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4)
(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顏師古五世從孫 、顏杲卿從弟,唐代著名政治家.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創“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
顏真卿《祭侄文稿》
行草 縱28.2厘米,橫72.3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高清圖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50歲時書。計25行,共230字。
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此稿厚重處渾樸蒼穆,如黃鍾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裏。
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剛烈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複止。
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仿佛置身於情感旋風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
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曆曆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元鮮於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為曆代書家公認。
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來源:取自網絡)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