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46)
2010 (45)
2019 (1)
哈金的書隻讀過兩本,一本《A Free Life》(《自由生活》),一本《Waiting》(《等待》)。讀他的《A Free Life》是幾年以前,感覺平平,讀完寫了篇感想,就沒打算再讀哈金的書了。去年年末,跟一個同事一起做2016年的預算,因為太枯燥,經常一邊做預算,一邊談論看過的書。同事是英文專業碩士,很多名著我們都讀過,隻不過他讀的是英文版,而我讀的是中文版。(兩個文科生做預算?寫到這裏,突然有種語文老師改行教數學的感覺。)
有一天他提到哈金,我們就在網上查了一下哈金這幾年出版的小說,然後我就去圖書館借了本《Waiting》。我對流行小說一般興趣不大,這位英文專業畢業生也一樣,在他心裏沒人能超越莎士比亞。後來我讀了《Waiting》,他把《Waiting》
安靜平淡地講述故事,的確是我讀過的哈金的兩本書的風格。作為一個英文不是母語的作家,跟寫《洛麗塔》的美籍俄裔作家納博科夫相比,哈金的寫作語言簡樸平實,小說的故事對我這個中國人來說也極其普通。他在美國獲得成功,原因我想還是在於他寫作的題材。哈金在《A Free Life》和《Waiting》裏講述的故事,對於美國人來說是新奇的。前一本書講了六四之後的新移民在美國的生活,後一本講了一個等待十七年的愛情故事。同事看了《Waiting》的內容簡介之後說,為了真愛等待十七年?這樣的故事不會發生在美國,我們什麽都不等,隻有快餐文化。
《Waiting》和《A Free Life》比較起來,我更喜歡《Waiting》。《Waiting》講的不是一個愛情故事,這個故事更多的涉及了人性,有更普遍和深刻的意義。十七年的時間裏,我沒看到多少愛情,更談不上真愛。相遇與等待不過是因為生活的環境和慣性,是因為沒有更好的機會出現,你改變不了什麽就隻能等待,適應而且被其消磨。當一個團圓的結局最後來臨的時候,好像一切卻都不對味兒了,甚至找不到哪裏錯了。
哈金寫小說寫得很老實本份,他自己好像反對技巧。他講故事的方式,就像兩個老友闊別重逢,安靜的下午麵對麵坐著,就著一壺老酒,輕言慢語地細訴過往,幾十年風霜淡淡提起,波瀾不驚,反正都過去了,都成了往事。你了解了他生活中的所有細節,也隻不過在心裏歎口氣。這時不覺已日影西斜,萬物斂了聲色,你們也默然起身,拍拍對方的肩,然後各自消失在暮色裏。
“這時不覺已日影西斜,萬物斂了聲色,你們也默然起身,拍拍對方的肩,然後各自消失在暮色裏。”
一如既往地淡雅,帶著絲絲憂傷和無奈,正如我們麵臨悄然流逝的歲月;但能瀟灑地寫出來,便是享受著我們能把握的生活。
下麵朋友的評論提到裘小龍,還真是,老美覺得那種帶著中國特色的英語敘事和故事都很“中國”。曾有朋友讀完了還送給我。
你們互相吃了彼此的蔬菜,有沒有變成兔子。想念她。
我也沒有看到他的書特別出彩的地方。謝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