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屆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時代,我們並不比別人特殊,隻是恰恰是我們這些人趕上了那個歲月,而被冠以“老三屆”的稱謂。
個人資料
正文

胡同文化

(2011-12-08 02:47:41) 下一個

胡同文化

            曾幾何時中華大地刮起了一股“文化風”。“文化”強省、“文化”強縣的口號不絕於耳,為了爭個曆史上的酸秀才,幾個地方打得一蹋糊塗,甚至傳說中的人物也突然都找到自己的戶籍了,而且不是一個,這要是真給發身份證的話,還挺不好整。

            在北京的胡同住了幾十年,左鄰右舍的聊天侃山,沒誰張嘴閉嘴說文化的。除了皇城裏邊和外邊的傳聞,就是張家長李家短,三蛤蟆五隻眼的話題。

            胡同,並且被文化了是近年的事兒,特別是:

讓南鑼鼓巷鬧的

        報紙雜誌上有關南鑼鼓巷體現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報道、特寫、隨筆一篇接一篇,來北京旅遊的外地人和外國人如果不去轉轉就跟沒爬長城和沒吃烤鴨一樣好像沒到北京,很沒麵子的。

寫過一篇小文《南鑼鼓巷是胡同文化嗎?》,對南鑼鼓巷的現狀表示了絕然不同的看法,南鑼鼓巷絕對不是文化,更與胡同文化扯不上。說句不客氣點兒的北京話,扯淡!

在南鑼鼓巷北麵口對口的還有北鑼鼓巷胡同,南鑼鼓巷裏人挨人的,能把腦漿子都擠出來了,也沒人往北邊那個口進去看看。為什麽?北邊沒文化?

南鑼鼓巷從前,還不是很遠的從前,20年前吧,南北兩邊一樣。現在唯一的不同就是南邊把院牆開了洞,把住家改成鋪子,茶吧、咖啡吧、就文化了?哪這文化也太賤點兒,欠給兩大嘴巴?!

什麽是文化

            實在氣不忿,話糙了點兒。還是回到比較文明的軌道上。先看看“什麽是‘文化’”?老祖宗是怎麽說的?

            漢代劉向《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晉束皙《補亡詩.由儀》:“文化內輯,武功外悠。”

        前蜀 杜光庭《賀鶴鳴化枯樹再生表》:“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

      以上三位對“文化”的解意均為“文治教化”。

      《辭海》對“文化”的定義有三:1、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2、泛指一般知識;3、古代封建統治者表述的文治教化。

      《新華字典》多一條:指同一個曆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

      中文的“文化”對應成英文,用了三個英語詞:culturecivilization、和literacy。這三個詞基本上可以和《辭海》及《新華字典》的解釋對應起來,但又各有所偏重。

Culture: the total of the inherited ideas, beliefs, values and knowledge, which constitute the shared bases of social action; the total range of activities and ideas of a people;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pursuits and products tared; excellent in the arts, letters, manners, etc. 指:人類知識、信仰、行為、價值觀念和藝術之總和,定義偏向“文”;

Civilization: an advanced state of human society, in which a high level of culture, science, and government has been reached. 既有culture的含義但偏向“文明”、“進化”,這個詞更接近“化”;

Literacy: the quality of state of being literate, especially the 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 則意為更具體的使用文字的能力和知識程度。

      如果我們還承認《辭海》和《新華字典》是漢語的指南及權威的話,及相對應的英文詞義中沒找到一絲關於“文化”是把民房改成小賣部的內容,和任何經營活動均無關,是否應該更認真地探討一下什麽是“胡同”“文化”。

      為把問題探討更清楚些,下麵我們來看看什麽是“胡同”。

什麽是胡同

            《新華字典》:巷;小街道。

            《辭海》:元人稱街巷為胡同,後北方用為巷道的通稱。

        有意思的是北京出版社出的《北京土語詞典》對“胡同兒”的解釋:1、街巷,一般路較窄,以別於大街。單說時“同”變為去聲、兒化,重讀。如:“穿過一條胡同。”但在巷名中,“同”不兒化而輕讀。如:“花枝胡同”。 考據家或說是“門+共”(即“巷”)的分音;或說是“衚衕”變來;或說是蒙古語hottog 的音譯。原義是“井”引申為“市井,坊巷。2、舊時北京人所說的“逛胡同兒”,“胡同兒特指妓院所在之地,前門外有“八大胡同兒”。

            書讀到這兒可能開始有點兒意思了。 

胡同的功能

            胡同是用來幹什麽的呢?或其功能是什麽?

            讓我們看與胡同差不多同時誕生的關漢卿同誌是怎麽用這個詞的。他在雜劇《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中寫道“你孩兒到那江東,旱路裏擺著軍馬,水路裏擺著戰船,直殺一個血胡同”!哇,這個很酷!比動漫裏麵哼哼唧唧對話十來頁,動作兩、三下截然不同。

            這裏的“血胡同”,就是“殺出一條路”來。胡同、胡同,通道。

            清朝,袁啟旭《燕九竹枝詞》“鞭梢亂點出胡同,道遇諸王一陣風。”胡同裏縱馬揚鞭不說,上了大道幾個官二代就飆上了。看這瀟灑勁頭!跟今天二環上飛保時捷有一拚。

            再進一步探討一下,這是個什麽樣的通道呢?

            北京胡同兩側是一家挨一家的四合院。不管這四合院有多大,大到像恭王府一樣占了多少畝地,或小到僅有一進深的小院,外麵就是由胡同串通起來。

            說白了,胡同是以居住為主要服務內容的,不是用來開鋪子的。筆者在北京曾先後在國子監、和小經廠兩個胡同裏住過,記憶中,這兩個胡同至少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是沒有哪家鑿開院牆開小鋪的。

            店鋪都在“街”上。連接或串通若幹條胡同的“街”是為居住在胡同裏的人提供商品的地界兒。街概念比胡同要大。這點在英文裏的表述也是同樣的,小巷/胡同=lane;街/大道=streetavenue

            六十年代時記得的胡同裏的一個小鋪是北鑼鼓巷和分司廳胡同交叉的十字路口處,有一家賣豆汁兒的。因為經常照顧它的生意,所以記得很牢。再後來在小經廠胡同裏開了一家糧店,最近的雜貨店在小經廠南口東邊把角的地方。分司廳胡同口,臨安定門內大街了,北邊把角原來是賣南北豆腐的,南邊把角是家牛羊肉鋪子。

            但是,不管從哪條大街一拐進胡同,人聲鼎沸、車馬蕭蕭之聲立即淡靜下來,這就是胡同。胡同是住人的,不是來開店的。

胡同文化

            住人的胡同裏有文化嗎?當然有!因為人本身就是個文化載體。

        筆者給胡同文化所作的定義:居住在四合院中老北京人的生活風貌、習俗觀念、道德意識、鄰裏關係的總合。老北京人的典範生活方式。

            除了這些軟的,概念性的內容,胡同文化的硬件其實多的數不勝數。隨便舉幾個例子,如:

            四合院:就這個題目至少可以製造出幾十個博士。

            大門臉:對了。就這大門的門對子、門檻兒、門墩兒、台階兒就多少文化在上麵。據說北京最大的門對子是元世祖忽必烈請大畫家趙孟鈈矗?⒖淘誄敲派稀叭趙鹿饊斕攏?膠幼車劬印薄3虺蛉思藝餛?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