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屆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時代,我們並不比別人特殊,隻是恰恰是我們這些人趕上了那個歲月,而被冠以“老三屆”的稱謂。
個人資料
正文

《聊聊孔子像違建後被拆遷》

(2011-05-02 05:20:19) 下一個

聊聊 孔子像違建後被拆遷

萬世師表百日挪窩,拆遷違建真笑話

            今年元月11日,天安門廣場東側,中國國家博物館北門突然出現一高9.5米的孔子像,這一新鮮事物,或者雕像,引發熱議(見拙文《天安門廣場立孔子像就能提升國民文化素質嗎?》)。沒想到,4月21日,該像竟然消失了,如其來時。有網友形象的評論道“來也悄悄,去也悄悄。”

            據國博某負責人的說法是,孔子像被挪往國博的“雕像園”了,之所以放在北門一段時間,是因為“雕像園”當時沒裝修完畢,暫時置於北門。

            這“暫時”兩字有意思,如果說是沒地方放,臨時放到哪裏,應該是平擺浮擱的,用不著水泥固封,挪的時候也就不必費太大力氣,弄一地碎石廢料了。再說了,拿天安門廣場當倉儲場地,國博乃首創,北京這麽大地界,國博如此牛,居然找不到臨時放東西的地方,奇哉怪哉?!

        且,這位負責人忘了,他的領導,國博館長呂章申曾就立孔子像對《北京晚報》介紹過:“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的地理位置足以說明它特殊的政治與文化地位,”此處交通便利,與觀眾更加貼近,是觀眾認識國博的一個重要窗口,“經過意見征集,最後決定豎立一個雕像,而且是一個孔子雕像。”

            據雕像的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說,當時姓呂的找他時也說的是雕像要立在國博北門。

            看來“暫時置放說”和“北門立像說”肯定有一方是在撒謊。現在,像已經挪走了,“暫時置放說”勝出。這件事整個很像是“違建後,被拆遷”。

            之所以說其違建是因為在天安門這麽個敏感地帶平白無故多了個雕像,事前竟然沒任何建議申報審批之說,也沒揭幕剪彩典禮,連媒體都被蒙在鼓裏,這在動輒展示泱泱風範的大國很有趣也很少見。想想另一位政協委員(這裏補充一下,國博館長呂大人也是政協委員),中國三峽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汪國新在今年兩會上的提議在與國博相對的人大會堂西的“國家劇院前朔關公像”,以彰顯一文一武,並得意的說,其建議以“被接納立案”,而且激動了半天(這裏順便給汪委員提個小建議,下回開會又是沒什麽案可提時,再建議找個什麽地方立灶王爺和他老婆灶王奶奶的雕像,以迎合國盛家興的說辭。)。看來汪委員還是不及呂委員,呂委員招呼都不必打,想立就立了。夠多牛!結果,成違建了。

            值得一提的另一事件是,立在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東升農場裏的一尊毛老人家的漢白玉雕像於229日被推倒在地,摔碎。這一立一摔很難不讓人浮想聯翩。可惜,孔子像也沒站住腳,立百日後被拆遷,與當年意欲尊其說為國教當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命運何其相似。曆史又在重演?!

聖人從政非政耶?代言封建幾千年

            呂館長曾就國博北門的孔子像與《羊城晚報》記者的問答中稱,“不要把孔子和政治連在一起,”還有另外幾位名人也發表過類似意見。

            要把孔子去政治化!這個想法很有意思。

            可是,沒意思的是,孔老二從一開始就是個玩政治的,隻不過玩的不好罷了。如果玩的好,他才不會去當教書匠,騙學生的肉幹吃呢。

        稍微有點兒曆史常識的人都知道,孔子周遊列國幹嗎去了?他可不是古代驢友,要遍訪名山大川。他是推銷他那點兒“治國方略”去了。真可惜,沒人待見他,在各國遊了14年,居然就沒找著個能聘任他的國君,說明了什麽問題?在列國紛爭之時,孔老二那套什麽“仁、義、禮”,扯淡湊合,強國沒戲。孔老二還很憤青,越說他不行,越來精神,非得推銷,幾次都是被人趕走轟走。最後實在是沒轍了,歲數也大了,隻好回山東老家以教書糊口了。

            春秋戰國時的孔老二當時就被人批判,他曾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其評價,用白話講就是“玩虛的,假腥腥。”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德經》十六章)老子之意,以崇尚自然無為的大道被廢止了,急攻近利的仁義的論調就來了;巧智奸詐出現了;再繼之而來的是弄虛作假;六親不認,不得不提倡孝和慈來對抗非道德的行為了;國家處於昏亂狀態,大臣們也有忠奸之分。而這一切都是不遵大道的結果。仁義、孝慈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被老子批為是趁火打劫的挖東牆補西牆的應急措施罷了。老子在這一章的最後提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如能做到此點兒,哪會有亂世?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繼續批孔。“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仁而後義,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這話說的再明白不過了。缺“道”者,才拿“仁、義、禮”來糊弄人玩呢!

            孔子成名是在其“拜拜”了很多年之後,一下子就火起來了,曆朝曆代給了多少封號啊!“大成至聖文宣先師”這是清順治冊封的;最高的是西夏仁宗封的“文宣帝”。活著時候沒過足官癮,死後可是賺的滿缽滿盆的。可是,世界上是沒有免費的午餐的,誰會白給你個什麽封號呢?於是,孔老二受了皇上的封,於是就充當了封建社會體製和倫理代言人。要不皇上們沒事喜歡孔老二的什麽呢?是政治還是非政治呢?!

            當下,又立了個孔子和平獎,如果說設個“孔子教育獎”,“孔子文化獎”什麽的也還沾點邊。孔子在世時,特別是當官那四年的所作所為,剛當上魯國的代理宰相三個月(一說七天)就把革新派法家代表少正卯給殺了。給少正卯扣的帽子是“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自己招三千人不是“聚徒成群”?私下講授不是“飾邪營眾”?隻不過去少正卯那邊求學的人多,來孔二這邊的少,氣不忿,小心眼兒,找茬把人給殺了。要知道,少正卯也是司局級以上的“大夫”級高幹呢,按體製“刑不上大夫”,敢惹老二,就掛了小樣兒的。剛有了點兒權,就濫殺。哪兒見仁義呢?! 

            “予欲望魯兮。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古詩源。龜山操》據說是魯君不帶孔子玩了,孔子棄官後發泄不滿寫的詩句。詩裏寫到“手無斧柯。奈龜山何。”因為自己被遮蔽了,要把龜山的樹伐盡,以引起魯君的再注意,可惜手無巨斧利刃。詩後麵有注:“所以七日誅少正卯也。故知聖人不尚姑息。”“聖人不尚姑息”說的很清楚,聖人殺人時一點兒不手軟。殺了少正卯,接下來就收拾三桓家族,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並且把季、叔兩家的封邑,費邑和後邑給強拆了。孟家的成邑因拚死抵抗才免於難。這就是“墮三都”的公案。

上來就殺,不服就強拆,哪裏是和諧治國?哪裏有仁義主張?現在居然“撈過界”管起和平的事兒來,豈不令人奇妙莫名。政治?非政治?

            一個連死了之後的名譽都被政治了的人,居然有人希望去政治化,真的是選了個很難很難的命題。

            另一個無法回避政治的因素就是孔老二的像所要立的地界兒:天安門。

            天安門本身就是個政治中心就不用再多費筆墨了。值得一提幾次發生的和孔老二有直接關係的事端竟都在天安門,“袁世凱複辟”、“五四運動”、“中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成立”,不是嗎?貴為政協委員的幾位是真不知道還是腦子粘稠東西比較多啊還是兌水多了?

至聖先師空名號,擴招收費是先驅

            孔子被尊為偉大的教育家這事兒也是值得劃問號的。

            引以為教育家成就的證據是“弟子三千,七十二賢”,和“有教無類”等。

        史書記載,孔子30歲而立時就開始招生了。到73歲辭世,累計43年教齡。孔子是私人辦學,不管年頭長短,竟能招3000學生,在當時那個年代不能不說是奇跡。當時的人口才有多少? 看來要歸功於他那“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了。“有教無類”,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開放教育”,“低門檻入學”,或者叫“擴招”,反正誰來學都行。這對於當時的官管式教育無疑是重大的改革,所以稱孔老二為教改先驅更恰當。

            不過,孔老二的“有教無類”也有曖昧之處,就是學費問題。隻要能給他束修的,即肉幹者即可入學。請考慮一下當年的生產力,肉幹在當時可是高消費吧?能擁有肉幹者都是些什麽人?這搞的有點像如今國內外的草雞大學了,隻要教學費,就發文憑。

            72賢人,算碩士、博士、博士後?無具體資料可查。

            更為可疑的地方是,孔子教學大多數采取一對一教學法,即無教室、無教材、無文憑的“三無教法”,美其名“因才施教”。所以,等孔老二走了後,學生們聚在一起暢談學習心得時,或幾頭對證時才發現,老師總共也沒說過幾句話,經回憶記錄下來也就萬把字(據《十三經注疏》、魏鬆、黃侃等編篡的本子均為一萬二千七百字,另有萬六千字之說。),但扣掉敘述和學生的話,真正是孔老二自己說的又打了折扣了。用肉幹換了萬把字,這是什麽性價比?算物有所值?!

            綜觀《論語》,雖歸納出二十篇,但既不係統也不邏輯,所謂大套的理論都是後人給“詮釋”出來的。請將《論語》與《道德經》、《易經》對照一下就明白了。

            並非要貶低孔老二,借五四名家一言“非孔學之小,實國學乃大。”恰一針見血的說明了問題的實質。儒學不過是春秋戰國時百家之一,並不比其它學派高明多少。後來之所以受到“獨尊”的地位,是被政治、被利用、被詮釋。本人對孔老夫子也無惡感,隻是認為被吹的過頭了。但把一位古人拿出來這麽玩兒,還聲稱沒政治目的,以為天下人都是傻子呢。

            其實,孔老二不過是個玩偶罷了,在天安門廣場上被人立起來挪過去的,沒意思或有點兒意思?

            最後說句題外話,這位國博院的院長呂同誌,在回答《羊城晚報》記者的問答中還說到:“沒有一個文化巨人,那就顯得沒有文化,也沒有曆史。世界公認的四大文化巨人:蘇格拉底、耶穌、釋迦牟尼和孔子。”不去討論這“世界公認”從哪兒來的。按此說法,全世界224個國家和地區,有220個國家和地區屬於“沒文化”和“沒曆史”的!這個提法是不是過於偏頗和武斷了,還透露出狂妄及無知。建議文化部還是把這位呂館長整回去數錢記賬算了,別在國博這兒丟人現眼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