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生活
(2008-11-03 13:00:09)
下一個
越來越困惑,自由是什麽?
從專製製度下逃亡出來的人,特別向往思想和言行的自由。比如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裏那些流亡國外的捷克知識分子。其中有一章專門寫女畫家薩賓娜和她的法國情人弗蘭茨之間那些常常被誤解的詞。不同政治製度下生活的人,對於同一個生活場景,常常有著完全不同的解釋和感受。
但是那些獲得了思想自由的人,因為遠離故土,感受到的反而是難以承受的失重的感覺,好在薩賓娜是個畫家。我時常會想起北島,一個詩人,生活在一個不使用母語的國家,卻仍然用母語寫作,那種棋無對手的感覺多少有些淒涼。
原來,自由輕如空氣。
但是,普遍地說,在物質發展,金錢統治的社會裏,一個普通人究竟能夠擁有多大程度的自由?或者說,一個普通人究竟能有多少選擇的自由?這就是我讀了哈金的小說《自由生活》之後想到的問題。人,最多擁有的,其實不過是恣意夢想的自由,至於有沒有實現某個夢想的自由,那還是另一個問題。
使人們失去自由受到拖累的,恰好是人的思想和欲念。沒有欲望的人才是自由的人。所以,自由意味著某種程度的孤獨和遊離,無欲無為,無牽無掛。
這樣看來,大概有兩種人比較容易獲得自由。一種是沒有精神欲望的人,根本沒有夢想不追求精神滿足的人,那種像飛鳥遊魚一樣的簡單自然的生存狀態,通常更容易實現;另一種是沒有物質欲望的人,其中也包括名利欲,但是可悲的是,這一類人,即使不去主動追求物質,有時也難免受到物質的壓迫,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不獨立,奢談精神自由就有一種嘲諷的意味。
《自由生活》講述了一個海外華人追求經濟獨立,精神自由的故事。吳南(音譯),萍萍(音譯),濤濤(音譯)一家人,因為89年天安門事件,決定留在美國。吳南放棄了他已經失去興趣的政治學學位,為了生存幹過各種零工,最後開了一家中國餐館。一家人拚命工作掙錢,幾年之內有了自己的房子,逐漸獲得了經濟上的獨立,實現了美國夢。如果僅此而已,吳南應該是幸福的,自由的。但是,美國夢應該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吳南心裏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寫詩,做一個詩人,為自己的精神理想而生活。
作者想表達的是,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度,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運用自由,自由就對你毫無意義。一個人,應該誠實地聽從自己內心的真實願望,從而對自己的生活做出選擇。
但是,吳南真的能夠找到他想要的自由生活嗎?在一個必須首先解決生存的現實裏,無論他的精神追求有多高貴,詩人還是必須讓步給一塊麵包。吳南的詩人朋友迪克就是一個例子。為了讓詩集出版,為了拿到終身教授職位,他患得患失,還要做一些讓步。他成功之後,還要考慮怎樣經營這份成功,要想辦法把名換成利。以至於吳南忍不住疑問,怎麽詩人的世界也跟商人的世界差不多?其實,現實裏根本就不存在一個純粹精神的世界,詩人也要吃飯。詩人墮落的程度,取決於他對外界妥協程度的多少。要麽屈從於物質,要麽屈從於自己的名望。這也是很多作家有時越寫越差的原因之一。那些成名作常常是發自內心的東西,成名之後,真誠有時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淪落於趨炎附勢和對名利的計較。
異鄉人常常受到折磨的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土地和親情。對於一個異鄉人來說,哪塊土地都不屬於異鄉人!異鄉人唯一的財富是他的回憶和他漂泊的經曆。他隻能漂浮在時間的河流,自己為自己的經曆作見證。吳南對於故土既愛又恨的複雜感情,以及對於初戀情人那種割舍不下的牽掛,其實就是一個異鄉人對於自己折斷的前半生的綿長懷念,是落葉對根的離愁與思念。如果吳南沒有離開,如果吳南的生活不是處於那種孤獨的狀態中,那份思念也許就不會那麽深刻。正是分別,使愛情變得纏綿和長久。
吳南和北娜(音譯)分手後,就把那段沒有結果的感情做成了一隻標本,供放在心裏,然後一廂情願地愛著那個已經失去了生命的愛情幻像。時間,我們沒有人能夠戰勝的時間,在一個足以使一個嬰孩成長為少年的漫長時間裏,它可以使酒變得更加香醇,也可以讓豔麗的圖畫漸漸褪色。吳南與初戀情人北娜十幾年後重逢的那場對話,足以冷卻任何一顆火熱的心。北娜無論從外貌還是內心,都已經完全不是吳南戀戀不忘的那個完美女人。這比他十幾年後回到故土時感受到的失落更加讓人感到殘酷。原來在你匆匆前行的過程中,一切都不再是從前的樣子,就連思念多年的飯菜也變了味道。所以,很多東西,是不能近處去觸摸的,它們隻有存放在記憶裏,才會永遠美好下去。
吳南的自由生活,是以一點一點割舍掉所有的牽掛和欲望作為交換而獲得的。他決定不再為掙錢奔忙一生,賣掉了餐館,在一家汽車旅館打夜工,甚至拒絕了升遷的機會(當然前提是他已經付清了房款)。舍棄物欲,過簡單的生活,用所有的時間讀書寫詩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是他走向自由的第一步。吳南寫詩,跟他的詩人朋友迪克也有不同。他經曆了害怕失敗的掙紮恐懼,然後從名利欲裏掙脫出來,就那麽寫下去,隻為了內心的安詳,即使不能發表,即使沒有讀者。自由地舞蹈,不在乎有沒有觀眾,這是走向自由的第二步。吳南隻有在超越了物欲和功名的雙重誘惑之後,才可以說有了真正的自由。
總體來看,我覺得《自由生活》是一本缺乏文學感覺,也缺乏震撼力量的小說,有些冗長。書中有足夠的細節和真誠,但是作者同這些細節之間缺少審美距離,對細節缺乏提煉,也沒有用一種更有趣的方式講述這些細節。如果說《百年孤獨》是作家對自己的生活記憶和感受給出一個文學的歸宿,《自由生活》講故事的方式恰好缺乏文學意味,寫的不夠詩意,也沒有激情。整本書裏雖然也涉及到第一代移民對於祖國,文化差異,精神上的遊離,以及對於獨立人格,宗教一係列問題的困惑和思考,但是都流於表層,不夠深刻。
小說是用英文寫的,文字很淺顯。但是,文學的美感,並不完全來源於用詞的深淺,它更在於作者個人對事物的獨特感覺,正是作者的感覺決定他所創造的審美氛圍,而這正是《自由生活》所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