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從十六個比喻看用筆之法理 續

(2015-02-18 06:18:16) 下一個
7.用筆如“屋漏痕”。


    “屋漏痕”,是“顏體”書法的創造者、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與向他求教的僧人懷素對話時說的。原話全文是:“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這裏,有“醉素”之稱的懷素,在談到自己的用筆體會時,一連用了四個比喻:夏雲奇峰、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坼壁之路,應該說對用筆已經是很有研究很有體會了。然顏真卿卻不以為然,一言以敝之曰“何如屋漏痕?”懷素聽了,醍醐灌頂,茅塞頓開,肅然起敬,握手喜呼“得之矣!”可見“屋漏痕”的比喻更為形象、貼切、準確、經典。“屋漏痕”的含義到底是什麽呢?唐代以後,書家對此多有解釋,多數人的觀點認為是指中鋒或藏鋒用筆,“言不露圭角”。今人沈尹默在《書**叢》中解釋得比較明白,說“屋漏痕”是:“雨水滲入壁間,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來,其流動不是徑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動蕩著垂直流行,留其痕於壁上。”從沈尹默先生的解釋中可以看出,這個“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澀勢的、有質感的、總體垂直的。若用筆蘸墨書寫,能達到這個效果,那就進入到了筆法的最高境界。“屋漏痕”,是對用筆要求和藝術效果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形象化比喻,是有誌於書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懷素的“四個比喻”也是可供借鑒的,其中的“坼壁之路”,指牆壁自然開裂處具有天然清峭、沒有人為布置之巧的“裂紋”,用筆若能如此,點畫一定會渾然天成。這一比喻也常為後人引用。

8.用筆如“長年蕩槳”。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山穀題跋》中說:“元佑間書,筆意癡鈍,用筆多不到。晚入峽,見長年蕩槳,乃悟筆法。”此處“長”字念“漲”音。“長年”,是長江三峽人對船頭把篙船工的稱呼。“長年蕩槳”意為船工蕩槳。黃庭堅是1101年56歲時乘船路過三峽的,所以說是“晚入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黃庭堅多年為“用筆不到”、“筆意癡鈍”的事所苦惱,晚年乘船過三峽,看到船工在一定空間範圍內,有節奏的前俯後仰,把船槳推出挽回,一去一返,協調自然。由船工搖槳自然“到位”的動作,黃庭堅悟到了用筆如何自然“到位”。從此,用筆開始如船工般悠然“蕩漾”,一掃“癡鈍”的筆意。後人評價黃庭堅的書法作品,“飄動蕩漾,大概是得長年蕩槳之助吧”。黃庭堅活到61歲,一生對用筆都非常重視,曾說:“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凡學書,欲先學用筆。”黃庭堅從“長年蕩槳”中領悟到“飄逸”的筆法,是他多年研究筆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後朝思暮想“頓悟”的結果。



 
9.用筆如“折釵股”。



    南宋詞人、音樂家、書法家薑夔在《續書譜》中說:“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釵,婦女發髻上的一種首飾,多
為韌性很好的金銀材料打造,一般由兩股合成。“折釵股”,是筆畫轉折處的用“金銀釵”的形象作比喻的一種筆法。意
思是用筆到線條轉折之處,筆毫要平鋪,鋒要正,要圓而不扭曲、不偏斜,以便使轉折處的線條像折彎的“釵股”一樣,
表層圓暢、均稱,內部勁健、含力,顯出一種寬閑圓美之態。後代書家對這一比喻也多有解釋,清代書法家朱履貞在
《書學捷要》中說:“折釵股者,如釵股之折,謂轉角圓勁力均。”

 
為便於記憶,筆者將16個比喻連句為“用筆口訣”:


    筆是將軍,猶若登陣。鷹望鵬逝,遊魚得水,景山興雲。長年蕩槳,驚沙坐飛,孤篷自振。夏雲奇峰,坼壁之路,
驚蛇入草,飛鳥出林。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悟得其中奧妙,用筆定能通神。

    需要指出的是,翻閱典籍,發現宋代之後———即元、明、清的書家,在探討用筆方法的“比喻”上,基本上是重複、
注釋、延續唐宋之前的說法,很少有獨到見解的新比喻。故筆者也隻選到宋代之前。從這個側麵可以看出,宋代之前,
關於如何用筆,已經研究得比較透徹了。因此,欲學書者在學習和把握用筆方法時,應多看宋代之前的書法理論著作
和經典墨寶。



轉自:互聯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