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屆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時代,我們並不比別人特殊,隻是恰恰是我們這些人趕上了那個歲月,而被冠以“老三屆”的稱謂。
個人資料
正文

《胡同童謠之一》

(2009-01-11 04:14:11) 下一個

 

《胡同童謠之一》

 

            “一年級的小豆包兒,一打一蹦高兒。二年級的小不點兒,一打一瞪眼兒。三年級的耍大刀,四年級的上子彈,五年級的一開槍,六年級的都滾蛋!”

            你會說,或聽過這首童謠嗎?不會說,沒聽過也沒什麽,但你肯定經曆過“小豆包兒”和“小不點兒”的年月。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懷懷舊,說說胡同裏的童謠吧。

 

“小小子兒,坐門墩兒”

 

            “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哭著喊著要媳婦兒。要媳婦兒幹嗎呀?點燈說話兒,熄燈做伴兒,早晨起來梳小辮兒。”

            這是我記得最清楚的童謠之一。到不是從小就好色,而是民間坊裏的幼兒早期教育的結果。童謠是背“人之初、性本善”,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之前的啟蒙教材。教育者以奶奶、姥姥者上歲數的女性居多。

            “兒”化音的朗朗上口,問答式的趣味活潑。剛開始,可能就是跟著哼哼嘰嘰的,慢慢地會說上最簡單的第一句“小小子兒”和最後的“梳小辮兒”。說到“梳小辮兒”時一定很用勁兒、很賣力氣。可能是知道結尾了,更可能是,說到這兒,奶奶、姥姥的肯定會大大表揚一下。

            什麽時候開始這類學前教育,沒準。通常是看小孩子學說話流利的程度。口齒清楚地,一歲半、兩歲就開科取士了。其實,你有或者沒有奶奶或姥姥都不重要,因為,院裏,乃至胡同的任何一位老年婦女都會義務來教你。

            當然,血緣的遠近和教育的態度還是很有關係的。親奶奶和姥姥會認認真真地教,一遍一遍的。客座教授們多少有些不負責任,動不動會逗一句,“要不要媳婦啊?”照現在的章程,嚴格點兒叫“性挑逗”或“騷擾”。

            不過,也不能全怪老奶奶們。當被問到該問題時,小小子兒們,通常會臉紅,害羞,老太太們看到童貞的羞澀,都會裂著缺牙少齒的嘴,開心地笑。

奇怪的是,那麽小的孩子,還沒到懂“男女授受不親”的時候,怎麽就會不好意思呢?! “人之初、性本色?”

 

“水牛兒、水牛兒”

 

水牛兒就是蝸牛,是小小朋友的最早生物課內容。好像下過雨後,特別多。

蝸牛老實,慢吞吞地爬。不會咬人,比所有其它的動物都溫柔,所以是所有小朋友的朋友。

蝸牛有一個薄薄的殼,像個螺絲轉,頭上豎著兩隻高高地觸角,仔細看,才能看到它的兩隻眼睛居然是長在觸角上的!身體軟軟的。慢慢往前蠕動時會分泌出黏液,這些黏液可以幫助它行走,還有防範螞蟻等其它昆蟲的作用。

被抓住後,立即縮進它的殼裏麵,藏的緊緊的,它有很強的忍耐性,就是不出來。但小朋友們並不想看它是怎麽藏著的,我們想看它怎麽爬,怎麽吃東西。總藏在裏麵可不行。怎麽把它請出來呢?那就要唱“水牛兒”這首歌兒了。於是,圍著蝸牛的幾個小孩兒就不約而同地唱起來:

“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你爹你媽給你買了燒羊肉,你不吃,喂貓吃,貓不吃,喂狗吃……

我們唱的時候,並不知道蝸牛不吃葷,總想著燒羊肉是多好的東西啊,你還不出來嚐嚐?! 也不知道,反而是有人要吃它的肉!小小的蝸牛竟是道大菜,法國人將其視為第一美食。

小朋友的耐性也不差,一遍一遍地唱著。不知道是因為沒人動它了,還是被童聲合唱的真誠所感動,蝸牛真的就慢慢露出了尖尖的小腦袋,然後,左一下右一下,甩出了藏著的犄角。還是慢慢地,伸展了身子,開始爬起來。小朋友們都高興了,開心地看著它一點兒一點兒地蠕動著。認為是歌聲召喚了它。

在我的記憶裏,那時沒有哪個小朋友去弄死它。最調皮的也不過是用手碰碰它的觸角,自己反到嚇的比蝸牛還快地縮回了手。

上小學後就再也沒玩過蝸牛了。再次和蝸牛打交道是數十年後。一天,上幼兒園的兒子不知怎麽抓了一捧蝸牛回來。隨手就放到洗手池子裏了。因全家馬上出去,誰也沒在意這事兒。等再到家一看,放在洗手池裏的蝸牛一個都沒了。可是,牆壁上、天花板上、窗戶上,蝸牛散花了!而且,它們奔向自由的路線,一條條的黏涎清清楚楚地留下來,以行為藝術的方式給我們家牆上留下一幅印象派作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老三屆 回複 悄悄話 您是國寶,故意闖進來的也沒事兒。歡迎來做客。
yuanyuan88 回複 悄悄話 看看這些不熟悉的故事挺有趣的,我是偶爾闖進你家的,嗬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