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泰源暴動案
一九七0年二月發生的泰源監獄事件的參與者主要為台獨運動的政治犯,他們聯合駐守該監獄的台灣籍官兵五十人以及當地的台灣原住民知識青年等共一百二十餘人,計劃從監獄起事,奪取陸軍輕裝步兵師的武器和在台東的海軍軍艦,占領廣播電台並廣播預先錄好的“台灣獨立宣言書”,然後聯合部分原住民到山區打遊擊,最終發動全島革命,推翻中華民國政府。這是一場有組織的武裝台獨行動,不過泰源監獄被陸軍空降特戰隊迅速控製,海軍陸戰隊和警察大力搜索圍捕,他們在另一部分原住民的協助下,一一捕獲了外逃的參與者。鄭金河等五人被判處死刑,還有五人被判十五年六個月有期徒刑。本來還會牽連到該監獄近一半的政治犯和其他人,但因鄭金河等五人緊守口風,怎麽刑求都說這事是他們幾個人所策劃,才沒有連累更大範圍的人。
中共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建立的無名英雄廣場上鐫刻有鄭金河等“泰源五烈士”的名字,盡管他們並不是中共的特工。
6)獨立台灣會案
獨立台灣會在一九六七年成立於日本東京。他們知道台灣獨立的主戰場在島內,所以多次派員返回台灣散發傳單,張貼“台灣獨立萬歲”之類的標語,以及到處收買槍支武器。一九七三年五月,獨立台灣會謀劃暗殺蔣經國及其他高官,企圖以武力推翻中華民國政權,策劃台灣獨立。其領導人鄭評在一九七四年四月被判死刑,黃坤能等三人被判無期徒刑,遊進龍等兩人被判十年,向警方自首的二十餘人免予刑事處分。鄭評於八月在台北縣新店安坑刑場被槍決。
其他國安事件
1)趙誌華兵變
一九六四年一月,裝甲兵副司令官趙誌華於例行裝備檢查時,號召部隊到總統府“勤王”“清君側”。他說,政府沒有能力處理外交問題;國家受限於孤立主義,必須大力整頓:參謀總長彭孟緝上將等人貪腐至極,荒淫無道;蔣介石已經被貪汙集團包圍,所以要官兵跟隨他去“掃清總統身邊的壞人”以保護“總統和國家”的利益。此為“湖口兵變”。
兵變失敗後,趙誌華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不過一直未執行。一九七五年蔣介石逝世,趙誌華被減刑為無期徒刑,一九七八年至陸軍醫院保外就醫,一九八三年過世。
2)民主台灣聯盟事件
台灣文學家陳映真和丘延亮等人利用日本駐台使館的外交郵件進口馬列主義、魯迅等左派書籍到台灣,在讀書會上傳閱,並形成了一個鬆散的組織,稱為民主台灣聯盟。此事遭內奸告發,當局以“預備顛覆政府”的罪名,在一九六八年七月底逮捕了三十六人,陳映真被判十年徒刑(後因蔣介石去世而提早三年獲釋)。這起事件是二戰後台灣文學界波及人數最多的政治迫害事件。
蔣介石時代的其他
*一九六一年三—四月,國軍所謂的“雲南人民反共誌願軍”官兵及眷屬四千四百餘人撤離緬、寮、泰邊境並接運抵台,這個名為“國雷演習”的行動由美援資助。
*同年十月,當中共與印度發生邊界衝突時,台灣外交部聲明不承認印度堅持的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
*一九六三年七月,台灣政府成立“明德專案連絡人室”,以協調西德培訓國軍的高級將領。“明德小組”與白團及美軍顧問團並列為戰後台灣三大外國軍事顧問團,它前後合計共培訓了二十五位軍官。
*一九六五年三月,副總統、行政院長陳誠因肝癌逝世, 終年六十八歲。財經領域向來非蔣經國所擅長,在民國遷台後相當長的一段歲月裏,各項重要的經濟改革和建設,主要是在蔣介石的充分授權下,由行政院長陳誠帶領一批技術官僚負責推動的。從五十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隨後的工商業改革和貨幣改革(舊台幣四萬元兌換新台幣一元,新台幣五元折合一美元,台幣直接與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新台幣可直接兌換黃金),乃至諸如台電公司在全台各地建立發電廠以及石門水庫等重大基礎建設,都是陳誠與其手下大員如俞鴻鈞、嚴家淦和李國鼎等人擘劃與實施的。陳誠的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促進了農業快速發展,幣製改革穩定了金融秩序,工商業改革扶持了民營業企業,增加了就業率,改善了民生。這些成就幫助國民黨在台灣站穩了腳跟,也使台灣經濟走上了正軌,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九六八年三月,“叛國投敵分子”、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馬思聰到台灣演出,不過他拒絕了台灣當局要他擔任台灣藝術學院院長的邀請。
蔣介石的健康與逝世
一九六九年九月,一個軍官開完會後下陽明山急馳,蔣介石的總統座車車隊緊急刹車,以致蔣介石伉儷受傷。隔月體檢時發現蔣介石的胸腔遭撞擊造成了心髒瓣膜受傷,他的健康從此每況愈下。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蔣介石患流行性感冒以致肺炎複發,又發慢性前列腺炎進而並發膀胱內出血。
一九七五年三月二十六日,蔣介石病情惡化。四月五日,蔣介石突發心髒病而逝世,享年八十八歲。蔣介石在去世前夕於病榻中緊握蔣經國的手道:“孝順汝母,則餘可安心於地下矣!”蔣經國答:“兒當謹遵父命,過去如此,今日如此,日後亦永遠如此。”
蔣經國親自為蔣介石穿壽衣,他按照鄉例,給其父穿上了七條褲子和七件內衣,著長袍馬褂並佩勳章。
在政府治喪大員公祭以後,蔣介石移靈至一九七二年剛建成的國父紀念館。沿途民眾排列近百萬人,處處路祭,人人哀號。
四月十日上午七時起,民眾開始進入紀念館瞻仰遺容,第一天即有二十八萬人之眾,一周以後,據不完全統計,已有二百六十餘萬人謁靈,不少人披麻戴孝,痛哭流涕。其間有許多名人從海外趕回台灣“奔喪”,其中包括獲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的女演員李麗華。
當局為蔣介石的去世頒布了“禁娛令”,電影院、歌廳和舞廳一概不準營業。電視畫麵從彩色變成了黑白,機關學校一律下半旗,街頭的霓虹燈廣告招牌不再閃爍,原本紅底白字的“反攻複國”的標語牌改成了藍底白字的“永懷領袖”。
四月十六日,在請示宋美齡以後,蔣介石的遺體經通車不久的高速公路送到六十公裏外的位於桃園大溪、原是蔣介石行館的慈湖“陵寢”“暫厝”,待“反攻大陸勝利成功之後,再奉安南京”。
車隊經過之處,民眾紛紛下跪致哀。
大陸新華社以“蔣介石死了”為題報道蔣介石去世,刊登在人民日報四月七日第四版的下角,全文如下:
“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訊 台北消息: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蔣介石,四月五日在台北病死。
據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四月六日報道,蔣介石死後,蔣幫由偽‘副總統’嚴家淦接任偽‘總統’,以繼續維持其對台灣人民的反動統治。
蔣介石自從一九二七年背叛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以來,一直作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代表,堅持反共反人民,獨裁賣國。他雙手沾滿了中國革命人民的鮮血。但是他的血腥統治始終未能阻擋曆史車輪的前進。在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革命武裝鬥爭,終於推翻了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國,開創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
蔣介石逃到台灣後,在美帝國主義的庇護下苟延殘喘,繼續堅持與人民為敵。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遭到台灣人民的強烈反對,內部矛盾重重。蔣介石死後,有著愛國光榮傳統的台灣省人民,必將進一步為解放台灣、實現祖國統一而展開鬥爭。懷有愛國心的蔣幫軍政人員也將更加認清形勢,積極為實現解放台灣、統一祖國作出貢獻。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
在蔣介石去世之後,國民政府為了紀念他的“豐功偉業”,號召台灣全民捐款興建了矗立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
蔣介石點滴
*蔣介石到了台灣之後,早期是擔心安全,很少出現在公眾麵前,後來年事漸高而且健康日益惡化,更加深居簡出。
*蔣介石基本上不飲酒,不吸煙,生活規律刻板。他幾近吝嗇,一件衣服通常穿五、六年,平時不穿高級衣料。除個別公開場合以外,他拒穿西裝。與此同時,蔣介石在台灣修建了三十多座行館,有些從未去住過。
*一九五五年四月,沒有標注任何頭銜的蔣介石又一次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麵。蔣介石先後十次登上《時代》周刊封麵,是在《時代》周刊封麵上出現次數最多的中國人。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蔣介石出版了《蘇俄在中國》一書。
*李士英詞、張化民曲的“領袖頌”是經典的歌頌蔣介石的讚歌之一:
“領袖,領袖,偉大的領袖!
您是大革命的導師,您是大時代的舵手!
讓我們服從您的領導,讓我們團結在您的四周。
為了生存為了自由,大家一起來戰鬥。
中華民族發出了反共的怒吼,鐵幕裏的同胞再也不能忍受。
為了生存為了自由,人人須要戰鬥,人人須要領袖。
我們要在您勝利的旗幟下,打倒朱毛,驅逐俄寇,把國家民族拯救。
領袖萬歲!領袖萬歲!我們永遠跟您走,我們永遠跟您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一九九六年把浙江奉化蔣氏故居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解放軍進攻奉化以前,毛澤東曾專門指示:“不要破壞蔣介石的住宅、祠堂”。
美援與蔣介石時代的台灣經濟
隨著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土崩瓦解並敗退台灣,由陳誠擔任主任委員的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也遷往台灣。同時,美國停止了一九四八年“援華法案”規定的對國民政府的軍事援助。不過盡管對國民黨政權非常失望,從蔣介石撤到台灣至朝鮮戰爭爆發的這段時間裏,美國也並不願意台灣落入中共手中,因此沒有中斷對台的經濟合作和農村複興項目,還繼續向台灣提供著經濟援助。一九五0年二月,美國國會通過特別法案,向台灣當局撥款一百零八億美元。
由於北京新政權與美國的關係不斷惡化,美國國務院告知顧維鈞將恢複向台灣當局提供軍事援助。一九五0年三月,艾奇遜提醒國防部,“盡管美國的政策不允許給予國民黨政府新的軍援,但允許完成一九四八年的軍援計劃”。五月,美國重新開始向台灣出售軍事裝備。六月,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臘斯克(D.Rusk)要求“在九十天之內把‘一九四八年援華法’的剩餘基金全部用於台灣”。
蔣介石帶著一百二十萬人突然入台,使台灣的交通、住房和衛生等基礎設施不勝負擔,財政赤字巨大,經濟瀕於崩潰。當時國民黨當局的處境極其困難。
正當蔣介石在台難於支撐時,朝鮮戰爭爆發了,中美兩國不久在朝鮮正麵軍事對抗,本來準備“放棄”台灣的美國開始大規模對台援助,由中華民國與美國聘請美國懷特工程顧問公司(J.G.White Engineering Co.)負責財務審計。
七月,杜魯門批準“美國在台灣的緊急行動方針”,其中規定:1)繼續執行阻止台灣落入共產黨手中的政策;2)給予國民黨武裝一定數量的無償軍事援助;3)指示遠東總司令麥克阿瑟進行針對國民黨資源及所需進行全麵綜合性的軍事調查。
九月,臘斯克宣布:“我們對台灣,除了繼續予以經濟援助外,還將給予選擇性的軍事援助,以加強台灣的防衛實力。”
十一月,首批五千多噸價值一千四百三十四萬多美元的軍援物資抵達台灣。同月底,麥克阿瑟向國軍提供了二戰留下的各種車輛二百餘輛、火炮近千門和大量槍械和器材。同時,根據麥克阿瑟的建議,美國政府向台灣提供了兩套先進雷達(在一九五一年三月又提供了七套)。
十二月,艾奇遜致電顧維鈞,告知美國已經決定以幾千美元的單價向台灣提供五十架F-47戰鬥機。
一九五一年二月,杜魯門批準向國軍提供五千萬美元供其購買信號裝備、坦克和槍械彈藥等軍需物資。
十月,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了“中美共同安全法案”,此後美國對台灣的軍援逐年增加,一九五一年和一九五二年的軍援總額近二億六千萬美元,一九五三年軍援近二億一千八百萬美元。從一九五0—一九五四年的幾個財政年度裏,美國在軍需品和訓練國軍軍隊上花費了九億四千二百萬美元。
朝鮮戰爭結束後,美國對大陸實施全麵封鎖,台灣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因此美國繼續不斷加大對台軍事和經濟援助的力度,以增強其製約大陸的能力。
一九五四年九月三日,解放軍炮擊金門,第一次台海危機爆發。艾森豪威爾在第二天就宣布台灣居於美國國防部發送軍事裝備的首位。
十二月,中華民國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並且成立了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
一九五八年解放軍炮擊金門,台海的緊張局勢促使美國對台軍援大幅度提高。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為國軍配備導彈,並開始訓練國軍如何使用可攜帶核彈頭的導彈”,計劃在台灣“至少組建五個導彈旅”。美對台的軍援在一九五八年多達三億三千萬美元,國軍五十九萬部隊中有五十三萬都受惠於美國軍援。
從一九五九—一九六0年開始,美國有意削減對台援助,但由於其間要為台灣提供大量的先進坦克和火炮,並幫助蔣介石訓練傘兵部隊,對台的軍援始終居高不下。
除了軍事援助以外,美國為了挽救台灣的經濟,大力幫助發展台灣的電力和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台灣的電力設施在二戰末遭到美軍轟炸而損害嚴重,四分之三的電廠毀於戰火。台灣當局將一億六千四百萬的美援用於恢複電力生產,到一九五二年時就恢複到了戰前的最高水平。台灣的兩大支柱產業—肥料和紡織—也依賴美援很快恢複。德基水庫也是美援貸款的結果。
在整個一九五0年代,由美援提供的民生物資一直占台灣全部進口物資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一九五七年以前甚至占到百分之四十~五十。關係民生最大的小麥、棉花、黃豆和油脂等重要生活資料占美援物質總進口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美援物資的大量進口,大大紓解了台灣民生物資缺乏的困境。
美援幫助台灣抑製了通貨膨脹。一九五一年台灣的通貨膨脹率為百分之六十六,一九五二年陡降至百分之二十三,一九五三年再降為百分之八點八,以後直到美援結束都保持在百分之十以下。
美援還幫助台灣當局減少了財政赤字。在獲得美援之前,台灣當局的財政赤字超過其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十四;美援實施後情況大為好轉,一九五一年財政赤字降至百分之四點七,以後在美援期間始終保持在百分之四以下。
戰後美國對台灣的大量貸款還解決了當時台灣外匯匱乏的問題。
除了財政和物資援助以外,美方還提供了各種技術合作。華盛頓鼓勵台灣的大學與美國的大學進行學術合作與人才交流,更以資金協助台灣的大學興建校舍。
一九五一—一九五六年間的美援,基本上是贈予性質,在一九五七—一九六0年間變成了贈予和貸款並行,贈與的款子由美國主持援外事務的國際合作總署主管,而生產性的經濟計劃則由開發貸款基金貸款,貸款的利率很低,償還期很長,所以對台灣政府沒有造成很大的財政負擔。
美國在一九五七年之前的對台援助以軍事援助為主,經濟援助所占比例相對較小:從一九五0至一九五七年,美國對台軍援總計十四億七千萬美元,而經援僅為六億八千三百萬美元。雖然從一九五七年起美國計劃提升經援在對台援助中的比例,但因冷戰環境所限,對台的援助始終以軍援為主。
一九六二年後,美國認為台灣的經濟發展程度已高,不再需要無償資助,美援大部分改為貸款,以貸款後的第十一年起分三十年償還。
一九六五年七月,華盛頓停止了對台灣的援助貸款。
從一九五一年起到一九六五年,台灣在十五年間接受美國的經援達十四億八千萬美元,軍援約四十二億二千萬美元(軍援的一部分是二戰裁減下的船艦以及新開發待驗證的噴氣式飛機)。
二00四年一月,台灣全部清償了積欠美方的貸款。
美援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助推器。在美援期間,台灣GDP的年增長率達到了百分之七點六。
在一九五0年代,台灣經濟強調進口替代,即采取各種措施嚴格控製外國消費品的進口,其用意為促進台灣工業品的生產,最後使台灣本土工業品逐漸取代外貨。
因為台灣民間資本積累不易,推動經濟發展的重任由較具規模的官營企業擔任,所以一九五0年代官營企業的生產總值占台灣所有企業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
以官營企業支撐經濟的民國政府同時積極引導台灣民間資金投入工業生產,促成了台泥、台紙、工礦和農林四大官營企業的民營化。在同一時間裏,當局還利用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等方式,強迫地主放棄土地收益,以土地換得債券或其他有價證券,逐漸投入工業生產。
一九五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因素是大量外省人的遷入,其人力資源對發展經濟貢獻巨大。
由於日治時期的基礎、台灣的人才、技術及美援等因素,在一九五三年,台灣經濟已逐漸恢複到了戰前的水平,並開始興建更多的大型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如石門水庫、橫貫公路等。
台灣同時擴大了社會福利建設,興建國民住宅,辦理低利貸款,鼓勵貿易和私人投資。