過了《第三次處理華北綱要》,表示要“采用公正的態度…形成日中間的友好關係。” 華北駐屯軍也一反常態,主動和冀察當局改善關係,不僅史無前例地贈送二十九軍十幾門山炮,還邀請宋哲元、張自忠兩人訪問日本,參觀陸海空聯合演習。宋哲元不願去,於是由張自忠率領代表團訪日。當麵對新聞界質詢時,宋哲元說道:“中日為遠東大國,應對於遠東事件,共同負責,否則他人獲益,而中日兩國俱蒙不利,渠希望兩國負責領袖,各了解其本國地位,而勉力消除現有困難,並根據平等原則,以增進雙方之繁榮與和平。” 這番話又遭到各界抨擊,讓宋哲元苦惱萬分。其實宋也不過是應和南京政府對日外交的基調,日本人破天荒陪起了笑臉,總不能不給人家一點麵子。 事實上日本伸出的橄欖枝完全是假象。1937年春,日方從關外大批調運關東軍入關,平津間的日軍增加到三、四萬人。從4月25日起,華北駐屯軍在平津近郊頻繁進行戰鬥演習,6月開始進行以攻擊盧溝橋、奪取宛平城為目標的晝夜演習。6月21日,華北駐屯軍緊急成立臨時作戰科。一切跡象表明,日本軍方正在積極備戰。 由於二十九軍在平津和日軍膠著對峙已經有兩年,其間衝突事件不斷,但都得以政治解決,因此從上到下麻痹大意,對日軍的頻繁活動缺乏重視。另一方麵,二十九軍將士也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認為平津地區日軍以區區三萬人,斷然無法和十萬之眾的二十九軍對抗。1937年5月,宋哲元厭倦了和日本人周旋的生活,離開北平回到山東樂陵老家養病。正當宋哲元在家鄉享受難得的閑暇之時,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蘆溝橋事變。 7月11日晚,宋哲元從山東返抵天津。此時宋哲元認為“目前日本還不至於對中國發動全麵戰爭,隻要我們表示一些讓步,局部解決仍有可能”。南京方麵的指示也是“應戰而不求戰”。根據這個精神,二十九軍各部都按兵不動。三十七師旅長何基灃要求趁豐台日軍空虛之際主動攻擊,被張自忠製止。實際上,日本政府已經做出了擴大戰爭的決策,隻是華北日軍在宛平一戰發現二十九軍戰力強勁,這才感到兵力不足,與冀察當局的交涉隻是緩兵之計,爭取時間增調部隊。宋哲元與張自忠等人對此缺乏清醒判斷,仍致力於通過外交斡旋解決事變,於是與日方簽訂了停戰協定。 蘆溝橋事變時的平津地區態勢,日軍根據《辛醜條約》占據了各個戰略要地,和二十九軍陣地犬牙交錯。這樣二十九軍隻得眼睜睜地看著日軍在停戰協定的掩護下頻繁調動,占據有利攻擊位置。一直到7月下旬,宋哲元依然對局勢沒有清醒認識。這時中央軍增援部隊已經開到保定、滄州,到這時宋哲元還在擔心中央軍來搶他的地盤,在24日給蔣介石的一封信中仍說“刻下擬請均座千忍萬忍,暫時委屈求全,將北上各部隊稍為後退,以便緩和目前,俾得完成準備。” 到7月底,日軍已經陸續從國內和東北增調第五、六、十、二十師團和獨立混成第一、十一旅團到平津地區,加上原來的天津駐屯軍,總兵力達到十幾萬餘人。26日晚,中國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向宋哲元發出最後通牒,限二十九軍於27日正午以前撤出北平,被宋哲元嚴辭拒絕。宋哲元這時才明白戰爭已經不可避免。27日,宋哲元召開軍事會議,準備在8月1日發動進攻,馮治安三十七師會同趙登禹一三二師主力攻豐台,張自忠三十八師攻天津海光寺。 日軍先發製人,於28日淩晨發動全線進攻,南苑、北苑、西苑、通縣等地均發生激戰,二十九軍倉促應戰,局勢非常不利。宋哲元現在麵臨兩難選擇:平津地區無險可守,日軍擁有優勢兵力,又占了先機,此戰二十九軍不但難操勝券,而且連老本都有可能賠上;如果撤退,丟失平津責任重大,無法向南京、向國民交代。宋哲元正猶豫不決之時,噩耗傳來,南苑的二十九軍軍部遭到日軍主力攻擊,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陣亡,軍部直屬部隊和一三二師寡不敵眾,被擊潰。南苑丟失,二十九軍防線被攔腰砍斷,危在旦夕。 正好蔣介石發來電令,讓宋哲元撤到保定。宋哲元此時保存實力的心思很重,他對張自忠說:“西北軍是馮先生一生心血所建,留下的這點底子,我們得給他保留著。此事非你不能做到。二十九軍現在戰線過長,我們要把部隊收容起來,隻有你能和日本人談判,拖延一個星期……”張自忠臨危受命,代理北平市長,他對秦德純說:“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漢奸了!”29日淩晨二十九軍除留下四個團維持治安以外,全部撤走。 北平人民清早出門,發現國軍已經拋棄了平津人民退走了,而張自忠署名的告示四處張貼,勸告民眾各安其業,不要驚惶自擾。於是輿論大嘩,都認為張自忠做了漢奸,一時間舉國聲討“張逆自忠”。張自忠是一個自尊心、榮譽感非常強的人,這次遭遇對他打擊很大,從此萌發死誌。 4. 鬱鬱而終 宋哲元退到保定以後,依然幻想著張自忠將日本人擺平,和平解決事變,他能夠率軍返回平津。但張自忠從北平傳來的消息,日軍仍然在源源不斷地從關外開來,戰事沒有結束的跡象。以後的一段時間,全國各大報紙開始追究丟失平津的責任,矛頭直指宋哲元,南京方麵也態度曖昧。宋哲元清楚蔣介石擅抓替罪羊,此時正可以將他推出去法辦,借以卸罪於國人,因而非常擔心。 8月中旬,宋哲元接到蔣介石召他進京的電報,忐忑不安,於是又派秦德純代為晉見。秦德純帶回了意外的好消息。蔣介石對宋不但沒有指責,反而慰勉有加,還同意將二十九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第一集團軍的編製是:將原來的四個師擴編為三個軍,宋哲元為總司令,原三十七師和一三二師擴編為七十七軍,以馮治安為軍長;原三十八師擴編為五十九軍,軍長由宋自兼(後來張自忠重返部隊),原一四三師擴編為六十八軍,以劉汝明為軍長。部隊駐守津浦路沿線。 但是不久南京方麵就委任馮玉祥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指揮津浦路抗戰。宋哲元知道這是變相奪自己的兵權,於是稱病告退,赴泰山休養。馮玉祥滿懷雄心壯誌來到第一集團軍,發現過去的部屬早已和他離心離德,根本指揮不動。蕭振贏趁機到處煽風點火,拉攏馮治安,離間第一集團軍將帥。9月上旬,磯穀師團開始沿津浦路向南進攻。第一集團軍此時內部矛盾重重,諸將相互疑忌,於是一觸即潰。不得已,南京方麵將馮玉祥調走,讓宋哲元回來收拾局麵。 宋哲元回到部隊以後很想有所作為,他主動向南京請求發動反擊,進攻邢台。他的作戰計劃得到蔣介石的批準。沒等到第一集團軍各部進入攻擊地點,就被日軍偵察機發現。於是日軍一個混成旅團從邯鄲出發,進攻大名。駐守大名的是何基灃的一七九師,頑強抵抗七天以後不支撤退。此戰充分反映了第一集團軍諸將保存實力的普遍想法,大名危急時,左麵的石友三部,右麵的黃維綱部,都拒不援手。大名丟失,宋哲元的反攻計劃於是流產。 宋哲元這時才感受到部隊裏麵士氣低落,矛盾重重。不久,南京方麵陸續將劉汝明的六十八軍和張自忠的五十九軍南調。此時的宋哲元已經完全喪失鬥誌,想方設法要保全自己這點殘餘實力,部下看透了他的心思,爭先恐後地逃跑,反而把宋哲元和他的集團軍部落在後麵。這樣撤到茅津渡,宋哲元接到了調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的命令,於是黯然離開了他苦心經營多年的部隊。 兩年後宋哲元在四川綿陽鬱鬱而終,被追授為一級上將。朱德和彭德懷贈挽聯一幅:“一戰一和,當年變生瞬間,能大自於天下;再接再厲,後起大有人在,可元憂乎九泉。”周恩來挽宋哲元: “失地未收回,虎威昭垂蘆溝月;綿陽驚不起,鵑聲啼破錦江春。” 蔣介石挽宋哲元: “砥柱峙中流,終仗威稜懾驕虜;星芒寒五丈,不堪珍瘁慟元良。” 抗日雄師二十九軍的故事還沒有完,劉汝明的六十八軍和張自忠的五十九軍都參加了徐州會戰,戰功卓著。後來組建第三十三集團軍,下轄曹福林的五十五軍,張自忠的五十九軍和馮治安的七十七軍,張自忠任司令,馮治安副之,算是二十九軍的延續。三十三集團軍後來參加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均立下赫赫戰功,而張自忠就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馮治安接任司令。棗宜會戰以後,三十三集團軍元氣大傷,又由於是雜牌部隊的原因而得不到補充,戰力每況愈下,三年後參加常德會戰時就已淪為二流部隊。抗戰結束以後,三十三集團軍整編為三十三軍,仍由馮治安任軍長。馮治安率部參加淮海戰役,在韓莊、台兒莊附近起義。 5. 結語 宋哲元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他內心愛國意識和軍閥意識同樣強烈,常使他陷入激烈的思想鬥爭中。宋哲元有根深蒂固的軍閥割據思想,在平津的所作所為,一半是為日本人所迫,一半仍是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王國,搞軍事割據。蔣介石對他花過大力氣拉攏,但宋哲元最終還是不肯投懷送抱。蘆溝橋事變以後,宋口口聲聲要為馮玉詳的西北軍留點底子,反映出他內心深處馮玉詳始終高過蔣介石。當時的形勢,蔣介石已經實現統一,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西北軍多少將領與時俱進,投靠蔣介石,宋哲元對馮玉詳的一片忠心令人慨歎。 宋哲元未嚐不想抗日殺敵,但他腦子裏根深蒂固的軍閥思想最終斷送了他的軍旅生涯。蔣介石能夠重用張自忠、馮治安、劉汝明等人,以及孫連仲等其他西北軍將領,但不肯用宋哲元,就是看透了他的私心雜念。張自忠在魯南用自己親手培養起來的五十九軍和板垣師團硬拚,完全不顧傷亡,才獲得臨沂大捷;孫連仲守台兒莊,也是抱著將部隊打光的決心,才有台兒莊大捷。正是這種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為中國最終贏得了抗戰勝利。 歸根結底,宋哲元是中國數十年軍閥混戰時期造就的人物,雖然有不屈的民族氣節,但因為思想上致命的缺陷,無法成為抗日救國的中流砥柱。宋哲元最終未能戰死沙場,得到一個軍人最理想的歸宿,的確令人惋惜,但也在情理之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